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用對方法,學習效率更高、更喜歡學習
臺師大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賴以威
我的求學生涯,一路上還算順遂。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將這件事歸因於聰明,許多人這樣讚美我,我也就謙虛的收下稱讚。不過,直到當老師、推廣數學,以及當了爸爸,大量教學之後我才發現,這只是個美麗的誤會。與其說聰明,我更覺得是我運氣不錯,遇到了很懂得教孩子念書的父母、老師,所以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舉例來說,高中時我的通勤時間很長,有時候是父親接送,有時候是我自己回家。站在捷運跟公車上時,沒辦法拿書出來看,我便會找出我大腦裡的課本來複習,回想今天或本週,各科老師教了什麼、考了什麼(不是我非常認真,只是因為這麼做,回家後我就可以花點時間做別的事)。想著想著,如果發現有哪些內容完全回想不起來,就知道待會回家的複習重點是什麼。相較之下,那些很容易記起來的部分就可以偷懶跳過。
這就是書中提到的「大腦傾存法」(brain dump),瞬間從腦海中回想起學到的東西,轉換成語言資訊大量輸出。當時的我當然不知道這個專有名詞,但因為用對方法,讓我能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
此外,一直以來我們的數學科普推廣,也特別強調要讓孩子喜歡數學知識,提升他的內在動機。因為有許多研究指出,比起小時候數學考高分,小時候就喜歡數學的孩子,長遠的數學成就表現會更佳。
過去我只是單純的認為,這就像打電動,因為喜歡,會驅動自己花更長時間或更投入,自然就可以學得比較好。對此,本書也有很棒的解答,讓我知道原來好奇心能提升學習效率的真正關鍵,是源於大腦的構造:越是想知道、好奇心越強,多巴胺的分泌就越多,獎勵機制就越活躍。
最後,相較於其他講述學習方法的書籍,多半是作者口吻單向講述知識,本書設計成對話形式,由老師跟幾位同學討論學習科學,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特色。透過書中的角色發問,老師能清楚的講解專業知識,又能因應同學的疑問,用淺顯易懂的譬喻讓人理解。
其實,我們某種程度上都是學習專家,我們都讀了許多年的書。書中老師的譬喻,或是同學們的自我反思,都能讓我們連結書中知識與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我想,這也是身為學習專家的作者,在撰寫這本書時,發揮他的專長而設計出的小巧思。
推薦序二
有科學證據的學習法,學習表現更好
臺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謝伯讓
19世紀末,是現代心理學誕生的年代。1874年,德國的心理學家馮德(Wilhelm Wundt)發表心理學史上的重要著作《生理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並在1879年,創建全世界第一間心理學實驗室。馮德的理想,就是要效法俄國化學家門得列夫(Dmitri Mendeleev),希望能勾勒出像化學元素表那樣的一張「心理元素表」,以釐清人類的各種心理元素、結構與運作方式。
在當時,馮德把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都投注在心理現象中的感覺、知覺、情緒及意志等主題上,至於記憶則少有著墨。而在同一時期,另一位知名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則抓住了機會,全力投入記憶的心理學研究。
1885年,艾賓浩斯透過實驗證明,記憶的內容會隨著時間逐漸遺忘,並畫出了名留青史的「遺忘曲線」。測量自己的記憶遺忘速度之後,艾賓浩斯發現,在無意義字母的記憶作業中,大約有70%的記憶內容,會在背誦後的一至兩天內遺忘殆盡。但是,他同時也發現,只要經過複習,遺忘速度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艾賓浩斯的這項發現,可謂是記憶心理學實驗的濫觴,持續影響後續一百多年的記憶研究,並引出後世無數的研究問題與道路,例如:是否有特殊的學習方法,可以讓記憶更持久?複習時使用哪種方式最有效?記憶提取時,有沒有什麼訣竅可以幫助我們回憶?
這些後續的問題,一直是記憶心理學的研究主軸,而在過去數十年間,此領域也已經累積了眾多的科學發現與證據。比方說,大家一定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從小到大時常經歷的「考試」,究竟對記憶有沒有幫助?美國心理學家羅迪格(Henry L. Roediger III)在2006年做的一項心理學實驗中,就找到了明確的證據。
在此研究中,受試者讀完一篇文章後,被分成了兩組。其中一組的受試者被要求稍後再讀一遍文章(重複閱讀組),而另外一組受試者則被要求回憶並寫出文章內容(考試組)。結果發現,在讀完文章的一週後,考試組的記憶表現明顯比較好。
除此之外,已有實驗證據支持的學習記憶方法,還包括間隔學習、主動輸出、社交合作,以及利用後設認知等。這些關於學習和記憶的確切作法,與諸多科學實驗證據,都整理、集合在這本史丹佛大學線上高中校長星友啓所著的作品中。本書淺顯易懂,夾以有趣的對話與清晰的敘述,非常適合國、高中以上,還未完全掌握學習與記憶技巧的學生!
前言
所有人都適用,史丹佛實證最強學習法
人只要活著,就得不斷學習。
「學習」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強大生存策略,「學習力」可說是深植在我們體內的DNA之中。但是,如果只知道埋頭苦學,其實很難完全發揮自己與生俱來的學習力。
另外,有些學習方法很多人都在用,且大家都說「真的有助於學習」、「能提升成績」,但實際執行後才會發現,有時甚至會產生反效果。
那要怎麼學習,才容易達成目標呢?該怎麼做,才能將我們本身的學習力,提升到最大程度?
近年來,透過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這類問題的答案也漸趨明朗。本書將透過來自尖端科學的實證,嚴選並介紹一系列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需要這些學習方法的,並不僅限於孩子或學生族群。因為,所謂的學習,就是人適應周遭環境不斷變化的過程。在加速進化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會在人生中,面臨到「學習」這個課題。
本書將以科學方法實證,提供給孩子、成人,以及持續學習的所有人,能實際運用於學習的方針。
來自美國頂尖名校校長,最強學習法
讓我先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
我目前擔任美國史丹佛大學線上高中(Stanford University Online High School,簡稱OHS或SOHS)的校長。
本校是由位於美國加州矽谷中心的史丹佛大學所設立。我的主要日常工作,是在全球首屈一指的最先進教育,以及矽谷尖端科技的洗禮下,協助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們,進行線上學習課程。
2020年,《新聞週刊》(Newsweek)公布「最佳STEM教育高中排名」中,史丹佛大學線上高中獲得全美第三名(STEM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學〕、Mathematics〔數學〕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同年,也獲得美國近年相當熱門的學校排行榜網站「Niche」排名首位的殊榮。
本校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評價,我認為是由於能將全球的教育趨勢,直接運用在學校體制上的緣故。
學校沒教的學習科學
在多元化的現代教育課程當中,近年來「學習科學」特別受到矚目。
我們在學習時,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我們的行為與身體、心理,和學習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性?了解這些之後,又該怎麼做才能更有效的學習?
在這些主題中,從腦科學及心理學等認知科學的觀點,分析人類學習的本質,將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學習力DNA,發揮至最極致的方法,就是所謂的學習科學。
在累積研究成果的同時,我也站在教育學的最前線,檢視過去傳統學習方法的優劣,從而開發全新的學習法。
可惜的是,這些對於學習科學的見解,實際上很難運用在教育和學習的第一線。
在忙碌的日常事務及生活瑣事中,要求每間學校的教職員,甚至是邊工作邊進修的上班族,主動了解教育學的最新資訊,並且有效導入教育現場,是非常難以實行的一件事。
以現狀來說,想讓運用學習科學的學習法,廣泛滲入教育現場,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的學校和職訓機構,已經開始引進並運用學習科學來教學。在這些教學現場,學員們紛紛展現出亮眼的學習成果,受惠的學生及社會人士,也正逐漸增加中。
基於這樣的現況,本書出版的主要目的,就是儘早將來自學習科學的最強學習法,分享給各位讀者。
以下列舉的項目,如果有任何一項符合你近期的需求,請務必繼續閱讀本書的內容。
●想提升自己的學習集中力及記憶力。
●想有效掌握絕佳的複習方法。
●希望靠自學來精進知識技能。
●想了解有效率的讀書方式。
●脫離學生階段後,仍希望有效率的持續學習。
●想維持學習動力及熱忱。
無論是想提升成績的學生、以及格為主要目標的考生,以及希望支持他們的家長、提供教學的老師,甚至是希望提升職場競爭力的上班族、退休後打算迎接全新挑戰的人生前輩們……深切希望本書能夠為所有想認真學習的人們,盡一分心力。
學習是終生課題。要擁有充實的人生,聰明的學習方法不可或缺。
如果能透過以學習科學為基礎的最強學習法,達成各位心中所追尋的目標,那將會是我無上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