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這就是生物學
  • 定價:400
  • 優惠價:79316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生物學,是多采多姿的科學,
是獨一無二的科學,是明心見性的科學。

  這本書讓我們領悟到生物學的重要與豐富,
  獲得廣闊的視野與理念架構,
  並清楚自己在生物世界的起源與地位,以及人類對自然的責任。

  ◎顏聖紘、程樹德  專文導讀
  ◎《中國時報》開卷版  一週好書推薦

  麥爾是達爾文以來最偉大的演化生物學家,
  他為生物物種寫下定義,他開創系統分類學,奠定現代演化綜合理論。
  這位當代生物學巨擘站在知識的高峰,
  把自身投注於摯愛主題的畢生思索,傾囊相授。

  他朝生物學汪洋撒下大網,
  將科學哲學、生物學發展史、生物學研究領域等問題,一網打盡。
  透過嚴謹的論述、透徹的洞見、博引的舉證,
  帶領我們遍覽由生理學、細胞學、分類學、
  形態學、發生學、演化學、生態學等學門構成的生物學版圖。

  書中的觀點與見解,提供我們重新思考生命問題的新起點,
  這是一位百歲生物學家留下來的一部浩瀚的生物學生命史。

  (原書名:《看!這就是生物學》)

★名人推薦

  以睿智的精湛觀點,縱觀生物學的大問題,文筆清晰且充滿熱忱。──華森(James D. Watson),196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

  這本精鍊又具可讀性的書,是二十世紀生物學大師長達七十年的研究與深思的累積。──威爾森(Edward O. Wilson),社會生物學家,普利茲獎得主

  麥爾是……最偉大的演化生物學家,也是有高明洞見和清晰文筆的作者,在其豐富一生的九十多歲高齡時,把自己投注於摯愛主題的思索與研究淬鍊成精華,提供給我們。──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達爾文大震撼》作者

  《這就是生物學》無疑是麥爾這位二十世紀偉大的生物學巨人,獻給世人的另一顆面面發光的鑽石。這本包括了科學哲學及生物史的著作,結合了麥爾的真知與灼見,把書中探討的主題照耀得通體透明清澈,同時也一手捏碎「科學之終結」的傳說。──默頓(Robert K. Merton),美國社會學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麥爾 Ernst Mayr


  1904年出生於德國的醫生世家,從小熱愛大自然,就讀醫學院時毅然轉讀生物學。他在研究鳥類時,覺得「就像是有人給了我開啟天堂的鑰匙」。1931年到美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工作,後來在哈佛大學任教直到退休,也曾擔任該校的比較動物學博物館館長。2005年逝世於美國麻州貝德福,享年一百歲。

  他除了是名聲卓著的鳥類學家、動物學家,還開創系統分類學,建立現代演化綜合理論,提出當前最廣為接受的物種觀,被譽為達爾文以來最偉大的演化生物學家。

  他的著作豐富,包括《生物學思發展的歷史》(Growth of Biological Thought)、《系統分類學與物種原始》(Systematics and the Origin of Species),以及獲得Phi Beta Kappa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1992年最佳科學圖書獎」的《長篇大論:達爾文與現代演化思潮之誕生》(One Long Argument:Charles Darwin and the Genesis of Modern Evolutionary Thought)。

  麥爾一生獲頒許多國際知名獎項與榮譽頭銜,例如美國的國家科學獎章、巴仁獎、達爾文獎章、國際生物學賞、克拉福德獎,不愧是深受全球學術界尊敬的學者。

審訂者簡介

程樹德


  出生於高雄,成長於花蓮。少年時代即著迷於分子生物學之重大發現,憧憬能對生命科學有所貢獻。台灣大學動物系畢業後,即負笈美國哈佛大學,獲細胞及發展生物學博士學位;並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波士頓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專研分子遺傳學及演化生物學,現已從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退休。

  業餘嗜好為教育改革及創作,譯作有《達爾文大震撼》、《貓熊的大拇指》及《科學革命的結構》(與傅大為等合譯)等。

顏聖紘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博士,目前為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含昆蟲系統分類學、演化生態學、昆蟲與植物之交互關係、生物擬態與警戒性,以及野生動物貿易管理政策。

  除了學術研究之外,他也積極關心公眾科普教育、資優教育、教育改革與許多社會公義事務。除了經常受邀演講之外,他也在許多媒體撰寫評論專欄,評論時事。

譯者簡介

涂可欣


  台灣大學農化系畢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士,曾經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遺傳研究所進行博士研究。目前致力於科普書籍與科普雜誌文章的翻譯和寫作,期待能為建構科學界與大眾間的橋梁貢獻一分心力。譯有《一粒細胞見世界》、《這就是生物學》、《免疫兵團》等書,科普文章散見於《科學人》雜誌。
 

目錄

再版導讀    來一趟思索之旅          顏聖紘 第一版導讀    打通任督二脈            程樹德
作者序    請赴一場生物學的盛宴    麥爾

第1章    生命是什麼?
物理論
生機論
有機生物論
生命的獨特性

第2章    科學是什麼?
現代科學的起源
生物學是獨立的科學嗎?
科學所關心的事
科學研究的目標

第3章    科學如何解釋自然世界?
科學哲學簡史
發現與證明
活躍的生物學家
事實、學說、定律和觀念的界定

第4章    生物學如何解釋生命世界?
生物學中的因果關係
認知演化知識論
真確性的探求

第5章    科學會進步嗎?
細胞生物學的進展
科學是經由革命而進步的嗎?
科學是經由天擇過程進展的嗎?
科學的極限

第6章    生命科學的來龍去脈
生物學中的比較方法和實驗方法
重建生物學的架構
生物學界的權力轉移
生物學:多樣化的科學

第7章    生物多樣性研究:探討生物學中的What
生物學中的分類法
微觀分類學:劃清物種間的界線
巨觀分類學:物種的分門別類
資料的存取
生物系統

第8章    發生學:探討生物學中的How
發生學的起源
細胞學說的衝擊
發生遺傳學
發生與演化生物學

第9章    演化學:探討生物學中的Why
演化的多重涵義
演化論
達爾文的共祖說
達爾文理論如何解釋物種生成
達爾文的漸變論
達爾文的天擇說
演化綜合學說的沿革
演化會讓物種進步嗎?
近代的爭議

第10章    生態學:探討生物與Where的關係
生態學簡史
個體生態學
物種生態學
群聚生態學
古生態學
生態學的爭議

第11章    探討人類在自然史中的When
人類與猿類的親緣關係
邁向人類之路
文化的演化
人類種族和人類的未來

第12章    演化能解釋道德規範嗎?
人類道德的起源
文化群體道德標準的發展
個人道德觀念的取得
什麼樣的道德體系最適合人類?

名詞解釋
人物簡介
注解
參考資料
 

再版導讀

來一趟思索之旅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首先,我不是來寫業配文的。所以各位不會看到我吹捧這本書是什麼驚世巨著,或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每一本書的導讀都這樣寫的話,只要用產生器寫就好了,對不對?

  但是我跟大家講,很羞赧的講,麥爾(Ernst Mayr)在1997年剛發表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念研究所。我當時買了一本原文書,覺得自己很潮,有跟上流行讀了演化生物學大大的書。然而實情是,我當時沒有體認到這本書的重要性,隨便翻翻就擺在書架上作為裝飾。雖然天下文化在1999年的時候發行了中文版,但我當時已經要出國念書,所以沒讀過中文版。等到忽然想買來看看時,書卻已絕版了(冷門科普書可以賣那麼好,真令人開心)。

  天下文化的編輯邀請我為這本書第二版寫導讀的時候,其實我並沒有真的放在心上,我當時覺得:「天啊,又是一本翻譯書,看了會不會爆頭啊?」說真的,我對很多中文科普書的翻譯沒什麼信心,所以當時接獲邀請時,眉頭整個一皺就擱著。

  科學教育中最需要的元素

  後來心血來潮,打開書稿檔案以後一看,一整個開心啊~~為什麼如此開心呢?因為我發現這本書談的就是台灣從小學到大學的生物相關科學教育中最缺乏的元素,也就是「科學史」的部分,還有「生物學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子學門」、「生物學與其他自然科學有什麼不一樣」以及「生物學家在乎什麼」這樣的議題。

  我在大一上教授「普通生物學」的時候,總是會問學生:「你們知不知道課本為什麼這樣編?為什麼一定從細胞開始講,然後講到地球生物圈?」學生通常沒什麼反應,或說不知道(感覺正常)。或者我會問學生:「你們來念生科系,但是你們知道生物相關科系有多少嗎?生物學與生命科學的細微差異在哪裡?」結果100%的學生不是傻笑,就是拿一些道聽塗說、不知所云的傳說來回應。惹得我好怒啊,但是身為一個好老師,我一定不能生氣,我一定要了解他們的人生究竟失去什麼?什麼地方空掉了?這樣才能協助他們找到方向順利轉系(無誤)。

  其實我對於學生對這麼基本的問題沒反應,或不知如何回答,並不感到意外。因為我們的教育手段通常是把龐雜的世界與人類文明長久發展所產生的知識,以過度簡化與可愛的方式包裝成懶人包,單方向餵給學生吞下去。學生之所以學習一個科目,並非出自對議題的關切、問題與假說的發想,及親手實踐議題探索的樂趣。一切都只是因為「大人說很重要」、「以後會用到」,再加上「考試會考」。這時候你還期待學生能夠進入知識產生的過程、自我建構知識網絡,然後拿著在學校得到的知識基礎來面對真實人生中無所不在的知識、技術、教育、產業、服務、法規與政策議題嗎?

  了解一門知識的來龍去脈

  那麼在課程中提到「科學史」和「科學家怎麼想與在乎什麼」又為何如此重要?因為如果連一件事情的創始、發展、分歧、流變、匯聚、新生、沉寂與復甦都不知道,連重要的人、事、時、地、物與數都不知道,那麼學生要怎麼完整描述一個知識學門的輪廓與邊界?還有與自己的人生、社群及世界的關聯?

  然而「歷史的描述」不應該是線性與單向的。其實市面上並不缺「科學家的故事」或是「偉人傳記」。然而閱讀那些故事的前提是「你已經知曉那些知識的重要性,然後才提起對科學工作者成長歷程與研究背景的興趣」。坊間的書籍反而很少以「議題」為敘事主軸,然後帶進大量科學家在不同時空與科技進展之下對該議題的貢獻與角色。
我曾問過一些了解現今國高中,甚至大學生物課本編纂過程的專家,為什麼「科學史」的部分這麼少?為什麼幾乎不談一個議題的來龍去脈與多方觀點?有時候我會得到一種令人沮喪的回應,也就是「因為講這麼多會被認為在加重學生的負擔,老師也不好教,背的東西會太多」。

  其實我也同意不應該把任何一個科目的學習降格為一個「背科」。然而我經常想問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認為「上大學並非是必要的」,那就表示「大學之前的學習應該能造就一般國民基礎素質」。但若教材與教學方法忽視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卻只告訴學生「結果與標準答案」,那麼辛苦念完幾年書以後,這些所謂的知識不但會被束之高閣,而且會煙消雲散。最後社會就會充斥著具備學歷卻沒有「常識」的成年人。

  如何閱讀這本書

  那麼我會建議怎麼讀這本書呢?先不急著把各章節全看完。你可以先想一想,如果你對一個知識學門的起源、發展、現況與轉變所知有限,一知半解,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你在心裡面會升起什麼樣的疑問?(請排除「貴系出路為何」與「畢業起薪多少錢」這種問題,謝謝。)請你把心裡的問題列出來,然後在翻閱這本書的各章節標題時,看看你的疑問是否被提到,回應到了。

  接下來你會需要一些閱讀上的耐心,因為麥爾引用了大量的文獻來佐證他的陳述與觀點,而那些文獻幾乎都在生物科學史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所以如果你對某些觀點不是那麼理解,這本書後面的參考文獻、名詞解釋與相關科學家的簡介,應該可以讓你找到許多解讀疑難的方向與窗口。

  順道一提,這本書還特別把「生物問題」區分為幾個類型,例如「what」、「how」、「where」與「when」。這和某年我給申請入學的學生的口試題目很有關係。當時要考生問我問題,並自行分析他的問題屬於什麼類型?結果有80%的學生無法回應自己所提的問題究竟是問why?how?whether?what?我真的有點訝異學生沒有思索過此事。但是如果看完這本書,我相信對於自然科學的早期發展,以及科學與邏輯思維的結構應該會有相當多的認識。

  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這部書中,獲得思想上的撞擊與回饋。

  (摘錄自本書再版導讀)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792894
  • 叢書系列:科學文化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生命是什麼?
 
原始洪荒時期的人類居住在大自然中,每天以採集者、狩獵者或畜牧者的身分接觸著動植物;而無論是老者或嬰兒、生產中的婦女或戰鬥中的勇士,死亡屢見不鮮。「生命是什麼?」這樣亙古不變的問題,必定也曾縈繞在我們老祖先的腦海中。
 
或許最初的人類對「生物體的生命」和自然界中「無生命物體的靈魂」並沒有清楚的區別。大部分原始人類相信,一座高山、一池清泉、一棵樹木、一隻動物或一個人,內部皆有靈魂寄居其中。這種相信靈魂到處存在的觀點(泛靈論)最後雖然式微,但人類對「生命體內有些東西使之有別於無生命物質,且這些東西會在死亡的剎那離開身體」的信仰,卻仍十分強烈。在古希臘文明中,存在於人體內的這種神祕東西稱為「氣息」。後來則稱為「靈魂」,特別是在基督教中。
 
到了笛卡兒和科學革命時代,動物也和山川、樹木一樣,失去了持有靈魂的資格,但人類可分成軀體和靈魂的二元論觀念,卻還持續普遍的根植在一般大眾心中,並一直延續至今。死亡對二元論者來說,是一道格外難解的謎題,為什麼靈魂會突然消失或離開身軀?它又去到何方?是臻至涅盤,還是回到天堂?一直要到達爾文發展出經由天擇篩選,使生物得以演化的學說後,死亡才算有了科學和理性的解釋。生物學家魏斯曼是達爾文的忠實信徒,他在十九世紀末首次解釋:快速的世代更替提供了全新的基因型,使生物能用一勞永逸的方式應付變化中的環境。魏斯曼有關死亡的論文,為死亡意義的探求和了解開展新紀元。
 
然而,當生物學家和哲學家言及「生命」時,他們所說的生命,並不是意指相對於死亡的那種生命,而是相對於無生命物質的那種生命。闡釋生命這種實體的特質,已成為生物學家的主要目標,但問題是「生命」好像暗示了有某些東西存在,那可能是一些物質,也可能是一些力量。於是幾世紀來,哲學家和生物學家嘗試認清這些生命物質或生命力量,但都徒勞無功。現實上,「生命」一詞只是將抽象的存活過程具體化,並不存在有獨立的實體。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式探討存活的過程,卻無法研究抽象的「生命」;我們可以描述、甚至嘗試定義「存活」是什麼,我們可以界定存活和不存活(無生命);事實上,我們還可解釋存活是一些無生命的巨分子作用下的產物。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