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蜂》是一本很古老的科幻小時,是由作者艾瑞克.法蘭克.羅素(Eric Frank Russell)於1957年發表,算起來,已是超過一甲子的舊作了。對於這位作者,坦白說,我毫無所悉,過去也從沒讀過他的作品,幸好,譯者兼鸚鵡螺文化的老闆陳宗琛在本書的最開頭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書介〈坎伯的神劍,黃金時代的神祕大師─艾瑞克法蘭克羅素〉,在這篇長達14頁的介紹文中,陳宗琛告訴我們,艾瑞克.法蘭克.羅素是何許人也,這本書又有何一讀的價值。不同於坊間常見到的推薦序,這篇介紹文雖長,但絕對值得一看再看。至少,對我而言,看完陳宗琛的介紹之後,我對於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歷史才有了初步的認識,也才初曉作者的生平故事。
約莫十年前,看過一部印象深刻的小說《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On the Beach),這本末日小說講述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後,北半球因核戰全毀,輻射塵逐漸南飄,身處在南半球的澳洲居民也將面對無可逆轉的死亡結局。那是一本非常蒼涼、寧靜,又充滿著悲傷與詩意的小說,非常非常好看。十多年來,閱讀這本書的記憶時常浮上心頭。但我除了不時揣想人類面對集體滅亡時的心境外,更常思索著,如果把這本書所描述的時間點稍微往前推一點,也就是核戰剛爆發時,那個世界會是什麼樣的景況? 說巧不巧,正在這般胡思亂想之際,時報文化的企劃傳了簡訊給我,介紹我讀他們家最近剛推出了一本新書《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Nuclear War: A Scenario)。這本書的作者是安妮.雅各布森(Annie Jacobsen)。對於她,我不陌生,因為之前曾看過她的兩本簡體中文版的著作《五角大廈之腦》、《51區》。雅各布森是一位從事調查採訪工作非常在行的好手,她擅長爬梳繁複的資料,並能深入訪問多位關鍵人物,再將龐雜的資訊整理成一本本精彩的非小說類著作。說是非小說,但真實故事往往比小說更驚悚,前作《五角大廈之腦》、《51區》就是例證,這本《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自然也值得一讀。
那時,我還不了解法律經濟學是怎麼一回事。對我而言,理察.波斯納(Richard Allen Posner)開創的法律經濟學派,那時還是個完全陌生的概念,不過,在努力讀完了《基本人權》這部書後,對於李、朱兩位老師分別從法律、經濟學兩種路徑下分析基本人權的價值,並將功利主義、平等自由主義,與市場自由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帶入一起探討時,頓時有種醍醐灌頂、視野大開的徹悟感,也起心動念想請兩位老師到節目裡來聊聊這本書。
美國作家妮基.爾利克(Nikki Erlick)在2022年推出她的第一本小說《人生不設線》(The Measure:Eight ordinary people. One extraordinary choice.),就是循著前面所說的概念發展而成的故事。小說的中譯本在今(2024)年7月推出,我購入後花了兩天的時間讀完,非常感動。一位初出道的作家能夠寫出如此發人深省的故事,的確值得矚目。
故事結構其實很簡單。它描述在某年的3月,全世界22歲以上的人民都在同一時刻收到一盒小盒子,盒子上刻著一句以收件人母語寫成的一句話:「你的壽命長度就在裡面。」(The measure of your life lies within.)打開後,會發現有一塊銀白色布料,底下躺著一條線繩,線繩的長度,代表著就是收件人的生命長度。
故事一開始,我以為盒子裡那條線的長度,就代表每個人生命的長度,因為盒子上寫著「The measure of your life lies within」。但看完全書後就會知道,線繩代表的不只是生命的長度,而是生命的品質。
既然生命長短並非自己能決定,人生苦短的哀愁就不是我們的罪愆。坦承自己有責任好好利用所擁有的時間並不容易,或許我們不該想「如果我有更多時間」,而是該想「如果我能更善加利用所擁有的時間。」(本段摘自《自願被吃的豬》(The Pig That Wants To Be Eaten),作者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我也想用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的名言來總結我對這本書的感想:「到最後,重要的不是你的人生有多少年,而是這些年,你怎麼過你的人生。」(In the end, it’s not the years in your life that count. It’s the life in your years.)
我最喜歡的作家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費迪南.馮.席拉赫 (Ferdinand von Schirach),都是非常厲害的律師作家,他們的法庭小說也都部部經典。國內近年來較知名的律師作家,當屬唐福睿,他的《童話世界》、《八尺門的辯護人》也都精彩可讀。但唐福睿比較「不務正業」,他考上律師後,只執業五年,就跑去美國念藝術創作,之後就走上影視創作的不歸路。雖然在法務部律師查詢系統上,還查得到唐福睿的律師執業狀態為「正常」,並設有個人律師事務所,但我猜他應該無心戀棧,一心早已往第八藝術的路上奔去。
第二篇小說〈往日重現〉的主角,是一名罹患解離性身分障礙及妄想型思覺失調症的被告。所謂的「解離性身分障礙」,用通俗的說法稱之,就是「多重人格」。多重人格的故事,在小說《24個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中已有非常深刻的描述,黃致豪利用他習過心理學的專業優勢,把這方面的知識化為小說中的文字,透過故事裡的律師之口,向審判席及公訴席上的法官、檢察官娓娓道來,當然,他想傳達訊息的對象,更多的可能性是讀這本小說的讀者,而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因為他把這一則故事寫得非常動人又具轉折的戲劇效果,於是,原本我們以為只存在於《變身怪醫》故事裡的人物,在現實世界裡原來也會出現。
走筆至此,其實心中也有很多感慨。我們常常覺得台灣的法普教育不足,大多數民眾對於法律的常識都還十分陌生,而若想要法律教育普及,透過小說來傳達,是最易收效的途徑。但很可惜,在台灣,想要靠寫作養活自己,已非常困難了,更不用奢想能發家致富。美國紐約時報每周日都有暢銷書排行榜(The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List),只要自己的新書能成為紐約時報Best Seller排行榜的第一位,作者大概都能賺得盆滿缽滿,衣食無缺。台灣缺少這樣的環境,當作家遠不如當律師能圖個溫飽。在此情形下,希望律師放棄高報酬(其實台灣律師的報酬也不高),轉而投身有可能讓自己餓死的寫作行業,其實有些強人所難。
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這三本合稱為「人類三部曲」巨著的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最近推出了新書《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Nexus: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from the Stone Age to AI),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剛好也解答了許多困惑在我心 頭已久的疑問,感覺起來,近來閱讀的書籍中,這是最有所獲的一本,所以決定推薦給大家。
哈拉瑞在這本書裡主要想要探討的是「AI紀元前」與「AI紀元後」,或者說,是「『矽』前」與「『矽』後」的人類歷史。人類的歷史太長,要切成一段一段,總要運用一些劃分工具。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的《槍砲、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就用書名的這三種元素來區分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則是以明朝看似最無關緊要的一年,作為明朝由發展至盡頭而步向滅亡的分水嶺。不管以什麼工具或時點切入歷史,能展開論述,並言之成理,且讓讀者心悅誠服,就是偉大的創見。賈德、戴蒙和黃仁宇之所以讓我佩服,道理在此。而哈拉瑞以AI或矽晶片作為切分人類進化史的手術刀,一刀切下,不論是從時間縱深的「AI前」與「AI後」,或是從空間地域橫剖的「有AI」與「無AI」,都是涇渭分明的兩個世界,切割得非常清楚,且深具說服力。此外,哈拉瑞在本書中提出的種種觀點,也讓我大有耳目一新之感,這正是他的功力所在。
撤退來台後,蔣介石終於成功游說美國對台灣提供軍事援助。但他沒有昭告國人的是,美國派出以蔡斯(William C. Chase)少將為首的軍事顧問團來台工作,並要求顧問團將完全掌控台灣的軍事預算,否則美國拒絕武裝蔣介石政權。這種幾近喪權辱國的條件,蔣介石最終還是接受了,其結果是,國防開支佔全國年度預算的70%,高到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