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書祭
  • 電子書
何必上教會?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23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何必上教會? (電子書)

Church: Why Bother?

  • 定價:180
  • 優惠價:99
  • 優惠期限:2024年07月31日止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何必上教會?歡喜上教會?愛上去教會?

  「上教會」,到底是件基督徒每週例行、不得不做、已被制約了的苦差事,還是……

  說來奇怪,不論在古舊的簡陋平房、擁擠的都市大樓或莊嚴肅穆的透天大教堂,似乎只要基督徒聚集一起高聲敬拜上帝,「教會」就成了發現「奇蹟」的福地洞天。難道就是因為這種「奇蹟」,「上教會」不再只是乏善可陳的例行公事,反倒成了基督徒每星期樂此不疲的美事?於是,每個基督徒從一開始問「何必?」再到「歡喜」,甚至「愛上」了去教會?

  「愛上去教會」,其中有何祕訣?且讓熱愛真理、享受生命的楊腓力,與您分享心靈點滴:不做生命旁觀者、不愛受造之物的安慰,樂與造物真神正面相遇。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腓力(Philip Yancey)


  《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的特約編輯;其著作豐富,且大部分榮獲美國ECPA書籍金牌獎。本書即榮獲1999美國ECPA年度培靈類書籍金牌獎。中譯本除本書外,另有《歡喜讀舊約》、《生命總有傷痛時》、《恩典多奇異》、《尋神啟事》、《克里姆林宮的鐘聲》、《耶穌真貌》、《另一世界的傳言》(校園),《有話問蒼天》(天道)、《靈魂倖存者》(福閱),《神的傑作》、《神的形像》(更新),《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智庫)等。
 

目錄

前言 5

第1章    何必上教會? 19
無論聖靈之風激烈、涼爽、或溫柔—
其目的都是要培育並維持我們對聖靈的敏銳醒覺……

第2章    神原本的計畫 65
基督教是為所有人而存在的宗教。
凡夫俗子必須瞭解聖經的精義,
知識分子也必須把心靈降伏在聖經之下。

第3章    將頭探出圍牆外的世界 115
在教會、街角、宮殿、貧民窟、苦難、罪惡,大聲疾呼!
耶穌仍有時間,停下腳步,一對一地與人交談……
為人停留……

 
 

前言

  暴風雨中,約翰‧繆爾(John Muir)爬上北美黃杉(Douglas fir)頂端的事蹟,是我們家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喜愛的一個故事。*每當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的日子,我們一家五口(父母加上三個孩子),就會悠哉地坐在陽台長椅上,像是坐在前排看馬戲表演似的,隔「岸」觀賞怵目驚心的雷光電火。這時,孩子就會說,「爸,來個約翰‧繆爾的故事吧!」我也會樂此不疲地再說一遍。

  十九世紀下半葉,繆爾是北美洲西部邊陲地帶最勇敢、最受人崇敬的探險家。幾十年來,從加州鋸齒山脊(Sierras)到阿拉斯加冰河,他長途跋涉在神創造的美麗土地上,觀察、報導、禮讚、體驗——總帶著稚子的歡愉和成熟的尊重,進入他所發現的奇妙世界。

  1874年那段時間,繆爾到鋸齒山脊尤巴河(Yuba)支流的山谷拜訪朋友。朋友家是間溫暖舒適的小木屋,每次到野外探險後,就可回到這兒來,享受一杯溫潤熱茶。

  某個十二月天,從太平洋颳來一陣狂風暴雨——在激烈的風雨蹂躪下,檜木、松樹、漿果鵑、冷杉都被吹得東倒西歪,支離破碎。搭蓋小木屋的目的大概就是如此:在惡劣天候時,給予舒適的保護。不難想像這樣的畫面:繆爾和朋友安坐在密不透雨的的小木屋裡,傍著溫暖爐火,完全無視於大自然殘酷的攻擊。這時候的繆爾,大概把自己裹在羊毛毯裡,安靜思索如何將荒野見聞化為篇篇優雅動人的篇章。不過,我們的想像力,顯然沒有料到繆爾的反應。繆爾不但沒撤回舒適的小木屋中,閂緊門、丟根木頭到火裡取暖,反而大步踏出木屋,走向暴風,攀到山脊高處,選了棵巨大的北美黃杉作為最佳勘查基地——這是經歷色澤、聲音,氣味、風吹草動(千變萬化,猶如萬花筒般)的最佳位置。繆爾匍匐攀向黃杉頂端,安然衝向暴雨,承受狂風衝擊,生命懸繫一線間,恣意品味「天候」(Weather):紮實地體驗到它豐富的感官和原始的力量。

  經過一再講述,繆爾在尤巴河谷黃杉頂端無畏暴風雨擊打的故事,逐漸成為我們家基督信仰生命的畫像。這畫像代表:斥責只做個生命的旁觀者、拒絕喜好受造之物的安慰,甚於與造物主直接面對面。

  靈性與生活——活的生命——息息相關。對基督徒而言,「靈性」此字源於聖靈(向來如此,而且僅限於此),也就是神的聖靈。在聖經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的用語裡面,「靈」就是「風」、「微風」或「氣息」——雖然看不見,卻有看得見的果效。

  就是這風、這靈,創造了所有眼能見與眼不能見的一切生命(創一2);創造了耶穌的生命(路一35與三22);創造了充滿前來敬拜的弟兄姊妹的教會(徒二2~4);也創造了每個基督徒(羅八11)。除非透過這風、這靈,否則就沒有生命、就毫無生機。

  祢發出祢的靈(氣息或風)
  他們便受造;
  使地面更換為新。 (詩一○四30)

  聖靈創造的生物,顯然不單只能測量到血壓和脈搏。不論是植物學、生物學、生理學所謂的「生命跡象」,總歸起來也還不足以描述生命;如果沒有加上比循環系統或呼吸系統更為繁複的特質——諸如喜樂與愛,信與望,真理與美善,意義與價值——就不夠資格稱得上在這個地球上擁有「生命」的人。大多數人可能無法為「靈命」下一令人滿意的定義,但是很少人不會感受到它的存在或欠缺;而且,因著它的存在,我們感到振奮高昂;因著它的欠缺,我們感到疲弱萎靡。「生命,生命,更豐盛的生命」——是我們心靈深處的渴慕。

  但是這種渴慕,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總是等同「聖靈,聖靈,讓聖靈更多掌管我們的生命」。聖靈,神的聖靈,用基督教的術語來說,就是神的生命在我們的生命裡面;神住在我們裡面,讓我們因此可以飽嚐聖靈所創造的、有形或無形的豐盛生命。

  人類,在歷史演進過程中,似乎染上我行我素的惡習,一味漠視上帝、輕藐這位生命之靈。我們不斷嘗試作自己的上帝,卻老是弄得一團糟,懊悔不已。更糟的是,近年來,「靈性」這個詞本身已變了質,可能只是意味著更認真地過活,絲毫與神無關——直覺地規避令人厭煩的悔改與奉獻,不願冒險跟隨耶穌十架的道路,也就是耶穌明白告訴我們惟一通往祂要帶給我們「豐富生命」的方式。這種處世方式的統稱  試圖歸納出生命的意義與安全感,將之囊括在神所批准的事務與常軌中,比如說,以不同的週末娛樂或偶爾的性愛插曲調劑生活,不必親自面對上帝,只要乖乖的相信祂——就是所謂的「宗教」。當然,這並不是沒有神的生活,而是在那兒的神大多只是個背景或備用的資源——那是一種按我高興,由我管理、安排、使用的一種特質或存在。我們或多或少都這麼對待過神。

  「宗教」(religion)此字字根(專家尚無定論)的可能來源之一是拉丁文religere,意即「再一次捆起來或綁好」。浮現在我腦海中的畫面是:我自己帶著花了好幾年功夫「整理捆好的嘔心瀝血之作」,漫步在約翰‧繆爾的尤巴河山谷,享受著田園之美,得意洋洋地吹著口哨,揹著自己打理整齊的「生命」行囊——有回憶、有處世原則、有目標與歧途、有禱告與靈修,一律分門別類地打包妥當。但是,驟然間,強風暴雨來襲,一陣強風撕裂了我夾在臂彎內的生命行囊,裡面的物品撒落一地,撒遍了滿山滿谷、整個森林。

  接下來我該怎麼做呢?是否倉促跑過樹林,爬過灌木,瘋狂地試圖找回生命的所有碎片,拼命地找路人幫忙、到處求問專家,尋找、拾撿、再竭盡所能地把所有拾回的生命碎片,恢復原狀(重新裝訂!),然後躲回溫暖而安全的小木屋,直到風暴過去?或是我會追隨約翰‧繆爾的腳蹤,毫無掩蔽地待在山脊,爬到北美黃杉頂端,把自己暴露在大自然中,細細品味,不容自己錯過這場侵襲自己的人生風暴的任何一個細節,像他一樣容許自己的帽子被狂風吹走;也許會喪失自己肉體的生命,卻救回自己靈性的生命(可八35)?

  對我而言,宗教生活(謹慎、焦慮,盡力掌握一切,好讓自己的生命有意義,或者能夠取悅神)以及靈性生活(熱愛生命,情願放下自己的身分與安全感,不顧一切地冒險跟隨耶穌)正是這兩種情景的對比。毫無疑問地,我想要暴露在「天候」之中!不過大多時候,我卻發現自己在地上四處匍匐,撿拾生命碎片,試圖把它們再捆回原狀、綁在一起,不受天候的影響。事實上,這兩種生活方式能夠同時並存;終究,還是需要有個安穩的地方,讓我們負責任地做好分內的事——約翰‧繆爾並沒有一直待在北美黃杉頂;大多數時間,他在尤巴河河谷度過。他也有一間親手搭建的木屋,在那兒他接待朋友、為他們準備餐點。不過,如果沒有隨時預備好回應那位永活的神(祂按自己的心意決定何時、何地和如何行事),就不算擁有生命——「生命」(livingness)很快就會漏失殆盡。
       
  當然,我們無法左右「天候」。它在那裡,就這樣發生了。我們絕對無法管理或指揮天氣。我們也沒有調配「靈性」的食譜,就像我們沒有任何創造「生命」的化學公式一樣。一如耶穌對那位宗教生活專家尼哥德慕所說的著名談話:「你清楚知道風吹向哪裡。你聽到風在樹間沙沙作響,但你不知道它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它將吹向何方。凡從聖靈、靠著神的風『從上面而生』的,也是如此」〔約三8;譯自畢德生的《信息》(THE MESSAGE)〕。

  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是「醒覺」、「警戒」,所以當風往這裡吹來時,能夠馬上迎風而立,或走避閃躲:當聽到把稀少的五餅二魚分給群眾的荒謬吩咐時,我們是否已準備好順服,或不順服;當主下令要我們和另外一百二十位門徒一起等待應許時,是否已經預備好等候,或不等候;當「拿起來……吃……喝……」的邀請到來時,是否已經預備好參加宴席,或不參加宴席。
       
  生命進深系列的這幾本書,是我與一些友人在等待聖靈之風吹起時,試圖持續儆醒、警覺的一些方式——無論聖靈之風是場激烈風暴、或涼爽微風、或溫柔氣息——其目的都是要培育並維持我們對聖靈的敏銳醒覺,因為聖靈帶來生命。這些書並不是針對「靈性」所寫的書;只是單純記下我們等候主再來時,保持儆醒的方法。這些書並無奇特之處;主要在於呈現基督徒平常如何持續停留在聖靈的同在中,諸如:我們禱告(Wangerin)、傳道與教導(Miller)、心靈默想(Shaw)、和神的子民省思我們起起伏伏的經歷(楊腓力)以及增進與耶穌的團契(畢德生)。

  我們共同的信念是,大多數人在現今這個「資訊時代」有許多機會接觸各樣的事實;不過一談到生命(由聖靈所建構的靈性生命),見證和激勵人心的動力永遠不嫌多。

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
加拿大維真學院靈修神學教授
(James Houston Professor of Spiritual Theology
Regent College)
Vancouver, B.C., Canada

*Edwin Way Teale, ed. The Wilderness World of John Muir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54), 181-90.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984933
  • EISBN:978986198896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楊定一新書《水仙:從自戀談起,一種逆風的解讀》、系列獨家88折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