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雖然知識、資訊唾手可得,但只有「閱讀一本書」的過程,才能鍛鍊思考力、人格與素養 (電子書)

中文電子書
商業理財
88折$ 197
4.5 /5
15位讀者評分
5
60%
4
13%
3
20%
2
7%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4/04/21
作者最終要表達的是唯有透過讀書 , 才能讓人從內在(知識,思想)去改變自己的外在(情感,性格)

最終去思考人生的目標

就算撇開不管人生目標 , 書中所解釋的理解力與思考力也足以讓人反思, 在學習的過程中 , 要如何徹底學會書中所要傳達的內容

書中所使用的解釋很淺顯易懂 , 與費曼學習法有相當多共通的方法 , 也強調了輸出的重要性

另外作者所推薦的書單也值得一讀 , 有些是國內沒有出或者沒有再印 , 要取的得花點心思

在其他書籍中過度強調學習法與五花八門的方式 , 這本書是我認為作為基礎的理解再適合不過

向上延伸推薦 "如何閱讀一本書"與"費曼學習法"
展開
user-img
3.0
|
2024/03/21
如果還沒養成閱讀習慣的讀者,這本讀起來相對輕鬆,也提到不少閱讀帶來的體驗及成長,內容也有一些閱讀時的小技巧。不過這本書對我的幫助,大概只剩作者推薦的書單了😅
展開
user-img
3.5
|
2023/11/09
海量資訊唾手可得,唯有閱讀才能真正鍛鍊思考認知力!

書中可以簡單的認識一些閱讀方法,但沒有太大的新方法與其他閱讀方法的書籍沒有太大差異。
若是剛開始接觸閱讀的讀者,本書能為您介紹為什麼要讀書,能讓您獲得什麼,簡單的閱讀方法。

作者一開頭先告訴我們為什麼要看書,然後看書能得到什麼好處。
海量資訊時代,手機電腦隨時都能得到資訊,為什麼還要看書呢?
確實,這句話曾經也在我心中是個疑問。手機很方便啊,隨便一查什麼都知道了。但我以為看一看就真的都知道了嗎?
不盡然,我發現最重要的問題是根本沒有內化,一樣的事情再次遇到時候我還是要查閱才又有印象。
沒有思考內化的知識,變成能為自己所用的資訊根本很少。

為什麼要看書之重要第二為需要培養自己為綜合式的深度,除了累積本身的專業領域深度外,更需要培養自己為綜合式的深度。
不能只當專業領域中的菁英卻是其他知識的傻瓜,因為能有綜合式的閱讀素養能培養認知力。

閱讀過程能鍛鍊加深思考力,深化思考最棒的方法就是讀完一本書試著講給別人聽。不僅有助於深入思考對書籍更深刻,最好還能與自己的經驗做連結,知識才能真正為自己所用。
當知識達到一個新境界,知識力增加其實認知力也會增加,當每個知識都能為自己所用時就易融會貫通
展開
user-img
2.0
|
2023/01/18
Who Should Read It?
沒有閱讀習慣或是想培養閱讀習慣的人,作者用口語化的方式讓人了解讀書的樂趣,淺顯易懂。

Impressions
作者在書中提及 「E = mc2」、「源氏物語」等,並說不想要深入研究、根本不想了解或不會為這些感到驚異的人都是「沒有文化素養的人會擺出的粗魯態度」。

但人的大腦最初就像是一間空無一物的小小閣樓,然後人們把自己想要的家具放進去。一個笨蛋才會把他行經之處的所有雜物都丟進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對他有用的知識可能就會被擠出這個房間外,或者好一點的情況是,那些有用的知識會跟其他許多事情混雜在一起,造成他在取用時會有困難。

所以不知道、不了解這些對我跟我的工作、生活一點影響也沒有啊!作者的話未免太偏激。

還有,作者有自己的讀書規範,比如對於研究者的著作,會連續讀五本他們的著作的等。但作者在舉例時,常引用別本書的內容,當然這可以凸顯他的博學多聞,不過時常篇幅過長,書內四分之一的內容幾乎不是他的著作。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03
劇透警告
「網路上雖然充斥著各種資訊,但光是閱讀這些零碎的資訊,並無法讓人變得更有深度。換句話說,唯有透過閱讀才能強化一個人的體驗,進而促進思考,以及將知識有效轉化。」

在書店被其書名所吸引。確實網路上什麼都有,但它同樣考驗你的專注力。《最高學習法》裏頭提到一個實驗,說要求175個人盡可能回想「過去一週內在網路上看到的情報」,結果發現,每個人回想起來的數量,竟然平均只有3.9則。意謂著可能97%的輸入都是白費的?!

除了是資訊太多的因素外,主因更是你專注在其中一則的時間太少的關係,所以不深刻,雖然看過,但又不能說出個所以然。

再者,你不可能從十幾分鐘影片,或是聽個podcast就讀完一本書,那僅是挑選書的參考罷了。閱讀需要自己來,自己思考、體驗。就像你不能看別人的筆記而加深理解那樣,每個人讀後感也不同。

🚨本書的三個核心概念

📙閱讀網路文章,你是消費者,而不是讀者。
閱讀網路文章是一種消費行為,網路文章的片段、零散的資訊,是無法累積和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的。

📗別讓速讀法,犧牲了思考與內化的機會。
在講求速度與效率的時代,用速讀是犠牲了「思考與內化」的過程,如何「輸入」知識,廣泛汲取和內化成自我養分才是關鍵。

📘人的一生有限,靠讀書體驗你所無法抵達的境界。
不只是鍛練思考力,也是提升人格與素養。

其實也包含了許多增進思考的閱讀方法和好書推薦,但現在流行只標榜三個重點,我就不說了..(開玩笑XD

其他觀念小統整
📝面對作者記得也要吐槽,同本書也閱讀別人的短評。記得把書的內容敘述給別人聽,或是寫推薦文,不要只是會摘要,更要帶入經驗及情感去閱讀,因為從你的讀後感是可以看出你思想深淺的。

廣泛閱讀的同時也要深入──可以設定作者月,或是連續看同個主題的書五本,注意知識脈絡的連接點,自己做整理。不用排斥閱讀暢銷書,因為也是知識吸收最好的熱點。

更可留意別人的推薦書單,或直接閱讀經典。

讀書最大的作用不在吸收資訊,
而在「體驗」及「昇華」人格。






整體的編排,大標小標都很喜歡,很有內容,不會是那種看完標題就可以把書闔上了的書,也不會有那種強硬博眼球的論述,文字更是曉暢明白,根本是我的讀書觀XD

✒️摘錄:
「不讀書,即意謂者,失去身為智人的驕傲。」

「除了可以獲得新知外 閱讀還是一種很簡單且平價的娛樂。」

「讀書可以試著幫助我們挖掘精神文化,哲學、思想方面的書自不在話下,文學書也很適合。」

「一旦擁有宇宙、生命、物理等自然科學的知識,世界變一下子開闊起來,圍觀的世界和巨觀的視界都有滿滿的驚奇和感動。」(講文組人要學著讀自然科學

「生命態度比勝負更重要」

「從試圖理解人生的意義進一步深入探究,慢慢就能深切感受到活著本身的價值。」

「隔一段時間後重讀,可能就會理解或領會過去參不透的部分。好的作品就是有這樣的深度。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發現」
展開
user-img
3.0
|
2021/12/27
齋藤孝是來自日本的文學教授兼作家,此書想論證閱讀與人生境界的關係,與同類強調閱讀書籍的內容差不多,此書作者也認為網絡資訊散亂,卻讓人過目即忘,而且知識與思考是兩回事,因此網絡閱讀不會讓人讀後提升深度。因此以艱澀的閱讀經歷,可以鍛鍊人的專注力,帶動深刻思考人生,而且將轉變人的態度。

首先,作者強調人有深刻與膚淺之別,此處讀者可以思考是否身邊真的有比較膚淺的人,而且是否真的想成為這樣的人。其次,作者認為有教養的人與沒有教養的人,差別在於有否閱讀,問題也來了人是否能二分法來看待,需讀者可以思考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殊途同歸。另外,作者認為讀者不需要才華,讀不懂的也可以放棄,但可以藉閱讀名人金句以及資訊背後的人格,來提升自己的眼界。

此外,此書推薦了不少日本和世界名著,讓讀者讀後提升自己。無可否認,書中提到不少日本人物如宮本武藏、福澤諭吉和三島由紀夫,因此此書也可以充當認識日本文化的一本參考書。
展開
user-img
4.0
|
2021/11/06
這本書提供的各主題相關書單應該算是這本書很大的重點,若是已經有閱讀習慣的人看書單的書功力應該會再躍進;若是閱讀初心者,挑戰這些書應該也會感受到自己在進步。
  以下是讀這本書受到啟發的地方:
  1. 自然科學相關閱讀幫助我們更能享受生活中的一切,提供一種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世界,作者透過E=mc^2這個式子說明了:「即使一點點的質量,也蘊含了莫大的能量」。
  2. 當一個有共存感的人,體會生命的多樣及深度。
  「單靠自己要使人生感到富足其實很困難,若能意識到自己能存活於此時此地是因為歷史上許多人活過,去認識他們的人生,定能感受到生命的豐富性。」
展開
user-img
2.5
|
2021/09/12
|
電子書
劇透警告
此書主要鼓勵讀者閱讀,指出閱讀有何好處;如閱讀能提升「認知力」、錘鍊「思考力」、深化知識、培養人格……作者行文方式似小品文,閒聊個人對閱讀之見解,並善用小故事作說明。書本也略陳閱讀方法:如建議讀者邊讀邊做筆記;讀完書可講給人聽,又或找短評閱讀,與之討論,提出反駁,撰寫推薦書評;與不同人閱讀同一本書,揀自己喜歡的文句,引發與同好討論的機會等等。

讀者固然可以從書中認識一些閱讀方法,惟筆者認為作者所言,與一般涉及讀書法、閱讀法或學習法主題之書籍,大同小異。如果讀者希望從此書獲得大量新見或知識,此書恐怕不適合你。誠然,讀者若果希望以輕鬆方式,與喜歡閱讀之士作神交的話,此書可與你產生共鳴。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7/02
|
電子書
閱讀這本書,就像作者對於閱讀的理解,就像是坐在書房裏,聽一位和藹長者聊聊天。更像是回到了大學的課堂上,有著溫暖陽光和和煦微風的小教室,學富五車的老師站在講台上,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聊著「閱讀」這個話題。提及了E=mc^2就順帶聊聊這個公式的意涵,說到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就。兜了一大一圈,從過去聊到現在,從西方聊到東方,這位學問豐富的老教授還是能扣回課堂的主題。


翻閱之前,我認為作者會著重於分享知識或觀點的非文學作品。比起散落的網路資訊,書籍經過整理、編排、矯正的資訊,或廣,或深入,可以帶給我們更專注且有邏輯的資訊來源。作者也的確分享了如何或廣泛、或深入的接觸各個領域的知識,頗有「博學教授的養成之路」分享的感覺。

除此之外,只有讀書能到達的境界,帶領我重新看見循著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是如何擴展我的想像力,從五感,到情感,深入的想像與體驗。圖像與影片可以給予我們更多的資訊,而閱讀可以訓練想像力填補這些資訊。這樣的提醒,幫助我對於有益處的閱讀之理解,不再停留在非文學作品。

非常推薦這本好書,對於拓展閱讀視野與態度有很大的幫助。在影音與吵雜資訊的喧鬧中,在各個簡報技巧凸顯圖表地位的聲音中,回到自我學習與養成的時段,作者帶領我們看到好的表達者、旁徵博引的敘述者、對各種話題都有獨到見解的社交達人,背後的學習過程中,如何獲取有深度的知識的過程。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6/06
對我來說,閱讀是非常棒的一項興趣,藉由閱讀,不僅視野會逐漸擴大,也會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很大、有趣的事情好多好多。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這書名我太喜歡,雖說人生有各種境界要追求,且每一個人皆不同,要活出生命深度的方式也有許多種,不見得一定要透過閱讀,但,我認為閱讀絕對是一個優質的選項。(我相信世界上一定有不少無法閱讀的人,依舊活出自己生命的光彩並正面影響著他人)
 
作者齋藤孝為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閱書無數,不僅在書裡提出許多閱讀的好處,還收入40本書單,他不是單單只寫出書名,連介紹都有,真的非常有誠意。
 
我好喜歡他為前言所下的標題───
 
讀書的最大目的不在吸收知識,而在體驗。
 
雖然我很享受吸收知識的過程,但也覺得如果吸收知識為單一目的的話,那「閱讀」這件事情也許會變得有點乏味。
 
齋藤孝教授提到,讀網路文章和讀書不同,他認為,網路上的閱讀和讀書有一項重大的差異,那就是「面對面的方式」。在網路上想要瀏覽什麼時,通常會在短時間內迅速讀完再讀下一篇,而不是好好地面對眼前的內容。視線總是往看似更有趣、更吸睛的事物流動。網路上充斥著大量資訊的同時,也充斥著令人感興趣的廣告詞和影像。於是認真面對一則內容的時間越來越短。
 
我經常藉由閱讀看見自己的內心並與自己對話,這樣的覺察旅程我非常喜歡也享受,如果,大家也能經由閱讀書籍,來認識更多未知的自己與這個世界,那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棒的事情。
/
IG:lovelove_reading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2/13
劇透警告
裡面有很多如何將知識實用的方法,如果總是看書後便忘記的人非常合適

也有非常多的推薦書,和如何選書的方法,是很全面的一本書,如果還覺得看書有困難的人,會有很大的幫助
展開
user-img
5.0
|
2020/11/12
就像書中探討的「網路文章、知識這麼多,還需要讀書嗎?」

有時候我自己也會有這樣的疑問

究竟是我習慣看書?

還是看書真的有網路無法取代的優點呢? 我仔細的悶心自問著

最後,我的答案是,不管你對什麼主題有興趣,閱讀了幾十篇的網路文章,都還不如好好看完一本相關的入門書籍

因為網路文章識破碎的、零散的

當你在快速瀏覽時,可能覺得你瞬間瞭解很多 ,可是卻不容易看清整個領域的知識架構

就像運動員打球,節奏很重要,那麼瞭解某項知識,其實架構也是最重要的!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網路看過一堆文章後 好像立馬瞭解了

可是要應用到生活中時,又好像矇矇懂懂,使不上力

看網路文章,就是有這種「見樹不見林」的感覺

那麼誰適合讀這本書呢?

在這個時代中,對閱讀的價值,心有疑惑的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8/12
太喜歡這本書的概念了!現在網路發達,但很多網路消息非常膚淺,甚至是假造的。唯有書籍能夠深入探討某項主題,提供全新見解。大推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7/22
低潮的時候,我透過大量閱讀,改善心境。需要學習某件事的時候,我閱讀工具書,學會某項技巧。人生價值觀停滯不前時,是某本書顛覆了我的人生觀,讓我重獲新生。

一本書是許多人的心血結晶,不是手機農場文可以取代的。一本書需要耗費多少心力?不是ㄧ般人能了解的。

看書,是很幸福的事。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7/11
書名: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
作者: 齋藤孝
采實文化 ISBN:978-986-507-150-9

#閱讀_是你生而為人的特權
我很慶幸我身而為人
我更慶幸我身而為人 我能閱讀
我非常慶幸我能閱讀 而且享受閱讀這件事

#我們每天讀了很多東西_就是不讀書
如果說人類是被網路豢養的 這點我相信
我們每天被海量的資訊沖擊 沒錯 就是沖擊

我們每天疲於啃食海量的新聞 瀏覽著各類網路文章
漫無目的刷著社群軟體 快速的穿梭在各個網路頁面
你看似讀了很多文字 其實什麼都沒有

讀書跟讀網路文字有一個決定性的差異 我稱作 #態度
我們很少會在同一篇網路文字上反覆停留很長時間
我們都是抱著趕快讀完換下一篇的心態

而讀書不一樣 讀書是一種跟作者對話的過程
真正的深度閱讀會啟動你的思考動作
作者藉由文字跟你訴說他的人生經歷
而你做為讀者 洗耳恭聽之餘 藉由註解 點評
更進一步的思考 反芻 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這才是真正有意思的事情

#少做半衰期短的事情
半衰期是一個物理學的名詞
一個元素的半衰期越短 衰變的速度越快
元素的半衰期短則幾毫秒 長則數億年
科學家測定化石的年份的方法就是根據半衰期原理

我們在考慮一件事情值不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做
通常會基於以下兩點做評估
1.#收益值
你做這件事的當下
你的思維 心情 技能 等等層面的收穫程度
2.#半衰期
這件事對你的後續影響是否長遠或者可疊加
長久影響或是可疊加的事情稱作半衰期長
反之則是半衰期短

打個比方吧:
跟一位成功人士的深度面談就是一件 #高收益_長半衰期 的事情
你在面談的當下收穫良多 而且成功人士的經驗會持續影響你

練習寫書法則是一件 #低收益_長半衰期 的事情
磨練技能是長期大業 你每次的進步雖然都是微小的
但是你的苦練成果是可以疊加的

玩線上遊戲則是 #高收益_短半衰期
你玩的當下你的感官刺激很滿足很過癮
但是快樂的效果在你關掉電腦或是手機之後消散很快

刷社群軟體則是 #低收益_短半衰期
你並不會從刷Facebook或是Instagram得到多少快感
而且刷完之後呢? 沒什麼東西留下來

淺而易見的 閱讀一本好書正是屬於 #高收益_長半衰期_
我們花越多時間在 #長半衰期 的事情上
代表你的時間花得越有價值 你的人生會過得越好
試著反思自己 你一天花多少時間在做長半衰期的事情?

#讀書的最大目的不在吸收知識_而在體驗
我們不要把讀書看得太功利性
看似沒用的書就不讀 這是不正確的

#只要是好書就值得讀_而好書都是有用的
你說紅樓夢有用嗎? 看似只是一部文學作品
但是曹雪芹在書中對於人性細膩的刻畫
你能說這不是一部關於心理學的巨作嗎?

你說讀金庸有用嗎?
如果你只是在看打打殺殺的場面 那就很可惜
如果你仔細去思考
書中一整票人追求武林秘笈或是絕世兵器的背後
那種人性的貪婪與醜惡

你讀出岳不群的偽君子嗎?
你讀出林平之的心境變化嗎?
你讀出張翠山自殺的真正死因嗎?

你還能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沒用嗎?
#一本好書不會無用_只是你不會用

#你有試著講書嗎?
只有當你能對別人講書
才代表你真的讀懂這本書

講書的形式很多
寫書評 寫心得 演講 做簡報 都是講書的一種形式
平常我們讀書時 角色比較像是學生
當你讀完書之後 不妨試著 當一次老師吧
你可以試著跟家人 跟朋友說說你讀這本書的心得
提一下重點 總結一下這本書的架構
解答聽眾的問題
或許你剛開始做得不好 沒關係
講到哪邊卡住了 再回去翻一翻 再講一次
只有做到良好的輸出 你輸入的知識才真正是你的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 推薦給你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