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達賴喇嘛說幸福之道

達賴喇嘛說幸福之道

The Path to Bliss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心的經驗比身的經驗深刻,如果肉身死後心識繼續存在,
  思考死後的的命運就是我們極重要的功課了。

  在十八、十九世紀中,每當革命性的科學發現問世,宗教與科學就越走向分離。在二十世紀裡,重要科學發現所衍生的新知識,豐富了人類的智能,反而觸發了一種新趨勢,即科學界的人士開始注意心靈與道德方面的概念,願意回過頭來看自己本來是用什麼態度評估心靈修持,從而達致更全面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科學界對於佛教哲學漸漸重視了,我樂觀地認為,人們從物質面和精神面看世界的觀點在未來幾十年中都會有重大的轉變。

  人們遭遇不順遂而不能合理解釋的事,應對能力是不同的。沒有心靈信仰的人在遭遇常人理解能力範圍之內的狀況時,能應付得來。但如果突然發生超出常理的狀況,則很難應付。修行佛法的人較能明白生命的究竟,所以不會在這時候喪失勇氣和希望。

  修行佛法的方式很多,可以因人而易。有的人可以完全棄絕俗世生活而成為隱修者,將全部時間精力放在靜慮上。有些人可以在常人的生活中修佛法。修行佛法不是要等到能撥出固定時間的時候才來做。應該當下就把佛法納入自己的生活。

  一般說來,利他的思想乃是人世間利益與幸福的真正源頭。如果我們生在一個不可能發揮利他精神的世界,那將是一種絕望的處境。生為人類的我們,具備靈修的所有機能,其中最寶貴的就是人的腦。因此切不可浪費生為人類的大好良機。

  死後會不會轉世,完全證悟是否可能達到,是很難回答的。但是我們都知道,正向的心態和正向的行為較能帶來歡喜與平靜,負面思想行為會導致不好的後果。因此,如果我們因為修行而能減輕痛苦、體驗歡喜,這種成果便足以激勵我們更高層次的靈修。

  我們從日常生活的觀察就能證明事實的確如此:一天之中的利他行為越多,我們越會覺得心平氣和;越以自我為中心,越會覺得事事不順遂。憑這些感想可以推出的結論是:善心與利他的動機確實是真正的歡喜泉源,所以也是真正的如意寶石。——達賴喇嘛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丹增嘉措


  1935年生於西藏安多,1959年中共接管西藏後,他在印度達蘭沙拉成立流亡政府,是西藏的精神與政治領袖。精通藏傳佛教各宗派教義,並致力於推廣佛法到西方,成為舉世聞名的精神導師。他是個奮戰不懈的和平工作者,所倡導的普世與個人責任觀也備致推崇,於198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2011年宣佈為推進民主制度,將一切政治權力移交由流亡藏人投票產生的領導人噶倫赤巴洛桑森格。

中譯者簡介

薛絢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專事翻譯,譯有《烏托邦之後》《一行禪師:活的佛陀,活的基督》、《夢:私我的神話》、《長生西藏》、《和平》、《達賴喇嘛開示幸福之道》(皆立緒文化)。
 

目錄

〈前言〉◎蘇普丹.金帕、克利斯汀.考克斯

一、導論
1.概論
2.菩提道次第的起源

二、修行起步:加行法
1.營造有助益的環境
2.心識準備
3.觀想資糧田
4.七支修行
5.三祈願
6.祈求傳承上師加持
7.溫習道次第
8.散化資糧田
9.各節功課之間的活動
10.提要

三、道次第正修法
1.依止精神上師
2.體認人的潛能
3.死亡與無常
4.輪迴惡道之苦
5.皈依
6.業
7.輪迴生命之苦
8.六道輪迴之苦
9.解脫之道
10.上士道菩提心
11.七支因果修行法
12.己他平等互換
13.菩薩戒儀式
14.菩薩行
15.心識的定止寂靜
16.內觀智慧
17.貫通檀陀羅修行
〈附錄一〉轉思修行的行儀與戒律
〈附錄二〉菩薩戒
〈附錄三〉菩提道次第綱要
〈附錄四〉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600114
  •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宗教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5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導論

1概論


一切眾生都有從身心蘊聚而來的自我意識,自我天生就是欲求快樂而想要避免受苦的。這種天生的本能是不知節制的,而且存在於世間一切生物,不論外表生長的形狀有多大差異。是這種本能驅迫著我們把自己看得重於一切。因為這種本能是合理的,人生而有權求樂離苦。

《究竟一乘寶性論》中說過,眾生皆有解脫痛苦煩惱枷鎖的潛能。眾生既有這個潛能,可見本來就有佛性與覺悟的種子。

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在於人能夠在運用智能的同時保有對於同類仁愛、和睦、坦誠的品行。既知道人性有這種內涵,我們就不可以讓自己受物慾左右。為謀生計而努力工作,但不因此悖離誠正,這是可能的。物質發展的根本目的原是謀求更大的幸福與和平。然而,生活的目標如果只在追求物質進步而不顧精神方面的需要,乃是捨本逐末,連幸福與和平的目的也難實現。

我們都很清楚,心的經驗遠比身的經驗深刻。因此,如果肉身死後心識繼續存在,思考死後的命運就是我們極重要的功課了。我們應該探究的是,人是否可能憑心識達到永恆寧靜歡喜的狀態。如果可能,努力去達到這個境地就對我們有切身的重要性了。

談到心識,表面上看是個單一的東西。如果深入剖析,便知道心識有多種不同的類型和層次。有些是不好的,因為它們浮現時會令人煩惱。有些卻能帶來安定與清靜。所以我們必須技巧地把兩類區分開來。一般而言,心識本質上是清明與知曉;可以受影響而改變。心識的本質是純淨明白的,污染思維的那些迷惑並不會深入心識的本性。例如愚癡等各種擾亂人心的迷惑,都是外來的,並不是人心之中不可除去的面向。由於種種迷惑和分別心之類的態度都是不安定的,只是暫時存留在心識裡,所以,只要恰當地運用相對的力量,都可以讓它們舒緩,終至完全根除。能夠根除迷惑,便是得到恆久的清靜與歡喜了。

我常說,世人有許多不同的類型:有人信仰某種教義,有人排斥這種宗教信仰,有人根本無所謂。人們遭遇不順遂而不能合理解釋的事,應對能力是不同的。沒有心靈信仰的人遭遇的狀況只要是在常人理解能力範圍之內,就是應付得來的。如果超出常理的狀況猛然發生,他們雖然想要應對,卻只會氣餒焦慮。修行佛法的人較能明白生命的究竟,所以不會在這時候喪失勇氣和希望,而勇氣和希望是延續生命最重要的元素。所以說,心靈開拓之重要顯而易見;就這方面而言,我相信佛教義理可以有很大貢獻。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