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的畫像

79折$ 790
4.5 /5
93位讀者評分
5
62%
4
38%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9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9/26
作者的文字如同油畫一般層層疊疊,從過往的光陰、身旁的人們與個人的思想中,讓每一個角色躍然紙上。同時,人物並非在空曠的荒野上交談,而是以同樣細膩而鮮活的筆法,勾勒出草原的翠綠與建築的況味。前幾章節的節奏緩慢,沒有刺激的戲碼,但人物交談的每一個畫面,都足以構成一幅如《草地上的午餐》般優雅的畫作,使閱讀過程心曠神怡。
隨著角色間的互動增加,可以感受到作者將新世界美國與舊世界歐洲間作強烈的對比,雙方對彼此皆有刻板印象,卻也有一定程度的嚮往,讀起來十分有趣。
整體而言,這本書節奏平緩,但畫面與人物皆精緻萬分,頗有韻味在其中。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9/26
經典的文本改編為電影,已是當代影視作品慣常的創作模式之一。對於創作者而言,早被讀者接受的故事,業已自證其吸引力,創作者因而承擔較少的投資風險;也同時讓創作者更有機會避開話說重頭的叨絮誤區。對故事本身而言,能透過在不同媒材間的「轉生」(reincarnation),更有機會碰觸不同閱聽慣習的讀者,能延長其歷史生命。然而我們也常常聽見對文本早已爛熟的讀者抱怨道,影視的改編常淪為對文字馳騁的幻夢天堂的褻瀆。由文學撐開的世界,真可由影像著色嗎?

“The Portrait of a Lady”正是躋身在改編洪流中的一員。美國作家Henry James(1843-1916 A.D.)在1881年出版長篇小說單行本,甫推出便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書籍,也將作者的名譽推向前所未有的巔峰。經歷過1930年代各種語言譯本的叢出,“The Portrait of a Lady”至今從未絕版。紐西蘭名導Jane Campion(1954- A.D.)在1996年執導的同名電影,將這部Henry James的代表故事再度帶回觀眾眼前。當然,導演的名氣並不能蓋過犀利的評論家們對於電影向原著偏離的非難,由此責難Jane Campion的詮釋與故事的有效性。

若我們將這個爭點放到更大的視野來看待,更宏觀的討論文學作品與影視改編的千絲萬縷,會否有理出綱目的契機呢?本文將以“The Portrait of a Lady”的故事為經,聚焦在文本的改編與重生;並以一種「轉生」的視野為緯,拋開文本「黃金年代」的謬思,討論原型故事在異質媒材中的審美展現。

文本改編固然可以有優劣之判,但我們應先具備一個觀念,即不同的媒材(如小說/電影)作為一種形式,並不只是承載故事內容的容器,形式本身即是審美表現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同的形式的作品間是否具「可比性」(comparability),並非不證自明的問題意識。特別是小說與電影的創作相隔逾紀,歷史在思想表面所留下的均夷回春,更使得兩個文本間的疊影顯得撲朔迷離。所謂轉生,表示有某些具主體性的要素被保留了下來,並可清晰辨幟;但形貌的劇烈改變,絕不能以同樣的個體視之。Isabel Archer的故事似乎只是被不同的媒材呈現出來,然而經過作者藝術的創造,其實給予各自的作品以新生,亦步亦趨的檢索同異,絕不能出脫詭影縱橫的迷林。

然而巧言迴避對問題的解決更是毫無助益;Jane Campion對於改編這個經典文本的「選擇」亦非無的放矢。在眾多線索中,我們選擇 “portrait”(刻畫)這個概念作為比較的基準,檢視創作者各以不同形式的媒材,如何完成“portrait”的目的,以及其是否有效地達成其目標。

Isabel Archer並非完全出自Henry James的匠心獨運。學者們至少已經舉出兩種“The Portrait of a Lady”的啟發來源。一者是美國作家Nathaniel Hawthorne(1804-64 A.D.)。以Virginia Woolf、James Joyce等作家為代表之「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描寫,在文學史上是承繼著Henry James敘事觀點(viewpoint)與內在獨白(inner monologue)的手法而來。[1] 但這樣心理描寫的手段亦非Henry James首創。T. S. Eliot在1918年的評論中指出「Hawthorne的高明之處在於,對於深層心理作動的關懷,而他(指Henry James)以其方式努力去熟稔它。」(‘the fine thing in Hawthorne is that he cared for the deeper psychology, and that, in his way, he tried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it.’)
另一個來源則是George Eliot(1819-88 A.D.)。從Henry James自己的書信中可以看出,即便他在1866年對 “Felix Holt”(1866)有所批評,論其為「一個令人欽佩的細節織理,但缺乏對角色的構圖。」(‘an admirable tissue of details; but [. . .] quite without character as a composition’),在1873年,評 “Middlemarch”為「一個充滿細節的寶庫…(但)整體卻平平無奇。」(‘a treasure-house of details… (but) an indifferent whole’),卻在同年的書信中,肯定其在「每一頁都毫無疑問地脈動著一個非凡的心靈。」(‘certainly a marvellous mind throbs in every page of Middlemarch’)

最直接影響"The Portrait of a Lady"的是George Eliot在1876年出版的 “Daniel Deronda”。在書信中,Henry James在文中的代言者評價該書的主角是「一個熱情洋溢的年輕女孩成為核心人物…一個承擔著難以負荷的道德框架的年輕女孩,渴望一個精神持進的動力。但她的熱情卻無端浪費,並在機運的卑微中沾汙了她的羽翼。」(‘An ardent young girl was to have been the central figure… a young girl framed for a larger moral life than circumstance often affords, yearning for a motive for sustained spiritual effort and only wasting her ardor and soiling her wings against the meanness of opportunity’) 並重視其豐富的心理細節刻畫。

稍後在1877年的書信中,Henry James已開始構思「一個女性角色的刻劃與她冒險經歷的敘述——一個心理上極具深度的偉大人物、一個偉大的性格——伴隨著許多『發展』。」(‘the portrait of the character & recital of the adventures of a woman—a great swell, psychologically; a grande nature—accompanied with many “developments”’)我們從評論及書信中明確看見Henry James對George Eliot的深刻理解與關注,並Isabel Archer與Gwendolen Harleth的形象重疊之處,同時表露了其心理描寫之創作技巧的文學史來源。

透過將Henry James與“The Portrait of a Lady”放置在文學史的縱深中思考,展現了書中英雌(heroine)角色形象與創作形式的繼承。透過主角的聚焦、事件的發展與周圍人物的烘托,Henry James深入Isabel的心理世界,仔細地刻畫了一位女性的肖像。因此我們並沒有理由將Henry James的創作作為英雌原型描寫手段的黃金範本,事實上他的創作亦是前有所承,並且有其創新獨到之處,因此在文學史上留下閃動的座標;然而這卻不代表這樣的英雌原型不能再轉生至新的創作之中,即便仍以Isabel為名。

在Jane Campion電影的黑白片頭(title shot)中,是當代女性肖像的zoom in,畫外音則是女性們談論自己的情欲流動。這揭示了導演Jane Campion與編劇Laura Jones的當代女性主義視角,與作品適當的詮釋方向。在20世紀女性主義風起雲湧的發展後,Jane Campion對於“The Portrait of a Lady”的閱讀已不是當時在大洋兩岸游移的Henry James的處境。這個切入的角度可以參考Nancy Bentley, ‘Conscious Observation of a Lovely Woman: Jane Campion’s Portrait in Film’, in “Henry James Review 18 (1997)”, p.174–9. 我們仍然回到“portrait”的經線上,檢視Jane Campion如何用Henry James未能想像的動態影像語言,塑造女性的肖像刻畫。

對於Henry James在小說中透過大段心理獨白的插入,展開了一個獨立於素材時間(fabular span)的故事時間(story span)向度,撐開Isabel的心理形象刻畫。相對的,Jane Campion則幾乎略去了被視為小說菁華的心理細節,大致貼合於素材時間的鏡頭節奏,給予其敘事以寫實的基調。然而電影透過插入超現實的想像與幻滅(配合光影與攝影機運動)、黑白底片框範(framed)的默劇形式表演,與慢格的Isabel中景取像,同樣的構成了兩個相交的時間向度,展現Isabel深刻的心理形象。相對的,當Isabel違逆Mr. Osmond的脅制,從義大利回返英國時,火車與來往乘客的快格節奏,反襯Isabel的從容自為,再證時間感對心理描寫的作用。

在此之上,Jane Campion更透過電影獨有的影像語言,展現相異於小說文本的“portrait”。電影片頭的zoom in成為貫串全片的視覺動機,提供了前述時間向度與三維空間以外的另一獨立的心理向度。而透過dolly in中景框視野的變化,給予觀者視覺的衝擊,進一步暗示了權力與心理的變化。以Mr. Osmond與Isabel的互動為例,當二人在佛羅倫斯的地窖中,Mr. Osmond持著黑白陽傘現身,這是他擄獲Isabel芳心的關鍵時刻;鏡頭則以快速的dolly in表示Isabel在心理上向Mr. Osmond的袒裎。而當二人關係瀕臨破裂之時,高角度的dolly in則表現了Mr. Osmond的主觀視角(POV),暗示Mr. Osmond所代表的父權結構透過家庭形式與文化禮教,對Isabel的全面壓迫。

另一個電影獨有的語言則是Isabel近景的重影/雙重曝光(double exposure)。除了在視覺上的“portrait”以外,重影亦代表了視覺上獨立於三維空間的視覺向度,進一步影像化Isabel的心理深度。而快切(shortcut)、失焦、特寫(CU)至大特寫(ECU)的運用;同時配合著旋轉鏡頭(rotation shot)、斜角鏡頭(canted shot)的動機,與視覺上圓弧迴繞的幾何構圖,給予觀者目眩迷濛的感官經驗,向著擁有探險靈魂的Isabel,卻在父權叢林中失向受縛的徬徨心理投以共感。

電影的結尾,是平行於開頭Lord Warburton的求婚,Mr. Goodwood再度以男性拯救者的形象現身,質問Isabel回到義大利的選擇—— ‘Why should you go back? Why go through that ghastly form?’ ‘Why shouldn't we be happy? Why? Why, when it's here before us? When it's so easy?’ 小說中Isabel ‘had not known where to turn; but she knew now. There was a very straight path.’ 她選擇回到了義大利。但電影抱持著相對開放性的結尾,甚至在慢格中,Isabel從Lord Warburton的身邊奔向屋子,停在了門前。她堅定清澈的眼神望向遠方,畫面凝結在Isabel的肖像上,似乎表達著這次,她將不再回到社會殷盼的家庭、遮風躲雨的房舍中,她將不再被禁錮,她將拒絕重新進入四方堂皇的獵苑中。

透過檢視Isabel與 “The Portrait of a Lady”故事在異質媒材中的流轉,我們以轉生的角度,討論在不同形式、不同時空下的英雌形像刻畫,如何在各自的手法脈絡中,展現了各自的審美表現,與殊異的肖像素描。以“portrait”為標的,小說採用了心理獨白與角色塑造的方式,凸顯了Isabel在時代社會中的獨立形象;電影除了試圖再現多重的時間向度外,更以獨特的影像思維,透過影像的組合與構圖、攝影機運動與視覺特效,展現豐富而立體的心理深度。小說與電影展現了各自有效的敘事語言,刻畫了各自開綻的英雌肖像。兩種殊異的表達風格與形象,縱使可能在時空的變遷下難以對同一群讀者訴說各自的故事,但確實在各自的座標上,銘刻上英雌/雄對抗命運/更高的結構壓迫的悲劇性。其背後使讀者動容的——對英雌/雄憐憫的快感(Aristotle)——卻是獨立於時空平面之上的藝術成就。

[1] 陳平浩評論,收於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英文文學與文化教學資料庫
[2] ‘HENRY JAMES: The Portrait of a Lady,’ edited by MICHAEL ANESK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2006).
[3] 《妮可基嫚之風情萬種》(The Protrait of a Lady, 1996), directed by Jane Campion (台北:誠宇)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9/26
18世紀可以說是世界變化非常快速的一個階段,也可以說是舊思想與新思想火花撞擊的新時代。

故事的開頭由三位男士的下午茶閒聊開始,在聊天的隻字片語中開始刻劃女主的來歷及背景,在談笑的背後,也開始點出貫穿全書所談的幾個概念,例如說所謂的自主及婚姻的本質性為何?

在此書中,女主伊莎貝爾從象徵新思想化身的美國遠渡重洋至舊時代化身的英國,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她飽讀詩書、獨立自主,希望可以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透過她的探索之路,我們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面對不同議題,如思想發展、愛情觀、婚姻觀的心路轉折,這些概念放到今日的時代,或許還是存在,值得我們細細思索。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一位女士的畫像》由一場代表英式文化的茶會開場,使用細膩的語言豐厚的詞彙,描述各個場景,令讀者猶如進入一場感官的體驗。茶會的主要人物,雖是三位男士,藉由他們的談話,帶出了主角,依莎貝爾,一位生活在陳舊大宅裡,卻嚮往著自由的年輕女孩。而也是亨利・詹姆斯想探討的主題,關於文化的交鋒,以及自由的追尋。

在過去的時光裡,愛情與自由並不一定是等號。對男性來說,找到好妻子,也是找到快樂與自由。而女性,卻比較像是男性的附屬品,需優雅自矜,隱藏自己的想法。然而,一直埋首書冊的依莎貝爾,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我一直想知道什麼事情是不應該做的,為了可以有所選擇。」
當有所選擇,眼界必會不同,因此有了突破框架的思想,擁有獨立行動的能力。讓讀者不禁好奇,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依莎貝爾的生活,將會有何等的轉變,及什麼樣的衝擊?更讓人期待,勇於探索的她,將會遇見什麼樣的未來。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在故事開始前,作者給予了人物介紹讓我們簡易了解到人物之間的關係與個性——儘管故事尚未拉開序幕,但卻讓人不僅開始想像劇情的走向。而《一位女士的畫像》前九章充滿了詩意的氛圍與深邃的心理描寫,作者以其精緻的筆觸,為讀者展現了主人公伊莎貝爾·阿切爾的內心世界,以及她所處的複雜環境。隨著伊莎貝爾的旅程展開,我們逐步感受到她對自由的渴望與內心的矛盾。

從英國鄉間一幢古老的住宅開始,那裡的風景如畫,悠然寧靜。作者以細膩的筆法刻畫出莊園的每一個細節,彷彿每片樹葉、每束陽光都帶著隱秘的情感,這樣優美的文字令人感到身歷其境,我的心境也隨著那一抹暖煦而逐漸安定,彷彿整個世界都融入其中,心中的靜謐與愉悅也隨之蔓延。在這個靜謐的空間裡,伊莎貝爾的思緒似乎有了更自由的流動,她的心靈開始與自然相呼應,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伊莎貝爾的形象令人難以忘懷。她聰慧、充滿活力,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初登場時,她就像一幅尚未完成的畫像,輪廓清晰,但尚未填滿色彩與細節。她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追求個人自由的年輕女性,更是十九世紀新女性的象徵,她不甘於傳統的束縛,期待能夠憑藉自己的選擇來構築人生。
在每一次與她姨父、表哥、甚至是求婚者的互動中,伊莎貝爾總是流露出對自我獨立的強烈渴望,這使她成為一個充滿現代性和深度的角色。她對於婚姻的拒絕,無論是對卡斯帕·戈德伍德還是沃伯頓勳爵,都顯示出她的堅定和果斷,這種性格在十九世紀的女性身上顯得尤為珍貴。

我特別有印象的是拉爾夫曾說道:「你必須首先有痛苦,很大的痛苦,對悲慘的生活有了一些知識,到那時候,你的眼睛才會看到鬼,我還是很早以前看到的。」這句話揭示了真正的洞察力往往源自於經歷過的苦痛與悲劇。拉爾夫的觀點使我反思,伊莎貝爾的天真與好奇在於她尚未經歷生活的磨難,而這些磨難或許是她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必經之路。透過這段對話,作者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伊莎貝爾的渴望,也提醒我們,真正的自由與見識常常需要通過艱難的歷程才能獲得。這種對比讓整個故事的情感更加深刻,使我更加期待伊莎貝爾在未來面對人生的挑戰與探索。

這幾章如同一場靜謐的交響曲,作者並未急於將情節推向高潮,而是以緩慢、優雅的步調,為我們描繪出伊莎貝爾心靈的輪廓,輕柔卻充滿張力。伊莎貝爾的世界如同一幅未完成的畫像,她的靈魂色彩尚未完全展現,但我可以感受到,那畫布上漸漸顯露出的,是一個充滿夢想、堅持自由的女子形象。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有誰能不愛伊莎貝爾呢?
初見伊莎貝爾是在一幢花園山莊,綠意正濃,這位外來的美國女孩生得俏麗,和主人家的小狗玩得開心,一眼望去,會讓人有種她本就住在這兒的錯覺。她自信、獨立、靈動,像一隻高貴的貓,撒嬌、申辯、唱反調,但無論如何她並不迴避自己的美麗,好像所有美好的詞彙放在她身上都略顯單調。她是幸運的,但同時也有點不幸,用拉爾夫的話說──她見不到鬼或幽靈,她的痛苦太少了。但這並不是缺點,苦痛並非人人都需經歷,且拉爾夫希望伊莎貝爾永遠凝視自身,一如此刻,做個不用接受他人意見且不怕痛苦的女孩。
只是,弔詭的是,幸福的人往往不恐懼痛苦,在還沒深深墜落之前。而伊莎貝爾此時還不知道,也許有一天她所企求和崇尚的自由、聰慧與理想也有可能成為她的枷鎖,直到那時,也許她會再次輕聲叩問:「喔自由、喔理想,多少的幸福與罪惡,假汝之名?」
而閱讀至目前章節我們還不足以窺探到伊莎貝爾對此的掙扎,只是能在溫潤如水的行文中稍加留意到些許伏筆,一如丹尼爾在莊園中曬著太陽不經意提到「我也許過得太舒服了,以至於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舒不舒服。」又或者是勒德洛先生不只一次對伊莎貝爾的點評──我不喜歡與眾不同,我喜歡與眾相同。
而伊莎貝爾的俏皮、純樸和好奇總是能引人遐想,她生來就注定迷人與不同,這會讓人瘋狂,但同時也很危險,一如伊莎貝爾所嚮往的自由與理想,形容詞一般,明亮溫暖,卻也同時潛藏矛盾與對立,和歐洲百餘年前瓜分、佔領各州土地一樣,在殖民的土地上高喊:「不清楚如何獲得自由與理想?那就接受文明的洗禮吧!讓我們來『引領』你們獲得幸福。」
可你的幸福總是不等於我的幸福,於是我會失去我的語言、聲音又或者是名字,而自由吞噬自由,理想蠶食理想,慢慢的,我們會開始迷失自己,而迷失正是重新找尋自己的過程,如同在前幾個章節縱有人稱代換卻不停出現的語句──我很喜歡你/妳,你/妳知道嗎?
而我熱切希望書中人物和伊莎貝爾在所有幸與不幸的遇見或抉擇後,都能由衷地和自己說,誒,我很喜歡你/妳,你/妳知道嗎?
已經等不及想聽聽伊莎貝爾的故事,和她所經歷的成長。
她的閱歷或許不足,偶爾可能帶點天真稚氣,但對生活卻永遠是豐滿的,活得真真切切。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她沒收留我,我也不是等人收留的人。」曾經勇敢為自己的發聲,看似不會委屈自己的女子伊莎貝爾,她的魅力,擄獲周圍的男子們,然而,追求自由的她,並不想被婚姻的框架束縛,但是,她,就真的獲得她想要的自由了嗎?她該何去何從,選擇出她真正想要的道路並且踏上前行?交錯的情節,細膩勾畫,值得細品。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劇透警告
試閱心得
位在英國鄉間的古宅裡之下午茶想當然爾應是幾位悠閒氣質高雅名媛的聚會,但卻出乎意料的午茶主角竟是三位男子!有點悶又令人煩躁的感覺籠罩時,一位清秀天真的女孩的出現,打破了沈悶,注入了活力。原本住在美國的伊莎貝爾因家人過世,跟著姨母來到了英國,對這個和成長環境不一樣國度充滿好奇。文中著重描述伊莎貝爾異於女性刻版印象的特質。她她聰慧、她獨立、她勇敢、她愛幻想、她充滿好奇心,這樣的人格特質到底會對她的未來帶來幸或不幸?相信作者一定有他巧妙的安排。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一位女士的畫像》本書是必須沉下心來閱讀的,像封面的油畫,乍看之下並不稀奇,甚至有些過時,但在細細賞閱之下,才發現細細描繪的一筆一畫,一草一木皆是鮮活生動。作者並未一開頭就向我們介紹這位女士,而是從一場下午茶會細細勾勒,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英國的午後:優雅華麗,卻略顯沉悶。直到第二章伊莎貝爾一登場,才打破了這凝滯的空氣。伊莎貝爾像陽光一樣,熱情明媚,同時有些傲氣,卻帶著一點天真,這種天真又讓她顯得更加可親,也難怪拉爾夫與沃伯頓勳爵立刻就被她吸引。

在試讀的篇章中,我們看到伊莎貝爾盡情的發展自己的本性,肆意的揮灑自己的青春,她令我聯想到年輕時候的張愛玲,彷彿除了發展她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在目前的篇章中,雖沒有層出不窮的情節,但是伊莎貝爾腦海中的思考與想像從未停止,使我們不至於感到無趣。除此之外,作者也靈活的通過不同視角的切換,使我們有時跟著伊莎貝爾探索這個新到訪的世界,有時也從別的角色眼中觀察這個外來者。作者的文筆流暢而不生硬,彷彿每個角色都是一個探照燈,而我們透過探照燈的照射,雖然並沒有全知全能的事業,卻也可窺一斑。

試閱僅到第九篇章,一切都還在進行中,像一卷只揭開一角的畫卷,一切都尚未明晰。固然從這一角即可看出本書的細緻美麗,卻也不免憂心後面的劇情會如何發展,如開場的盛夏午後,雖然明亮絢麗,但畢竟將近黃昏,難免惶恐不知何時即將日落。尤其在簡介中提及的「毒蛇」,像是一種惘惘的威脅。不過,女主伊莎貝爾卻似乎不大擔心,像她樂於體驗生活,享受生活,在這一點,她又像進入仙境的愛麗絲,膽大無畏,所以在危險奇幻的仙境仍能盡興遨遊;英國之於伊莎貝爾也如同仙境之於愛麗絲一般,是個陌生的國度,而她在此歷險,獲得成長。

身在台灣的我們,不論是倡導獨立自主的美國,抑或是古老保守的英國,對我們而言皆是他鄉異國,所以看著伊莎貝爾衝撞不同的價值觀,我們或許能讀出更多不同感受。本書雖然已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但對於自由含義的探索,依舊為我們所追尋,因此身在今日的我們,想必也能沉浸在伊莎貝爾的故事中,啟笛我們自身的思考。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眾人口中美麗、獨立,熱愛閱讀而又有趣的美國女孩,應姨母邀約前往英國且計畫同遊歐洲。來到英國的伊莎貝爾,深獲眾人的青睞,但一心追求「自由」與「獨立」的女孩,拒絕所有追求者,只因她深信,討論婚姻帶來的價值顯得庸俗、步入婚姻會形成生活的枷鎖。
伊莎貝爾面對不同文化的衝擊,顯得天真、熱情又充滿好奇心,所遇見的人、事、物,似乎正慢慢在形塑出另一個不同於美國時期的伊莎貝爾。眾人眼中的伊莎貝爾,與伊莎貝爾眼中的自己,似乎相同又是如此不一樣。伊莎貝爾真的就此拋卻對愛情的追求?在英國的生活真能如此歲月靜好?口中追求獨立的青春少女能否蛻變為心靈豐盈的成熟仕女?自主選擇命運是否日後人生就此為之順遂?伊莎貝爾的未來似乎謎霧重重,後續的故事是如此令人期待。
本書與其說是《一位女士的畫像》,其實更像是19世紀英國女性的形象說明。圍繞在伊莎貝爾周圍的各個女子,皆有風情、各有特色,更像是一本女性群像文,對於理解19世紀英國社會氛圍,具有指標同時饒有趣味。
作者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出身於紐約的知識份子家庭,父兄都是美國頗具聲望的哲學家。亨利•詹姆斯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且長期旅居歐洲,對19世紀末美國和歐洲的上層生活有細微過人的觀察,並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美國女孩-伊莎貝爾在母親過世後,跟著爸爸到祖母家生活。在古老的房子裡,來來去去的人們帶來多采多姿的生活。書房裡的書籍,就是伊莎貝爾最好的導師。伊莎貝爾媽媽過世後,爸爸不羈的個性,讓伊莎貝爾的姨母-莉迪亞極為不滿,從此與他們斷絕往來。伊莎貝爾愛閱讀的個性雖讓人有距離感,但身邊仍不乏追求者,青年-卡帕斯也對其表達愛慕之意。

伊莎貝爾爸爸過世後,姨母找到尚未出嫁還居住在老宅中的伊莎貝爾。個性獨立有主見的姨母常四處雲遊,在佛羅倫斯有自己一處固定的住所。姨母與伊莎貝爾相談勝歡,決定把伊莎貝爾帶至英國住所-花園山莊。

伊莎貝爾的姨父-丹尼爾原籍美國,30年前移居英國已是一位的成功銀行家,但近年被疾病所苦,在花園山莊中養病。表哥-拉爾夫原本有大好的未來,但一次染病後落下病根,只能放棄原本或許無可限量的前程,也在花園山莊中休養。伊莎貝爾對新事物充滿好奇,也喜歡欣賞藝術作品,拉爾夫深受其吸引。

拉爾夫的貴族地主好友-沃伯頓勳爵常至家中拜訪,巧遇伊莎貝爾。身形窈窕修長、面貌姣好的伊莎貝爾,獨立又有主見,和當時普遍的英國女子個性差異很大,沃伯頓勳爵對其另眼相看。

在不同的時間點中,女性的價值和地位有非常大的不同,但「婚姻」嫁一個好老公經常是大家普遍公認為女性的最終目標。本書中的女性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敢於實現。這在書中的那個保守年代中,是特立獨行的想法和做法。

姨母-莉迪亞雖然已婚,也有孩子,但仍不受束縛的周遊各處,也經常獨自生活在佛羅倫斯的家中。家中人也都不反對她的做法,讓這樣的生活模式在家庭與自我中取得微妙的平衡。她的丈夫是位開明而有主見的人,以這樣的方式愛著他的夫人。兒子獨立,但仍舊期待與母親的相處時光。

主角-伊莎貝爾的感情線更是書中的重點,但試讀只介紹到沃伯頓勳爵出場。很好奇伊莎貝爾究竟會情歸何處?她會如何選擇自己的對象?是一見鍾情的衝動,或是經過怎樣的百般思量或考驗?是否踏入婚姻是一個抉擇,要踏入怎樣的婚姻也是自己的選擇。但婚姻中會遇到的摩擦,經常是在兩人交往時間是不會遇到的。要如何去溝通克服,就考驗著夫妻兩人的觀念是否能夠磨合。

伊莎貝爾是書中耀眼的存在,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童年不用上學的時光,讓她得到許多能夠自修的時間。雖然在當時,如此熱愛閱讀的女性並不常見,卻因此讓她在眾人之中顯的獨特。來到英國後,她用實際與人相處的生活經驗對照是否吻合書中的觀念,想周遊各地的想法和目標,也是希望能實際去印證書中所述,相當有追根究柢的精神。對我來說,旅遊就是我放鬆的方式,在旅遊時,我只想吃遍當地的美食,用眼睛盡情享受異國的風情讓自己沉浸在陌生的國度中,享受冒險的刺激感。

總要有一點目標,不管是完成一趟旅行或是閱讀完一本好書,每一次的達成,會讓我感覺自己又往前一步。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第一次參加試讀機會,所以此次閱讀是使用電腦與手機相互進行,只能說我還是喜歡紙本閱讀,因為本書的內容在文字間的構成很快速的有在腦海中擁有畫面感,感覺那屋子裡的樣貌,也想像自己坐在「公事房」裡閱讀各類書籍,這時心裡是有點羨慕伊莎貝爾的......
雖然說不是使用紙本閱讀,但是小說內容順暢,讓閱讀時更顯得想要一直看下去,一探究竟故事章節會如何發展?所以算是一次不錯的試讀經驗。
故事中的伊莎貝爾其實很有獨立女性的特質,但是隨著姨母杜歇夫人來到美國之後,也開啟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而這樣的人生是否會更有價值呢?我覺得有很多變化之後的回不去或許也很需要我們好好思考每一種選擇的必要性。
而每個人的人生皆是如此的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第一次參加試讀心得活動,感到既新奇又有趣。

文藝愛情通常不是我的喜好,
讀了幾頁後,這本書意外地吸引了我。作者以「花園山莊」拉開序幕,循序漸進地描繪整個故事輪廓,讓我腦中浮現出生動的場景和鮮明的人物,漸漸進入故事的核心。
故事中的角色,幸好,他們並非千篇一律的文藝愛情典範。相反地,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缺憾與美麗,憂愁與榮光。

作者的比喻描述,讓我覺得有趣新奇。
譯者的文學造詣,也讓我相當敬佩。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一位女士的畫像》主角—伊莎貝爾•阿切爾是位獨立的女性,渴望自由,擺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實在不足以為奇;但故事背景設定在十九世紀末,小說在1881年出版,如此特立獨行的「異類」女子,十足女性主義小說,縱或某些觀點論述在今日並不算特別,擺在當時可謂相當前衛。

伊莎貝爾•阿切爾不同於自己的二位姊姊和當時的世俗觀念,伊莎貝爾有著獨特的自主和奇怪的理論,理性客觀看待事情,她表現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對知識的渴望。在父親過世後,姨母—杜歇夫人將她接到歐洲,邀請她到英國莊園居住,正好讓伊莎貝爾有機會見識新世界,也讓她有了不同文化的衝突。伊莎貝爾與古怪的杜歇夫人間不僅只是歐美兩地文化的差異,更是外甥女與阿姨二代間價值觀的衝撞,儘管兩人作風都是大膽而獨特,不喜歡婚姻的束縛。

沃伯頓勳爵擁有權勢、地位,他通情達理、擁有豐富的閱歷,他大談改革,是上層階級裡的激進份子;但他不能認真的看待自己,逃離了自己的優勢和資源。伊莎貝爾的美麗大方,自然吸引不少異性的追求。其中沃伯頓勳爵的設定,個人便覺得非常完美,但若只是簡單就接受他的追求,未免故事發展太平淡且可期;當然,表哥—拉爾夫•杜歇也不惶多讓,只是與伊莎貝爾有著一層親戚關係,加上曾身染重症,不然也是很好的選擇。但依照傳統小說的走向,一再錯過、放棄最好的對象,最終只能嫁給壞男人。那麼當伊莎貝爾繼承了大筆遺產,面對周遭的眾多追求者,她能否經得起誘惑,依然不改初衷呢?

《一位女士的畫像》作者—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對貴族豪門的生活及華麗的莊園都有著細膩的刻畫,對於人心細微的變化也有深刻的描寫。作者以第三人稱的筆法,帶領讀者旁觀這一切,讀者以旁觀者的觀點看待發生在伊莎貝爾身上的一切,值得細細品箇中的奧妙之處。然而,僅是前九章的篇幅試讀,實在無法體會作者所要傳達的用意,期待新書出版,再來一窺故事的後續發展……,再來親炙大師的文學風采。推薦難得一見的文學經典!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的《一位女士的畫像》通過女主角伊莎貝爾·阿切爾 (Henry James) 的成長過程,深刻探討了女性意識的蛻變、個人自由與命運的交錯,以及社會對女性的期望與限制。這部作品不僅是社會現實主義的體現,更是一部心理小說,深刻揭示了人在追求獨立與自由時所面臨的內外衝突。

伊莎貝爾作為一位聰明且渴望自由的女性,代表了新興的女性獨立意識。她拒絕婚姻,強調個人自主權,並希望憑藉自己的力量探索人生。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在那個充滿傳統束縛的社會中顯得異常珍貴。然而,儘管她擁有拒絕追求者和選擇自己道路的自由,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和隱藏的陷阱卻使她無法真正擺脫命運的枷鎖。

書中描寫的歐洲社會,特別是上流社會的價值觀,對比了新世界與舊世界的文化衝突,展現了伊莎貝爾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如何受到金錢、社會地位與人際關係的限制。姨父遺產的突然獲得,從表面看來是她獲得自由的象徵,實則為她帶來了更多的矛盾與挑戰。這一情節揭示了金錢對人性的腐蝕,也表明社會的期望往往會扭曲個人的理想和選擇。

詹姆斯在小說中通過伊莎貝爾的選擇和她與周遭人物的互動,展現了人性的複雜性。拉爾夫、沃伯頓勳爵、梅爾夫人等人物對伊莎貝爾的影響,顯示出她不僅要面對來自外部世界的壓力,還要應對內心的掙扎與矛盾。小說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這個充滿苦難和誘惑的世界中保持自我,並尋求個人的幸福。

這部作品深刻反映了自由的代價,以及個人在追求自由過程中所需承擔的責任與風險。伊莎貝爾試圖不受世俗價值觀束縛,卻無法完全逃脫人際關係的操控與金錢的影響。最終,這部小說提醒我們,在追求個人自由的道路上,真正的自由並非僅僅是外部選擇的多寡,更在於如何面對內心的掙扎與現實的妥協。

作者透過對人性的細膩刻畫,展現了個人選擇與命運的交錯,並深刻反思了自由意志的局限性。這讓讀者不禁思考: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我們是否真的能擺脫外在的束縛,還是最終會被無形的枷鎖所困住?本書為現代讀者提供了一個有力的鏡像,讓我們審視自己的選擇與自由的真實性。

「《一位女士的畫像》試讀心得活動」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本書讓我看見了女主角——伊莎貝爾.阿切爾在她的人生中活出自信的光彩,她相當的獨立、有主見,也對自己的人生相當有規劃。在她的人生旅途當中,她遇見了許多人、事、物,而她每一次的選擇,都影響著自己的境遇,牽動人生的走向。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見伊莎貝爾.阿切爾在自由與愛情之間的選擇,而她是一名來自美國的女孩,在她遊歷歐洲的過程當中,我們也能夠看見歐洲與美洲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值得我們再做深入探討。

由於是試讀本,尚無法閱讀到本書的全貌。很期待故事後續的發展,跟隨女主角伊莎貝爾.阿切爾的腳步,繼續探討著人性、女性主義和自由主義。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本作主角伊莎貝爾是個學富五車且相當有想法的年輕女性,本因父親的執拗與母親的世故,導致與姨母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但在對方遠渡重洋親自蒞臨溝通後,才發現是受到不實資訊的誘導,進而引發好奇,產生想踏足陌生土地的願望,凸顯其非被保護、保守的身分與思維。這一步就是突破傳統女性該相夫教子、無才便是德的窠臼,充滿對知識的熾熱渴望,勇於嘗試新事物。當然,這也與她大姊早婚,大姊夫是辯才無礙、能言善道的律師;二姊溫柔婉約、美麗賢慧,二姊夫是漂泊不定的軍官有一定程度的關係。造就生為三女兒在此出類拔萃環境的薰陶下,也有一番功成名就的期許,這點自信並非不可一世。欠缺社會經驗過於感性,剛好與其姨母形成對比。

👩‍🦰姨母杜歇夫人,身為銀行巨擘的妻子,卻也不是花瓶累贅之輩。不討好別人、不囁嚅呢喃,展現財閥應有自持並忠於自我。特別在劍及履及的個性與實事求是的理性:
1. 不在意分房睡恐招致的夫妻失和流言蜚語。
2. 親善親為而不是透過書信魚雁往返找到伊莎貝爾。
3. 初見面就被言語羞辱但還能壓抑情緒凱侃侃而談。
都展現了新時代成熟女性應有的氣度,決定事項也公私分明、有條不紊,既不輕易受世道價值觀妥協、亦不受情緒影響忸怩而避,是讀者容易喜歡的角色。

👰至於對伊莎貝爾有好感的美國富二代卡斯帕.戈德伍德、表哥拉爾夫.杜歇、拉爾夫好友沃伯頓勳爵都圍繞在她身邊。試讀部分還無法窺其端倪,究竟是劍拔弩張的剪不斷、理還亂三角關係,還是放長線釣大魚的欲擒故縱不得而知,但相信主角藉由智慧與歷練,能妥適處理好異國生活及充滿挑戰的人際關係,在自由獨立與愛慾私情間做出抉擇。梨花帶淚、我見猶憐的女性會激起男性保護欲,堅毅果敢、冰雪聰明的女性同樣會吸引男性的探索欲。在作者的循循善誘下,讀者也會深受魅力感召而不由得說出
「我們結婚吧!伊莎貝爾。」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這次參加鏡文學所舉辦《一位女士的畫像》的試讀活動,當收到電子書試讀本後,感覺小說的故事情節有種”似曾相似”,隨著小說的推進,跟隨著女主角伊莎貝爾的視角,才回想起這部小說曾改編成電影 『伴我一世情』(The Portrait of a Lady),女主角則是”妮可基曼”,因為這部是1996年的電影,年代久遠,關於劇情也有些模糊,所以,看完這本試讀小說之後,也再次重溫了電影,意外喜歡上這部電影的電影配樂,隨著悠揚的樂聲,更能感受伊莎貝爾的內心世界!

作者亨利·詹姆斯在這部《一位女士的畫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細膩描繪了女主角伊莎貝爾的成長經歷及內心世界。透過她從美國移居英國的經歷,展現了19世紀末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與束縛,以及她在這些期待中掙扎尋找自我的過程。這本書不僅是一段浪漫旅程的敘述,更是對女性獨立和自主的深刻探討。

19世紀末,女性往往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缺乏自我實現的機會。而伊莎貝爾的故事恰恰反映了這一時代背景下,女性逐漸意識到自身權利的重要性。她的選擇與掙扎,正是對當時社會文化氛圍的有力回應。伊莎貝爾是一位典型的獨立女性,她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選擇,並在多次的掙扎中逐漸明白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生活。

在書中可看出伊莎貝爾對於愛情的渴望與對自由的追求,她與未婚夫之間的矛盾,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傳統角色期待,使得她在感情與自我實現之間陷入困境。這本書不僅是一段愛情故事,更是對女性獨立、自我認識與追求自由的深刻反思,在當今社會,儘管女性的地位已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許多挑戰,伊莎貝爾的故事提醒我們,在人生的路途,應大膽的追求自我實現與自主獨立,並鼓勵我們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如何在逆境中尋找自我,勇敢做出選擇,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本次有幸參加鏡文學舉辦的《一位女士的畫像》試讀活動,這部小說是我喜歡的古典英倫風格,除了人物刻劃生動鮮明,描寫景物的文筆也優美得讓人屏息。好比說第一章開頭的下午茶情境,著實引人入勝。彷彿駐足在美術館的長廊欣賞雷諾瓦的名畫,隨著文字的律動,腦中浮現的場景畫面,有著柔和線條和寧靜的氛圍。

作者介紹的欄位有提到這麼一句話:作者「對十九世紀末美國和歐洲的上層生活有入微的觀察,更對歐洲舊世界文明與美國新世界價值之間的衝突有其深刻思考」。此特點不僅能讓讀者透過本作看到寫實的古典英倫生活情景,也能理解他為何會在小說中,塑造出如此與眾不同的女性了。

年輕的女主角名叫伊莎貝爾,是個聰慧、獨立、有主見的年輕女子。她特立獨行,不受傳統主流價值觀的拘束。加上喜愛閱讀,求知慾旺盛,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她懂得為自己而活。

無論是聰明文弱的表哥拉爾夫,還是典型英國紳士沃伯頓勳爵,故事中的男性們皆對伊莎貝爾的獨特迷人感到新鮮有意思,畢竟思維如此前衛的女性,在當時的社會上並不多見。她讓我想到《傲慢與偏見》的女主角伊莉莎白,也是那麼有主見,那麼不受世俗約束。

伊莎貝爾展現的魅力很接近我心中的理想女性形象,甚至可以說是當時的「新時代女性」。在以往那個保守又傳統的年代,這樣的人設可能會顯得格格不入,但若放在現在21世紀,倒是一點也不突兀。

而說到本書的亮點,我在簡介和人物介紹中,得知一向視婚姻為束縛的伊莎貝爾,在拒絕了幾名條件極優的追求者之後,居然還是和某位男士結婚了。我相當好奇這位幸運者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何讓女主角選擇了他。還是說,讓女主角選擇步入婚姻,是基於其他特殊的原因?是不得不屈服現實,還是出於自我的選擇?懸念在此,試讀部分並未提供答案,希望屆時有機會能得知書末結局為何。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25
伊莎貝爾因著對歐洲風光的嚮往,隨著姨母從美國來到英國,並暫住在花園山莊。離開原本生活的家,她展開了一段無法回頭的人生際遇。

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保守的社會風氣,女人為了餘生做打算,會遮掩自己的本質、將目光放在男人身上,只為嫁給家財萬貫的士紳。在這樣的氛圍中,來自美國的伊莎貝爾顯得特別,她的好奇心和渴求知識的特質格外耀眼,舉手投足散發靈巧與自信,她的獨特吸引了一些追求者。

然而,伊莎貝爾獨立、有自己的思想,在言談間不難發現,她不依附男人的自主性,她著眼於對世界的探索,婚姻對她來說或許會成為束縛、失去自由。伊莎貝爾或許有些抗拒婚姻,但這是奠基在她對關係的想像,這也間接透露出她的婚姻觀,她追求的並非世俗間以經濟為首要考量,而是以愛、感覺為重。

對英國社會乃至歐洲的保守風氣來說,伊莎貝爾想法上的獨立在杜歇家族裡已十分醒目,當花園山莊的保護傘再也罩不住她的人生時,她的特質會與這個社會如何碰觸?是溫和的相容,或是吞噬她的巨浪?她的選擇又會引領她走向什麼樣的人生境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她是否能保有她的天真,繼續透過靈動的眼光飽覽這個世界。

英國古典文學有一種美感,那是現代所缺乏的慢節奏。故事前幾章的鋪陳完整勾勒出角色們鮮明的性格與特質,也突顯美國與英國的風情差異。深入瞭解角色的表現與緣由,會幫助讀者融入故事之中,作者亨利.詹姆斯的敘事底蘊深厚、耐人尋味,期待伊莎貝爾與舊時代會碰撞出什麼火花。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