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2024年博客來端午假期各項服務說明詳情

新興外語展
諾貝爾化學獎2005-2015

諾貝爾化學獎2005-2015

內容連載 頁數 1/6
2008年諾貝爾物理桂冠

水母綠光點亮生命彩頁—繽紛奪目的螢光蛋白

吳益群 台大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蔣沆祥 台大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博士

2008年10月,在眾人翹首引領之下,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日裔美籍科學家下村脩(Osamu Shimomura)、美籍科學家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和華裔美籍科學家錢永健(Roger Y. Tsien)三人共同獲得,以表揚他們研究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卓越成果。

GFP是一種螢光蛋白,在藍光或是紫外光的照射下,呈鮮綠色螢光,因此,科學家可利用GFP來觀察生物體甚至是細胞內的生物事件。例如,GFP可以用來觀察生物體內腫瘤的成長或是病原體的移動;GFP也可以用來偵測單一細胞內的胞器、染色體的變化,或是蛋白質的產生。換言之,當顯微鏡技術帶領人類遊覽細胞內的建築之美時,GFP可說是更忠實地呈現了內在的事件變化,讓我們更詳盡地了解生命現象的運作,或是疾病的產生機制。如此豐功偉業,讓GFP摘下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確是實至名歸。然而,到底GFP是如何達成這個神奇的任務,讓我們得以窺探生物體內的祕密活動?讓我們話說從頭。

綠色螢光蛋白的誕生

諾貝爾獎得主下村脩,從1960年開始跟隨約翰森(Frank H. Johnson)研究水母,初衷十分單純——想要了解為什麼水母會散發漂亮的光芒。為了收集大量水母做研究,他常去海邊撈拾水母,有時甚至動員妻小一起幫忙收集。後來他專注研究一種學名為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這種水母在北美西海岸隨洋流漂移,身體呈美麗的藍色,受到刺激時,其傘緣的發光器官(photoorgan)則會發出綠色螢光。

在收集到許多A. victoria後,下村脩將水母的傘緣割下,置於濾紙上,壓榨萃取其汁液。經過約莫一年的嘗試與努力,他成功地從這些汁液中分離出水母發光蛋白(aequorin),這種分子在與鈣離子並存時會發出強烈的藍光,也就是A. victoria呈藍色的原因。同時,他也分離出另一種讓水母產生綠色螢光的物質——GFP,這便是GFP的第一次破「水」問世。

之後數年,下村脩進一步研究出GFP在分子立體結構上,有一個特殊的發色團,這個特殊的球狀結構由三個胺基酸組成,在吸收藍光或是紫外光後會被激發,而散發出明亮的綠色螢光。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