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旅行的意義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好像不寫出答案,旅行就沒有意義。旅行其實可以就只是旅行,可能只是遠離工作壓力,逃離雜惡人際關係,放空大腦,放鬆心情;也可能是勞其筋骨,空乏其身,刻苦四體,探求心靈的更高層次;也可能是為了挑戰極限,追求不可能中的不可能,完成某種設定的艱難任務。
對我來說,身為一個藝術創作者,一生都熱衷於對美的追求,尤其是框架以外的美,那種在自己舒適生活圈以外的美。這個框架不必很大,有人以為要上得了喜馬拉雅山,下得了馬里亞納海溝,北極海游泳,撒哈拉健行,水裡來火裡去才叫打破框架,其實平常下班走捷運三號出口回家,今天決定從一號出口出去,這就走出了框架,或許腳程遠了點,可是可能遇到不同的攤販,看到不同的盆栽,見到不同的鄰居,心態上也不同,那一點不同於平常的美感就在心裡。
那樣的美帶著許多不同的意義,除了視覺上的美感外,那還有一種更開闊心胸,更多生活體驗的美;那樣的美讓人從外接觸,然後內化到心裡,帶來的是喜悅,是欣賞,是淨化,是更多的謙和的生活態度。
我跟Robert都熱愛旅行,他從高中教職退休,而我從事寫作,我們沒有老闆的臉色要揣摩,沒有固定的辦公室要打卡,時間彈性,旅行就成了生活的重心,有我們行腳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
在旅行中,我們看到自然的力量,看到世界的美,我們記錄感動的時刻。我們不急著去挑戰世界的極限,只想循著自己的腳步,挑戰自己的框框。一天可以開多遠的車子?可以幾天不洗頭?露營可以多原始?裝備可以多精簡?爬山可以爬多久?多高?每次的探索讓我們對自己更了解,更往前一步。
有些人覺得我們在冒險,但是其實我們很保(怕)守(死),到目前都沒有什麼面臨生命威脅的危險,事實上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經驗不在野外,是在洛杉磯的大馬路上被車撞!大自然以它的巍然不屈,又謙和圓融的方式矗立。我們尊重它,了解它,準備周全,不侵犯,不破壞,自然可以相處愉快。其實想想,這準則也適用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長途路程中,Robert負責開車,我負責在旁邊補水遞食物,有時候還要唱歌、聊天、按摩、講笑話,讓司機不打瞌睡,除此之外就是打開電腦寫作。在寫了八本少年奇幻小說後,我開始想把這些旅行經驗記錄下來,把我們拍攝的美景跟大家分享。許多我們臉書上的朋友常說,因為工作、健康、體能、經濟等原因,讓他們不能出去旅行,而我們的經驗在某方面滿足了他們的夢想,那些美麗的照片帶給他們許多的希望、喜悅與享受。
旅途中的經驗同時也造就我寫作的動力跟靈感,書上很多的橋段跟構想來自實際的經歷,真實生活跟奇幻故事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體的,是互相刺激連動的,對我來說,能同時寫下這些旅遊紀實,那更能完滿整個故事。
推薦文
旅行中的「現場百回」
臺中女中地球科學教師劉承珏
日食,是在時間與空間上都難得一見的大戲,身為一個地球科學教師,親自觀察日食似乎是再當然不過的事情。
是,也不是。
去是去了,卻是去得百般猶豫。
作者郁如記錄的那場日全食,當年我的同溫層友人們也是躍躍欲試的準備追日,大家如同書中描述般辛苦的找尋適合的位置,準備著尖端的器材,不斷操練著攝影裝備操作步驟、如同軍事裝檢一般購備硬體。但那陣子的我,卻因為過去累積的工作壓力,突然對我最愛的地球科學失去了胃口,刻意的冷卻自己,沒有專門的準備,訂了機票、訂了隨時可以取消的旅館,因為不能放同行友人鴿子,只能出發。
於是當全食發生的時候,所有的體驗只能基於我的感官之上。當下氣溫的驟降、光影的詭譎、空氣味道的轉換……在記憶中變得異常清晰,如今想起來還是令人顫抖。而出發前嚷著「我不想做功課,也不想跟任何人討論這件事」的我,在那次旅行之後似乎又點燃了自己的地球科學魂:「我想繼續帶給學生對宇宙萬物的知識與感動!」而最黑暗的時刻過去,就是生光,那次日食後我又上了一年班,接著就請了一年的假好好休息,如今又是教學現場的一尾活龍。
讀郁如的文字很有共鳴,一樣走過許多地球科學相關的景點;除了郁如上一本旅行風景裡的黃石公園,還有肯亞東非大裂谷、坦尚尼亞吉利馬札羅山、夏威夷大島……,最瘋狂的一站,是跟我的最佳旅伴──老公前往南極度過蜜月。郁如說:「Robert要做的事都不是捷徑」,我猜我老公也會有一樣的無奈。
每每在世界闖蕩,憑倚著的是自己對於這些重要科學景點的學術熱情,除了欣賞現場的壯闊,從準備功課到現地探索,更多的是可以把真實的自然觀察與課本或是學術論文中的說法逐一對應。
這樣的深度科學旅行,冷冰冰的科學論述與平板的照片,都變成立體的樣貌,混雜著比教科書與課堂中更多元的複雜感官刺激。而除了印證文獻,更多的是推翻文獻。一○八課綱裡面的探究與實作、素養教學實質內涵,對走在野地的人來說從來不是嶄新的理解或感受。在課程中學到的原則,放入野外或實景中檢證,再從新的資訊收集中產生新的觀點,如同日本刑事劇常提到的優秀的警探能「現場百回」,找到新的案件資訊,而郁如跟我的旅行,也如同在這些大自然的「案發現場」調查,總能找到新的證據與觀點。
也許我們無法常常帶著孩子出遊,但郁如的文字有這樣的能力,帶著我們「現場百回」,引發讀者們對世界的好奇心,娓娓道來,綿密悠長,日食久久才有一次,郁如的文字可以時時刻刻。
希望自己下次也能親自見識郁如筆下那個奇幻的極光天地。
祝福讀者們都能被郁如的文字啟蒙,點燃好奇心,用地球與宇宙的奇妙撫慰性靈。
藏於書頁裡的天地大美
中山大學附中地球科學教師謝隆欽
感謝郁如和Robert,分享她們在北美天地間追日逐光的精采見聞,以及不凡生命中的明心見性,也讓我再次點開了二○一七年的日食相簿,溫故知新。
憶起當年與許多熱血的地科好友們在太平洋另一側的追日點滴,心頭仍然悸動不已。雖然各路人馬的行程各自不同,但大夥們都在天文學家預估的那狹長月影帶中認真追尋著,尤其書中圖文並茂的彩繪山丘(Painted Hills),更是相異旅途中,共同看見的難忘景緻。
而在加拿大黃刀鎮的極光之旅,就更是一場如夢似幻的行程。帶電粒子從太陽表面向四面八方逸散而出,在太空中行進一億五千萬公里之後,被地球磁場導引到黃刀鎮上空,翩然幻化成道道光芒;神遊在那燭龍飛舞的穹頂之下,無怪乎被譽為四大天文奇景之一。
懂得看,才看得懂。有些美景俯仰即是,但有些天地大美,就只專屬於懂的人了。讓我們一起跟著郁如和Robert追日食,逐極光吧!
讓這本書帶著你去旅行
露迷俱樂部版主小露
現在的生活,天天都好緊湊,讓這本《追日逐光》帶著你一起去旅行吧。
陳郁如老師的書總是讓人想一看再看,尤其是《華氏零度》和這本《追日逐光》更是吸引人。這本是陳郁如老師的第二本旅遊書,裡面擁有著豐富的照片和有趣又生動的解說,以及陳郁如老師和她先生的日常對談,一看這本書,就好像那書中的風景在我眼前,徐風吹過我耳邊,寫得好是生動。
這本書不只可以當圖文書來看,也可以把它當成旅遊指南來閱讀,像我就是把它當成一本比較不像旅遊書的旅遊書來閱讀。拿到這本書,趕快翻開書頁,將整顆心都跳進裡頭吧。展開雙翼,和陳郁如老師一起飛到國外去旅行,暫時把工作的事擱在旁邊,放下心中的大石。
人生就是應該要像平原一樣,有著無限的可能,像星空一樣,沒有邊際。
想要看到極光,又不想出門,那就看看這本《追日逐光》作者如何安排她的旅行。
閉上你的眼睛,試著想想看,如果是你,你要怎麼樣安排這個旅行呢?還是隨著老天的安排,走到哪,玩到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