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
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

  • 作者:曾淑賢
  • 出版日期:2013/12/06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第一章

綜 論


國家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於民國22年在南京籌設,至今已有78年的歷史。籌備之初,國家迭遭戰亂,作為國家文獻典藏中心的中央圖書館隨政府輾轉播遷,藏書聚而復佚,散而又集,如是者再,其經歷之坎坷,環視並世圖書館中鮮有其比。真可說是生長於患難之中,而屢蹶屢起,在我國文化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紀錄。

追溯中央圖書館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籌備創館、抗戰西遷及復員、遷臺復館、文化建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等五個時期。自籌創迄今,其間雖播蕩流徙,由南京西遷重慶,復員後又由南京東渡臺北,三度搬遷,始終以保存民族文化,建設現代圖書館為職志而奮勵精進。在臺北市南海路復館,慘澹經營,適政府推動文化建設,得以遷建新館於中山南路,圖書館的發展蒸蒸日上。其後易名為國家圖書館,持續進行典藏國家文獻,弘揚學術,研究發展與輔導全國圖書館事業,以穩健、堅定、踏實的步履,跨出每一步,勇往直前。

第一節籌備創館時期(民國22年至26年)
16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同年10月1日成立大學院,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管理全國學術及教育行政事宜。依《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法》規定,大學院得設圖書館等國立學術機關。17年5月15日至28日,大學院在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決議請大學院在首都「籌備中央圖書館」,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文化的庫藏,並為各地方圖書館的示範;同年10月24日改大學院為教育部。18年1月28日至2月1日,中華圖書館協會也在南京召開第一次年會,決議「呈請教育部,從速籌辦中央圖書館」。

22年1月21日,教育部兼部長朱家驊(交通部長兼任)「派蔣復璁為國立圖書館籌備委員」,由交通部按月撥助籌備費2,000元;同年4月8日復令蔣復璁為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主任,4月21日租定南京沙塘園7號民房辦公,正式開始籌備。同年4月24日,教育部核定《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暫行組織大綱》(共7條),籌備處主任之下,分設總務及圖書兩組。「總務組掌文書、會計、庶務、建築等事宜」,「圖書組掌採訪、編目、纂輯、庋藏、閱覽等事宜」,共有人員37人。必要時得設建築及購書兩委員會,延聘專家為委員(名譽職),協助進行工作。同年7月起,教育部每月撥給籌備處4,000元,計每年度支付日常費用共4.8萬元。經費既已確定,事業乃得以推進。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