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全新增修版)

9折$ 315
5 /5
11位讀者評分
5
73%
4
27%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0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5/04/22
人生的目的並非旅途的終點,而是旅途的過程。
透過本書,不斷檢核自己的內在,物質成就是否真的滿足我們的內心。
當然,不是每一個都應該擁有相同的人生。
如何成就自我的人生,即為此生最重要的課題。
user-img
4.5
|
2025/03/07
作者用商業管理的案例做切入,引出每一章想要談論的主題。雖然是學者出身,但是寫作上不會用到太多學術名詞,反而從自己的親身經驗出發,讀起來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全書花了不少章節強調家庭、教養後代、培養人際關係、培養個人操守的重要,在重視利益和績效的工商社會尤其難得。
user-img
5.0
|
2024/12/11
作者用了許多他在哈佛教書的例子,一步步帶領讀者去省思自己目前的對人生的排序是否正確,是該家庭擺第一還是事業還是其他事物呢,這本書都可以好好帶領讀者去思考。
user-img
5.0
|
2024/04/17
■ 我真誠地希望本書能讓你勇於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不要隨波逐流,以免漸漸遠離原則和理想,最後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 ——Clayton M. Christensen



🌟導讀: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一本相當特別的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Clayton M. Christensen 是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其著作《創新的兩難》影響了許多科技業執行長,如賈伯斯、比爾.蓋茲到貝佐斯。充分解釋為何成熟企業會因為「延續性」和「突破性」間的科技決策矛盾,進而喪失市場,輸給採用破壞性技術的新興公司。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則是作者將商管概念用於最小的管理單位——及自我管理,帶我們描繪正確的生命藍圖,度過無憾的一生。



🌟心得


●| 人生三問|✏️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問題:
「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樂?」
「如何知道我與配偶、兒女與朋友的關係可以成為快樂的泉源?」
「如何知道我這一生會堅守原則,以免除牢獄之災?」

這應該是第一本將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套用在人生規劃上的書籍,同時作者具有宗教信仰,使這本書介於心情勵志書與商業書中間。
若把人生比喻成一間公司,企業的核心價值將決定他的發展,我們如何解答人生三問,也將決定我們去往的方向,想要達成什麼事,成爲什麼樣的人。



●| 讓你的熱情燃燒|✏️

台灣的高中教育體制讓學生過早做出職業生涯決策,大多數都是等到聯考或學測放榜後,再依成績填報志願,大學時間從考試地獄解放盡情玩樂,然後考研究所,出社會後在相關科系下找到能餬口的工作。
我們的熱情,似乎僅展現在找尋賺更多錢或高 CP 的職缺,不去探討個人職涯的規劃,或能發揮所長與熱情的工作。而辦公室生活卻又佔據我們 1/3 以上的人生,這導致我們過的渾渾噩噩,趨向躺平主義。

即便毫無樂趣,也因為沉默成本選擇妥協。我們需要靜下來花些時間釐清,工作能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薪資報酬,同時也是我們磨練技藝的機會,即便暫時不清楚具體方向,也要從既有的工作任務中找尋出,能讓你感覺到渾然忘我、具有熱情的項目,並逐漸擴展其比例。



●| 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生活中不少工作狂,在現在的主管階層,不少家庭妻子為全職主婦,丈夫在國界中奔波,他們著迷於工作,不論是晚上八、九點或者周末一大早都在發送郵件,並迫使員工共同無薪加班。(怨氣

工作上的任務是明確的,每完成一項便能留下紀錄,影響年底考績,但是我也忍不住思考,他們對家庭的投入事如何,總不可能每年獎勵一個包就能使夫妻關係和諧或短期的頻繁發信就能讓孩子成績進步。

講得更白話些,一年少陪孩子周末出遊一次或少跟另一半約會一次,在有牢固信任基石下,並不會破壞彼此間關係。但如果總是犧牲家人或者在相處時光分神,短期內或許仍是風平浪靜,但長期以往便會消磨過往的感情。
塑造孩子的品格與婚姻穩定的信賴關係並非一朝一夕。如果少陪伴家人一次是可以被接受的,周末少加一次班同樣不會影響職涯。



●| 席瑟斯之船|✏️

席瑟斯之船,或者更為人熟知的中文翻譯「忒修斯之船」,為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提出的問題:如果有艘名為忒修斯的船,在航行過程木頭逐漸被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如同 Dell 從生產到開發逐漸外包給華碩,最終華碩便取代了 Dell。這除了在市場競爭,同時也是公司內部衡量評估優先順序的關鍵問題,要有長遠的規劃而非短期 KPI 。

同樣的概念也可以帶到我們的自我管理與培養孩子。只要我們清楚長遠目標,即便翻新、更換短期目標與組成原料,依舊能如忒修斯之船抵達目的。


●|正直的人生|✏️

我非常喜歡這章的概念。如作者所說,很多人都以為犯下錯誤是極具戲劇性的大抉擇。
但其實人生就是由不斷的小小選擇所組成,百分之百的堅持要比百分之九十八的堅持來得容易,
好好想想你要的堅持是什麼,然後絕不妥協。

所謂的『下不為例』就像黑洞,從小地方開始逐漸蠶食你我的意志力,直至到重大決定時,我們無法守住良心,最終同流合汙。



這本書有需多概念都與著名出版遙相呼應,需要撥時間重視家人,從中獲得快樂泉源並全方位的成功在Stephen Covey《與成功有約 –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亦可見。
傳統決策的失敗則可以參考我介紹過的《盲點》,職涯的探詢則可見《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本至今依舊影響深遠的書籍。

Clayton M. Christensen 也有留下 TED 演講,不過當時的他已癌症、心臟病,以及中風的煎熬考驗,在形象與表達上可能不是那麼具有吸引力,但依然可以作為書籍內容的導引,如果翻閱書籍時感到迷茫不妨先暫停觀賞這場 20 分鐘德演講。
展開
user-img
4.0
|
2021/12/20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作者為知名的企業管理理論家哈佛大學的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教授。我認為這本書適合想尋求人生方向、完善自我、不留人生遺憾的讀友閱讀。

這本書亞馬遜為4.6顆星,Goodreads 4 顆星,分數蠻高的。作者有一個與本書同名的TED演講,不過我認為TED演講大概只涵蓋了本書的10分1。

曾經看過一本有關目標感的書,那本書認為目標有幾種層次。

最低的層次是隨波逐流,沒有目標。次高一層是很有夢想,常常提到目標、夢想,但是沒有具體的作為,稱為空想一族。再高一層是有具體的目標,也每天為了目標具體的打拼、奮鬥,每天都有完成一些成果,也有在進步,但是這個目標只是為了個體一己欲求而已,與他人的連結並不深。作者認為這種並不是最好的目標感狀態,因為就算達成了目標,也只是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已。

目標感一書的作者認為,真正的目標,應該是這個目標就是你與世界的連結,你為了讓世界更好所描繪的目標。因為這個目標,每天的醒來都變得有意義。

在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教授《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指出了一樣的內容,作者認為,他生命中最有意義最快樂的時光,是來自於對家人的奉獻。

坦白說,這種說法對以前小時候的我來說很八股。我一直不是很明白,後來看了Derek Sivers的《How to Live》,再想起之前看過的書,才了解「承諾」不是名詞,而是進行式,是不斷兌現的動詞。「去愛你的家人」,是行動詞而不是疑問句。

我們可以有無限多種的選擇,但是因為承諾了,選擇了,願意為此而犧牲與奉獻,我們的生命才有了具體的重量。再怎麼理性的計算,在情感面前都是虛的。能力的大的為了社會付出,能力小的至少為了家人犧牲與奉獻。

如果這一世只是獨善其身,沒有與這個世界深刻的連結,賺再多的錢,心中也不會是踏實的。作者說:神,並不關心你賺了多少錢,也不關心你得到了甚麼獎。克里斯汀生教授認為:神只會看你幫助了多少人。

我認為不用等到見到神的那一天。午夜夢迴,摸摸自己內心深處的良心,就知道了。

感恩今天可以複習這本發人深醒的書。

How nice!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1/03
這本書在人生事業低潮時,幫了我大忙!
人生除了工作之外也要顧到親情/友情/愛情,這些都屬於人生的珍貴資產,需要長期投資。雖然沒辦法看到立即成效,但是需要長久的投資,才能在需要的時候有所依靠 ~~~
然後從企業的例子來看,產品的設計需要為顧客的需求著想,能幫顧客解決什麼問題。
人際關係也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了解其真正的需求,因為有時候我們給的不是對方想要的 反而造成反效果。
user-img
4.5
|
2021/05/23
作者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職涯最初的目標是要成為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幾經波折雖然沒有如願,他卻依序任職顧問公司、創立CPSH公司,在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解僱後才投身學術教育界,每個學期的結尾,他帶MBA的學生用企業經營的理論來檢視自己的人生,作者認為人生快樂的泉源是與家人、親友的良好關係,並且重視工作中的動機因素,透過閱讀本書,作者希望讀者都能夠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過快樂的一生。
user-img
4.0
|
2020/09/28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是全球最知名的企管理論大師之一,他的《創新者的兩難》被譽為史上最經典的商業書籍之一,他的理論被廣泛地引用,滲透到商業世界的所有領域,現在所有領導者口口聲聲說著顛覆、破壞式創新…這幾個詞就是他的發明。他的地位跟彼得杜拉克齊名,屬於最最頂級的學者。儘管也有許多人批評他的研究和理論已經被濫用,失去了任何真正的價值。不過一個人的思想可以受到如此崇高的推崇,身為一個平凡小卒,我覺得一定要”高山仰止”一番。

讀完以後,心裡有蠻多複雜的感受。首先,哀嘆生命的脆弱與無常,一代思想巨擘在疾病面前也得低頭,這本書出版於2012年,克雷頓教授當時剛被診斷出患有淋巴癌,他的父親同樣死於這種疾病,罹病後他也中風了,影響他說話的能力,得進行語言復健。基於這種狀態,他與一位學生和一位《哈佛商業評論》的女編輯一起合作,將他心中一些關於人生的體悟寫成一本書分享給讀者。克雷頓教授相信企管理論的價值,他堅定認為理論提供了學術研究的框架,理論同樣也能應用在人生的課題上。因此他把一些自己的企管理論用來解釋人生的意義,成果就是這本令人感動的作品。

克雷頓教授今年一月不幸病逝了,身為一位虔誠的摩門教徒,他在書中分享自己最大的人生信念,即最大化的鼓勵和幫助身邊的人。在他的認知裡,「管理」是最能夠積極影響他人的神聖職業,領導後輩邁向成功,教育下一代正向的處事思維,他不遺餘力的鼓舞學生、讀者、聽眾…希望大家都能找到符合自己人生的志向,最終獲得幸福快樂。關於這一點,我也想向克萊頓教授致意一下,他的這種熱情實在是現代最稀缺的東西了,自私自利是現代普遍的價值觀,如此熱心奉獻於他人利益的人確實少見,如果你細細品味,就能夠在字裡行間感受教授的真誠與溫暖。

這本書探討三個人生最大的課題: 職涯規劃、人際關係、家庭。他會先解釋一個企管理論,接著試圖以理論解釋:[如何妥善的規劃或衡量你的人生?] 整本書讀下來,對我來說,關於人生的感觸並沒有非常強烈,有些段落讀起來甚至有點像常見的勵志書籍,畢竟你也知道,商管風格的寫作無法如文學般深刻,這本書也不是回憶錄,感情的豐沛程度還是有差。克萊頓教授的寫作風格就如同個案研究,用精準犀利卻不失溫度的口吻進行論述,因此理性因素高於感性因子。這種寫法也有它的好處,不會情溢乎詞,更能讓讀者清晰的反思書中的觀點。因此,我很開心有機會讀了這本書。

可能我也是個比較偏向理性思考的人吧(所以一直被說看起來不愛笑,唉><...),很喜歡讀學者或知識分子寫的書,邏輯嚴謹,言之有物有深度。小弟蠻愛閱讀回憶錄,學者寫的回憶錄往往飽含知識的魅力,給予讀者多層次的啟發。最近另一位世界級的企管大師「查爾斯‧韓第」的回憶錄也出版了,之後再來拜讀一番。除了國外的學者,台灣也有學者寫了類似的人生省思著作,台大郭瑞祥教授的書《勇敢做唯一的自己》五月剛出版,時間點也太巧合! 郭教授也在自序裡提及了韓第和克雷頓教授的書,所有人事物都巧妙的連結在一起的耶~之後再一起讀一讀。天下文化出版這麼多回憶錄,感覺跟高希均教授息息相關,本身就是一位學者,明白回憶錄的價值,用文字傳遞與記錄人生經驗,為讀者和後輩提供了豐富的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所以我會一直讀下去~
展開
user-img
4.5
|
2020/07/10
劇透警告
作者提出很多思考題,也告訴我們:「快樂的源頭不是金錢,而是熱情,立願服務才是成就感的來源。在工作中感覺你的付出是有意義的,能幫顧客完成他不得不做的工作。」
家庭和公司一樣要有「文化」,描繪出你真正想要的樣子,找到人生的量尺並盡最大的努力,堅守你的原則,避免一步之差而跌落萬丈深淵,衡量之後讓自己不虛此生之感。
user-img
5.0
|
2018/08/10
人生總會在某一時刻,忽然站在決策點,向左?向右?該停止嗎?還是繼續走下去?
或許我們此生無法進入哈佛就讀,或許我們已錯過就學的年華,或許我們已經邁入職場的生活,或許我們忘了什麼才是重要的。如果你人生正處於猶豫時期或著已在懸崖邊,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你解答。
感謝作者克里斯汀教授的分享,世上除了父母親希望你成功之外就是老師了。好好的破壞式創新自己的腦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