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微物誌:現代日本的15則物語

微物誌:現代日本的15則物語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日本如何從戰敗最痛的硬日子裡,無損尊嚴地活下來?
一段從牛奶糖與巧克力展開的歷史;
一部越讀越堅硬的「知日」之書。

  15個物件,回歸歷史脈絡,輕輕切入,深深探查;
  重新凝視1945年以降,最近也最遠的 現代日本。


  一年看N部日劇,飛奔N趟日本就算哈日族?
  提到JAPAN,只能想起櫻花、和服、沙西米與武士刀?
  現代日本的發展,其實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牛奶糖︱巧克力︱零式戰機︱扶桑花︱燒肉︱電車︱門票︱頭盔︱汽車︱模型︱櫻花︱履歷表︱房間︱生魚片︱麥克風
  本書透過15個物件介紹1945年後日本社會與文化的深層面向,
  帶你看見不一樣的現代日本!

  巧克力,一種由「前敵國」輸入的奢侈甜食,如何在戰後迅速收服日本這個戰敗國的民心?

  日本又如何面對戰爭這段複雜的歷史,並且成功「逆轉勝」,以明治巧克力等知名自製品牌擄獲美國人甚至全世界的味蕾?

  「轉角國際」專欄作家蔡曉林,藉由15個物件深入戰後的日本,以社會學的視角,搭上時光機重回1945年,帶領讀者看著日本一路從美軍接管時期走來,經歷五○、六○年代的萬國博覽會與東京奧運,重登世界舞台中心,卻也同時面對國內左翼份子的學運與全共鬥;七○年代攀上經濟起飛的高峰後,又迅速遇上泡沫經濟,八○、九○年代的奧姆真理教事件、御宅文化、尼特族與孤獨死等文化現象,都反映了社會人際關係面臨解構與崩解的危機;然而直到三一一大地震,人們似乎又重新找回緊密聯結的「絆」的契機……。

  從戰敗的廢墟中重生,造就經濟起飛的榮景,又迅速在泡沫中瓦解;
  日本的下一步,將走向何處?
  一起溫柔地靠近,
  直擊日本社會的核心。

  以微觀的物,
  開啟對於世界更多元與宏觀的想像。

本書特色

  ★透過15個物件,多面向觀察1945年後日本社會文化的「知日」之書!

名人推薦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蘇碩斌 專文推薦

  李衣雲(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涂豐恩(「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創辦人)
  陳建守(「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創辦人、「說書」主編)
  盛浩偉(文學寫作者)
  顏杏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依姓名筆畫為序

  作者以日常生活中的「物」爲切入點,藉著她敏銳的觀察,讓讀者看到了日本近現代歷史非常立體的一幅幅圖像,並從中認識許多歷史發展與當下社會的連結。在許多探索日本社會文化的作品中,此書難得的具有歷史的縱深,又兼顧當代的意義。每一位對日本社會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都能夠在此書中找到驚喜和樂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藍適齊

  作為東亞極少數的親日國,臺灣早已有許多以日本之名的出版品流通市面,以滿足一般大眾對這個東洋島國的綺麗幻想。但是,這些書籍中所呈現的日本,卻不免有許多坊間既定的刻板印象,或是為了迎合「哈日」的喜好,而一味歌頌所謂日本文化、日本精神。而像《微物誌──現代日本的15則物語》一樣回歸歷史脈絡,細緻看待文化物與文化現象的著作,實在珍貴。
  作者蔡曉林留學於東京大學情報學環,其指導教授吉見俊哉,是日本當前極重要的社會學者,同時也是前東京大學副校長。而身處吉見研究室,勢必也令曉林得以浸淫在日本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也能以更具深度的眼光看待當下日本的各種社會與文化現象。所以在《微物誌》當中的日本,既免去了過度美化的虛幻,也有著對資本主義的警覺,同時亦將日本知識界的進步觀點用深入淺出、清晰明確的筆調,普及給一般讀者。
  臺灣與日本的關係,無論是過去或現在,都確實相當地緊密,這不是也不該一概地以「親日」或「反日」這樣的二元對立觀點來理解。《微物誌》以實體的「物」出發,朝向抽象而深邃的思考,併陳物事的正反兩面觀點,也巧妙地掌握了其中平衡。而透過此書,讀者當有機會將之作為導引,從初階的「哈日」、「親日」走向更高端的「知日」。──文學寫作者 盛浩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曉林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雙主修社會學系畢業,東京大學情報學環・學際情報學府碩士,師從當代知名社會學家吉見俊哉(Shunya Yoshimi),現居東京,為「轉角國際」(udn Global)專欄作者。碩士期間以吃喝玩樂為研究,關心的議題是以社會學、文學與歷史的眼光檢視東亞乃至全球如何被各種多元媒介所影響。除了日本之外,還想在世界走走,正在探索下一個目的地當中。
 
 

目錄

推薦語
推薦序 一本關於軟硬曖昧的文化社會學之書/蘇碩斌
自 序 牛奶糖:開啟日本的多面想像/蔡曉林

1945-1950年代>>>從戰敗的廢墟中重生
巧克力:暴力的甜味
零式戰機:難以面對的過去
扶桑花:沖繩物語
燒肉:離散的深夜食堂

1960-1980年代>>>熱血新日本 從飛躍到泡沫
電車:都心的動脈
門票:華麗的盛會
頭盔:紅色的青春
汽車:華麗的年代

1980-2000年代>>>民眾的生活常景 泡沫後的新挑戰
模型:二次元的力量
櫻花:大學之道
履歷表:生存遊戲的成績單
房間:下流的人們

2010年代──>>>日本,下一步?
生魚片:我們還能相信誰?
麥克風:你聽見人民的聲音了嗎?

結語 一九四五之後
 
 

推薦序

一本關於軟硬曖昧的文化社會學之書


  探索日本社會的書很多,取名《微物誌》的這本書,何有價值?雖然翻開就是牛奶糖、然後巧克力等等都是輕鬆的事物,可是這書以輕鬆開始、絕非以甜美結束。那麼讀進字裡行間會是什麼?我看到的關鍵,是文化社會學的角度。

  所謂文化社會學,並不特指一種學術專科,而更是一種觀察生活習俗的眼力,可以更深、更廣地看到表層蘊含了諸多社會勢力的交錯。文化一字的意義,其實由淺到深頗為複雜。英國思想家Raymond Williams說「文化是人類社會最複雜的幾個字之一」,因為這個來自西方culture的字源變化,可以是指普遍的人文精神、可以是精緻的藝術產物,也可以是獨特的生活方式。

  亦即,文化並不只是很高級、有氣質、真美麗的事物,更應該要注意,文化是一群人長期互動而留存下來的最必要、最根本的生活產物。或許稱不上菁華,不過絕不能視為糟粕。借用京都學派代表人物戶坂潤的名句,「風俗是社會的皮膚」,就是這種視角的鮮活比喻。能從皮膚看出症頭,就會知悉社會本質是鬱積或通透。

  文化社會學的想像力,就像看到皮膚異狀便想求助外科手術醫師或摸骨師,是因為期待知道人的整體生存境遇。本書顯然是對日本文化有感而發,進而觀察、思考的成果。書中的巧克力,是用來觀察吃慣金平糖的日本人何以戰後爆發為衷愛巧克力的國度?答案既然不可能是日本人味蕾改變,就必須潛入日本人社會的幽暗歷史。

  構成本書的十五個小章節、四個大時代架構,就透露本書皮膚與骨肉的深意。十五個小章節是「微物誌」的卡司,萃取自日本人生活世界的流行物,具有稀鬆平常的軟嫰。然而四個大時代,卻代表日本戰後政治經濟的挫敗、重生、泡沫、崩壞、停滯,乃是無力頡頏的堅硬。在戰敗最痛的硬日子裡,日本如何能無損尊嚴地活下去,確有一種矛盾卻又必要的詭譎。

  日本是最專精於自我討論的國家。日本書店永遠有一種「日本論」及「日本人論」的專書整櫃擺著,不斷集體探索自身的本質與命運。而日本也熱切閱讀外國人的日本論, 一九四六年Ruth Benedict著名的《菊花與劍》,就由電影、戲劇以及長聊,觀察到日本兼備恩情與義理的複雜國民性格。戰後日本的曖昧更加深化,既要承擔恥辱地尊奉天皇,還要痛在心底地親愛美國,這種心性竟又發展出全球最傲人的經濟動能。屢屢夾在恥辱與榮光之間,真是詭譎難解的文化現象。

  這本《微物誌》透過觀察小小的「物」,具體而微分析了日本的糾葛。由一位在日本習得文化社會學視角、來自與日本歷史深深糾葛的台灣之年輕學者寫出來,旨趣更是豐富。各篇章中,每個輕軟的文化現象都受到審慎的尊重,作者引證大量厚實的學術內容,卻不會沿路掉書袋,篇篇都用心在解釋日本文化。日本絕對不是甜甜的,這本書會愈讀愈堅硬,最終並可能會有一種傷感的錯覺,以為這裡是將要到來的台灣社會。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蘇碩斌

自序

牛奶糖:開啟日本的多面想像


  對許多人來說,森永的牛奶糖是童年難忘的回憶。熟悉的黃色包裝盒,還有那股濃厚的焦糖味,都散發著強烈的懷舊感。

  森永製菓的焦糖牛奶糖於一九一四年的夏日發行,屬於最先進軍日本的西洋甜食。更早之前,創辦人森永一太郎先是在美國學習製作糖果的技術,再帶回日本,最初銷售給在日本的外國人或者像是福澤諭吉這種從海外歸來的日本人。為了適應日本的氣候,森永一太郎也再加以改良,讓這種點心能隨身攜帶,並將罐裝改為盒裝,以便攜帶,森永牛奶糖便成了我們所熟悉的模樣。到了一九三○年間,焦糖牛奶糖開始販售至日本各個殖民地,包裝盒上寫著「祈武運長久」的字眼,原本只是受孩子們喜愛的糖果,頓時成為士兵的慰問品,也變成戰爭的宣傳工具。森永牛奶糖的歷史已長達百年,它不但是目前少數依然保有創始標誌的森永商品,也是日本每每提及大正、昭和年間的「鄉愁情懷」時,經常出現的代表物。

  在我的眼中,日本就是一個這麼有趣的國家:牛奶糖並非源自於日本,卻在日本發揚光大,甚至成為許多人最早的日本印象。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全球資本及飲食控管與宣傳之角逐都產生了影響,同樣的牛奶糖在各個時期與地區也都有不同的意義,但或多或少都還是帶有那麼一點「日本性」。然而若說到日本的傳統點心,各種具有濃厚日本味的和菓子也不遑多讓,在一路強調西化的近代日本中,發展出一套獨特又符合商業邏輯的特色―好像不論是現代還是傳統,日本都能找到平衡,兼容並蓄,遊刃有餘。

  與我同世代的台灣人對於日本文化並不陌生。我們從小含著森永牛奶糖,童年也看過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與各種動漫文化、背誦平假名與片假名試圖跟上日文卡拉OK的旋律;書店陳列著日本的翻譯小說和最新一期的時裝雜誌、街頭處處可見日本料理、從影劇或遊戲中,我們可能知道日本曾經歷過精彩的戰國時期,在幕府末期一群志士又是如何將這個國家從崩壞的邊緣解救出來,成功讓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化的民族國家。我們對於日本的大眾文化耳熟能詳;有時也在台灣的作品中看見殖民關係中複雜的台日情結,以及日本帝國最終在戰場上敗亡的命運。日本是這麼地近, 卻又這麼地遠。

  當我第一次前往日本旅行時,腦海中浮現了一連串的問題:日本為何成為亞洲最快進入現代化的國家,並且在短短二三十內達到歐洲花了幾百年才達到的水平?走向全面西化後的日本,又是如何完善地保存了自身的傳統?即使日本最終走向法西斯主義與戰爭,戰敗之後,卻能以神速重新站起來,現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汽車、照相機等,將近七成以上是由日本的公司所發售。這個創造了森永牛奶糖的國家,當年如何利用西方的技術與行銷手法做出這麼成功的商品?當這些問題在腦中打轉時,我就想來日本一探究竟。當然,這些議題已有堆積如山的精緻的學術討論,但我還是想親自以真實的生活經驗尋找答案。

  為此,我有幸進入東京大學情報學環吉見俊哉老師的門下學習。情報學環是一個相當特別的系所,相較於東大其他歷史悠久的學院,這個系所只有十幾年的歷史,它的前身為人文社會學院裡的新聞學研究室,近年不斷革新,成為日本關於媒介、文化研究以及情報科學的重鎮。我在這裡既是延續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思維方式,也接觸到日本特殊的學術方法,並在吉見老師的研究室裡學到如何適當運用歷史脈絡去發揮理論性的想像力。在這裡的研究室,老師們總是愛問:「你到底想要說什麼?」找到豐富的資料後,如何透過前人的研究成果、理論性的知識以及自己的想像力去解釋這些經驗現象,這才是最關鍵的。這樣的思考方式,也成為我吸收知識、觀察日常生活時的重要養分。

  同時,作為一位在日本生活的「他者」,我也發現先前對日本的了解過於片面,尤其是關於戰爭以及戰後發生的事,可能未曾加入日本本土的視角。例如我們可能依稀知道戰後日本由美軍接管,但到了日本之後,我才驚覺這件事情的影響力究竟對當代日本有多深;我們也多少聽過日本戰後曾有大規模的學生運動,但安保與全共鬥之間的差異又是什麼?當人們將日本學運與台灣學運相互比較時,是否也曾探究為什麼學運在日本走向衰敗?又或者有一次我在京都遇見一個女生對我說:「我們(指韓國與台灣)都是被日本害的」,此時我才意識到原來存在著「在日韓國人」這樣的群體,並進一步想到他們的處境。

  於是這一本書就這麼誕生了。除了一般習慣以人物、政策或者重大事件等切入點去看歷史,我開始想,其實物件也是會說話的,每個物件背後都有它們的故事,也影響了人類的歷史。近來學術研究亦有採取「作為媒介的物件」或「能傳遞訊息的物品」等等這種媒介研究的角度,所以我開始想,或許可以從這種視角,以比較輕鬆的方式去看看這一段我們或許沒有那麼熟悉的過往。

  戰爭結束後,美軍佔領了戰敗國日本並展開一連串改革,遠在南端的沖繩也從此生活在軍事與戰爭的記憶中;同時,關於戰爭論述的辯證,包括靖國神社的爭議等等,開始引發討論。此時,一群曾經被歸類為日本人,卻因戰爭結束而失去國籍的族群也在日本留了下來,他們的存在,時時刻刻提醒著日本這段沉重的過去。

  不過日本很快就擺脫戰爭的陰霾,步入高度成長的年代。各地開始興建鐵路與大型設施,並且配合著東京奧運與大阪萬國博覽會等大型國際活動,進行都市改造, 也建立起日本作為一個新的國家的民族自信。另一方面,日本的市民社會逐漸萌芽, 六○年代爆發了安保鬥爭,接著是由學生主導的新左翼全共鬥運動,寫下了熱血的一頁。在抗爭邁向尾聲時,日本的經濟快速成長,此時被視為日本軟實力的動漫產業逐漸蓬勃,大學與高等教育也大量擴張,為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學生畢業後參與就職活動,爭相進入發達的產業,準備為家庭、為公司,也為國家奉獻生命。

  隨後進入第二個千禧年,日本因為泡沫經濟一蹶不振,而資本主義衍生的人我疏離,也使尼特族與獨居長者日益增加;在這種低迷的氛圍下,二○一一年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與福島核災,社會受到巨大衝擊,也給日本帶來反思與改變的契機。二○一五年,逐漸走出地震傷痛期的日本,在安倍內閣領導下,打算修改憲法第九條出動自衛隊的規約,引起國內外熱議。這是二戰後的七十週年,日本踏出這一步,可說是在不確定的未來,搶先亞洲甚至是全世界,先下了一步棋。然而棋局將會怎麼走,仍有待時間解答。

  本書大約按照這樣一個粗淺的時序脈絡,試圖呈現日本戰後至當代大略的輪廓,當然每個議題都有更多可延伸討論的面向,亦非簡單的線性敘事可以概括,然而書中仍標出了大致的時間軸以便讀者閱讀。只是各篇的主題其實跨越很長的區間,同時為求脈絡的完整性,部分篇章涉及的時間向度超出了時間軸的設定,甚至向前延展到日本的戰前史,也在此先向讀者說明。此外,我也希望可以透過更寬廣的角度去看待戰後至當代的日本。本書雖然講的是日本,不過許多議題橫跨現代國家的邊界,因此我也盡量將日本周圍的國家,例如台灣、韓國、中國,遙遠的美國,甚至是東南亞等,一併納入書中的討論。

  本書取名「微物誌──現代日本的15則物語」,取意自每篇正文前特別用一個「物件」開場,呈現一種「以小窺大」的另類微觀視角。而「物語」一詞在日語中意指「故事」,同時也具有雙關義,就本書而言,「物語」也表示是一種隱身於「物」自身的話語。我期待從這些生活中看似微觀的物,能開啟我們對於日本──甚至是台灣,或者這個世界──一些更多元與宏觀的想像。

  這本書有幸出版,實在需要感謝太多的緣分與貴人。首先,我要感謝每一位為這本書推薦的人。謝謝李衣雲老師、顏杏如老師、藍適齊老師、蘇碩斌老師為這本書推薦,以及在我的學習之路上給了我非常多鼓勵與意見。

  最早鼓勵我在「轉角國際」投稿的吳璠,如果不是妳當時的鼓勵,我也不會得到這個機會。感謝轉角的張鎮宏主編,謝謝你為我在轉角的文章多次潤飾,給予我寫作與思考上的指引。感謝盛浩偉學長讓我在日本第一年的生活豐富了許多,也開啟了我對於理論以及日本研究的興趣。也要感謝陳建守與涂豐恩兩位學長,是你們將我帶進「故事×說書」的團隊,也是因此在一個巧妙的因緣際會下,這本書才得以出版,也謝謝陳建守學長提出了以「物」為起點的想法,造就了這本書的架構。

  我也要感謝為我的文章提供意見與指教的朋友們,黃宏瑞除了在許多章節都給我細節上的導正,並補足我所遺漏的地方,此外對於〈零式戰機〉、〈模型〉兩篇的批評指正,也提供了我從未想過的視角。同樣地,也十分感謝黃竹佑與馮啟斌對於沖繩〈扶桑花〉一篇,為準備不足的我提供許多寶貴的指教,黃竹佑也為我修正了不少翻譯的文句。〈零式戰機〉一文的草稿則要感謝王樂與安琪兩位朋友的意見,以及林彥瑜在最後一篇〈麥克風〉中對於事實確認的校閱,並且建議我加上一些觀點以作全書總結。感謝為我提供許多靈感與資料的林祈佑與Dennis、感謝替我借書、查資料的江佩津、林意仁、何韻婷與吳若彤,感謝與我一起討論書名與設計的張平、洪漢唐與武陵。也無比感謝洪美怜與陳海茵兩位願意與我分享妳們的人生經驗。

  最後,我要感謝編輯伊庭給了我一個這麼珍貴的機會,並且一路上成為最佳的夥伴。謝謝妳的專業的態度與視角,才造就了這本書。感謝爸爸媽媽的支持,尤其爸爸仔細讀過後給予了不少文字上的修正,也不時給我建議。感謝我的伴侶張顥瀚,除了反覆地為我的文章修改、適時地給予我關於文章的意見,更謝謝你一路上的扶持。感謝所有與我討論過本書任何一個部分的人,你們的參與,都是這本書寶貴的養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430821
  • 叢書系列:Do歷史
  • 規格:平裝 / 27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巧克力:暴力的甜味】

日本或許是最熱愛巧克力與甜食的國家之一。曾有綜藝節目的數據顯示,在二十至六十五歲的年齡層間,高達百分之九十七的日本人喜歡巧克力。除了進口之外,日本國內甜食產業也相當興盛,森永製菓牛奶糖、明治巧克力等產品的歷史都將近百年以上,是不少亞洲孩子童年最甜美的記憶。

儘管甜食令人喜愛,然而如同羅蘭•巴特論及攝影時所說,由於糖將人們的味覺填滿,使人只能感受到被唯一的甜味充滿,而無法容納其他感官的感受,因此甜味亦可謂一種暴力的形式。對於日本這個國家而言,甜味這個味道則是來自於真實的「暴力」。

我們或許可以試著想像一個畫面:戰後的日本,曾經繁華的大城市已經被空襲炸為灰燼。飢餓的孩童們走在街上,看到膚色不同的陌生人朝向他們揮手,並且給了他們一個深色的長條狀物,說著他們聽不懂的語言。一個孩子可能因為真的太餓了,即使有一些戒心,還是吃了陌生人給的食物。吃著吃著,發現甜甜的味道,而且很有飽足感,對於饑腸轆轆的孩子來說簡直是救命的救星。不久,孩子們便群聚在這些外國人身邊,學著他們所說的語言,也跟著一起說:「給我巧克力吧!」(ギブミチョコレート)

這樣的歷史事實,隱含的可以是更大的歷史想像:那些孩子來自戰敗後奄奄一息的日本,而給予他們糖果的則是前一日還是頭號敵人的美國。然而戰後以來,美日之間也並不是一方贈與、一方接受恩惠如此單純的單向關係,而是受到利害關係、經濟力量以及難以言語的情感所牽動。

在日本這個人人喜愛巧克力的國家,巧克力於戰前就已出現,明治巧克力當時還在台南的麻豆設置工廠,巧克力無論在殖民地台灣還是母國日本,都相當受到歡迎。不過現在多數日本人對於巧克力的印象仍源自一九四五年戰後來到日本領土上的美國人。這批外國人除了帶來巧克力的美好滋味,也帶來了對日本的深遠影響。

敗北的滋味:佔領下的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先是在廣島、長崎被美軍轟炸了兩顆原子彈,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昭和天皇透過廣播「玉音放送」宣讀《終戰詔書》。同月三十日,由號稱「東亞王」的麥克阿瑟將軍帶領了一批軍隊於橫濱登陸,進行長達七年的「佔領時期」,揭開了戰後日本如戲劇般發展的序幕。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7/04/06
作者依照時間順序,每個時期以幾樣物品作為引子帶出那個時代的日本,這樣看下來可以很容易了解重點,而且也介紹很多影響現今日本社會內裏性質的近代代表事件,讓讀者可以多認識許多報章雜誌之外的日本。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