徬徨之刃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288
5 /5
8位讀者評分
5
62%
4
38%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8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8/03/14
法律的設立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隨著時代的推演,法律也開始重視弱勢群體、未成年孩子、精神疾病患者,而這些法條的訂立是否沒有問題
文本在陳述一個性侵案的受害者父親,女兒因受一群青少年殘暴性侵致死,但因日本對青少年犯罪的保護像不公開、保護處分如少年院,受害者父親決定親自殺了他
文本中對受害者家屬與加害者的心境描述刻劃十分深入,對於青少年罪犯的背景、選擇更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加以描寫,對於為何會造成這些孩子的犯罪,犯罪後這些孩子作出的反應、選擇,及最後的下場,整體背景、家庭因素、甚至是當家長得知孩子犯罪後的處理方式,皆值得令人深思
父親的行為驚動了大眾,也震撼了讀者,這樣的議題充滿了爭議,卻也非常值得讓人審思
展開
user-img
4.0
|
2018/03/14
法律經過了長時間的改進,開始注意到更多的弱勢團體、青少年族群、隱私保護之類的問題,但這樣的關注真的夠完整嗎?還是造成了反向的問題?
作者講述了一個被害者的父親,因女兒被一群青少年性侵而走上尋找兇手且想要私自殺害兇手一途,這樣的故事建立在日本當時法律的問題,因當時法律對青少年的保護機制,保護青少年加害者的個資、受保護處分 (如進少年院受戒護治療) ,通常青少年犯罪罪刑減輕且僅須在少年願受犯罪矯正教育段時間即會從新獲得自由,因此,需多青少年並未改正而是持續的犯罪,對案件的被害者家屬也是極其不公平。
文本中作者除了將青少年的所作所為描繪得十分清楚,犯案過程的殘暴且令人噁心,以這樣的方式激起更多讀者對於被害人的憐憫,也讓中意識到這樣的法律問題存在。文本對於人物的刻畫十分的仔細,對於受害者家屬的心境描寫、加害者的心理變化,包括犯罪的青少年們之間的問題背景都刻畫得極為深入,讓讀者更容易去審思之間的所有問題。
青少年犯罪是法律上面對的極大考驗,青少年之所以犯罪背後可能有許多的原因,作者對加害者的背景也花了些篇幅加以描述,或許這才是根本的問題所在,而青少年犯罪後應採取何種方式審判,才可以使青少年真正的悔過自新、讓加害者心理獲得些許的安撫,或應該如何才能預防青少年的犯罪行為?
在文本中可看見許多人類面對問題的選擇、行為,三名犯罪青少年基於不同的因素、背景相聚,然後犯罪,最後面對問題時三個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也有了不同的結果,除了這三名青少年,青少年的家長所做的應對行為也是一項很大的議題,我想這些因素都是問題存在的根本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13
這是一本讓人看完時心情沉重的書。
故事內容描述一位痛失愛女的父親,在傷心之餘,想要親手制裁兇手的過程。
青少年犯罪問題在日本似乎層出不窮,而且年齡似乎有下探的趨勢。
不過礙於法規,事後的判決往往不痛不癢。
其實不只是日本,台灣在面臨這種問題時,除了司法的保護外,通常還有人權團體會出來呼籲,希望給孩子有自新的機會。但是誰來給受害者甚至受難家屬一個機會。
而且十八歲跟十七歲又十一個月差在哪?
一個人的成長是連續的,
一味的未成年當作藉口來替犯罪事實作掩護,
往往只會招來下一個不幸。
展開
user-img
5.0
|
2012/12/18
書的內容讓我有許\多感觸,而看到書中對於描寫被害者家屬看到影片時的反應更是讓我鼻酸,真的會有如被害者家屬的想法:殺掉兇手!
單就探討最近的新聞,台南割喉案(殺人免死刑)、李宗瑞事件(迷姦被害人)...都值得深思。
對於家長,我看到的是愛子心切,處處包庇,而被問到自己小孩生活情形卻一問三不知,我看到的是寵、縱容及自私。
再來是未成年少年的心態,有著少年法當盾牌就為所欲為;媒體操作,看到的那一面有時不一定是完整的真相。
警察儘管私心希望加害者就這樣讓被害人處決,但警察職務就是要追捕嫌犯,也許\,就如書中講的:警察只是逮捕犯了法的人而已,要保護的是法律不是人民。
這本書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及在看完書後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展開
user-img
5.0
|
2012/12/12
書中其實連帶牽扯到許\多議題,也讓我有許\多感觸,而看到書中對於描寫被害者家屬看到自己女兒侵害時的影片更是讓我鼻酸,真的會有如被害者家屬的想法:殺掉兇手!!先不管其他,單就探討最近牽涉到的議題,台南割喉案(殺人免死刑)、李宗瑞事件(迷姦被害人)、新聞及報紙(媒體壟斷)...書裡其實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孩子怎麼了?不!應該問的是:家長怎麼了!?我看到的是愛子心切,處處包庇,而被問到自己小孩生活情形、交友狀況卻一問三不知;我看到的是寵,是縱容,是自私。
再來是未成年少年的心態,有著少年法當盾牌就為所欲為,教育怎麼了?接著是媒體操作,看到的那一面有時不一定是完整的真相,自己只能學著如何從媒體餵給我們的資訊中去判斷,否則眼睛永遠是被蒙蔽的。
被少年們所傷害的被害者家屬,心情絕對比任何人還沉重,那種憤怒、悲痛及絕望從書中就深深的感受到,而對於遭受到變故後的日子想必是被陰影壟罩般活的很沉重(目前只想到白冰冰事件...)而要如何學會放下甚至到看開去原諒,相信那是一條無比艱辛且漫長的一段時間,可惜的是,目前對於被害者關懷好像做的不是很好,媒體大量湧入後就如鯊魚般不斷對家屬詢問,沒有喘息空間;當事件熱潮過了之後,就不聞不問,逐漸被社會大眾遺忘,對於這些新聞人們也逐漸當作常態來看待。
書中也對於警察處的地位及想法來呈現給讀者,儘管私心希望加害者就這樣讓被害人處決,但警察職務就是要追捕嫌犯,也許\,就如書中講的:警察只是逮捕犯了法的人而已,要保護的是法律不是人民。
也許\是翻譯文字很流暢,也許\是劇情緊湊,是本很快就能看完的書,但也讓我在閱\讀過程及在看完書後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3/30
一位少女在觀看煙火大會後返家途中,被一群所謂的不良少年盯上,擄走而後強灌藥物,輪暴致死。少女的父親原本只是單純的單親上班族,卻面對司法的程序當中明白所謂的法律無法拯救任何人,遂而踏上復仇之路。

主流社會對於犯罪者,一直保持著「寬容」的態度,所以才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主觀期待,甚至連整個司法與社會制度都傾向「讓犯罪者有自新的機會」這樣的泛道德主張,然而,被害者與遺族的人權和苦痛,卻被犬儒鄉愿的主流思想所犧牲掉。

東野圭吾這本書用一種完全站在被害者遺族的立場和角度,去凝視這個司法與社會的價值觀之偏頗處,恰好與台灣前法務部長王清峰所堅持的「不簽死刑令」有著對立的鮮明態度。並採用一種復仇者的角度去試圖解決主流社會下司法價值所無法解決的難題,如過度傾向保護加害者人權,過度保護青少年犯罪者等問題。

看完這本書後,我並不會因此改變或增減對於「罪與罰」在我心中的絕對水平,但是卻會增添了許\多被害者遺族的同理心,對於犯罪者,還是得要維持「以暴制暴」的公平原則,「處罰」遠比「教化」來得重要,司法界千萬別失去平衡。

東野圭吾在本書中,透過文字與書寫將讀者的心帶領到與不健全法律對立的一面,雖然明知道這種復仇的心態是不對的,讀起來卻格外痛快,有時候,也只能透過虛構的小說才能一吐「百分之百的正義」吧!

親情、正義、司法、價值…..在人性天枰上各據一端,孰輕孰重?東野圭吾沒有給我們答案,相信很少人能完美無暇地找出屬於自己的解答吧?
展開
user-img
4.0
|
2010/03/12
看完這本書我只有\"\"痛心\"\"兩個字可以形容
現在社會進步也冷漠
很多的罪犯都是我們\"\"生\"\"出來了
我們不一定會去關心受害者
只有等到我們變成受害者時才能感同身受...
展開
user-img
4.0
|
2008/02/25
一口氣買了\"羅蘋計劃\", \"彌勒之掌\"和\"徬徨之刃\", 並且習慣性地將東野圭吾的作品擺\在最後才讀(因為怕心情過度沉重), 果然比起幽默的彌勒之掌和冷硬的羅蘋計劃, 徬徨之刃又一部標準的讀完之後不知道該拍掌叫好還是掩卷嘆息的推理小說. 對於千瘡百孔的人性, 以及社會大眾面對罪行的兩難心態, 東野圭吾又再一次藉著虛構的故事, 向人類的罪性發表了無可奈何的憤怒

雖然宮部美幸被喻為\"松本清張\"的女兒, 但我認為毫不留情地披露罪,披露社會的自私面的東野圭吾, 才真正是得自松本清張的真傳的作家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