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照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製鼓職人:王錫坤
一拆一卸  繃出完美鼓皮


憑著不服輸的個性
從零開始學習

已將近九十年歷史的响仁和,是由王錫坤的父親王桂枝(阿塗師)在一九二四年創立,因為父親覺得這個行業太辛苦,賺不了什麼錢,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步他後塵,所以王錫坤小時候並沒有真正學做製鼓。

一直到父親往生後,一位老師傅認為他沒有體力及技巧不適合從事這個行業,讓他覺得很不服氣,憑著一股「我可以做得好,而且會做得比你好」的不服輸個性,王錫坤接下了响仁和薪傳的重責大任。

凡是來跟响仁和買鼓的客戶,王錫坤第一個會問「鼓的用途」,是寺廟要用的?還是打擊樂團所用的神鼓?因為不同用途將關係到選擇哪一塊鼓皮來繃、製鼓時要如何去調整它的聲音;再來就是使用的地點,不同環境的溫度及濕度也會影響到鼓身及鼓皮。所以這一些在製鼓之前都要先了解清楚,再加上認真負責的態度,才能製作出一顆好的鼓。

製作一張鼓皮
從燙皮開始學起

鼓的製作流程分為三部分:鼓皮、鼓身以及繃鼓。「皮」就是請專業的人拿宰殺好的牛皮來,然後依照製作需求、量好尺寸,在皮上畫圓圈作記號,裁剪好了,便進行燙皮。王錫坤說現在大部分使用的是水牛皮,顏色是灰色的,去掉毛和表皮之後,就變成一般看到的米白色鼓皮。而要把表皮去掉,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使用藥水;另一種就是燙皮,由於化學藥水會侵蝕牛皮的品質,所以响仁和都是採用最自然的燙皮方式。

王錫坤說他剛開始學習製鼓就是學燙皮,起初以為把皮放下去煮就行了,結果反而把皮燙熟了,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才知道攝氏八十五度是最適當的溫度,剛好可以把皮和毛分離。將皮燙好、去毛、反過來削去脂肪層之後,就要將整個皮削到零點二五至零點五公分的厚薄,但是皮的邊緣要留厚一點,因為繃鼓時要拉扯的地方就是皮的周圍,如果削一樣厚度的話就會破裂掉。

削好皮之後就要曬太陽,好天氣的話大概日曬一個禮拜;天氣不好就需要二十天。這些步驟都做好了,一張鼓皮也就算完成了。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