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遠水與近火
1薪水為什麼就是不漲?
◆貧窮的迴圈
◆轉不動的企業,也養不起員工
◆「冷錢」不投資;「死錢」賺不到
2十倍速物價升值,十倍的財富貶值
◆幣值與物價之間的關聯
◆台灣四十年來的物價和幣值的演變
◆現今面臨的通貨膨脹,竟是因財政目的所為之政策性手段
3有幾個人願意付你薪水?
◆「僧多粥少」的內需養不活自己
◆想要吃得飽,非得靠外國人來養
◆驕傲的產業,因「唯利」而「微利」
4一技之長與第二專長
◆ 過度競爭致使技能專業廉價
◆「平價」與「不二價」的相對論
◆「壁紙」萬能!證照檢定商機堆砌起新大樓
◆ 聰明的腦袋,進入社會卻變笨了
5志工搶走了你的飯碗
◆「花博」好好看,志工免費看
◆ 志工於一般就業市場的勞動替代率驚人
6維持收入的代價
◆工作勞心或勞心,壓力、生活方式、開銷皆不同
◆不得不回鄉
7結構性失業
◆擁有高所得,就有高消費力與強勢經濟力
◆高科技產業的血汗工
◆沒有商品精神的基礎,品牌、集團的迷思淪為「錢坑」
◆生產成本與商品價質不對稱,傳統產業的利薄
8不受寵的冷宮,觀光產業「吃」不到稅
◆經濟目的吸金,排擠了觀光的發展資源
◆最普及的民生必須性消費,最有效率達成財富平均分配
◆資本產業的競爭,財富分配的結構化轉變
◆「愛台灣!」台灣人用喊的,在地的外國人是用行動來表現
9鼓勵創業!救失業?
◆能拿的,既有品牌已經全部拿走了,創業只能撿剩的
◆執政玩數據,力氣不斷花在「填缺補」的遊戲循環裡
◆看書教人釣魚 給魚弭,不給釣桿
10文創藝術為什麼都是基金會在養?
◆台灣「重商」產業,文化教育嚴重斷層
◆文藝「慘」業,經濟條件與社會地位同步弱勢
◆「置入性」的價值,就是要藉文創才能鑲金銀
11中午過後的咖啡廳都是業務員
◆咖啡廳與業務員的依存生態
◆業務員的天擇,人脈資源耗盡難生存
◆當業務員不進咖啡廳而改去逛公園!
12你要養多少人?有幾個人在養你?
◆分配問題,其實是一種殘酷的競爭
◆放任自由經濟制度的道德意識,公平「不」正義
◆業務員的特殊花招也是因應競爭中的產物
13不如宅在家裡啃老
◆平日的西門町都是老人
◆少子化,養老難?換角度想是繼承多少遺產?
◆「宅經濟」,傳統服務業也就跟著吃泡麵
14靠爸!不然誰買得起房子?
◆一般人有錢買房子不會賣,投資客有房子卻不能賣
◆金控的意義?如同開貨櫃車送快遞!
◆解決資產的問題,重點仍在資金(融資)的金融問題
15工資居然還比福利津貼少?
◆工資漲幾趴,貧富位階也不會變
◆選戰的附加商品,累積了成堆的「芭樂票」
◆勞工薪資不漲,是因為企業不願為「政府」加薪
16怨聲載道的健保「稅」
◆人民的「福利」措施,需要行政「救濟」來因應?
◆使用者可以免付「費」,就得要全民來付「稅」
◆健保虧損,是「經營」問題、還是「黑洞」問題?
17增加福利政策?乾脆點,不如加稅!
◆稅收花在民眾福利與服務,你收到或賺到了沒?
◆稅制的手段目的,應達到資源、財富、能力的社會公平正義
◆大戶盡義務,平民也就少繳稅,稅政不應做為財商獎勵的回饋工具
18要賺錢得要恢復國營事業
◆貓兒偷吃,卻怪罪雞母,錯把金雞給賣了!
◆施政「錯失」,人為災損更甚於天
◆永續的事業要國營,期待政府盈餘發獎金,全民均富
〈後記〉 大道之行也,試問大同?
「禮運大同篇」的智慧 房地產不是問題
「貪婪」與「恐懼」 財富競爭的情緒反應
健全財富基礎 創造「免於恐懼」經濟環境
傳遞集體共同意識的社會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