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照顧展
謎途:流亡路上的烏托邦

謎途:流亡路上的烏托邦

  • 作者:尹雯慧
  • 出版日期:2016/04/01
內容連載 頁數 1/4
一條回家的路——洛桑土登
 
白日裡總是人聲鼎沸的台北街頭,在天尚未大亮的清晨,幸運地保有微醺般的安靜寧好。平日裡我極少在這個時段出沒在地面上的世界,除非是將要遠行。蝸居在這個城市的幾年間,我已習於隱身在黑夜的帷幕後,無論是觀看或呼吸。有時是工作需要,有時是滿足自己的旅行癮,但經常是在踏上前往遠方某處的旅程時,我才會背上行囊,在光亮中大步地走出島嶼的城牆。來來回回這麼多次,有時幾個月,有時一年半載,不管時間長短,我知道最後都會回到這塊土地。然而,對多數我曾造訪的城市與當地人民而言,「回」到一個地方,往往是歷盡千辛萬苦而不可得的想望。
 
一切的起點
 
二〇一三年冬天,我因為自己的創作計畫書寫的採訪需要而前往北印度的上達蘭薩拉(upper Dharamsala,亦稱麥克羅甘吉,Mcleod Ganj),預計要在這座雲霧繚繞的山城,駐點生活四個月。雖然在此之前,我已經參與兩地的文化交流工作而來回往返,前後超過三年,不過以往工作所需每次停留的時間並不會太長,少則十天半個月,多則也不過兩個月。
 
達蘭薩拉自從成為第十四世達賴喇嘛駐錫的所在地之後而聲名大噪,也是十幾萬流亡藏人此刻生活的行政中心。我從台灣出發前,已經擬好了準備拜訪的名單,其中幾個朋友都是我第一次到這裡就認識,算是關係比較親近的;而這所謂的緊密,大抵來說大概分成「在路上遇到打招呼」,「走在路上遇到打招呼然後一起喝茶閒聊」,「打完招呼喝完茶還會到家裡吃個便飯繼續聊天」 ……這幾種程度的差別。洛桑土登算是最後一種,也稱得上「熟」,至少當時我是這樣想的。
 
不過,我並沒有一抵達達蘭薩拉就登門拜訪,而是莫名其妙地延宕計畫日程。對於自己的遲遲沒有聯繫,一開始我只當作「例行性」的工作倦怠,想先舒緩幾日,給自己偷懶的藉口。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