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止)
內容連載 頁數 1/2
攝取修持的法門

經續佛典浩瀚廣中廣,壽短智窮一生難遍曉,

  佛法裡,佛陀所說的經典、密續非常多,自古至今,印、藏、中國的大師們對佛所說的經、續也作了各種註解與論述,數目是無量無邊的。面對這麼多的經教,如果我們能夠全部領受、修學,當然是再好不過了;但是特別對於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而言,人的壽命非常短暫,理智判斷的能力比較薄弱,而外在的違緣、障礙又往往無法讓我們將法教一一修學完畢,所以我們難以在此生中完全瞭解所有的經典、密續及論述。縱使我們努力地學習,也明白經續、論典中的義理,但是如果沒有確實地運用在修持上的話,也是沒有幫助的。

即若遍曉懈怠無恆持,其況猶如渴死於湖畔,
智者怠修亦生凡夫味,

  縱使有些人非常努力地鑽研經藏論典,也瞭解其中的道理,但是如果沒有將教法實際運用在修持上,那麼佛法對他而言,還是沒有任何幫助。等到他臨終面對死亡時,仍然是一個凡夫的身相,佛法對他並沒有任何實際的助益。這種情況就好像有一個人非常口渴,當時他就在湖邊,只要喝湖水便能止渴,但是他卻僅僅望著湖水而不去喝,最後就渴死在湖邊了。
  密勒日巴上師也開示說:「對於一位飢餓的人,僅僅擁有食物是沒有辦法止住飢餓的。他必須真正去吃食物,才能止住飢餓。」所以在修行道上,首先必須瞭解所教授的內容究竟是什麼,知道了之後則要確實地去修持,才能真正使法對眾生有幫助,生起莫大的作用。

印藏智者經續之教誡,妙加持力凡人難思量,

  所謂的經續,指的是佛陀親口說的經典、教法,例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等佛所教授的經及戒律。佛親口所說的,屬於顯宗的部分稱為「經」,包括經、律、論三藏的教授;「續」則是佛所開示的各種金剛乘修行的教法,包括四部密續,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及無上瑜伽部。之後印度、西藏和中國等地的成就者、班智達,進一步對於佛的經續做開示而寫下的註解及闡釋,即所謂的「論著」。如果我們對數量龐大的經、續,以及過去印藏大成就者們所做的論著,能夠如實地去聽聞、思惟、修持,便可以領受到無比的加持力。但是現在一般的世間凡夫並沒有那麼多的機會和時間,可以聽聞、如理如法地行持如此廣大無邊的法教和論述,所以很難領略到經論中的義理。

其於寺院廟堂所敷演,惟於專一行持少施為,
簡扼妙諭反益老嫗心。

  佛所開示的種種經教以及祖師大德們的論著,對於已經出家的虔心修行者,能夠好好在寺院、學堂裡深入地做聞、思、修的學習,是非常必要且有幫助的。但是對於一般世間的凡夫而言,因為沒有這樣的時間和因緣去做廣大的聞、思、修,所以在修行的應用上,這麼多的經教論典不僅使不上力,也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佛陀所留下來的教授,經過這麼長久的轉變,有很多開示和教法都已經遺失了,不過在非人眾生、天龍八部等等的護持下,還是保存了很多的教法。現今在人世間,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大藏經》中許多經典的內容和祖師大德們的論著;在西藏,也有超過一百部以上的藏經和祖師大德們的論著,數量也相當可觀。但是這麼多的經教論藏對於一般的修行人而言並不需要,倒不如直接從中概略攝取一些修行要點來指示他如何實際地修學,對他才是最有助益的。舉一個例子:就好像對那些年老的長者,你跟他講很多的經論,他可能聽不懂;但是如果非常清楚而直接地把修行的重點和要領告訴他,要他照著要領去修行,他就能夠應用並把握這個要領好好地修行。因此,簡單扼要地開示匯總的法要,對於一般修行人而言反而更有益處。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