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一場盛大的舞會,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舞者。尼采認為,起舞不僅是身體的律動,更是靈魂的綻放。有人輕盈如風,有人熱烈如火,但真正重要的是用心感受生命的脈搏,在舞動中領悟存在的意義。 《每個不曾...more
《智慧的覺醒》集結了克裡希那穆提在美國、印度和歐洲等地的演講與談話文章,主題涉及傳統與依賴、看的藝術、追求快樂、衝突、孤獨、思想、意識、恐懼、暴力、冥想、智慧等,引導人們實現內心的智慧覺醒和...more
本書摘譯了司陪丁等人彙編的《培根著作集》中有關培根自然哲學的若干文章,包括“論事物的本性”,“論本原和起源”,“瓦勒里烏斯(解釋自然)”和“宇宙現象”等經典篇目,它們均可視作《新工具》的雛形,主要涉及...more
本書是作者詹姆斯·尼古拉斯對盧克萊修《物性論》做的一次的“貼近閱讀”。與認為“伊壁鳩魯主義只是自然哲學”的觀點不同,作者認為,存在一種伊壁鳩魯主義的政治哲學,這個論斷的全部證據和意義的澄清都只能...more
這部凝聚着馬克思畢生心血的皇皇巨著,堪稱融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于一爐的馬克思主義百科全書,是人類思想史上一座不朽的理論豐碑,被尊為工人階級革命的“聖經”。它以深邃的洞察力剖析商品、貨...more
法國思想家列斐伏爾研究城市問題的一系列著作中的一部,也是與馬克思主義思想聯繫最緊密的一部。列斐伏爾深入研究了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關於城市問題的重要論述,其關注的焦點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框架...more
本書是“馬克思漫漫說”這一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社科普及品牌的最新成果,是繼《馬克思漫漫說·政治經濟學》之後,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相關知識,推出的一本介紹辯證唯物法即馬克思主義唯物法的圖書。...more
本書是歐洲最偉大的在世哲學家之一吉奧喬·阿甘本分析歐洲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的生活和作品。荷爾德林的一生被整齊地分為兩部分:他的前36年,從1770年到1806年;他的後半生,從1807年到18...more
《青年黑格爾》由格奧爾格·盧卡奇于1938年完成,1948年在蘇黎士出版,是盧卡奇轉向馬克思主義成熟期之後,以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論為指導原則寫成的黑格爾研究的經典之作。 全書分為四個章節,按照時間順序...more
本書是著名學者陳鼓應在《悲劇哲學家尼采》之後所做的尼采研究的幾篇重要論文的彙集,在中國的尼采研究中可謂獨樹一幟。書中對尼采哲學的幾個重要概念、尼采哲學的獨創性及其在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more
本書是作者格奧爾格·盧卡奇在完成著名的《心靈與形式》後,撰寫的以《審美文化》《安德烈·奧第》《托馬斯·曼的小說〈國王的神聖〉》為突出代表的一系列短篇隨筆以及評論文章的合集。 這些創作都可以算作...more
這是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弗里德裡希·威廉·尼采創作的一本散文詩體哲學著作。 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1篇至關重要的序言和2篇演講,演講地點主要集中在一個叫作“花斑母牛”的市鎮裡。 第二部分同...more
生活裡總是有許多問題,小到「今天晚上吃什麼」,大到「你最近幸福嗎」。人們過著過於具體的生活,每當追問意義的時候,轉頭就被生活的瑣碎和生存的壓力所淹沒,信息爆炸,觀點極端,當你迫切想要理解、解...more
叔本華借鑒了康得的“現象—物自體”的二元結構,用“意欲”取代了“物自體”,同時,把柏拉圖的“理念”置於意欲和個體表像之間,理念是意欲的完美的客體化,個體表像是意欲不完美的、幻象的客體化。叔本華在唯理...more
《彼此的對等》是一部深刻剖析人類平等基礎的政治哲學力作。在西方哲學傳統中,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根深蒂固,但在現代道德和政治哲學中,基本平等的原則卻鮮有深入研究。沃爾德倫在本書中提出了一種細緻且...more
本書由兩部分構成:前四章主要關注斯賓諾莎的實體的形而上學,後兩章則處理思想的形而上學。作者從實體與樣態的關係這一基本問題出發,對斯賓諾莎的思想體系進行了細緻分析,反駁了一些在學界中廣泛流行的...more
本書以歐洲思想史為鏡鑒,全景式地介紹了從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到20世紀初共百餘年的俄國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在作者看來,俄國的18世紀和19世紀構成了一個具有鮮明特徵的文化時代,便於人們將它視為一個結...more
尼采曾宣稱自己是“歐洲的佛陀”,且終生對佛教抱有極大興趣。雖然他遵循佛教思想,摧毀了被他當作雙頭錯覺的存在與自我,但他認為自己所倡導的是對於隨之而來的虛無主義危機的回應,而這與他的印度同行截然...more
在這本書中,我們得以窺見這位偉大哲學家驚人廣闊的視野,這種廣闊既是地域上的,也是學科領域上的。文學、哲學、建築、音樂、繪畫、宗教……無所不談。他的目光所及,從自己居住的巴黎,忽而落到拜倫棲居的...more
“維特根斯坦的主要貢獻是在數學哲學領域”,哲學家曾親自寫下這句評語。 知名維特根斯坦研究者塞弗倫·施羅德在這本新作中為維特根斯坦的數學哲學思想提供了一次細緻連貫的刻畫。作者聚焦于對維特根斯坦數學...more
本書是介紹二十世紀神學巨人卡爾·巴特(Karl Barth)的思想導論。作者以西方和亞洲各學界對巴特思想的受容史作為切入點,剖析了巴特思想所遭受的誤解,以及各類誤解的源頭,並提出了一套詮釋巴特文本的基本...more
對思想者而言,恐怕沒有比散步更有益的事情了。無為無用,自由無拘,有些思想註定只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才能誕生。 在這本書里,“最後的步行者”齊奧朗化身成一名漫畫人物,漫步巴黎街頭,頭腦中自然流淌出許...more
《自然哲學體系初稿》(1799)是謝林早期自然哲學的成熟版本。謝林從作為無條件者的自然出發,創新性地使用動態原子論模型來解釋無機物質,又將物質的起源歸入普遍的宇宙有機體的歷史中,明確了自然哲學中有...more
本書是亞歷山大·柯瓦雷關於科學革命主題的論文集,共收錄了六篇以科學革命為主題的論文,集中體現了作者對科學思想史編史學綱領與科學革命觀的深刻見解。前四篇圍繞伽利略所發動的科學革命而展開,后兩篇...more
“跳舞的時候,我就跳舞。睡覺的時候,我就睡覺。”“讀書和騎馬,旅行和戀愛,食物和藝術,和女兒交談,和貓玩耍,照料尚未完工的花園中的捲心菜。忠實地享受生而為人的一切。”“在急於展示幸福的時代,誠實...more
分析了17世紀以來儒學思想在東亞各國的傳播,指出儒學東傳後,異域學者研讀經典、提出新詮,在將儒學作建構自我身份、政治合法性的思想資源的同時,也豐富了對儒學的理解,並且時至今日,儒學仍是東亞文化...more
在該書中,作者獨辟蹊徑,以傳統形而上學的存在論為基本線索,批判性地考察了費希特在1794,1798/99和1812年三個版本的知識學形態,指明了它們的內在的演進線索。該書指出,知識學的困境與“發展一種同時是...more
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多諾合著的《啟蒙的辯證》是批判理論的哲學論文集,也是20世紀法蘭克福學派哲學的代表作。兩位學者對法西斯主義的批判、對反猶主義的剖析、對文化工業的解讀,在此書中融合為對...more
間隙是有意識的決定和行動的特徵;理性只能在間隙中發揮作用;理解行動中的理性,關鍵是理解間隙與向上適應指向的關係。約翰·塞爾界定了實踐理性經典模型的六大主張,分析了它們為什麼是錯誤的,並爭鋒相...more
本書整理了漢娜·阿倫特的數次訪談,並收錄了她與雅斯貝爾斯夫婦的通信節選。阿倫特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她的哲學洞見與對現代社會的思考啟發了無數讀者。阿倫特在這些訪談與書信中剖析了她的...more
《資本論》是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1867—1894年分為三卷出版。 《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作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more
這是目前市面上最新的一本盧梭傳記,曾入選2005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哲學家讓-雅克·盧梭在18世紀的文壇上出人意料地爆發了,他是一位挑釁者,他的作者讓讀者們為之動容。直到今天,我們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仍...more
本書是法國哲學家阿蘭的一部哲學散文隨筆集,譯本為台灣麥田出版社版本,由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法國哲學、美學與文學研究學者楊凱麟審校。書中共有90多篇散文隨筆,作者或引經據典或用生活周...more
本書是蘇格蘭著名哲學家赫伯特·詹姆斯·帕通的代表作,他是不列顛理念論(也即英國觀念論)的代表人物,曾以堅持理念論的倫理學立場與對元倫理學(尤其是愛德華·摩爾)的批評而聞名。20世紀30年代以後,帕通的...more
本書以叔本華的年譜為主線,從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叔本華原著,即韋啟昌翻譯的《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附錄和補遺》2卷和《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以及楊宗偉翻譯的叔本華手稿《叔本華暮年之...more
本書主體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文本導讀”講述了《費爾巴哈論》的歷史語境與主導思想、《費爾巴哈論》的文本結構與學術闡釋、《費爾巴哈論》的“科學”話語及其在中國的傳播;第二部分“現實意義”探討了“...more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奇在20世紀初曾經提出一個經典學說:“物化”,它用以描述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商品關係日益入侵到人際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實踐因而變得扭曲。 那麼,一種非物化、非扭曲的狀態究...more
本書是《康德著作全集(注釋本)》的第3卷,主要收入《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與《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相比,本書增加了各篇科學院版的編者導言、科學院版的編者注和譯者李秋零老師的譯者注。...more
一、有別於通常按照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的思路來研究黑格爾辯證法的形成過程,本書基於對黑格爾不同時期有關懷疑主義之文本的分析,按照黑格爾自身思想的進展過程,從黑格爾對懷疑主義的批判立場出發...more
梅洛-龐蒂晚期的自然反思立足于現代哲學史和科學史,是思想觀念和科學經驗共同作用的結果。梅洛-龐蒂敏銳地指出世界只是思想的內卷,為了跳出內卷,他從現代物理學和生物學等視角展開反思,並試圖在肉身的...more
《造物的文法》對西方思想、文學、宗教和歷史中的創造觀念進行了意義深遠的探索。作者斯坦納反思了我們談論初始的不同方式和瀰漫于千禧年末人類精神中的“疲勞”,以及我們在討論西方藝術和文化終結時那持續...more
革命性的歷史事件以及自然科學的諸多發現對於理解二十世紀哲學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以此為背景,托馬斯·倫奇向讀者展現了現當代哲學上的幾次高峰——從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批判到海德格爾的本體論批判,...more
黑格爾哲學尤其是黑格爾的國家理論對後世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有關國家的論述中,他不僅僅具體闡述了自由在客觀化自身的進程中經歷的法、道德和國家等環節,而且還在絕對精神回復自身的發展中把國家理解...more
本書講述尼采本人化身的覺者“查拉圖斯特拉”向世人傳道的四組經歷與教言,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西方哲學走向現代的里程碑;哲人思想的雄心與樞機,如“超人”“上帝死了”“價值重估”“權力意志”“永恆輪迴”等,...more
一隻小老鼠被拋到迷宮中,它每日醒來,要做的就是追逐奶酪。追逐奶酪就是它的目的與意義所在。有一天,它醒過來開始思考,為什麼必須追逐奶酪?除了追逐奶酪,它還有什麼別的選擇?它開始追問什麼是生,什麼...more
該書是《康德著作全集(註釋本)》的第4卷,主要收入《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未來形而上學導論》《未來形而上學的奠基》《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與《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相比,該書增加了各篇科...more
本書是《康德著作全集(注釋本)》的第9卷,主要收入代表性作品有《邏輯學》《自然地理學》《教育學》。與《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相比,本書增加了各篇科學院版的編者導言、科學院版的編者注和譯者李秋零老師...more
本書是《康德著作全集(注釋本)》的第8卷,主要收入康德1781年之後的論文,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關於一種世界公民觀點的普遍歷史的理念》《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人的種族的概念規定》《論目的論...more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是盧梭應法國第戎科學院的徵文而寫的論文,提出了私有制的出現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這一鮮明思想,在政治觀點上,其重要性僅次於後來的《社會契約論》;而在思想體系上,本書可...more
這部關於啟蒙時代的作品描繪了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啟蒙運動,以及各地最重要的立場、觀點、主要人物及啟蒙運動發展的差異性。不僅傳達了必要的基本知識,還提供了基本的解釋方法。維爾納·施奈德斯勾勒了這...more
人類最可怕的悲劇之一,就是過度沉迷於自己的悲劇而忘記對其他人的好奇,忘記去了解其他人經歷過的悲劇;尤其是面對仇敵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能力去理解他們的生活呢?本書的作者薩里·努賽貝正是一個葆有這種...more
在本書中,朱利安·巴吉尼巧妙地將休謨個人的傳記與思想史和哲學交織在一起,為我們展現了休謨的完整人生觀。巴吉尼在本書中整理了休謨關於美好生活的145條格言,內容涉及成功的意義、友誼、休閒的重要性等...more
本書基於哲學與歷史相結合的思想史視角,深入探究了“性別和種族平等”“思想和表達自由”等現代價值觀念的歷史演化進程,並將其思想根源追溯至激進啟蒙運動。 激進啟蒙運動最初於17世紀晚期作為一股思想暗流...more
本書為馬舍雷對斯賓諾莎哲學話語研究的力作,不僅就斯賓諾莎本人的哲學基本結構進行了明白、確切的解析,更為重要的是,探究了霍布斯、巴斯卡、孔狄亞克、黑格爾、弗洛伊德、海德格爾、阿多諾、福柯、德勒...more
本書收錄了德國浪漫主義哲學家弗裡德里希·海因裡希·雅可比的兩部重要的哲學作品:《大衛·休謨論信仰》和《致費希特》。《大衛·休謨論信仰》出版於1787年,其全稱為《大衛·休謨論信仰或觀念論與存在論》,...more
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樹,那麼這棵樹不僅需要陽光、水分、大地的滋養,還需要自由、責任、榮譽、平等、秩序、集體等供靈魂成長、發育的養分。只有如此,這棵樹才能有茁壯的根系,才能健康地成長。 一個人通過...more
自律觀念(autonomy)是康得實踐哲學乃至整個哲學體系的基石。基於此觀念確立普遍性的道德法則,進而保證每個人的尊嚴與平等自由,是康得終其一生的價值理想與追求。 本書通過解讀康得實踐哲學文本,基於規...more
本書是尼採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幾乎包括了尼採的全部思想。全書以汪洋恣肆的詩體寫成,熔酒神的狂醉與日神的清醒于一爐,通過“超人”查拉圖斯特拉之口宣講未來世界的啟示,在世界哲學史和詩歌史上均佔有獨特...more
自然科學在解釋意識上的失敗,似乎讓我們不得不在物理主義和某種二元論之間做出選擇,前者意味著要否認我們的意識和主觀體驗的實在性,後者則帶來了更多問題。 作為第三種方案的“泛心論”近年來備受哲學家...more
社會學大師諾貝特·埃利亞斯在85歲高齡之時,將死亡作為“文明進程”研究中一個論述相對不足的題目加以探討,把死亡描述為被“文明”掩蓋的物件。或者說,死亡,因其殘酷性而被隔絕於人們的社會生活,也成為“文...more
本書從風靡當代的諸種后現代主義的通行觀念入手,詳盡暴露后現代主義在反思現代性時的輕淺和錯位,將“對解構的解構”放置在冷戰後歐洲復興的背景中,由此考察美利堅式民主的得失,進而直指現代大學乃至整個...more
我們是生活在技術世界中的技術性存在者,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問題是,技術能否解決一切問題?海德格爾、馬爾庫塞和埃魯爾都曾提醒我們警惕技術性大眾文化的興起。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出現更是讓我們產生懷疑...more
“質料想像力”是巴什拉中晚期轉向詩學的主要研究專案。初探火與水的詩學之後,巴什拉選擇借空氣這樣一種縹緲、輕盈、流動、充溢的存在來考察一種運動想像力。 不同於康得等人對靜態的形式想像力的刻畫,巴...more
分析哲學究竟是什麼?分析哲學有何長處?分析哲學的問題是什麼?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的所謂鴻溝還存在嗎?作為分析哲學奠基者之一的女哲學家是誰?分析哲學家們如何處理語言、邏輯和數學問題?本書是牛津通識讀本...more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急劇的社會轉型呼喚新的精神動力,俄羅斯傳統價值在回歸與重塑的雙重運動中回應時代課題——俄羅斯向何處去。“俄羅斯思想”的回歸從俄羅斯文明的精神特質出發確立文化認同,東正教倫理作為...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