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

9折$ 351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09/10
作者段義孚是美國華裔的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此書成於 1979 年英文版《Landscape of Fear》,中譯本由立緒文化於 2008 年。此書從地理、景觀、文學、歷史和宗教來討論人類個人與社會恐懼的古今變遷,書中分為 14 章,分別討論人類對孩童、自然、天災、飢荒、地獄、疾病、巫婆、鬼、城市、刑罰、放逐、監禁等的恐懼。

首先,作者開宗明義說明「恐懼是個人的感覺,是主觀的」,但也是集體的。而恐懼作為研究主題卻甚少以景觀來系統探索,而所謂景觀的恐懼包含心理狀態和現實環境。人類在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恐懼,恐懼既可能是警報 (alarm) ,又可以是焦慮 (anxiety),而想像力又增加了恐懼的種類與強度,比如對擁有超自然力量的鬼神和巫婆的既慎又懼。

其次,書中〈緒言〉指出人類的恐懼對象一直在改變,由對自然力量的恐懼,慢慢變成對人造景觀和人類天性的恐懼。自然的威脅在遠古就一直存在,當人在不確定的自然環境面前,唯有靠祭祀與儀典來緩減焦慮,比如阿茲提克人以活人作祭禮,冀望自然回復正常。而且疾病也是另一種恐懼來源,被相信來自外來威脅如異物、邪靈、魔法或巫術,或一個人失去了靈魂。

再者,作者認為人既為他人帶來安全感,又會產生恐懼感,包括對鄰居和家庭成員的敵意和暴力。有趣的是,而孩童恐懼陌生環境、又害怕迷失和被遺棄,但對黑暗產生的隔絕和失去方向感要成長一點後才有,可能在五歲以後才對動物警訊。書中又指出孩童的情緒、野性也可能為人帶來威脅,成年人通常以恐嚇來屈服孩童守規則。在某些文化中對胎兒懷有戒心,而嬰兒是未被馴化的身體,孩童還稱不上是成形的「人」,因此作者認為父母對子女有敵意。

此外,書中討論城市人類追求穩定和諧的成果,但是城市中的賊盜、噪音、火災、移民也會居民帶來危機感。因此流放、隔絕、囚禁與刑罰便被需要,乃是人為製造的恐懼。也因此創造了痲瘋病院、監獄、精神病院、濟貧院,以求「把窮人、瘋子和犯法者變不見當然是最好的⋯⋯總之是讓這些人離得愈遠愈好」。

最後一章,作者指出不少恐懼是古老的,但當代恐懼是全球規模的和未來時態的。在 2023 年的疫症大流行消退中、「新冷戰」形成中、邁向「人工智慧時代」和俄烏戰爭之時,也許此書真的是一本非常好的參考,憶古思今,避免誇大了恐懼,也不要找到虛假的慰藉。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