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3
user-img
讀書人

20則書評

23本書評分

1位追蹤者

3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23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病腦啟示:神經哲學與健康心智
讀者評分
4.5
|
2024/10/13
想必毋須多言,作者Georg Northoff的經歷、學術成就早已寫在上方,就不多講述這本書與其他普通、似是而非的科普書之差別了。

本書前半部皆在鋪陳學術基礎,後半對於"病腦"相當精彩;如憂鬱症是如何確切的在神經科學上"只觀照自身",或是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是如何在大腦中經歷時間的斷裂與無法連續。讀完後,你也差不多具有進入作者鉅作的基礎了。

此外,讀完本書,你也許會更了解為什麼我們還是需要將精神疾患病理化;也就是,我們還是需要像DSM-V或ICD-10這類的東西。
(當然,這方面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中研院於聯經的出版品)
展開
誘惑者的日記
讀者評分
4.5
|
2024/10/09
許多人在戀愛中往往不多思考,直到離去才深刻地想知道什麼是愛情。

不過,作者倒是相反;他早已知道自己想要的愛情是什麼樣態(在此先不論是非對錯,畢竟用道德衡量愛情是最沒有用的作法,只有身在情感中的人有資格評斷),並且付諸實現,最終"昇華"了自己的理想。

值得一問的是,作者是否後悔最後的"昇華"?理論精神強調的形上完滿,真的可敵現實的溫柔、物理的身軀嗎?不妨在閱讀此書時,也將自己帶入看看吧。

也許作者,齊克果,最後是在堅定的矛盾中死去的吧。
展開
我城存歿:強權之下思索自由
讀者評分
4.5
|
2024/10/09
從雨傘到反送中,作者作為中大的哲學教授,見證了時代的翻轉;從和平富裕到歸還祖國,從現代到後現代,從聯合國到世界戰爭開始,一切翻轉。

看著我城變成如今的樣子,心如刀割;鄉關不能回,期望的未來遙遙在他方。

讀此書的時候時值夜半時分,彷彿再次回到了觀看〈時代革命〉那天,震撼/無助/難過襲來,不能忘記。

以此書銘記香港的曾經。
展開
西洋哲學導論:哲思核心理念生成發展史
讀者評分
5.0
|
2024/10/09
本書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一點便是作者對於希臘哲學史核心概念演變的清晰掌握;也許是讀者見識較少,以往讀希哲史相關的書籍時,遇到的都是零散地教導個體觀念,而非如此書一般可以梳理脈絡,解釋誰帶領、反對、演變了這些觀念。

此外,作者當然不僅侷限於希哲史,而是將其核心概念延續到了康德、黑格爾處,串起了為何這三大時代是以線性時間序列發展,讓人有種融會貫通之感,絕佳。
雖然作者文字較精煉,要慢慢讀,但哪本哲學書不是需要慢慢讀的呢!

最後,如果對於上述的"線性時間史觀"有所疑惑,其實這是非常歐洲文化本位的說法;真正在全球視野下,哲學發展史(從15世紀始)一直都不是線性的,因為殖民性從那時便開始存在了。對此若有興趣,可以讀讀《解殖:全球殖民性與世界失序》這本書。
展開
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
讀者評分
3.5
|
2024/10/02
The book is a perfect treat for those who have no idea about the history of philoshopy; that being said, the book itself is pretty shallow for those who are experienced with the topic and may be merely just a waste of time to read. Buy at your own condition.
展開
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
讀者評分
4.5
|
2024/10/02
「人們若依戀生命,不朽便無法安撫我們接受死亡。」

死亡,在普遍的想像中,是線上的終點,即便死亡其實隨處隨時都伴隨身旁。不過,不談讓人慌恐的隨機性,位於終點的年老者們又該以何態度面對將在社會系統中死去的自身?是期望趕快在無盡痛苦來臨前闔上雙眼,抑或是在醫療之中以痛苦作為死亡,等待嚥下最後一口氣?

波娃,在本書中,就是在兩端掙扎、如同世人的徬徨者。她最終替母親選擇了時間而非瞬間——以醫療技術延續著母親的日常生活。與書名截然不同的是,最終的死亡,也許並沒有當初做決定時那般料想地安詳;但她究竟敗給了誰:自己的決定還是醫療技術?、Euthanasia or Anesthesia?

我不覺得有絕對的答案。

除了書內對於親人死亡的探討,波娃明顯在行文中流露出被精神分析影響的場景;遙想那個一切都處在大爆炸的年代,思想、科技、政經,被現代性引導出場,在無數大戰中綻放(當然也就開啟了無數的問題),與如今學術分工化卻又於系統之內露出崩潰的缺口相比,似乎在預言什麼——經濟系統的掙扎、去西方化的終點、世界秩序的失序,如今我們的時代,盡頭等待著的又是什麼?

繼續在下本書找找看吧。
展開
勞動待遇與代價:從性別觀點分析台灣醫護工作
讀者評分
4.5
|
2024/09/24
本書先從護理師的正名化運動說起,從把護理視為女性天職的表現(今日仍是如此)到男性加入職業鏈卻仍擁有更多性別上的優勢(相較女性護理師,上級不敢不合理地嚴厲責罵),我們可以一窺女性特質中的擅長情緒勞動如何被資本價值低估、視為天職,而把男性特質的勞動視為高價值;醫療,特別是護理中的性別不平等,至今仍在進行。終點,漫漫無途;唯有像作者般深入進行調查、建立證據,或是如閱讀本書的你我,才能把書中的荒唐現實扭轉。

在讀著這本書的同時,莫忘回到現實,參與政策推動、多關懷身邊的醫療人員/朋友。
展開
貓臉的歲月
讀者評分
3.5
|
2024/09/24
時值華人在海外最孤獨、無援的時代,為了存活而不惜扭曲面孔,也許本性如此、也許環境使然。若寫在國內,也許就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般諷刺;但寫於海外,又添幾分蕭索之情,讀來動人亦動心。雖非此道好者,但願稱其一本好書。
展開
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讀者評分
4.0
|
2024/09/24
不論你所偏好的方向是尋找最理想的伴侶,或是陪伴出最理想的伴侶,這本書都可以給予你一些啟發性的觀點;當然,作者顯然地有受到自身經驗的制約,與一些同時代的思想家的影響,但仍不妨礙這本書作為理解愛情的入門小書。推薦給所有初入門徑的讀書人。
展開
The Copenhagen Trilogy: Childhood; Youth; Dependency
讀者評分
5.0
|
2024/09/24
劇透警告

Early Feminist Writing

From a girl inside a shabby home to a woman that transcends beyond her era, Tove showed us how painful the enduring process of childhood is; the mistreatment in every stage of life as a female received is innumerable. She is so many years ahead of us yet perhaps persued better in approaches towards dream - I felt ashamed as I read through her way of struggle...
展開
反民主:選票失能、理性失調,反思最神聖制度的狂亂與神話!(限量作者親筆簽名版)
讀者評分
3.5
|
2024/09/24
劇透警告

反工具理性

民主究竟是一種趁手好用的工具,還是濫觴於古希臘的意見表達之決策過程?本書作者傑森.布倫南認為,民主不過是一種達成更理想社會的手段,而其中公民參與的過程,只是為了提供最終的政治決定結果。意即,民主只具有工具性,不具備其他人文、倫理或尊嚴上的價值。

布倫南也因此認為,若民主只具有工具性,則能達成更佳結果的制度就應該取代民主。在此,他提出了他理想構思中的知識菁英制──只有擁有充足知識、能理性思考/決策的人民有資格投票,替國家的未來定調。對此,他稱這類人為「瓦肯人」;而那些對政治漠不關心,只在乎自身周遭之人,追求生活中的「小確幸」之人,他稱為「哈比人」;在光譜的另一端,與哈比人相反──政治狂熱、黨派信念強烈,且會積極批評與自身信念相背的意見、不理性地捍衛己方論調的民眾,他稱為「政治流氓」。哈比人與政治流氓都不應該有投票權,他說,只因他們所投出的決策者/政策,大多皆為意識形態、資訊誤導下或因根本不在乎而不投票下的產物。而這在民主之中,所反饋出來的成效往往極差,最終導致民主成為一個施政效率極低的制度。

從科學上,他亦提出了眾多的政治心理學實驗結果說明,對於不會自行獲取資訊的哈比人,或經常解讀資訊錯誤的政治流氓,他們所帶有的認知偏誤、選擇性相信資訊的思考模式,最終只會諷刺地將政治結果倒向對自身不利的境地。為此,何不從一開始便只讓少數理性的知識精英,或甚至不會如人類有偏誤的絕對理性機器,替所有人做出「完美」的決策?有鑑於此,他提出了兩種可能實行的方案:一種是其所偏好的知識菁英制──只有通過知識測驗,證明其有決斷國家發展的能力之人,才能投票,做出表決。類似柏拉圖的著作《理想國》般,由少數的「哲人王」替多數人做出決策。另一種則是,構築於絕對理性之上,利用所謂的「模擬神諭使」替大家省去「決策」過程的困難──透過人工智慧對人們的長期追蹤,使用大數據分析一個人從幼年成長過程至投票時機到來的那刻,其具有的意識形態究竟為何,並以此直接替所有人民投票、決策,省去投票所需要耗費的公共資源、爭吵及對立。

以民主工具性的面向而言,布倫南所言非虛,民主的確是個低效率、易分化人民且使其對立的制度。雖然布倫南成功地揭示了民主的缺陷,但在本書中,他並沒有提供讓人信服的證據說明知識菁英制為何更加理想。況且,有心理學統計亦指出,布倫南理想中的投票民眾──所謂的高知識份子們,其實在討論議題如氣候變遷、人類演化、生物技術倫理時,擁有最極化的對立意見,根本並非如他所想的那般,能理性的討論出結論。

此外,他所提出的模擬神諭使制度,看似結合了民主票票等值的觀念與知識菁英制的便捷、效率性,但他卻忽略了民主最重要的價值──亦是他最初沒有考慮到的,民主非工具性的思辯過程。人工智慧所統計並依以為據的,是過去的我們的分析,而非經過討論、思辨過後,改變想法的我們。思想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選民無法粗分為三類人便了事──思想的光譜是連續性的,而非離散的分成三塊。不諱言的說,這項制度事實上剝奪了我們改變想法的權利,甚至使我們成為人工智慧的奴隸。

回到最初,布倫南所假設的「工具性」的民主,真的是民主的本質嗎?我不這麼認為。首先,這種過度工具化的理性,本身即是一個極大的思想問題──如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人類的工具理性達到顛峰,政體、科學高速發展,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以最高層級的科技為工具,實施生靈塗炭的戰爭;欠缺人本思考的理性、缺少人文價值的社會,最終成就的是人性的扭曲。以德國思想家哈伯馬斯的說法,徒將理性作為工具,而不使用其內在價值來啟蒙他人、和他人溝通,只會導致極端的思想產生,並可能地帶領人類走向毀滅。以民主決議為例,其最重要的價值乃是,在投票之前,透過公共的論辯、與他人的溝通,創造一個溝通理性的政治思維,而非投票那刻,人民的選擇之是非。從根本上提升人民的整體公民素養,才是民主最大的「功用」。否則,按照布倫南的說法,欠缺知識的民眾只會被遺棄在後方,進而使社會逐漸形成一種新型態的階級複製──最終的社會又會彷彿回到奴隸存在的時代,以工具理性之名,最先被剝奪的,是人們政治參與、表達自身想法的權利。

回到更加根本的問題,什麼是民主?我認為解構學家德希達的理念可以很好的給出答案:真正的民主,永遠是一種「未到來」的理想──它需要透過永恆的追求與實踐,逐步的進步到最理想的狀態。再完美的政策,永遠都會有被遺漏的弱勢群體、再完美的「理想人治」,也都會有潛藏的問題未被發現,而民主,作為從古至今皆被沿用的制度,其最大的特色便是──縱使容易產生易見的問題,但其修正問題的速度也同樣地,非常易見。

用著最有包容性的體制,走向最理想的社會,我認為,民主足矣。
展開
觀看的方式
讀者評分
5.0
|
2024/09/24
觀看是什麼?體會事物與我們的聯繫,而非見其本身。

過去事物在我們觀看時,總朦朧著一層神秘性——它們被建築好的規則牽引、解讀;文化不再擁有可重現的過去,而是繼承著無數個當下的過去。如今,這層面紗透過資本在所有人的面前重現,而過去則成為遙望者眼中的聖地,不可褻瀆、只屬權貴,是為統治。

這是個關於油畫的故事。現在,你應能理解文物不再只是神聖遺產或展覽旁的歷史故事所形塑的作品,而是創作自身。然而,創作本身暗示了什麼?

從女性裸畫作為景觀/男性作為觀賞者,到男性如蛇般引誘女性吃下鏡子的毒果,使自身亦為共犯。這一切反過來說明了「原初」的神聖性:原始部落/非歐洲傳統中無性別的性熱情,超越了墮落的文明歐洲人。

文藝復興式的男性傳統懼怕成為景觀,而也許現代的境況便由此始;油畫沒有消失,而是化身廣告,播送著一幅幅的女性標準、男性教條。

然而,畫家是否如此不堪?非,但傳統之所以無形難脫,便是因其會重新將反叛/革新者,納入自身麾下,再次形成傳統;彷彿,藝術家的反抗,諷刺地助其成長為龐然大物。

如今,現代的油畫帶來什麼?不同於油畫帶來的實體力量,廣告提供的,是虛幻的選擇與白日夢。
展開
Forever...
讀者評分
4.5
|
2024/08/28
Simple yet undying book about love - expressed in a phenomenological way.

Recommended further reading: Erich Fromm《The Art of Loving》
展開
【生死愛欲 I & II套書】(二冊)
讀者評分
5.0
|
2024/08/28
讀完兩本書後作了一拙作,希望能顯現此兩本書之好。

〈Miscellaneous Knowledge〉

What love are you talking about?
the big three eros, philia, agape
or the romance everyone only knew about

From passion to knighthood, the taboo of morality
we crave the proscription alike our ancestors
unbeknownst to the freedom that has never left

Randt the conspiracy in the ignorance of plurality
the modernity meddled onto your dream
never was him understood (and he Heide)

Love was different, in society of thee
a saint that strata’d the emotion apart
maybe not for a moment existed; have you ever read one?

Confine the world in lust, desire, libido
as in same criterion as the weirdo
give me flowers, cats, and gourmet then I’ll hug you

Always indescribable – a phenomenon of experience
it doesn’t need language
we pray for thee
the incense the food the money
takeittakeittakeit

No one was ever a second
to none, to god, to me
I think that’s what she meant
in French
展開
薛西弗斯的神話:卡繆的荒謬哲學
讀者評分
3.5
|
2024/08/28
是本卡謬較嚴肅的文集,若對於他的思想真的有興趣再購買,否則會看不懂。
(我大概只有看懂4成內容...)

題外話,推薦人中的沈先生有些(內容複雜的)社會新聞,若出版社有所顧慮也許可以移除其內容。
展開
design anthology 澳洲版 第5期
讀者評分
5.0
|
2024/08/28
當時看得時候是安藤忠雄建築展剛好開展時,倆倆參照提升了體驗,在此推薦其他較新的可購買同款雜誌。

The magazine will bestow you with a refreshing day.
展開
異鄉人
讀者評分
5.0
|
2024/08/28
無比精彩,適合在人生第一次對未來感到迷茫時閱讀的小說;通常是在高中或是大學吧,習慣了在體制下的生活,卻忘記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本書不會帶領你找到答案,但是會作為一個開始思考的里程碑。

當你想要回過頭來瞭解這本書的時代背景時,想必你也準備好閱讀,這本書的解殖之作,《異鄉人:翻案調查》了。
展開
瘟疫
讀者評分
4.0
|
2024/08/28
這本書是在疫情剛過後時閱讀的,記得讀來十分深刻——在所有人陷入瘋狂與混亂時,總是要有人出來承擔救世的責任;或許是醫師、或許是市民,在大難中努力的人們皆是救贖者。我想,這本書值得每個經歷疫情的人閱讀。

不過,這本書窮盡一切也只是身為一本小說;若要反過來探討書中腳色的權力結構與病理化在現代社會中的佈局,可以參閱Michel Foucault的著作。
除此之外,若對於這種「翻案」角度的內容有所興趣,可以看看對於Albert Camus最著名的小說《異鄉人》的翻案著作——《異鄉人:翻案調查》,非常精彩。
展開
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
讀者評分
4.0
|
2024/08/28
一開始其實是看書名買的。翻閱後覺得最精彩的部分是關於愛的討論;無論是Plato vs. Fromm或是對於日本Amae情感的討論都不錯,不過其他的內容若有些許知識積累,或許會覺得過於淺顯。

總之,是本值得當作入門心理學/哲學的書。另外,若有興趣繼續深入了解情慾與愛,可以參閱張燦輝的著作。
展開
異鄉人:翻案調查
讀者評分
5.0
|
2024/08/11
自從它出版後,《異鄉人》不再只是單本書;現在,它有了個續集,一個被殖民視角下的反對話。

異鄉人中的主角莫梭,之所以能感到荒謬,除了自己思考生活的意義之外,實際上也肇因於社會的穩定—法律、道德、宗教、社會結構彼此獨立而穩定。反之,在一個宗教即是一切、生存已是困難的殖民地中,何來思考荒謬?自身所處的整個世界便是荒謬!

至於什麼是被殖民者的世界? 歧視、奴僕、宗教、家庭,永遠在撕裂之中而不得安寧。不能像西蒙波娃的母親一樣「安詳」地死亡、不能像莫梭一樣看著電影打著炮想著荒謬開槍。

除了殖民批判之外,本書主角哈榮亦反過來針砭自身的宗教型社會中的問題—實際上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在信仰什麼;宗教彷彿成為生活的符號,只有帶來指導而不知其譬喻、象徵的意義。召回現實,現今伊斯蘭世界所進行的經典教育,其詮釋落後學界30年,有意地且無奈地。

不過,這會是屬於阿爾及利亞在文學上的反抗嗎? 實際不然。到頭來,無論是被殖民抑或是反抗的過程,荒謬與苦難都不曾缺席;這本書,只屬於阿爾及利亞的,說法語的異鄉人—卡梅,作者自己,是其一。

就像異鄉人那般,書寫獻給的是自己,再來才是閱讀的你我。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