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置信Ⅱ尋訪諸神的網站

中文書
宗教命理
79折$ 221
5 /5
4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4/02/16

敬啟者您好,之前的評鑑經修改如下文,如幸蒙採用,請改登修改後的文章,感謝您。

耘生敬上



尋訪諸神的網站 讀後感

閱讀這本書以前,我學習卜筮之學十數年之久,常常都有一個疑惑:
為什麼同樣的問題,在不同的廟宇、不同的神明面前,著重的用神會有所不同?
難道神明的觀點也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看法嗎?
再則,時空的境界似乎也有所差異,
像塔羅牌和成語牌二者都是以手指占卜的,
然而占問現在的問題,卻可能在牌陣上同時展現過去、現在與未來,
易經占卜也有占此應彼、占近應遠的時空問題,
後來,再深入一些閱讀了佛教的經典,
才深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似乎真是存在的,
只有這樣子相信,才能解釋卜筮裡關於時空差異及用神的問題。

既然占卜講究天人相應,相應的是哪層天的天眾,
也與訊息的準確及解釋息息相關,
筮無定法,相應無非是誠,解悟無非是緣,
說到底,還是得回歸於緣份,回歸於自心,
發心是善緣的開端,是術數相應的源頭。

這本書讓我在命理學的疆界看見盡頭,
它讓我明白,命理學家所算計出來的,不是人生最終的答案,
如果人天之間不相應,卜筮就只是一種機率,一種代入公式後的解答;
然若人天相應,卜筮的另一端就牽涉著另一個未知的世界,
你不知道祂是誰、來自何方、祂是為成就一段善緣或惡緣而來、
祂指引的目的是什麼……
你看不見聽不到,但你對命運的判斷與安排,卻深受影響 …….

這本書對應著上述觀點,有兩處文字特別吸引我:

1.第75至第78頁以神靈熟悉的文字連網、第121至第123頁神靈也需要學習:

作者用語言來實驗,神不是什麼都會,祂們也需要學習。
想想很多術數都有門派傳承,然而,術數只是與上天溝通的工具,
一些特立獨行的派別,未必適用於所有的芸芸眾生,
也因為不是所有的神仙都精通術數,
就算占者所言奇中,也無非是緣,有緣相應,
究其實,善緣之於人生何其重要,
因為你我都不知道緣份將以何種形式影響著我們的未來。

2.第175至第181頁:信息場沒有時間的限制

天眾看到的或是命理計算的,是變動的未來,有80%的可能性,
人仍保有努力的空間,改變命運。
同時,命理的詮釋者必須參透上天所指的易象是指何一時空之事,
在信息場裡,過去就是現在,現在就是未來,它們同時存在,
而在卜筮中,過去、現在與未來經常在象中交織著,
如不能明辨,即有自誤誤人的可能。
換言之,即使機關算盡,仍受限於天人的眼界及變動的可能性,
命運的精彩就在於此,你沒有絕對的答案,
因為你的用心及努力,永遠有使生命更完美的可能。


展開
user-img
5.0
|
2008/01/28
用科學的方法去印證玄秘之事,當印證出來真的比用言語表達更吸引人,我喜歡作者親身驗證,並不屈不撓肯花時間去證明人類一直以來難以深入探尋的問題,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很多人說不出來吧!就算看了許\多這方面的書籍也無法具體說出何為生命?本書用科學的角度去探討,我想可令許\多自認很科學不迷信之人好好的去反省,一個研究科學多年的科學家,對生命竟有如此深刻並想用所學的方式和讀者分享我們人類無法用肉眼探索的領域,作者的用心良苦真教我感動!真的是很精彩的一本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06/07/16
頑執於固有科學認知者,亦為迷信!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求取學問的目的,本在恢復善良的天性,求其放失的本心。不論一個人學的是文學、醫學、商學或其他領域,在研析專業學識求其真之餘,也應心內習道修其善。

知識分子倘若只知固守舊有的認知體系,而無法進一步包容、了解和接納可能使舊體系崩毀的新知見、新立論,那麼即是犯了對舊科學的迷信以及對正知見的迷不信!

1632年,加利略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否定掉亞里斯多德的力學和宇宙論,並認為日心說乃更為貼近真實的論點。然而,加利略發現新知,著書論述的下場,竟是被指為異端邪說。如果他秉持真理,不向權威認錯,就必須重蹈異端之魁布魯諾的覆轍,被「正統」與「權威」活活燒製成生鮮碳烤!加利略無奈,只能屈服。直到1992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才恢復伽利略的名譽。「正統」與「權威」對科學的戕害,竟長達三百六十年!原來,地球是圓的;原來,太陽並非宇宙的中心。

一個接一個的新發現,紊亂了人類原本的認知秩序與生命價值。新觀點的形成,可能是人類生活的大躍進;也可能代表著舊世界的崩毀與舊價值的瓦解。科學應該尊重異見,兼容並蓄,因為它只是我們這個時空中一個邏輯的框架,而非檢視宇宙萬物的惟一標準,真正偉大的科學家應當不斷地擴大這框架,用更開放的心胸,博徵寰宇萬象的圓滿解釋,不辭細水,不辭土石,練就恢弘的氣度與壯闊的胸襟,如此,科學方可為磅礡之學;科學家方能成熠熠之覺!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