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透過實習找到內在的呼喚

也是因為其叡這次轉班的考慮,我得以對德國的雙軌教育體系,多了一點了解。我原先知道的,是德國小學只有四年。四年小學畢業後,學生就開始分流,有的去念升學系統的中學,有的去念技職系統的中學。升學系統的中學,從五年級一直到十二年級,十二年級畢業前考大考,以大考成績進大學。技職系統的中學,則只念到十年級,就進入專業技職學校。

升大學或進技職學校,基本上自由選擇,但小學老師在學生念完四年級時,會給一份評估,建議家長讓孩子走大學,還是技職學校的路。我曾經想,這樣的教育系統,在台灣一定行不通。在台灣,根深柢固的高下觀念,認定念大學一定高於念技職學校,認定大學畢業一定會比技職學校畢業更有前途、地位更高,使得家長無論如何不可能在孩子十歲時,就同意讓他走上技職的道路。這麼早就分流,顯見在德國大學與技職學校是兩種不同性質,而非高低不同的教育,是普遍觀念,無須爭辯,也不用掙扎。

不過,我心中不是沒有保留與疑惑。讓我保留的,是小學只有四年,四年級念完就分流這個時間點。未免太早了吧?真的那麼早就看得出來孩子適合走這邊還是那邊?這麼早做出的決定,不管是誰的決定,不會誤導、阻斷、甚至扼殺了部分孩子的能力與性向?

後來我知道了,在德國這兩條路不是彼此隔斷的,更不是孩子小學四年級念完就決定了他未來走的是哪條路。過程中會一直不斷有機會,讓這裡的到那裡,那裡的來這裡。隨著年紀增長,孩子可以改變心意、可以後悔、可以嘗試另一邊不一樣的教育,從四年級一直到十年級、十二年級。十年級是技職教育中學的最後一年,是這個系統的學生要轉入另一系統的最後機會,所以會有學校裡開設的特別班。

在以升大學為目標的中學,也會以各種方式開發孩子對於技職的認識與興趣。九年級時,其叡的班上經常去參觀各種行業、各式工廠。不是要讓孩子看到工廠的設備有多精良、龐大,而是要讓他們切身感受在工廠工作的方式、意義、標準與成就感。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