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照顧展
歷史意識與帝王意志

歷史意識與帝王意志

  • 作者:楊國強
  • 出版日期:2015/12/25
內容連載 頁數 1/3
歷史意識與帝王意志
 
清人章學誠說過:「史學所以經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在政治學還沒有移入中國的時代裡,史學曾經長久地託負著天下的政治意識:「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為之斟酌,而今之興利以除害在矣。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政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鑑也。」前代的盛衰起伏之跡便在一遍一遍的翻耕中化為知識、智慧、思想和經驗,融入了後來的國運和世運之中。因此,從孔夫子以來,中國人重作史,也重讀史。居廟堂之高的人物和處江湖之遠的人物,心為「宗社之安危」與「民情之利病」所牽,都對史學有著一種誠意和敬意。
 
雖說二千多年的議論常常以三代(夏、商、周)為理想,但後起者從已經過去的歲月裡尋取鏡鑑,則視野和重心大半都在秦漢之後。
 
於是而有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和一代一代推陳出新的史論。其間貫注的滔滔心力,使述史和論史成為中國文化中綿延厚積的傳統。今人讀古人,容易把他們頭腦中的天命觀念想得很大,其實歷史的中心在人事,述史和論史成為中國文化厚積的傳統,正說明了二千年政治代謝之中人事重於天命的理性清明。
 
二千多年的中國歷史裡產生過許多輝煌。在一姓之天下的時代裡,這是一種王朝的輝煌。但就「政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鑑」而言,更引人注目並能催人長思久想的,卻往往是王朝的坍落和崩潰。
 
秦始皇滅六國,置郡縣,為後來的歷史重造了軌轍。在這個意義上說,他的影響是不滅的。然而秦漢易代之後,賈誼作〈過秦論〉,思慮所及,全在前朝的興亡之間:「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這是一個久耐思索的題目。
 
在他之後,一個一個王朝嬗蛻相續於此興彼亡之中。因此,唐人杜牧作〈阿房宮賦〉,仍然從這個題目說起,而感慨所寄,則統括了後來一個一個倒塌了的王朝:「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將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其間的反思,顯然包含著更富廣度的歷史內容。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