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失落的人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288
4.5 /5
3位讀者評分
5
33%
4
67%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09/05/09
本書掀開金磚印度被虛假掠奪的角度下的所吹捧的假象。告訴世人,投資銀行的投資說明書或觀光手冊下的印度,是虛假的版本。

兩代的印度人,上一代的退休法官賈穆海是個沒落的貴族,年輕時留學英國而讓他躋身於印度上層統治階級(雖然只是個在各個邊境轉職的地方法官)英國的生活讓他對認同感、甚至婚姻觀都產生了極大的失落,他無法融入英國,回印度後也無法認同自己的家園,他嫉妒英國人,他痛恨印度人。他以仇恨的熱情努力讓自己變成英國人,最後卻變成那種絕對被所有的英國人與印度人都瞧不起的人。

外公家有個廚子,是位典型在印度最底層掙日子的人物,他卻花了畢生積蓄讓兒子畢久非法入境美國,以為兒子到了美國就會逆轉父子兩代的一切屈辱。畢久到了美國,發現這個表面上一派美好的國家,卻讓他這個非法入境者墮入比他父親在印度還要深淵的社會底層。印度人走出美國機場身上只剩下一塊美金,和一張不可能會出現的同鄉姓名電話的小紙條,而毫無退路的非法移民只能巴望著這張紙條能否給他救贖,不!只巴望一條麵包,從家鄉的底層換到美國的底層,只盼望在那萬分之一的社會流動機率下成為那個幸運者。

但是從來沒人告訴家鄉的人,異國的底層更為黑暗難捱,畢竟那會讓編夢的人連呼吸下去的理由都喪失。

賈穆海的外孫女賽伊,因為父母(她父親是俄羅斯太空人)的雙亡,從小就從育幼院輾轉來到位於印度尼泊爾邊境的外公賈穆海家,被年邁頑固的外公收養。賽伊從小受英國修女的教育加上父親的俄羅斯血液,和她的外公一樣也是個西化的印度人。然而在印度的女人很難有自信,往往是恢復自信心時才發現已經太遲了,女孩的時間有限,事情若沒有及早發生,等於永遠不會發生。少女賽伊與賈穆海、廚子兩個老人一起生活,老邁的時間凍結令她窒息,她與尼泊爾愛人蓋\安的愛情又因為不同種族不同階層的矛盾而產生隔閡,一如她的外公對外婆的那種因文化而產生的險阻。

幾個世代的失落,不論是文化身份認同失落,困在底層無法動彈的失落,民族的失落,女性自覺的失落…..一代一代地繼承下去。貧窮不是理由,因為觀察的落差。作者在這本自述式半傳記書上嘗試著替印度的失落找出些許\原因。

本書的背景只有兩個,一是印、尼邊境的種族紛擾敏感山區,一是民族熔爐的紐約街頭;兩個地方都是英國人留下來的,前者有著紛爭不斷的邊界民族糾紛,後者有著毫無邊界的民族掙扎,前者的邊境有著無法切割百年的咆哮,後者的街頭有著毫無退路的移民悲嚎,前者有古老的憤怒在山巔無法散去,後者卻天天有新移民的懊悔。英國在印度留下了一堆國界的紛爭,這紛爭如惡靈般地困擾著次大陸近百年,書中有一句話說得好:

「那些該死的英國佬劃國界的方式非常沒有技巧。」
「根本沒得練習啊,他們四面環海嘛!」

比起「世界是平的」、「Q&A」,本書呈現印度不同人的不同想法,真誠不刻意做作、掀開矛盾的面貌而非華而不實的歌詠「觀光客眼中」的虛浮印象。最後,廚子的小孩離開了美國回印度擁抱父愛,即使得面對「繼承失落」的宿命,至少返鄉應該是印度人最該做的事情吧。

書中有一段是通過印巴邊界附近大吉嶺的檢查哨,粗魯的警衛一一檢查他們的行李,把一本本書拿出來盤查,在充滿扭曲仇恨與極權心理的統治工具眼中,每本書似乎都是反國家反革命的妖言惑眾之宣傳手冊;老法官說過:「如果你想保持距離就一定得停止思考,不然愧\疚、同情或正義感會油然而生….但是這些無法支撐那些亂局的。」共勉之。

展開
user-img
4.0
|
2008/04/23
這本書在剛開始看的時候,我感到相當的悲傷。
我想可能是譯者翻譯的不錯,把印度人嫉妒痛恨自己的民族性表達的很透徹。
也不經每讀一個章節,都會自然的流露出一種失落的情感。

我想這是這本書名的由來吧!

故事在賽伊、大廚、畢久、法官這幾個人蔓延,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失落。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試著去尋找自己民族的根性。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失落感和不滿足感。
也對於世界的不公平感到憤世嫉俗。

但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不是嗎?
展開
user-img
4.0
|
2008/03/12
首先想要先對譯者李維拉致意,她翻的很逼真而紮實,將印度文化直接轉化成台灣讀者可以理解的文化,例如發音的問題,「吃東西」俗人唸成「粗東西」,若以翻譯的水準的話,我會給五顆星。感謝遠流出版社,願意找台灣譯者,讓這本書維持它應該在台灣讀者面前呈現的水準。

而小說內容方面,作者犀利而諷刺的講述印度人極力擺\脫自身的落後骯髒及自我否定,其實很容易體會,周遭朋友諸多以品紅酒為榮、以一些早已被歐洲人棄如敝屣的所謂「時尚品牌」來粧點自己,甚至我本身也是早已聽慣爵士、搖滾、古典而不知「國樂」為何物...一個台灣上班族女性的夢想的家,通常是「歐式」或「地中海」;一個台灣上班族男性的夢想生活,則是當木工做做「鄉村風(此鄉村風可非台灣鄉村農家風喔,那可就遜掉了,是英式鄉村!)」,如此的愜意如此的西化,宛如自己全身上下留著白人的血液、腳踩著美國歐洲的土地。

不好意思,越寫越激動。話說回來,儘管諸多自我嘲諷及詆毀,最後作者還是以一句話帶來人生最簡單的答案,讓人百思不解之餘又繼續讓思緒漂蕩在整本書中,書中許\多字句都是頗為撼動人心,像是在發生暴動,廚子往山上逃跑時看到「一名園丁...他看起來完全沒有注意到發生什麼事,凝視前方,他沒有希望,沒有野心,也不擔心...」這名園丁此時此刻不論在處境上或心態上頓時成為整本小說中最幸福的人。

這是一本值得多看一次的書,裡面唯一比較美中不足的是,很多地點、地名、當地食物及歷史的描述,是對印度歷史地理不熟悉的讀者可能會略感困惑或是干擾的,其他倒是還好。花一兩個禮拜的通勤時間,就可以啃完這本小說。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