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
內容連載 頁數 1/6
心靈比頭腦更廣大

你最棒的新朋友:「體現認知」


我知道你想趕快讀到怎麼做才能脫魯。但是,為了讓你相信,相信到有足夠動機去實行,很重要的是,你要瞭解為什麼這個方法有用。

我後來發現,我不管自己是個天生的肉腳,刻意模仿我老闆冷靜又自信的行為舉止,這個做法竟然非常符合科學。

但我當時並不知道。我不是心理學的知名學者,也沒有一顆水晶球並且訂閱所有行為科學期刊。老實說,我寫在這本書裡的一大堆科學知識,當時我都一無所知。但是,雨中站在紐約鋪石街道上,因為沒有朋友而啜泣,使我願意嘗試任何事情,好爬出這種社交老鼠般的處境。所以,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急切地在黑暗中摸索。喲嗬,奇蹟出現!原來我這樣做是正確的。

為什麼正確呢?一九四〇年,小說家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寫下「行動即角色」(action is character),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了什麼,就定義了這個人是誰。晚近這幾年,有一個漸漸成長的科學領域叫做「體現認知」(embodied cognition),該領域研究發現,行動也會成為角色(action becomes character)。

什麼是體現認知?請再多讀幾次這一章的標題:

心靈比頭腦更廣大

體現認知的研究指出,你是什麼樣的人,不只是大腦的產品,也是你的呼吸、膽量、站立的方式、說話的方式,以及說話時是否有眼神接觸,還是眼神飄忽猶如準備竄入車底的貓。

原來,短視而只關注大腦的心理學,對於人類行為的動機,觀點太過狹隘。打造全新的自己,就必須要認清身體經常是認知的一部分,也就是思考的一部分。研究者安德魯・威爾森(Andrew Wilson)解釋了體現認知的威力:「舉例來說,我們可能用身體的動作,來解決單靠大腦無法解決的問題。」

其實不只如此。持續改變行為(小至你如何移動、呼吸,以及一切言行舉止),就能轉換你對自我的感受、別人看你或對待你的方式,以及你是什麼樣的人。這是非常重大的人生轉變。

持續改變行為對於思維的改變也會有幫助。例如,瞭解「自尊」(self-esteem)並不是我們大部分的人以為的那樣。(第八章會提到,近期的科學研究發現,其實自尊的來源是別人怎麼看待我們,是看重或看輕。)不過,思想上以及其他方面的改正,最後還是會回到行為舉止,這才是改變自己的關鍵要素。要成為全新的你,絕大部分是靠著做出你想要成為的人的行為。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