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語展_EZ加碼
梵我思辨: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

梵我思辨: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佛學權威木村泰賢經典著作
  東亞六派哲學研究首撰
  印度思想精華中
  梵與我之奧義探究
  在印度哲學中,
  前彌曼差等六派堪稱是最為完善的學派,
  印度思想之精華可以說是盡含蘊於此中。

  就如歐洲學者所言,若提到印度哲學,馬上令人想到「六派哲學」。然而在作者當時所處時代,以日本人而言,僅僅透過漢譯經論,略知有數論派及勝論派,至於其他四派,連名稱都不知的人為數不少。因此,在介紹印度古代思想史之後,作者進而提筆撰述此書。

  本書是木村泰賢的第二本著作,出版於1915年,當時作者年僅三十六。其第一本著作是1914年出版,與高楠順次郎合撰的《印度哲學宗教史》。1916年,作者因此書獲得帝國學士院的恩賜賞(這是對於有獨創性的學術著作或研究成果由學士院推選,以天皇名義賜予的,原則上一年只賜給一位成績最優的),是佛學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本書除第一篇總敘、附錄(數論之三德論),主體是以六個篇幅分別介紹前彌曼差、數論等六派的名義、思想起源、教理以及與佛教的交涉。除了內容敘述,也提出鑽研的方法,既提出問題,又兼顧批判,既可當作初學者的入門書,又是專門研究者的參考書。在撰寫時,作者盡可能參照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材料的處理方面,直接以原典作為依據;對於各派的思想,系統性地掌握其要領。書中常引用漢譯佛典中有關此等學派的論述,並揭出彼此思想或文獻上的關係,進而隨處可見作者就各派所說與西洋哲學之思想上作比較,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意欲勾勒出印度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所占位置的企圖。

本書特色

  ★此書可說是臺灣最新中譯本。
  ★臺灣佛教專家江燦騰教授強力推薦,並為此書寫序。
  ★譯者文筆非常好,學術又很專業,非常有獨特性,針對一些宗教或哲學研究學者提供一個優良的參考資料。

名人推薦

  臺灣佛教專家    江燦騰
  政大哲研所所長  林鎮國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木村泰賢(1881-1930)


  生於日本岩手縣,日本曹洞宗僧侶,為岩手縣東慈寺住持。佛教學者,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文學博士與教授。後歷任曹洞宗大學(今駒澤大學)講師、日本女子大學講師、東京帝國大學講師。1918年,以《印度六派哲學》一書,獲得日本學士院恩賜獎。他是日本研究印度哲學及佛學的權威,著有《印度哲學宗教史》、《印度六派哲學》、《原始佛教思想論》、《阿毘達磨論之研究》、《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等,歿後出刊的《木村泰賢全集》六卷到現在仍對佛教學界有莫大的貢獻與影響。
 
譯者簡介

釋依觀

  台南人,十八歲剃度,就讀於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剃度恩師是星雲大師。曾參與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的《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以及嘉豐出版社的《廣說佛教語大辭典》之編纂。出版過的翻譯書籍有:《天台思想史》、《天台大師之研究》、《阿毗達磨之研究》、《大乘佛教之研究》、《佛教論理與實踐》、《密教經教儀軌解說》。
 

目錄

緒言

第一篇 總敘
第一節 六派之前的思想史概觀
第二節 將六派視為一個群體之經過
第三節 六派主要的異同
                 
第二篇 前彌曼差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彌曼差派之教理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出發點與量論
第三節 聲常住論
第四節 本派之業觀與神觀
第五節 本派之論究法,以及與正理派、勝論派的關係
 
第三編 數論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一部門 數論發展史之研究
第二章 僧佉耶頌之前的數論思想之開展
第一節 數論思想之起源,以及數論與原始佛教之關係
第二節 古奧義書中數論思想之開展
第三節 摩訶婆羅多中數論思想之發展
第四節 自在黑之前的傳統

第二部門 數論派教理組織之研究
數論派的教典及其註釋
第三章 數論派的形而上學
第一節 哲學研究之動機及其方法論
第二節 無神觀
第三節 數論二元論之特質
第四節 自性,附三德論
第五節 神我
第六節 兩元之交涉
第四章 現象論
第一節 現象生起之次第
第二節 世界觀
第三節 有情論
第五章 數論派之修行解脫觀
 
第四篇 瑜伽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一節 印度思想與瑜伽及其研究資料
第二節 瑜伽之定義與本質
第二章 瑜伽之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 瑜伽思想之興起,以及瑜伽與僧佉耶之關係
第二節 奧義書中瑜伽思想之開展
第三節 摩訶婆羅多之瑜伽思想    
第三章 鉢顛闍梨之瑜伽經(瑜伽派)
第一節 序說
第二節 瑜伽經之哲理
第三節 修行法
第四節 神通與解脫
第四章 餘論
第一節 瑜伽經以後之態勢
第二節 瑜伽之宗教意義
 
第五篇 勝論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勝論之教理(其一、分析性的觀察)
第一節 句義之意義
第二節 實句義
第三節 德句義
第四節 業句義
第五節 同句義、異句義與俱分句義
第六節 和合句義
第七節 有能、無能、無說等三句義
第三章 勝論之教理(其二,總合性的觀察)
第一節 因果觀,附因中無果論
第二節 不可見與神
第三節 世界之成立與破壞
第四節 有情論
第五節 實際的方面
 
第六篇 正理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教理之概說
第一節 出發點與十六句義之總說
第二節 人生觀
第三節 語言與思想之關係
第三章 論理
第一節 知識論
第二節 論式論
第三節 遍通
第四節 論議法之種類
第四章 誤謬論
第一節 因之誤謬
第二節 不正之駁論
第三節 關於議論之敗相
第五章 餘說,雜觀
 
第七篇 吠檀多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帕達拉亞那之吠檀多經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出發點與知源論
第三節 梵論
第四節 宇宙論
第五節 有情論
第六節 修行解脫論
第七節 批評以及本經與數論之思想
第三章 曼多佉耶頌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教理
第四章 商羯羅阿闍梨之吠檀多觀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區分上智下智之所以(無明論)
第三節 梵論
第四節 世界觀與有情論
第五節 修行解脫論
第六節 批評
第五章 羅摩笯闍之吠檀多觀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對商羯羅派的態度
第三節 羅摩笯闍之教理
第六章 薩達難陀之吠檀多精要
   
附錄 數論之三德論
一、數論派之三德及其意義
二、三德思想之起源與開展
三、三德的科學的意義
 

依觀尼中譯木村教授名著《印度六派哲學》書序

  臺灣佛教界資深日文佛學書翻譯名家依觀尼,已譯完日本大正時期(1912-1926)著名開創性傑作《印度六派哲學》(1915,丙午社)一書。這是此書在臺灣首次現代全譯本,也是原作者東京帝國大學古印度宗教哲學權威學者木村泰賢教授(1881年8月11日-1930年5月16日)第六本著作被中譯出版的最新發展。

  而由於此《印度六派哲學》的現代全文中譯本,是我推薦給臺灣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的,所以我也應邀撰此推薦緣由文。

  我並非古印度哲學研究的專業學者,但有多年閱讀經驗。而為撰寫此文,我又曾費了近半年光陰,幾乎把古印度哲學史的各類著作,都快速看過一遍。所以,我據以斷言:“單就《印度六派哲學》這樣的主題論述來說,木村泰賢這本堪稱在整個近代東亞地區,曾首屈一指的開創性光耀作品,從其在1915年夏季首次出版以來,並於1916年6月獲頒象徵最高學術榮譽的帝國學院恩賜賞迄今(2015),雖已歷時百年之久,但此書依然堪稱是此領域的諸多著述之中,最具特色又最容易理解的第一流綜合性著作。”
但,我又是基於何種理由,而提出上述有關該書的歷史評價與學術定位?

  我的相關回答如下:

  一、此《印度六派哲學》一書,雖是由木村泰賢單獨署名的第一本古印度宗教哲學的專門性先驅著作,實際上卻是他個人繼前一年(1914)與其師──東京帝國大學印度哲學科指導教授高楠順次郎博士(1866年6月29日-1945年6月28日)──共同署名並由丙午出版社出版的《印度哲學宗教史》一書之後,屬於原預定共五種(按:依原順序為《印度哲學宗教史》、《印度六派哲學》、《印度佛教史》、《印度教發達史》、《印度純正哲學史》)貫串古今整體印度宗教哲學思想史的第二種著作。

  二、所以,此《印度六派哲學》一書,不但是承續上述第一種《印度哲學宗教史》所探討上古源流及變革後的相關結論,亦即是承繼上述原書《第五篇:奧義書終期學派之開展》所提出的兩大主題:(A)有關“諸學派興起之原因與其種類”和(B)有關“諸學派之共通思想”,而且也是開啟後續諸書論述的特殊階段探討。

  三、此書在當時,雖已堪稱是最先進的哲學思想史詮釋法,甚至迄今也仍未過時。然而長期以來,臺灣商務印書館儘管曾出版:由高觀廬所譯出的《印度哲學宗教史》和歐陽瀚存所譯出的《原始佛教思想論》這兩書,卻獨獨沒有這兩書之間的《印度六派哲學》一書的中譯本。所以,此次由依觀尼所譯出的此書中文版,正好補足長期存在的這個空隙,讓讀者更能完整地理解此一精彩無比的原著風貌。

  四、再者,由於原作者在其第一種《印度哲學宗教史》中所述者,不只是屬於有關全體印度宗教哲學思想史上古部分的精詳介紹,更是當時東亞學界,作為理解印度原始佛教哲學思想出現之前,有關印度早期宗教哲學源流的必讀入門權威著作。甚至連木村本人在原書〈序〉中,都曾如此提及:“(…)四、著者對於用語之簡明,行文之平易,曾極留心,然不以啟蒙書自限。全篇悉根據正確之材料,以批評方法論述之,使讀者一方面考察古代思想之歷程,一方面熟知研究斯學之方法。故本書兼問題介紹與批評兩方面,可為初學者之嚮導,更可供專門學者之參考。(引自高觀廬中譯本,1935)”──我們可以承認,迄今為止,木村的此處自敘,仍是恰如其分的。而能兼具如此雅俗共賞的學術特質,以及相當易讀易解的古印度宗教哲學之現代學術專業著作,可以說,除此一著作外,在當時的東亞學者,也少有能出其右者。因而,在此書之後不久即告出版的《印度六派哲學》一書,不用說,也同樣具有全部類似的文筆優點及詮釋特色。如今,依觀尼所譯出現代中文版,也同樣頗能再現木村原書的這些行文平易優點及相關詮釋特色,更讓我激賞不已,相信讀者讀後,也會深有同感才對。

  五、至於木村泰賢教授所著的《印度六派哲學》一書,與之後的其他日本相關著作相比,例如號稱日本最權威的宇井伯壽(1882年6月1日-1963年7月14日)的《印度哲學史》一書,雖能將“印度六派哲學”分成數個階段,分別納入整體“印度哲學史”各章節之中,可是,從“印度六派哲學”這一主題的論述來看,木村的《印度六派哲學》探討方式,以及解說系統的歸納與分類原則,更能清楚地理出前後的相關學派思想史的發展脈絡,所涉及的相關歷史情境,以及對近代國際學者相關權威論著或文獻整理的有效吸收或適時提出商榷及修正。木村的特點之一,尤其表現在他是從婆羅門教到印度教這一歷史發展與變革主線,作為對照古印度哲學從源流、發展、變革、分裂及其與非正統派印度哲學相互激盪或辯證發展的古今相關長期演進史,來進行解說與詮釋體系建構的。所以,木村的《印度六派哲學》是從二十世紀初期的現代學術角度,試圖釐清大致是從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後八世紀之間的一千多年間的“印度六派哲學”。這也是木村此書的最大特殊之處。

  六、而由於是透過如此長時段的大歷史視野,來從事文獻檢索與思維建構,所以他的《印度六派哲學》一書,便具有獨樹一幟的相關學派問題意識及其特有的篇章呈現順序。同時,也因其是放在以西洋哲學史為主的世界哲學史相應架構、或以相互近似哲學概念來對照解說,故此種木村特有的詮釋方式或相關優點,雖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粗疏與不足,卻因其事實上又具有對於古印度全體哲學問題思維的開放性,以及具有能與現代國際學界相互對話的交流強項,所以是相當可取的。

  七、在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的“印度哲學史”著作,特別是在中國大陸的當代學者的相關著作,都會提出“古代印度唯物論”或“順世論”的唯物無神論思想。這當然是受到印度著名左派哲學史家德•恰托巴底亞那教授的巨著《順世論:古印度唯物主義研究》(1959,印度人民出版社)一書的影響。對於此問題,由於此書是在木村論述《印度六派哲學》之後的45年才出現,甚至是木村死後的29年才問世,當然不可能特別處理此一非古印度奧義書主流學派的哲學思想問題。可是,儘管木村日後並未繼續撰述有關預定中的《印度教發達史》及《印度純正哲學史》,而是主要專注於佛教部派佛教文獻整理、教理介紹或大乘佛教的相關佛教思想論述及課程教學,但是,由於是現代哲學的大學正規教育背景又深受當時西洋社會學、生物學以及叔本華意志哲學的多重影響,所以對於古代主張唯物論的外道“順世論”思想,並未排斥與完全忽略。因而,事實上,在其《印度六派哲學》一書中,也有相當簡要卻精確的有關古印度“順世論”哲學思想的解說及其相關的思想影響介紹。正如作為日本佛教曹洞宗僧侶學者出身的木村泰賢教授,在其《印度六派哲學》一書中,也處處提及有關印度佛教的哲學問題一樣。所以,木村其實並未完全忽略有關古印度“順世論”哲學思想的解說及其相關的思想影響介紹。

  八、最後,必須提及的是,有關木村教授的《印度六派哲學》一書,在1915年出版單行版之後,曾在1930年木村過世之後,由門下高徒共同編成《木村泰賢全集》時,作為第2卷多次出版。當時,負責解說此書的是西義雄教授(1897年-1993年3月29日),除有書後的簡短扼要說明之外,另附有非常詳細的有關木村此書出版之後的國際研究書目,以及少數的日文相關著作。但,日本著作中,沒有出現類似木村此書論述型態的同名新書。而在中文翻譯方面,雖於依觀尼所譯出的原書全文之前,也曾有民國時期武昌佛學院的教師史一如,以文言文譯出上下兩篇作為授課講義之用,但,在臺灣無法得悉實際詳情,可以省卻不提。

  九、因此,由依觀尼以現代中文,首次全文譯出的,臺灣商務印書館版之木村泰賢原著《印度六派哲學》新書,的確是值得期待先睹為快特殊優質著作。所以我在此特別推薦。

江燦騰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530308
  • 叢書系列:OPEN 2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7 x 22 x 2.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篇 總敘
 
第一節 六派之前的思想史概觀
 
此一問題筆者於《印度哲學宗教史》業已述及,但基於說明順序,在此且為未曾一覽《印度哲學宗教史》者,約略述之。
 
印度哲學思想約萌芽於西元前一千年左右,亦即是在梨俱吠陀時代終期。在此時期,古來紛雜且帶有神話性質的說明已無法獲得滿足,意欲進而從統一之見地探求宇宙之起源以及諸神或有情之本源,哲學觀察的動機於焉萌生。然而無論是生主(Prajapati)說,或造一切者(Viwvakarman)說,或祈禱主(Brahmanaspati)說,或原人(Purusa)說等,有關萬有太原之論述,也只是在從前的自然神之上建立其唯一之原理,認為是由此原理產生萬有。述及於此的,是梨俱吠陀中所謂創造讚歌之類,其數量不多,且極其駁雜,然就其真摯之探究態度,以及蘊含後世發展的哲學思想種子而言,在印度哲學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註1)。
 
雖然如此,但自從婆羅門掌握思想界之權柄,僅著重於外形的祭儀以來,大約二、三百年之間,此真摯探究之風氣是停滯不前的。繼夜柔吠陀之後而出現的梵書(Brahmana)等諸多神學書,都是此一時代之產物,婆羅門教即由此確立,其思想完全是機械性的,看不到真誠熱心、實事求是的活動。但廣義言之,此一期間也未必全無哲學思想,當涉獵於部帙龐然的諸梵書時,無論量或質,實已超越梨俱吠陀哲學之讚歌。此因梵書製作之年代較晚,其內容自然較為豐富,更且在對祭儀作神學性的解釋時,偶爾是以譬喻的方式觸及中心原理,對宇宙人生下綜合性的考察。印度哲學中,最大問題的梵(Brahman)與我(Atman)的探討,實於此一期間養成。可惜的是,其處理方式欠缺活力,故作為哲學而言,不免是一大憾事(註2)。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大雁文化電子書暢銷展|兩本85折、三本79折、套書77折|閱讀是一趟「發現之旅」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人文社科經典展
  • 金典獎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