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
內容連載 頁數 1/5
第一章 青年時期,一八九三至一九二一年
家庭背景與教育養成

毛澤東是史上最大規模農民暴動的領袖,是一套獨特革命策略的擘畫者,在這場革命中,造反的農村征服了城市。這場席捲一九三○至四○年代廣袤中國內陸農村、賡延逾二十年的革命,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起義。相當弔詭地,中國共產主義革命是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實現的,而馬克思主義學說卻幾乎將農民排除在創造現代歷史的進步角色之外。

無論意識形態與社會實情多麼不相稱,毛主義革命是歷史上少數造就可長可久政治成果的農民運動之一,將毛澤東推上世界人口最多國度的權力寶座,同時將中國推向現代世界,追求長久以來難以企及的民族主義目標,「富強」。

毛澤東高擎共產主義的旗幟組織貧農大眾,但他絕對稱不上出身貧農階級。青年毛澤東是在一個相對安適的環境中長大的。湖南韶山聚居三百多戶人家,而毛家是村裡最富有的人家之一。毛的父親十六歲便加入行伍,不像一般農工難逃飢寒交迫的命運。他生性儉樸,自然還有幾分鴻運眷顧,六年後便攢足積蓄返鄉買了幾畝田,娶妻成親。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家的第三個孩子,但卻是第一個活下來的兒子毛澤東出世,有生意頭腦的毛父,此時已搖身一變成了富農。毛父田產增加,僱用兩名長工,成了一名小地主、放款者,並開起當舖。他還靠買賣糧食,積聚更多財富。誠如日後毛澤東的回憶,他的父親「不過把貧農的穀購買過來,運到城市商人那裏,以較高的價格出賣」。

於是,當中國攸遠帝制的末代王朝頹唐衰敗,多數農家負債累累、朝不保夕,毛家反倒是日益興旺。這是一個長年饑饉籠罩的時代,糧荒席捲一八九○年代,以及二十世紀頭十年間的泰半湖南。然而,在農村漸次惡化的危機中,毛家卻能發跡致富。毛家寬敞的大院座落於綺麗山谷之間,有丘陵、池塘、梯田環抱。青年毛澤東甚至有自己的臥房,這在農村中國是罕見的奢華。

父親的財力條件允許他的長子先上傳統學塾,再接受現代西式教育。毛澤東六歲起在自家的田裡幹活,不過兩年後就入村中學堂讀儒家經書。據毛日後回憶,他雖不喜歡經書卻背得滾瓜爛熟,所以在與父親爆發激烈口角,以及爾後的政治著述、演講之中,總能引經據典作後盾。青年毛澤東確實養成閱讀的癖好,終其一生手不釋卷。而毛最嗜讀農民造反、英雄起義和政治謀略的章回小說。《三國演義》這類通俗小說多成書於明朝年間,儒家正統思想與之相比黯然失色。毛澤東回憶道:「我總是在學校裏讀這些書的,當教師走過面前時,就用一本經書來掩蓋著。……我想我也許深受這些書的影響,因為我在那種易受感動的年齡時讀它們。」

毛在家鄉的學塾讀了五年,課餘則在自家田裡幫工。一九○七年,時年十三歲的毛完成學業,整日為父親幹活,白天在田裡勞動,晚上替家族的生意記帳。閒暇之餘,毛澤東既讀傳統章回小說、歷史,也讀主張以現代化避免中國遭列強瓜分的書籍。

毛澤東有鋼鐵般的意志,這一點早在青年時代即表露無遺,並且貫穿他整個政治生涯。一九○九年,十五歲的毛澤東決心註冊就讀一所有傳授西方「新學」課程的學校(東山高等小學堂)。這個決定引發毛與父親的漫長爭執,原來父親已為他安排到鄰近縣城(湘潭)的米店去當學徒。青年毛澤東最終如願以償,而他的父親則是莫可奈何地同意支付學費、膳宿費;到頭來,稱心如意的總是毛澤東。往後的十年,毛還是這般一意孤行。

在鄰近縣城的高等小學堂,毛澤東一腳踩進了中國傳統士紳菁英的世界。在二十世紀,不到百分之一的中國家庭有能力供自家男丁受中學教育,女孩的機會更是趨近於零。當毛澤東回憶對這所高等小學堂的第一印象,這是他頭一次遠離家鄉:「我以前從未看見過那麼多的兒童聚在一起。他們大多是地主的子弟,穿著華麗的衣服……許多有錢的學生都輕視我,因為我常穿破爛的襖褲。」
雖然如此,爾後兩年毛澤東的學習成績出色,尤其擅長中國古代歷史和古文,而且首度獲得政治上的啟蒙:

我在這學校裏有很大的進步。教員都喜歡我,尤其是教經書的,因為我古文作得不錯。然而我的志趣並不在經書。我正在讀我表兄送給我的兩本關於康有為改革運動的書。一本是梁啟超編的《新民叢報》。這兩本書我讀而又讀,一直到我能夠背誦出來。我很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

一九一一年春,毛抵達省城長沙就讀中學時,他的知識和政治傾向並沒有特別激進之處。儘管毛很早就流露一些對貧農的同情,卻反對以非法或暴力手段改善其困境。毛日後憶起對饑民在糧荒時期搶糧的矛盾態度:「我的父親是一個米商,他不顧本村缺少糧食,將許多米由我們的鄉村運到城裏。其中一船米被窮人劫去,他氣得不得了。但我對他不表同情。同時,我以為村人的方法也是錯誤的。」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