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照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四章 幸福的基礎:慈悲心

人類和其他哺乳類動物相同,皆由母親所出,而且呱呱落地之後,有段時間完全仰賴母親或其他成人的照顧。我們在母親的子宮裡孕育了九個月,在誕生的那一刻是完全無助的,不會坐、不會爬,更遑論站或走。

倘若乏人照料或注意,就無法活下去。在這種絕對脆弱的狀態下,新生兒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吸吮母親的乳房。有了乳汁的滋養,小嬰孩得以成長茁壯。事實上,人類的幼年依賴期格外地長,所有人都一樣,就算是十惡不赦的罪犯也不例外。若無他人的關愛、照料,沒有人可以活過剛出生的那幾天。人類在生命初期極度需要他人,也因此渴望情感的天性,便成了我們生理構造的一部分。

這是一項人類和許多其他哺乳動物共同的特徵,此外還有鳥類。以上動物的早期存活,均仰賴他人的照料,此類動物顯然都會體驗到某種連繫感或連結感,即使無法稱之為情感,但這樣的親密感是確實存在的。相較之下,人類不像海龜或蝴蝶,下蛋之後便一走了之,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後代。

這類動物沒有所謂的養育期,所以我懷疑牠們懂不懂情感這回事。最近一次在牛津大學演講時,我半開玩笑地建議觀眾席中的科學家,要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例如,完全不需要養育期的動物,認不認得自己的父母?不知道為什麼,對此我是存疑的,而且這也是我非常有興趣觀察的一件事。

反觀人類,我們的養育期非常長,因此他人的關懷與情感,顯然攸關著我們的存活與幸福。最近醫學方面的研究指出,新生兒早期與母親或照顧者的身體接觸,是決定腦容量大小的關鍵要素。此外,當代心理學證實,人類嬰幼年時期接受的照顧,對情緒及心理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力。這項研究也顯示,童年時期缺乏關愛的人,日後較可能嚴重缺乏安全感。

幾年前,我聽說有一項計畫,正致力於改善在拉丁美洲某些政局混亂地區孤兒院提供的照護品質。這項計畫推行的方法,是許多科學和心理學研究的成果,不過執行起來卻非常簡單,說穿了不過就是一些常識罷了。這些方法呈現出溫暖與情感,對人類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包括,比方說,讓孩子住在空間較小、親密感較高的宿舍裡,並將孩子分成小組,分派給不同的人照顧,讓他們有機會發展出類似原生家庭的親密關係。如果對象是嬰兒,那麼院方就會鼓勵照顧者多觸碰寶寶的身體、在換尿布時看著他們的眼睛、對他們說話,諸如此類。這些方法雖然簡單,卻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我們對他人的依賴,在童年時期最明顯,卻非結束於斯。每當生活中遭遇困難時,我們便會尋求他人協助,譬如生病時會去看醫生。終其一生,我們都受惠於單純的人類情感與溫暖,連身體健康也不例外。康復本身不僅是一件接受正確醫療、讓正確的化學藥品進入血流裡的事,也非常需要來自他人的照顧。

前陣子我在印度德里動了一次割除膽囊的手術,更是加深了我對以上觀點的信念。那原本只是個小手術,過程中卻出現併發症,結果預計二十分鐘的手術卻花了四小時,之後還得住院幾天等待身體復原。幸好醫生和護士都對我很好、很親切,我記得自己在那裡過得很愉快,歡聲笑語不斷。我之所以能康復得這麼快,醫護人員營造的溫暖、快樂氣氛,絕對功不可沒。

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也非常需要他人溫暖、親切地對待。比起被圍繞在冷漠、敵意裡,在一個紛亂、憤恨的環境中辭世,相較之下,能在一個平靜、快樂的環境中,被愛與溫情包圍著離開人世,實在是好太多了。若是從全然理性的角度思考,臨終前別人對我們有什麼感覺,應該是無關緊要的,因為既然人都要走了,那麼別人的態度也就無法再影響我們了,但其實我們反而在乎得緊。臨終前的那一刻,別人友善與否影響我們至深至鉅。這就是人性哪。

當然,人類並非唯一仰賴他人付出溫暖與感情的動物。關於其他許多需要養育的哺乳動物所做的科學研究,也發表了類似的結論。例如,最近我聽到幾位科學家與猿猴行為有關的報告。他們觀察到,相較於一出生就離開母猴襁褓的幼猴,有母猴陪伴生活的幼猴,整體而言比較愛玩,也較不好鬥。與母猴分開的幼猴,會出現攻擊行為,這表示牠們情緒激動、缺乏安全感。

另一項研究則說明了梳理毛髮在老鼠生理發展早期的角色。即便是被刻意養育成焦慮個性的老鼠,對舔拭也出現了正向反應,而其焦慮的個性,也會因為得到這樣的關注而逐漸減輕。科學家甚至能夠追蹤這些可憐老鼠的腦部生理變化,結果顯示:梳理毛髮能讓腦部釋放出某種舒緩心情的化學物質,因而降低體內壓力荷爾蒙的濃度。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