日韓語展_EZ加碼
霸凌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

霸凌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

いじめとは何か―教室の問題、社会の問題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一本書,讓你我對於他人的苦痛,多一點想像力和同理心。

霸凌,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而是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我們雖然無法消滅霸凌,
但能制止霸凌。

  霸凌,是身而為人絕對嚴禁的行為。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霸凌。自古至今,霸凌無所不在,從未消失。
從教室到職場、從家庭到社會,你我可能是沉默的受害者、視而不見的旁觀者,甚至是無感的加害者。
本書作者森田洋司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為何霸凌導致自殺的悲劇會一再發生,進而比較霸凌在日本和歐美(美國、英國與北歐諸國)的演變和異同。他提出「霸凌四層結構」,定義與歸納霸凌的特徵,解析如何將制止霸凌的議題納入公民教育。進一步探討身為社會公民的你我,如何共同構築制止霸凌的校園與社會。

【導讀】
◎身處人類社會團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為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觀者。霸凌行為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或問題,而是屬於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欲從個人心理心性尋求化解霸凌的方法,猶如緣木求魚,將徒勞無功;必須從社會結構的改型切入,才有找到真正出路的可能。--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推薦】
◎本書由社會學的觀點探討霸凌對個人、社會、國家的影響,由社會邁向私密化(privatization)發展的脈絡去看每個人的角色、職責與壓力。這本書是近年來完整探討霸凌問題的書籍之一,我強烈建議教師與為人父母者應該一讀。--李明憲(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

◎任何社會問題雖然暫時看不到根本解決的方法,只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凝聚共識,就是一種改變的力量。這個改變的力量是從四面八方而來,過程本身就已經充滿意義。--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

◎本書內容豐富,兼顧學理及實務,作者非常用心,找出關鍵的議題深入淺出介紹,是指引讀者全面認識霸凌的佳作。--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對於霸凌的探討,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溫度的好書。適合專業人員、相關機構,以及政府決策者閱讀參考。--楊明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森田洋司Yoji MORITA
大阪市立大學名譽教授。1941年出生於愛知縣,大阪市立大學文學博士。專長為社會學(教育社會學、犯罪社會學、社會病理學、學生指導論)。

譯者簡介

李欣怡
生活中遇到自己無力閱讀原文的好文章時,就會對譯者心懷感激。希望在浩瀚且持續擴大的翻譯宇宙中,自己也能參與堆砌一磚一瓦。

 

目錄

◎目次
【導讀】問世間「霸凌」為何物?直叫人身挫心傷/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推薦序】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彭仁鐸(霸凌防治線上求助工具「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
【推薦序】霸凌:三個相互關聯的難題/彭懷真(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推薦序】旁觀者正義是重要社會責任/李明憲(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
【推薦序】從多面向、大視野探討霸凌/楊明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前言 25
第一章 發現霸凌 37
 1 起始於日本與斯堪地那維亞 38
  一九八〇年代的發現 38
  霸凌成為社會問題(或不會如此)的國家 41
  霸凌在日本:社會問題化 42
  斯堪地那維亞發出的訊息 46
  歐維斯的霸凌研究和極限 50

 2 霸凌在英國和美國 54
  霸凌在英國 54
  謝菲爾德計畫 56
  霸凌在美國逐漸受到關注 61
  反霸凌法 65

 3 霸凌在日本與歐美的不同 67
  當霸凌超越校園暴力 67
  日本的趨勢 69
  歐美的趨勢 71
  歐美觀點的背景 73
  義大利的懲罰事件 76
  霸凌受害者的責任 78

第二章 霸凌在日本的三波變化 81
 1 第一波:發現霸凌問題 82
  與校內暴力的畫分 84
  協助受害者的因應對策 86
  霸凌定調為惡行 87
  在霸凌第一波中迷失的部分 90
 2 第二波:充實諮詢體制 92
  文部省的緊急號召 93
  心理諮詢體制的確立 96
  心理主義化的日本 98

 3 第三波:霸凌漸趨私密化 101
  教育改革會議的建言 103
  從心理問題到社會問題 106
  中小學學生會的活用 107
  學校脫離過重的負荷 109

第三章 霸凌是什麼 113
 1 霸凌的共通要素 114
  各國對於霸凌定義的變遷 116
  霸凌三要素 119

 2 權力(或人際相對強弱關係)的失衡和濫用 121
  霸凌無隨時隨地存在,但我們能夠制止霸凌 123
  流動性:霸凌的特質 125
  權力資源 130
  做為資源的網際網路 133
  大人言行的影響 135

 3 定義霸凌 136
  受害性 136
  如何讓霸凌造成的心理創傷復原 140
  反覆性、持續性 142
  團體與人際關係的圍欄 143
  親密關係中產生的霸凌 145
  森田洋司對於霸凌的定義 150
  
 4 霸凌的暗黑和隱晦 154
  視野上的落差 154
  惡意形成的暗黑和隱晦 156
  源於善念的惡行 158
  教師視野 161
  家長視野 163
  文部科學省的基準變更 165
  官方統計調查提供的視野 168

第四章 來自內部和外側的牽制 173

 1 霸凌的明度 174
  延伸自日常生活的問題 174
  正義的霸凌:以規範為名 176
  黑色地帶的霸凌 178
  灰色地帶的霸凌 180

 2 來自內部的牽制 183
  削弱加害意識的因素 186
  教師權威受到挑戰 187

 3 來自外側的牽制 189
  旁觀者也是加害者 193
  日本的霸凌特徵 197
  成為旁觀者就是一種成長? 200
  重新審視問題 203

第五章 私密化社會與公民權責教育 207

 1 朝向集中於「私密化」 208
  何謂「現代型」 208
  私密化社會 211
  正面與負面 214
  丸山真男的論點 216
  私密化的悖論 219

 2 新課題 223
  避險的個人化 223
  社會排除的問題 224
  新公共性的構築 227

 3 公民權責教育 232
  英國的例子 235
  法國的例子 238
  德國的例子 240
  日本的公民權責教育 242
  社會聯繫這個前提 244

第六章 邁向能夠阻止霸凌的社會 247

 1 聯繫孩子與學校的「線」 248
  社會聯繫理論 248
  依附 252
  抱負 253
  參與 259
  (對規範正當性的)信念 261

 2 柔性行為責任 263
  日本的育兒風氣 266
  邁向新社會 268

後記 271
參考文獻 277
圖表索引 287
 圖3-1 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親密程度
 圖3-2 教師對於霸凌的因應和效果
 圖4-1 霸凌問題的呈現方式和社會因應的原理
 圖4-2 霸凌團體的四層結構模型
 圖4-3 霸凌仲裁者出現比率的演變
 圖4-4 霸凌旁觀者出現比率的演變
 圖5-1 丸山真男的「個人析出」模式
 

【導讀】問世間「霸凌」為何物?直叫人身挫心傷
文/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合聘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兼任教授)
  讀森田洋司的《霸凌是什麼》,就像是在回顧「霸凌」現象在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一樣,對清楚霸凌現象發展的來龍去脈與不清楚其發展歷程的人們而言,詳讀此書都將會有不同程度的感悟及啟發。
  作者森田洋司的章節安排,大致如下:
  「前言」開宗明義,有助讀者掌握作者寫此書的微言大義。第一章「發現霸凌」,詳細的鋪展「霸凌」作為被「社會問題化」的社會現象,如何在全世界各個不同文化的社會中,逐一被清楚的「定位」出來。第二章「霸凌在日本的三波變化」,則順著第一章的行文脈絡,鉅細靡遺的闡述「霸凌」在日本社會中的發展歷程及其與眾不同的特性。第三章「霸凌是什麼」,深入剖析霸凌的內在要素與外在環境條件。第四章「來自內部和外側的牽制」,則嘗試說明可能發生霸凌的場域與機制,並「醞釀」及「呼應」作者在第五章,終於出爐的「獨特觀點」。第五章「私密化社會與公民權責教育」,應該是本書的核心章節,作者於此明確的點出他對「霸凌現象」洞察,以及處理並最終有效化解「已社會問題化之霸凌現象」的理論主張。終章(第六章)作者再一次肯認他對「人類社會(當然,主要是針對日本社會)有能力最終阻止霸凌現象發生」的信心與樂觀的想望。
  對熟悉霸凌何指的讀者而言,這樣的章節安排,自有其閱讀上的順序邏輯。然而,對於尚不熟悉「霸凌」為何物的讀者而言,依此章節安排順讀下來,可能會有不易掌握作者意圖的「閱讀挫折感」。對於這樣的讀者,建議或許可依:前言、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六章的次序閱讀,如此,當更能貼近作者發心細寫此書之初衷。
  本書的前半部,作者花了許多心思在考證與交待「霸凌」作為「社會問題化」的歷史進程,企圖幫讀者先建立起認識霸凌的背景知識。後半部則著重在深入剖析「霸凌」的問題本質,並透過對霸凌本質的精確掌握,具體提出實質的「化解霸凌死結」的社會策略。就中,最膾炙人口的精彩之處在於:作者恰如其分的點明日本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所呈現的「社會生活私密化」的趨勢,這趨勢使得「霸凌行為」在缺乏公共監督機制的缺憾下,得以化整為零,以各式各樣的面貌,肆虐日本社會,造成一些不幸的青少年學生,經歷如「人間煉獄」般的身心苦痛,無以解脫,進而終結己身生命。
  行文至此,讀者或許等不及、不吐不快:到底霸凌何所指?欲得知完整的答案,並沒有捷徑可循,讀者必須耐著性子,詳細一字一句的閱讀第三章,無法一言以蔽之。不過,作者森田洋司確實在書中,給了具體的定義指涉:「所謂的霸凌,就是在同一團體內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處於優勢的一方,刻意的,或者集體造成他人精神上、身體上的苦痛」。這個定義,言簡意賅,充分點出霸凌的各項要素。筆者相當認同欣賞本書作者的看法與主張。此定義當中,「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社會學的核心概念「互動」。「同一團體」點出「霸凌往往發生在相當緊密的小團體(尤其是學校底下的班級)互動當中」,霸凌事件中的「被害者」與「加害者」,往往就是同處某一緊密團體的共同成員,彼此熟稔地套疊在多重的「友誼關係網絡」當中,無所逃遁、隱藏。小團體中的友誼關係,看似平等;其實,猶如成人世界的階層等級分明一般,也是地位高低、上下,界線分明的。定義中,「處於優勢的一方」,意指在友誼網絡中居上位(高位)的資源使用與分配者。這些位居優勢地位的行動者(青少年)可能藉勢藉故,獨自或聯合(更為常見)友誼網絡內的其他成員,對特定經「認證」為不合群者、規約破壞者、害群之馬或僅是不受歡迎者,施加令其在精神上或身體上感受痛苦的「懲罰」。將以上這些說明聚焦在一特定事件上,即構成所謂的「霸凌」。其中,最值得深思的,就是本書作者所歸結的「霸凌三要素」:權力(或人際相對強弱關係)的失衡和濫用、受害性的事實存在以及持續性乃至於反覆性。分別對應了霸凌發生的前因、後果及機制。
  讀者若夠細心,將會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看到「流動性」這個概念的討論。作者其實是要提醒讀者:霸凌行為不僅只會發生在具「特定心性」的行動者身上,而是,身處人類社會團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為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觀者。這個概念太重要了,它說明了:霸凌行為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或問題,而是屬於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欲從個人心理心性尋求化解霸凌的方法,猶如緣木求魚,將徒勞無功;必須從社會結構的改型切入,才有找到真正出路的可能。至少作者這樣認為,筆者亦做如是觀。
  本書的最終章,名為「邁向能夠阻止霸凌的社會」,反射出作者森田洋司對當代人類社會的殷切想望與信心。霸凌會在何時何處發生,吾人無以預知或預測,事實上,它就會隨時隨處「自然而生」。所以,重要的不是:隨時擔憂提防霸凌的現身,而是人類社會有計畫、有步驟的從容對應之。本書作者鄭重提出:「公民權責教育」的構想,做為對應霸凌的「良方對策」。平心而論,在一個公共性夠強的文明社會,例如日本,它確實有值得一試的條件,吾人亦樂觀其成。然而,以此反觀反思台灣社會,欲以此「訴諸於培養社會公民,養成具『社會責任』意識的公民行動者」,做為對應霸凌行為的緩衝閥,是否有可能在台灣社會被實踐呢?情勢不容樂觀,但還是值得期待。畢竟,一個成熟開放的台灣公民社會,才有可能由下而上,結構式的構建防護機制,化解霸凌的負面後果。

【推薦序】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
文/彭仁鐸( 「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網站】http://nobully580.com/;【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indyfromtw/)

  自從發起「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按:二○一五年八月啟動的反霸凌網站和霸凌防治線上求助工具)以來,透過臉書有不少網友持續私訊,分享著同儕相處的情緒困擾,不斷累積的新案例,強迫著我們不斷思考與更新自身的服務,到底能夠如何走進網路世代的內心深處,讓他們能夠更勇敢、更有能力面對霸凌。
  我們從一個門外漢開始練功,靠的是一股傻勁,為的是實現舍妹Cindy(按:楊又穎,本名彭馨逸,一九九○年十二月四日|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的遺願,來自社會黑暗底層的求助與吶喊,比我們想像得多更多。
  網站成立之初,我們面臨最大的質疑是:「打造一個無霸凌的環境,根本不可能!」畢竟強欺弱的霸凌,是最赤裸的真實人性。的確,就算法治治理嚴謹的歐美國家,也只有幾個北歐國家及美國做到霸凌入法。大多國家包括日本在內,目前僅能做到公民權責教育,希望不論是當事人和圍觀者,都能以更負責任的態度面對霸凌。
  隨著反霸凌網站加入愈來愈多工作夥伴,隨著我自己成為一名父親、未來也將成為學生的家長,立場和心境的改變,讓我和我的夥伴們面對霸凌的個案感觸愈來愈深,那就是任何社會問題雖然暫時看不到根本解決的方法,只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凝聚共識,就是一種改變的力量。這個改變的力量是從四面八方而來,如此一來,過程本身就已經充滿意義。
  台灣目前面對霸凌的社會氛圍,類似美國和日本一九八○年代所經歷的過程,認為相較於毒品、槍枝氾濫,有太多更重要的社會問題,比霸凌更迫切地需要解決,因此面對霸凌這類潛藏不外顯的心理問題,期待透過教育就能達到防治功效。這樣的觀點隨後在一九九○年代被打破,許多案例讓歐美社會開始反思,霸凌問題其實是政治社會課題的源頭,除了「救助受害者個人」之外,更要做到「確保社會安全與群眾安寧」。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回過頭來看看行為責任觀念並不發達的台灣,尤其是時下年輕人黏著度特別高的網路、社群,要如何將霸凌的傷害降到最低,建立長期而且系統性的協助機制,增加社會對於霸凌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包容,是身為霸凌防治工作為己任的我們,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透過作者的引導,讓我們快速回顧了日本三十多年來研究霸凌的經驗,以及歐美等先進國家,從社會學和比較行為學的角度去看待霸凌,給了我很深的感觸,原來我們這幾年來的努力,也正在走許多歐美國家經歷過的道路。特別是網路世代對社會聯繫所帶來的影響,從私密化,轉為作者筆下日本社會進入的「原子化」(atomization),年輕世代對公領域的冷淡漠視,對於周遭發生的霸凌問題旁觀不願插手,都將對霸凌事件的發展樣態、受害者、旁觀者、甚至社會氛圍產生不同的影響。
  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我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和我一樣初為人父或人母的家長,也推薦給參與教育工作的老師,這本書像是本工具書,讓霸凌防治工作道路上的同行者,都能快速的累積經驗值,想要多了解霸凌的人,或許這本工具書也能幫你了解霸凌的人性黑暗面及行為模式。

【推薦序】霸凌:三個相互關聯的難題
文/彭懷真(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諮議委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近年來,網路、簡訊、部落格裡的霸凌激增,受害者不計其數,其數據遠超過統計資料。社會問題性質與日本特別相近的台灣,也面對霸凌嚴重的現實。
  在「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專區」網站(https://csrc.edu.tw/bully/),有各種宣導,卻無法顯示台灣霸凌問題的全貌。尤其欠缺統計數據,「最新資訊」也是過時的。像是我在五月六日查詢該網站,最新消息停留在三月二十九日,各條新聞多屬政府如何宣導防制霸凌,但是缺乏深入的研究分析。
  相對的,本書內容豐富,兼顧學理及實務,作者非常用心,找出關鍵的議題深入淺出介紹,是指引讀者全面認識霸凌的佳作。
  根據我的觀察,以下歸納在台灣常見的三個霸凌議題,分析如何防制的方法,包括:網路霸凌、弱勢者遭受霸凌、性取向霸凌。

◎防制網路霸凌:積極作為,才能避免悲劇
  二○一五年四月,才華出眾、知書達禮的藝人楊又穎自殺,直接原因就是被網路霸凌。網路的匿名性讓躲在螢幕後的使用者,隨意敲打鍵盤就成為加害者。各式各樣的靠北部落與恨版,各種酸民文化,透過惡毒的文字、惡意的貼圖、人肉搜索、網路串連。匿名躲在線上世界的欺凌行為,愈來愈多,各種悲劇,一再令人痛心。
  因網路霸凌而自殺,彷彿呈現一個畫面:「一位年輕女子在高速公路上不斷被多輛疾駛而過的車子弄得心神不寧、頭昏腦脹,跳下高速公路而死亡。」到底是誰殺了她?網路高速公路還是按鍵在網路裡急速奔馳的駕駛?當加害者心存惡念,鎖定攻擊的對象,受害者幾乎難逃魔掌。無數年輕人被網路霸凌,身心受創。我多次呼籲政府要正視,採取積極作為,但政府推託,以致悲劇繼續上演。

◎保護弱勢者遭受霸凌:溫暖支持,是最後一道防護網
  本書作者森田洋司關心「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一群未被涵括在社會主流體系中的人)現象,如同書中所分析的,霸凌只是其一,「兒童虐待」「涉及身心的障礙」「拒學」「繭居」「高中輟學」「尼特族」「貧窮」「單親家庭」「教育和文化資源等的城鄉差距」「酒精藥物上癮者」「有不良行為前科」等,也應正視,更應注意霸凌與這些社會排除之間的關係。我是社會工作者,特別注意到不同排除之間的相互影響。
  近年來,我帶領幸福家庭促進協會團隊服務低收入戶、近貧家庭、身心障礙者、吸毒酗酒者、從事性交易者,在服務過程中,著重關懷兩代。主要原因是這些家庭的子女在校園之中特別弱勢,他們容易遭人貼上標籤和成為箭靶。除了原本的痛苦,又加上遭到霸凌,多重歧視和壓迫,導致上學之路格外艱辛。像是台灣近年來最令人震驚的校園集體霸凌事件,發生在某所特教學校,上百位學生受害,而性侵害的加害者又多是智能較低者。
  從二○一四年暑假開始,協會每年為十八歲以下重度障礙的學生舉辦夏令營,每次三至四周。我們希望提供溫暖的環境給這些成長過程中格外辛苦的孩子,也希望家長有時間稍能喘息。溫暖、支持、關懷、教育都是重點,希望孩子們體會到人生還是有愛有希望。每次營隊,都邀請比孩子更多的工作人員。在服務過程中,我深刻體會人力的充裕極為重要。針對特教生和貧困孩子遭到霸凌的防制工作上,充足人力更是關鍵,但是,台灣做得到嗎?

◎防制性取向霸凌:性別友善,讓每個人安心做自己
  此外,我身為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第一屆委員,長期關注非主流性取向者的困境。在校園中,比較秀氣陰柔的男學生或陽剛帥氣的女學生,總是被貼上各種負面、歧視、偏見的標籤。像是上廁所如此基本的人權,對於這些人來說,都可能是痛苦不堪的壓力。
  在當今性別多元的時代,男女並不是以「生理性別」一刀切,有許多學生默默承受無法定位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或譯為性傾向)的困擾。然而,多數同學習慣二分法,以刻板印象的偏見,欺凌性取向並非等同於生理性別的孩子。一些自以為霸氣威猛的加害者,欺凌個性溫柔纖細的受害者。

  霸凌是許多青少年問題的原因,吸毒、暴力攻擊、憂鬱症等青少年普遍出現的問題,都源自於受到霸凌。要關心青少年,必須充分了解校園霸凌。
  遏止校園霸凌,還需要以更積極的態度及更有效的手段,社會問題性質與日本特別相近的台灣,也面對霸凌嚴重的現實。本書譯自日文,對於霸凌在日本與歐美等國有詳細、廣泛而且具體的介紹。
  從台灣社會來看,如何建構「真正友善的校園」是關鍵所在。在我擔任東海大學學生事務長時,總是想到校園固然要美麗,環境更要友善,因而推動一些關懷服務的方案,鼓勵學生多認識及接觸與自己背景迥異的同學。在硬體方面,設置友善的廁所;在虛擬空間方面,反覆宣導正確使用網路的觀念。期待有更多行政主管將友善校園放在心頭,視之為比學生成績更重要的工作。對弱勢者友善、性別友善、預防性侵害和性騷擾,都應該是學校行政的重點。
  本書如果能夠出現在暢銷書排行榜,使更多人全面又深入了解霸凌,有更多人能關心校園霸凌問題,正可促成「友善台灣」的實現!

【推薦序】旁觀者正義是重要社會責任
文/李明憲(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台灣粉紅T恤反霸凌運動發起人)

  只有一次的排擠算不算霸凌?
  一對一的排擠算不算霸凌?

  「一九八五年四月,鹿川同學轉學到某中學,九成同班同學都是同一所小學畢業,鹿川同學較難融入,加上身材矮小,成為霸凌受害者。同年十一月,同班同學以惡意玩笑的方式,在教室設置靈堂為鹿川同學舉辦告別式,鹿川同學親眼看見同學和老師寫上悼詞的卡片。一九八六年二月,鹿川同學自殺,年僅十三歲。這個事件日後被視為霸凌在這個時期的代表案例,屢屢被引用。」(引自本書)

  我進行霸凌研究多年,也遇過上述類似的案例,只是沒引起自殺的悲劇,但被霸凌者一輩子的低自尊卻是如影隨形。
  為了喚起台灣社會大眾對霸凌議題的重視,我也曾發起全台的粉紅T恤反霸凌運動,但是,台灣社會經歷了數次重大校園霸凌事件洗禮之後,卻僅僅增加了對霸凌議題的關注,對於霸凌的理解仍停留在原點,因此,我一直期待有更多的書籍來幫助社會大眾理解霸凌的本質、影響與預防,這本書的內容就提供了這種教育功能。
  目前台灣校園只要發生學生偏差行為事件,家長多數會希望學校將其定義成霸凌,並要求校方儘速通報教育部,家長認為這樣要求,校方才會重視,卻不知道,不管是霸凌或是偏差行為事件,學校都會同等重視,只是在後續的輔導方式有所分流,家長這樣的態度反而使得校方花很多時間去召開霸凌防制小組會議,之後寫報告、回公文等,使得有些學校會刻意忽略一些初萌的霸凌事件,省得麻煩。
  此外,另一種錯誤態度,則是校方或家長直接忽略霸凌事件,認為這只是成長過程必經的磨練,受害者都是因為個人容忍度不足所致,實在不必小題大作。因此,被霸凌者經常夾在「說」或「不說」的困境,最後多數選擇不說,這使得霸凌成為「暗夜的哭聲」,一旦傷害被揭開,就如壓力鍋炸開一般,傷人傷己。
  這本書是日文翻譯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對於霸凌問題提供微觀與巨觀的看法。內容主要由社會學的觀點去探討霸凌對個人、社會、國家的影響,由社會往「私密化(privatization)」發展的脈絡去看每個人的角色、職責與壓力。作者也整理了各國對於霸凌關注的發展情況,當然書本內容還是以日本為主,日本的文化對於個人化與社會職責的壓迫,霸凌發生的機率大,台灣倒是較不至於有這樣的情形,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值得一讀。
  霸凌研究先驅丹・歐維斯(Dan Olweus)視霸凌為「權力不對等、長期反覆不斷的加害行為」,台灣教育部則將霸凌定義為「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之校園學習環境,或難以抗拒,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
  這些定義都是由結果論或是原因論下手,這本書由各國定義推演,主張應由受害者自行感覺身心的痛苦情形來做為霸凌定義的重要元素,這也提醒了我們更該由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
  這本書在最後章節提出了「公民權責(citizenship)」教育,強調要預防霸凌必須由此著手,也就是教育孩子們應履行身為社會成員的行為責任。也就是學校有必要去培育孩子們的「社會責任能力」。這與我不斷提倡的「旁觀者正義」是相同的,見義勇為檢舉加害行為是一項重要社會責任,無言的旁觀者才是霸凌最大的加害者。這本書是近年來完整探討霸凌問題的書籍之一,我強烈建議教師與為人父母者應該好好一讀。

【推薦序】從多面向、大視野角度探討霸凌
文/楊明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一本對於霸凌的探討,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溫度的好書。
  能從多面向、大視野角度探討霸凌,所以有高度。
  能清楚呈現涉及霸凌相關人士的表層與內在心理歷程,所以有深度。
  對於霸凌議題的解決,關切的不只是遏止或處罰,還包括如何透過處置霸凌的方向與策略,讓相關人員、組織,乃至整個社會都從中受益,因為從關懷與溫暖心意中出發來面對霸凌,所以有溫度。
  這是一本適合專業人員、相關機構,以及政府決策者閱讀參考的好書。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441056
  • 叢書系列:自由學習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1 x 14.8 x 1.7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3.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2.0
|
2018/09/30

說霸淩的話,這本書我覺得不值得買...
如果這本書在圖書館,我看完就會放回架上。
許多資料是淺而易懂的概念;
甚至 不用買書就能知曉的事情。

這本書有點像以前看文獻時那種清湯掛麵的書寫方式,
說的很簡單,看著...也就是那樣,其實不喜歡這種寫作的陳述與風格;
這次的購買中,我反而喜歡兩本書,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教出殺人犯
在內容中是一種螺旋的方式陳述一件事情,看的連貫也理解作者想表述的。
這本書則看了會有些發散,需要再翻回去看的時候,
有時候早就忘記前面寫些什麼,太過淺白也沒什麼重心下,
整本書我覺得好標題卻不是很好的內文。
展開
user-img
Lv.8
5.0
|
2017/06/26

從目錄與導讀可大致明瞭本書的內容架構,作者從社會學的觀點和比較行為學的角度看待霸凌,鉅細靡遺介紹霸凌現象在日本社會的發展歷程,霸凌作為「社會問題化」的歷史進程,企圖幫讀者先建立霸凌的背景知識,深入剖析霸凌的問題本質,探討霸凌對個人、社會、國家的影響,並具體提出實質的「化解霸凌死結」的社會策略。儘管很難完全制止霸凌事件的發生,也找不到根本解決的方法,唯有改變整個社會結構,才能有效遏止霸凌事件的發生。

第三章<霸凌是什麼>,深入剖析各國對於霸凌定義的變遷及霸凌的內在要素與外在環境條件。作者所歸結的「霸凌三要素」:權力(人際相對強弱關係)的失衡和濫用、受害性的事實存在以及持續性乃至於反覆性。分別對應了霸凌發生的前因、後果及機制。霸凌行為不僅只會發生在具「特定心性」的行動者身上,而是身處人類社會團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為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觀者。

雖然霸凌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無所不在」,是以人為的力量無法抗衡的問題嗎?霸凌如影隨形潛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到了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的程度。由學校與職場環境來看,「霸凌」多半是基於權力的不對等存在;探究從社會結構層面,在團體各種群體中只要存在階級、身份地位的差別、能力或貧富的差異,霸凌是沒辦法被真正的制止。所以防止霸凌的方式在於「要求上位者必須培養道德良心」,結合公民教育,消弭霸凌風氣。

身為老師,對於「霸凌」是再熟悉不過,閱讀過程讓人深深思考,跟現實情境產生連結。更深深的省思自己是否有不當的行為出現。然而,畢竟老師是普通人,也會有犯錯、軟弱,也會有情緒的時候。只能要求避免霸凌事件的發生,自己更不要成為一位加害者。霸凌在我們的校園中並不少見。其實,每個人都會有特別不擅長的地方,也有不敢說出口,常惹別人不悅之處;也曾被排斥與討厭某位同儕。或許每個人心裡都有著無法承受之痛,當然有人選擇自我了結;有人產生偏差,衍生出偏激的人格;有人成了幫兇,有人則是受害者……。

打造一個無霸凌的環境,學校有必要去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能力」,不斷強調「旁觀者正義」。作者期待透過教育來達到防治的功效,建立長期且系統性的協助機制,增加社會對於霸凌受害者的包容,是身為霸凌防治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面對嚴重的霸凌現象,如何遏止校園霸凌,還需要以更積極的態度及更有效的手段去面對。

森田洋司(Yoji MORITA)的《霸凌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是ㄧ本完整探討霸凌問題的書籍,以日本的霸凌現象進行研究,本書內容豐富,兼顧學理及實務。作者非常用心,從多面向、大視野角度深入淺出介紹霸凌,以日本的霸凌現象為基底,指引讀者全面認識霸凌現象,並提出具體解決辦法。這是一本適合專業人員、相關機構,以及身為教師與父母應好好閱讀的書籍,推薦給各位。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大雁文化電子書暢銷展|兩本85折、三本79折、套書77折|閱讀是一趟「發現之旅」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人文社科經典展
  • 金典獎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