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死亡專門戶:12門死亡產業探祕,向職人學習與生命共處和告別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55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死亡專門戶:12門死亡產業探祕,向職人學習與生命共處和告別 (電子書)

All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 定價:550特價:435
  • 特價再79折:343
  • 優惠期限:2024年07月18日止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死亡,讓我們看見深埋在生者心中的事物。
 
  ★首本死亡職人訪談,直擊死亡最赤裸平凡的真面目★
  ★亞馬遜「編輯精選」最佳非小說★
  ★Goodreads高度好評,討論數直逼5.5K★
  ★尼爾‧蓋曼(當代奇幻大師)、奧黛麗‧尼芬格(《時空旅人之妻》作者)、凱特琳.道堤(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等英美名家推薦★
 
  ◆醫療教學機構比較喜歡「百歲人瑞的大體」?服務總監為何保留大體老師的指甲油?
  ◆多數死亡從業者的職涯大哉問:「遺體狀態惡劣,還要讓家屬看嗎?」
  ◆犯罪現場最難清潔的東西是什麼?現場一定會找到哪三種東西?
  ◆最能辨識身分的東西是什麼?為亡者化妝、防腐到底有沒有必要?
  ◆資歷十七年的處刑人竟然變成廢死倡議者?助產士選擇專精喪兒輔導的心路歷程為何?
 
  禮儀師|大體老師服務總監|死亡面具雕塑師|災難遇害者辨認員|犯罪現場清潔工|處刑人|遺體防腐師|解剖病理學技術員|喪慟穩婆|掘墓人|火葬場操作員|人體冷凍機構
 
  這十二門產業裡天天經手死亡的職人,和死亡本身同樣隱諱又神祕,記者海莉‧坎貝爾對他們深感好奇,也想探究:假如我們將「處理死亡」的重擔外包給別人是因為自己承受不了,那他們又是怎麼承擔下來的?
 
  作者透過訪談和親身體驗職人的日常工作──替亡者著裝、旁觀夭折嬰兒的解剖、為死者撿骨等,書中不只分享第一手經驗,也讓我們得以一窺他們為何選擇這樣的工作?是否讓他們對於生命和死亡有不同見解?跟隨本書走訪十二門死亡產業,我們也將重新思考,找到自己與生死的相處之道。
 
  關於死亡,他們怎麼說
  ◇禮儀師波比:「我們看到的第一具屍體,不該是我們深愛的人。」
  ◇現場犯罪清潔工尼爾:「最糟的死法是什麼?就是沒做好準備就死掉。」
  ◇處刑人傑瑞:「你當初在外面殺人,就已經知道自己以後會是什麼下場了,你已經做了糟糕的決定,放棄自己的生命了。那其實就是自殺。」
  ◇喪慟穩婆克萊兒:「你不能說懷孕十周流產的人比足月死產的人不重要,生下來以後活了兩天的嬰兒也不會比他們更重要。」
  ◇遺體防腐師凱文:「『辨認』也是哀悼過程的一部分。我們希望死者能在家人面前展露最好看的一面,幫助家屬接受和放下,才能繼續走下去。」
  ◇人體冷凍機構會長丹尼斯:「我們現在常常讓人『死而復甦』,這是醫療急救的一大重點,我們要是一直認定死人不可能復活,怎麼可能有今天的進步?」
 
好評推薦
 
  大師兄/前殯葬所服務人員──專文推薦
 
  王錦華/《鏡週刊》人物組副總編輯
  李安琪/《打擾了,我是大體化妝師》作者
  房慧真/作家
  郭憲鴻(小冬瓜)/人氣YT頻道「單程旅行社」
  楊敏昇/資深法醫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 | 方寸管顧首席顧問 | 家醫科醫師
  盧拉拉/特殊現場清理員
  ──深刻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我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這本書,來認識「殯葬」這個行業,不要懼怕,人總會死,而我們是因為死亡而存在!──大師兄/前殯葬所服務人員
 
  我們有沒有可能好好凝視死亡,不美化也不醜化它?海莉‧坎貝爾做到了。這位作家兼記者,透過對十二位死亡產業職人的深度採訪,像嚮導一樣帶我們親臨種種死亡現場。透過她誠摯的眼與筆,真實的力量非比尋常。──王錦華/《鏡週刊》人物組副總編輯
 
  書中對死亡相關工作者有細膩的描繪,彷彿置身於場域當中深入其境,亦能窺視工作者如何看待死亡,以及作者對死亡的反思,與死亡也有多面向對話,是一本值得分享與收藏的作品。──李安琪/《打擾了,我是大體化妝師》作者
 
  「死亡」是人最重要的導師,它帶來的衝擊與啟示性遠勝過生命的其他面向。作者海莉‧坎貝爾就好像助教,在課堂上處處提醒我們。──郭憲鴻(小冬瓜)/人氣YT頻道「單程旅行社」
 
  本書有別於一般犯罪與殯葬書籍,完全是站在非科學、傾人文的角度在描述死亡從業人員帶給我們的感動!漫長的法醫與修復師生涯,我經歷無數驚濤駭浪的案件,才驚覺無論擁有多縝密的辦案邏輯、多高明的修復技術,在生命的洗禮下,自己是如此地平凡。──楊敏昇/資深法醫
 
  作者記錄了十二種死亡產業職人,讓人了解死亡之後,為了所謂的圓滿,這些產業便開始運作。我們會發現,磕碰踉蹌之中,死亡降臨,看著這些經手死亡的職人,更能體會活著的美好。──盧拉拉/特殊現場清理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海莉‧坎貝爾(Hayley Campbell)
 
  作家、廣播員與記者,作品曾刊登於《WIRED》雜誌、《衛報》、《新政治家》雜誌、《帝國》雜誌等刊物。她和貓咪奈德居住於倫敦。
 
譯者簡介
 
朱崇旻
 
  曾在美國居住九年,畢業於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是以小說為食的謎樣生物,時時尋覓下一本好書。喜歡翻譯時推敲琢磨的過程,並認為無論是什麼題材的書,譯者都應該忠實傳達作者的立場。興趣包含寫小說、武術、室內布置和冬眠。欲聯絡請洽:joycechuminmin@gmail.com
 

目錄

前言 
1 有限生命的邊緣:禮儀師
2 贈禮:大體老師服務總監
3 點石成金:死亡面具雕塑師
4 浮游彼岸:災難遇害者辨認工作
5 慘狀:犯罪現場清潔工
6 與劊子手共進晚餐:處刑人
7 世上不存在永恆:遺體防腐師
8 愛與恐懼:解剖病理學技術員
9 嚴母:喪慟穩婆
10 土歸土:掘墓人
11 魔鬼的車夫:火葬場操作員
12 滿懷希望的死者:人體冷凍機構
後記
作者銘謝
 

前言(節錄)
 
  我真正認識的第一個死者,是我朋友哈莉特。我們十二歲時,她跳進氾濫的小溪拯救她的狗貝兒,結果就這麼溺死了。我幾乎不記得那場喪禮,不記得任何人的悼詞,也不記得有哪些老師前來追悼她、有哪些老師哭了。我不記得哈莉特那隻黑色的拉布拉多犬坐在哪裡,甚至不記得牠是去參加喪禮還是待在家中。
 
  我只記得自己坐在教堂長椅上,盯著那口上了蓋的白棺材,滿心想知道棺材裡裝的是什麼。我實在無法理解這個概念──她就在那裡,卻又不在那裡,而且沒有任何有形證據證明這一點。我滿心不耐煩,只想看看她。除了想念朋友之外,我似乎還少了什麼東西,感覺別人有什麼事情瞞著我。我恨不得親眼看見她,恨不得理解這一切,而這份欲望成了我為朋友哀悼的障礙。她看起來還像我認識的那個哈莉特嗎,還是她的樣子變了?她聞起來像那些腐爛的喜鵲嗎?
 
  我不畏懼死亡,反而對此好奇不已。然而在學校,師長總要我別過頭、別去看鳥屍、圖畫、我死去的朋友。在課堂上、教堂裡,他們給了我不同的死亡畫面,口口聲聲告訴我:死亡不過是短暫的狀態。他們給了我一套現成的觀念,試圖取代我憑自身經驗逐步拼湊的觀念。他們迴避問題,對我心目中簡單明瞭的事實做出奇怪的反應,以此告訴我:死亡是禁忌,我應該懼怕它才對。
 
  死亡無所不在,新聞、小說、電玩遊戲都能找到它的蹤影。它存在於超級英雄漫畫,作者能每月隨心所欲地逆轉它;存在於網路上隨處可見的真實犯罪Podcast、一則則真實故事的小細節,以及童謠、博物館、美麗女性被謀殺的電影中。然而,我們看見的總是修改過的影像。我們也許會聽聞各種駭人消息──住戶在公寓裡被活活燒死、飛機消失在汪洋大海之中、男子駕駛卡車衝撞行人,不過這一切都過於難懂,現實與想像交融之後成了背景雜訊,死亡無所不在,卻又和我們之間隔著一層面紗,抑或只存在於虛構故事。我們彷彿身處電玩世界,一轉身,地上的屍體便消失無蹤。
 
  問題是,屍體總不可能憑空消失吧?我坐在那間教堂裡,盯著朋友的白棺材,心裡很清楚:有人將她從溪水中拉上岸,有人替她擦乾了身體,有人將她搬到了這裡。在我們無法照顧她之時,有某些人做到了。
 
  全球平均每小時有六千三百二十四人死亡──每天十五萬一千七百七十六人,每年五千五百四十萬人。換言之,每半年過去,就有超過全澳洲人口的人類從地球上消失。若在西方世界,大部分的人死去後,會有人致電他們的親屬,有人推著輪床來收屍,將遺體運送到太平間。有些人死後會躺在原處靜靜腐爛分解,直到鄰居忍無可忍為止,並在彈簧床上留下人形輪廓,必要時會有另一個人被請去清潔現場。
 
  當死者沒有親屬時,會有人被請去將公寓中構成獨居生活的所有物品清空,鞋子、門前踏墊上的雜誌刊物、到頭來還是無人翻開閱讀的書堆、冰箱裡保存得比主人還久的食物,有些拿去拍賣,有些送到垃圾場。到了殯儀館,也許會有遺體防腐師盡量讓死者顯得不像是屍體,而像是沉沉睡去的生者。這些人負責代為處理我們不忍直視的事物……至少,我們是如此認為。死亡在我們看來簡直像天塌下來了,對他們而言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
 
  我們絕大多數都和完成這些必要工作的普通人毫無瓜葛,他們被我們推到了遠處,和死亡本身同樣隱諱又神祕。這群人沒沒無聞、無人頌揚、無人知曉。我對死亡與相關工作者的興趣,多年下來成了籠罩生活的一張網,我只能自行想像的真相,這些人天天都會接觸到。當我們看不見怪物形影,只能隱隱聽見空調出風口傳出的腳步聲時,心中的恐懼必定會倍增,然而在面對死亡時,除了悄悄逼近的腳步聲之外我們什麼都不准看見,無法憑藉真實事物建立基本觀念。我想認識人類死亡最尋常的面貌──不是照片,不是電影,不是鳥類,也不是貓咪。
 
  在尋求解答時,世人往往會在教堂、諮商室、山上或海上找到答案,但我不一樣。我是記者,平時工作就是對別人提問,這時我就會相信──抑或是希望──能從其他人身上找到答案。我制定了計畫,準備找到天天在死亡身邊工作的這群人,請他們介紹他們的工作與工作方式。除了探索相關產業的運作機制以外,我還想探討我們和死亡的關係如何顯現在他們的工作流程之中,以及這份關係為死亡相關工作所奠定的基礎。西方死亡產業的一大前提是:我們生者不能在場,或者說不需要在場。不過,假如我們將這份重擔外包給別人是因為自己承受不了,那他們又是怎麼承擔下來的?他們也是人,我們和他們不應區分你我,大家都同為人類。
 
  我想知道的是,當我們以這種模式將死亡工作外包給別人,是否就剝奪了自己應獲取的基本認知?我們生活在人為的否定狀態,存在於天真與無知的邊界地帶,是否培育出了不符合現實的恐懼?假若明確了解死亡、看清了死亡,是否就能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呢?我想看到剝除了浪漫幻想、詩情畫意與矯揉粉飾的死亡,這是所有人終將面臨的一件事,我想看到它最為赤裸、最為平凡的真面目。我不想看到任何委婉的文飾,不想聽滿懷善意的人叫我邊喝茶吃蛋糕邊談論悲傷。我只想尋得一切的根源,從中培養出屬於自己的理念。
 
  「你怎能肯定自己畏懼的就是死亡呢?」散文家唐.德里羅在《白噪音》一書中寫道:「死亡是如此模糊不清,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感覺、長什麼模樣。你可能只是心裡有個個人問題,這個問題以宏大而普遍的議題形式浮上水面罷了。」我想將死亡縮小為我能捧在手心、能處理與承擔的大小,將它縮小到人類的大小。
 
  然而我越是和人談論此事,別人對我提出的質疑就越多:你來到了不必來的地方,是想要找到什麼?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燃燒自己的生命與心靈?
 
  從前的我一直活在安逸幻象之中,以為記者無論如何都能客觀地觀察世界,成為事件與他人之間的中介,在報導的同時不受任何影響。我以為自己刀槍不入,結果我錯了。我從前的缺失感確實存在,我也深深意識到了它,卻萬萬沒料到這份傷害的影響之深。原來我們對死亡的態度,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如此深切的影響。在這種態度下,面對破碎瓦解的事物,我們不僅無法理解,甚至無法好好哀悼。我終於目睹了死亡的真面目,在看清現實時受到了幾乎無法用言語描述的深刻改變。除此之外,我還在黑暗中找到了另一樣東西。潛水手錶在漆黑海中發光,孩子臥房天花板的星星貼紙在夜裡散發螢光──關了燈,我們才能看見黑暗中的光芒。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612075
  • EISBN:97862636123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MB
 

書籍延伸內容

世界在變,你不能不變!【遠流全書系】參展電子書,單本79折、兩本75折

會員評鑑

4.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5
|
2024/03/19
有關“死”的議題之所以神祕、迷人,是因為那是(活著)人類永遠無法接觸的境界;就算有死而復生的特殊案例,相信也無法闡述詳盡有關(人)死亡後的種種經歷。
儘管這本〔死亡專門户〕主要是以英國、美國共十二種與死亡有關的職業做採訪、研究和報告;然而世界各地針對(人)死亡的後續處理模式,或多或少因為各地人文風俗民情不同……有所差異,然而却大抵一致。

世間任何東西都會有保存期限,世上沒有所謂的永恆~
於是乎作者在第七章/遺體防腐師 內文中明確點出人類隨著文明科技的日新月異,想要靠著化學物質“延緩”死亡的“過程”,就如同人類靠著藥物“延續”生命的存活率般;對不相信靈魂說的……人在死亡後就只剩下漸漸腐爛的屍身,何以還需要藉由防腐來美化?
(西藏人選擇天葬;正常下穆斯林教會在人死後三天內將其埋葬/所以都不需要“防腐”)

有錢人對逝去的亡者可能會進行一場盛大隆重的告別式,貧困的人可能連基本火化的費用都籌措無計,更遑論土葬的地都只能做‘’短租‘’(菲律賓);蓋泰姬瑪哈陵還是建金字塔更是極致。
誠如甄嬛傳一書作者所言:那些所謂的儀式都是做給活人看,死去的人是感受不到的。

撇開科學面向,這不是一本鬼故事,也沒有大量探討道德良心抑或是社會觀感;正常的活人是有溫度的,亡者則相反。那些從事和死亡相關行業的人士門和一般行業的你、我都沒有不同(都有溫度)……
只是我在想:就算看遍了大量的生、離、死、別後,這世間的“凡事”或許都能處之泰然、比較豁達;
唯獨“死亡”~
畢竟它是如此的未知和恐懼,沒有真正經歷過(死亡)的人,你、我永遠也無法瞭解。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2024臉譜全書系展,電子書單書85折,任選二本82折!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