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405
3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0%
3
10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0
|
2014/05/22
《雪》中的界限模糊與消弭

這本小說與帕慕克其他作品一樣,被我要看不看地冷落在一旁,但《雪》還是有很對我口味的部分:虛實界限的模糊與消弭。

詩人「卡」在旅居德國法蘭克福多年後回到土耳其小鎮凱爾斯。卡停留的期間遭遇各式各樣的人物,包括伊斯蘭基本主義教派份子、左派劇團團長、宗教中學的學生等,甚至被捲入謀殺及政變。然而,卡待在凱爾斯時的靈感卻不斷湧出,寫下無數首詩,後來集結成詩集《雪》。

《雪》的土耳其原文是「Kar」,小說的主角是「卡」(Ka),故事發生的地點則在「凱爾斯」(Kars)。敘事者是卡的一位作家朋友,這位朋友的名字很巧地也叫做「奧罕」。「奧罕」寫過一本《黑色之書》,並打算寫一本《純真博物館》,而這兩本書都是真實的奧罕.帕慕克作品。

為了尋找卡下落不明的詩集,奧罕前往凱爾斯,並循著卡在凱爾斯的行程,一一探訪卡接觸過的人事物,甚至還愛上了卡的戀人依佩珂。奧罕自己也坦承

「有好些時刻,我幾乎覺得我就是卡。我開始在街上徘徊,坐在卡寫出〈全人類與星宿〉的幸運弟兄茶館,我和摯友一樣,也夢見自己在無垠宇宙中的位置。我回到雪宮飯店,去櫃臺取鑰匙,接待員卡維告訴我,我行色匆匆的樣子『和卡一模一樣』」。

奧罕後來寫了《雪》描述卡在凱爾斯的經歷,除了事件的描述,對於卡的心理也有深刻剖析,彷彿他真的是卡似的。這種界限的模糊與消弭散佈在故事各處。首先是凱爾斯的《邊城新聞報》,此報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事情發生前預先報導,例如,卡在報上看到自己將在劇院讀詩的消息,他對報社老板說報導會出錯,卻得到這樣的回答:

「別這麼篤定。很多人對我們在事情發生前預先寫好的稿子嗤之以鼻。他們怕我們,並不是因為我們是記者,而是因為我們能夠預知未來。當事情演變如我們所言,一字不差,你該看看那些人吃驚的模樣。還有幾件事,是因為我們先寫了,而後才發生,現代新聞就是這麼回事。我知道你不會阻擋我們走向現代化,你不會想傷我們的心,所以我才確定,你會寫一首叫做〈雪〉的詩,並且去劇院朗誦。」

結果卡還是到劇院讀詩了。敘事者奧罕寫卡在凱爾斯的經歷,報社老板瑟達則寫了關於未來事件的報導,究竟這兩者的界限何在?「小說」與「報導」真的涇渭分明嗎?如果「讀詩」這種事件發生與否無傷大雅,那麼死亡預告呢?這兩件事為何有輕重之分?

另外一個界限的消弭發生在劇場裡。現代劇場模糊舞台與觀眾的界限早已不足為奇,但如果這模糊是以暴力與殺戮的方式呢?只因身在劇場,便全心全意、毫無防備地將自己投身至「戲劇」的世界中,並將劇場中發生的「現實」視為戲的一部分。由於虛實的界限模糊不清,因此「輕信」是危險的,奧罕與法紀爾的對話也指出這種危險:

我轉向他,問他倘若我真的要寫一本以凱爾斯為背景的書,現在他是否想出了要和我的讀者說哪些話。
「沒有......我真的考慮過要說什麼,但你也許不喜歡。如果你寫一本以凱爾斯為背景的書,並把我寫進去,我想告訴你的讀者,別相信你筆下的我,別相信你對我們的描述。因為從那麼遙遠的地方,不可能了解我們。」

看完這段敘述,我可不敢說《雪》是讀者透視伊斯蘭世界的必讀經典,因為在遙遠的地方讀這本小說,是不可能真正了解那個世界的。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