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10

第一章

導論:翻譯美學與生物政治


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包括跨國企業、戰爭、恐怖主義、資訊科技、生物科技等),迫使新的政經版圖的重整,這些力量無疑也對舊有的人文知識典範構成挑戰,包括歷史、地理、藝術、文學、政治等科學都深切體認到必須重新思考人文科學傳統的急迫性。全球化時代現象最顯著的特徵是:跨國流動,而此一視野遭遇的首要問題便是,以國族及認同為中心的人文知識生產是否仍然具有合法性及效力。面對此一難題,本書的研究內容在此全球化的氛圍及人文的關懷下出發,試圖在理論及實務的層面上,探索全球化時代人文知識及文化生產的可能方向,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以「翻譯」的角度切入,藉以解讀台灣在地的文學生產,並進一步試探全球化下地方文學研究的新方向。其出發點是將在地文學視為各種文化交流聚合的一個範例,檢視諸要素在文本生產的效應,藉此了解各類文本符號的連結、斷裂、聚合、重組、分歧、與創造的歷程。此一異質元素交會的場域是「翻譯」的閾境空間,同時也是「文化差異」的空間。因此,一如書名所指出的,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即是探究異種文本符號的聚合、重組、斷裂、崩壞之書寫美學,以及翻譯者在此閾境中的生物政治。此一探究同時也回應全球化時代下,國族文化認同所繫的文化研究所面臨的挑戰。

如果全球化標示文化流動跨越疆界,那麼以國族文化認同為所繫的文學研究將面臨何種挑戰?文化文本跨越疆界之後,又以何種方式與他種文本元素連結?在這一層思考上,翻譯的概念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鏡的視角。翻譯就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是由一個語言文本到另外一個語言文本的過程。在時間意義上是一次重複或重述,在空間意義上則暗指著疆界,包括語言、文化、社會、與歷史的穿透渡越(單德興79-112)。 就這一點來看,翻譯正好謀合了全球化時代跨文化研究的視角。芭絲娜(Susan Bassnett)在〈文化研究的翻譯轉向〉(The Translation Turn in Cultural Studies)一文中,指出翻譯與文化研究在全球化時代下不謀而合的研究取徑。在文章中,芭絲娜展示了翻譯從語言學的範疇如何轉化為文化人類學的文化概念,進而轉換到多重文化概念的變遷歷史。同時,翻譯研究也從語言學「對等物」(equivalent)的無盡爭辯,轉換到關於跨越文字疆界的「文本生產」(text production)的討論(123-40)。但此一轉向並非意指翻譯研究中的語言學對等物等根本問題獲得解決,而是翻譯問題在文學及文化研究的脈絡中轉化為美學典範生成與知識權力等問題。

本書幾個章節都是藉由翻譯的連續與斷裂切入,探索在地文學的表達形式,並進一步推敲台灣作家在翻譯書寫中展演的殊異主體樣貌。從翻譯的角度來看,台灣進入現代世界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徑翻譯。這一進程可追溯到清末傳統文人翻譯中國、日本、乃至西方的文學及啟蒙論述。更大規模的翻譯則伴隨日本殖民主義的席捲而至,包括日人的文明開化論述,西洋及東洋文學及典範的翻譯輸入,及本地文人的翻譯摹寫等。這些議題在以賴和為首的「台灣話文」書寫,日本殖民時期在地作家及內地作家的書寫,以及戰後包括王禎和在內的鄉土作家等,都有清晰的表達與深刻的辯證。而這些議題也是本書聚焦的主題,亦即,在實際文本及歷史社會脈絡中考察其書寫策略與權力政治。從這一角度看,翻譯不僅僅是語言以及文本翻譯等美學面向的意義,也同時具備政治、倫理、社會、與集體等面向的文化意涵。
10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