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廷的所有評鑑

房間絮語〈簡體書〉

房間絮語〈簡體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3/28

上週去大稻埕玩,第一次仔細的探索迪化街,也太有歷史風味。經過某一間店面時店員在街上大聲宣傳,店鋪後方有書店。我看了招牌才發現有兩間在臉書上按讚的書店: 青鳥和季風帶。

平常都是逛連鎖書局,難得經過就進去晃一圈,瀏覽一下書架上的選書,馬上理解為什麼都說獨立書店”有個性”。

我也反思了一下這種知識份子看世界的角度,究竟意義為何? 從小看了很多這種書,長大後發覺跟現實生活不太一樣,文人的時代精神似乎跟大眾的集體情緒是兩碼子事,社會情懷還是要寄於資本主義籬下。應該把心思拿去買股票,在對的時機買入台積電才對?

所以我看著眼前一櫃又一櫃的大部頭社會科學著作,覺得心好累,自己又沒投身相關領域,先讀比較貼近生活的散文隨筆好了。

季風帶是一間聚焦在星馬文學的小書店,希望引介更多星馬文學至台灣。我也想向這些人說聲感謝啊,他們豐富了台灣的閱讀地景。

季風帶的理念是「從區域視野書寫地方故事」。關於這一點,我很有感,也很好奇,別人是不是書讀多了也都會變成這樣? 對於區域、族群、文化的游離和交集充滿興趣。

我一直對世界各地的華人文化充滿好奇,台灣、中國、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歐美的華裔…,都承載著類似的文化特質,但又各自發展出獨樹一格的魅力。

我也蠻喜歡學術上稱為「區域研究」(regional studies)的研究領域,二戰後美蘇冷戰,美國為了抗衡蘇聯在世界各地的紅色入侵,投入大量資源培養了區域研究的專家,美國政府需要深入了解各個國家和區域的政治情勢、風俗習慣、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

因此,美國的學術機構紛紛成立了區域研究的部門,國際關係經典作品《想像的共同體》的作者Benedict Anderson專長就是東南亞的區域研究,任教於康乃爾大學。如果有人對於區域研究的歷史有興趣,可以去讀讀他的自傳。

對於讀書人而言,深入認識一個國家的風土民情,最直接的方式即閱讀當地作家的作品。我好像也都是用這種方法來”體會”一番,剛好網路時代讓旅遊紀錄片唾手可得,讀完書再上Youtube看一下影片,視覺體驗跟文學想像可以互補。

季風帶的書架上擺滿了飄洋過海來台的作品,很多都由當地的華語出版社出版。這些出版社,真的沒辦法用Google來發掘,如果沒有內行人指引,實在很難找到”切入點”。

我一直想找機會讀一下新加坡華語作家的作品,這次時間有限,快速的掃瞄一下眼前的書,抽了一本回家,全然純色的封面有一種牛津大學出版品的既視感啊。

作者是一位叫做「梁海彬」的新加坡青年作家兼劇場工作者,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畢業,此書為他第一本散文集,作者簡介還附上一張側面照,就決定是你了~

話說我不太喜歡作者簡介草草幾個字也沒照片,有種草率的感覺,那麼不想透露自己的故事,那我幹嘛花時間去讀你寫的故事呢XD。

我想感受一下新加坡青年的生活感悟,畢竟跟自己年紀相仿,到了望三的年紀,心中難免會有幽幽又憂憂的奇妙心境。人生就是這樣了嗎,諸如此類的問號一直浮現。為了尋找答案或慰藉,閱讀同齡人的感觸,頗有療效。

看到書名「房間絮語」,為什麼我想到的是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呢? 閱讀會讓人的思緒太輕飄飄嘛~不過閱讀和寫作的私密性,的確不分性別,愛看書的男生好像都會比較細膩?

本書作者也是這樣,文章的主題都是生活的翩翩聯想: 什麼是記憶;看照片想起童年,時光的流逝;空間詩學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夢境與現實的交融;咖啡館的人文情愫…

我很喜歡書中關於新加坡語境下的華人記憶。新加坡的華人流著炎黃的血液,但在文化和身分認同上卻有所迷惘。為了向西方世界靠攏而務實推行的英語化,讓華語的地位顯得尷尬。

身為一位中文系的人,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用語真的很像傳統的中國文人,在崇尚商業主義的(英語)社會,孔夫子等古人的話好像也有點Confusing了。

新加坡的都市地貌也是物換星移,施工的畫面是永恆的造景,都市設計,設計都市,都市更新,更新都市。兒時的店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購物中心。歷史傳承有具象化的載體嗎? 還是只能透過文字記錄呢? 白駒過隙,三十而立,人生如戲,三十而已。

書的後1/3,作者分享了劇場工作的心得,這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份。作者有自己的劇團,他除了是戲劇演出者,也是教育者。他會進入校園跟孩子們交流,希望透過戲劇,引領更多人思索自己的人生。

此外,他也簡述了一些戲劇創作、演出、學習…的感悟。演員如何跟劇本、空間、觀眾交流,彼此啟發,透過演出的形式,去激發出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我也從中一窺華語戲劇在新加坡的發展歷史和社會影響。新加坡是一個小島國,就我的感受,他們有一些”島國思緒”跟台灣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書中也提及了幾齣台灣的戲劇,例如《暗戀桃花源》,呵呵,這讓我想起曾在成大中文系修過「現代戲劇欣賞及實作」,教授花了三堂課讓我們看完DVD,並稱讚它是台灣最優秀的戲劇作品。其實舞台劇真的很迷人耶~都還沒時間把關於”表演”的書讀一讀,學無止盡~

本書出版社「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了蠻多新加坡華語作家的書,季風帶的書架上也有好幾本,我看作者簡介,好幾位都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或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的教授或校友的作品。先放到待讀清單,以後有時間再探索看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白宮義見:首位華人白宮記者直擊!美國權力核心的真實面貌

白宮義見:首位華人白宮記者直擊!美國權力核心的真實面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3/28

本書作者張經義先生是一位駐白宮的華文媒體記者,這本書是他在美國擔任特派員十年經驗的階段性總結。出版於2019年4月,美國政治局勢詭譎多變,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在全世界掀起波瀾。這一切的中心就是白宮,因此在白宮當記者真的是許多人的夢想啊,第一手的見證時代的脈動,莫過於此。不過也得謹言慎行啊,一不小心就從報導新聞變成被報導的新聞。

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書! 如果你對美國政治不熟悉,本書是最佳的入門讀本~ 如果你平常就有在讀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這三間主流報社的其中一間,對於本書內容應該不會太陌生。張先生大約2008年左右正式開始在美國的報導生涯,正值金融危機,百業蕭條。經歷一番寒徹骨的拼命,終於幸運的留在美國,開始長達十年的新聞夢。書的開頭紀錄了他當上白宮記者的心路歷程,鏡頭前的光鮮亮麗,其實背後都是血與淚啊,這種毅力令人佩服!

2008年也是美國政治歷史上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歐巴馬當上總統,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任黑人總統。本書的故事也從此展開,作者貼身的見證了歐巴馬的八年任期,以及2016年開始的川普任期。白宮記者的任務就是跟隨總統四處跑行程,或者在白宮新聞室開記者會。美國總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國際頭條,所以得隨時繃緊神經與時間賽跑,在第一時間向觀眾發送新聞。這個職務實在很屌,而且顯得很神秘,透過作者的分享,讀者得以一窺內幕,認識一下白宮內的新聞是如何產出的。

作者以四年任期為分界,報導了歐巴馬和川普任內的重要政策和新聞事件。例如:歐巴馬標誌性的健保法案到底是什麼? 川普的通俄門又是什麼? 此外,作者也花了許多心力介紹美國的政治體系是如何運作的。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差別為何? 什麼叫做期中選舉? 什麼是選舉人團制度? 假如你覺得這些東西很陌生,又很好奇想了解,你都可以從本書中學到。

我對上述事物都有一定概念,不過也是那邊學一點,這邊看一點,零零散散。透過作者的系統性梳理,才第一次連貫起來。而且我也學了不少新知識,最大的收穫是終於瞭解「茶黨」是什麼了。原來美國兩黨制的根基正在動搖,第三勢力正在蠢蠢欲動。

美國的社會問題真的層出不窮,槍枝管制、種族歧視、民粹主義…似乎逐漸成為常態。作者在書中寫道,連在家裡睡覺,有一天被聲音吵醒,原來發生了槍擊案,國會議員還中彈重傷,真的超誇張! 關於這些議題,張先生也有深入剖析。

這一周亞特蘭大和科羅拉多也都發生大規模槍擊案,亞裔遭遇的種族仇恨也成了新聞頭版,現在亞裔連走在街上都會心生恐懼,甚至遭遇攻擊…這是要怎麼生活@@?

三天前美國書評人協會選出了2020年度的得獎作品,回憶錄的得獎作品為《Minor Feelings: An Asian American Reckoning》,探討的就是亞裔的身分認同、成長經歷、生活困境…等議題,這個獎項頒發的時間點也太巧合了。其實讀越多相關的書,就會不斷納悶人類為什麼那麼喜歡區隔彼此,劃分楚河漢界? 之後再找時間讀讀看《Minor Feelings》,希望有更多的啟發。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Taiwan in 100 Books

Taiwan in 100 Books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2/20

這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書,一本關於台灣的好書~

我們台灣人經常哀怨被世界所遺忘,還要大張旗鼓的募資去紐約時報買廣告,但效益如何? 究竟有多少老外在乎呢? 根本無法衡量吧。這個比喻很荒唐,卻挺寫實。若拿愛情當比喻,我們就像不被愛的那一方,痛心疾首的想要挽回逝去的戀情,心灰意冷之際,才發現原來最愛自己的那個人,早已默默守候在身旁。

這本書的作者John Grant Ross是一位出生於紐西蘭的台灣女婿,1990年代來亞洲探索後愛上了,從此就在此住下來,大部分的時間他都住在台灣,目前跟妻子一起住在南台灣的某個小鎮。2002年的時候他曾經出版過一本關於台灣的書《Formosan Odyssey: Taiwan, Past and Present》,融合了台灣歷史與作者自身的經歷,這本書也是英語出版世界蠻有代表性的台灣讀本。

作者對於台灣有深厚的情感,一位老外竟然能夠如此愛台灣,應該稱呼他為Mr. Taiwanese才對! 各位應該都有在看Youtube吧,發燒影片經常出現在台灣的外國人製作的影片。就我個人的想法,這些Youtuber的”文化觀察或體驗”是比較表層的,大眾的日常生活(例如:臭豆腐、牛肉麵、逛夜市、太魯閣…you know~)這種文化交流當然很棒,但勢必得犧牲掉一些比較嚴肅的題材,畢竟,你能想像莫彩曦討論228事件嗎?

因此,有些東西只能透過書面形式呈現,透過書籍出版的方式接觸有興趣的群體。John的這一本《Taiwan in 100 Books》就是集大成的著作! 這是一本很經典,以英語寫就的台灣讀本! 它應該會成為許多對台灣有興趣的老外認識台灣的閱讀起點之一。我知道還有其他與台灣相關的英文讀物,可是它們都是單一主題,沒有任何一本書像《Taiwan in 100 Books》一樣提供了如此全方位的文化論述。

英語世界關於台灣的著作本來就不多,Goodreads上面的Taiwan Books總共也才860本(相對照之下,日本有26,231本;中國12,769本。比例懸殊之大可見一斑。) 台灣連在文本的世界裡都是被遺忘的國度,很少有作家願意花心思在我們身上,跟中國相比,我們如蜉蝣,not worth mentioning, insignificant. 不然眾多老外也不會誤把Taiwan當成Thailand了。就算聽過台灣,也只會說: Oh, I know, beautiful Formosa! 福爾摩沙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單字,白人環球旅遊的短暫歇腳處: “Yeah! The people are extremely friendly.” 大概就這樣,拍個影片上傳Youtube,#ILoveTaiwan,玩得開心,台灣人似乎就心滿意足了。

《Taiwan in 100 Books》在Goodreads上目前也只有9個評價,實在太可惜了。John對於台灣文化和歷史的了解,可能比大部分台灣人還要深刻。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書蟲,涉獵的範圍極廣,對台灣有通透的認識。他有經營一個部落格[Bookish Asia: The East Asia Book Review],他不只讀書,也會寫書評! 而且寫得蠻好的! 他發表在部落格上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書評,偶爾他也會訪問一些出版過台灣書籍的作者,將訪談文字稿分享給大家。

部落格裡的這些書評構成了本書的基礎。他將獨立的書評巧妙的銜接在一起,深具故事性,以台灣歷史時期為先後順序,提供讀者一幅清晰的”台灣閱覽圖”,去蕪存菁,他將自身幾十年閱讀台灣的心得濃縮為一本三百多頁的書,提供有心認識台灣的英語讀者一個最佳的入門指南。作者的文筆很好,他不是學者,所以筆觸相當親切。

我認為他選的書也很值得翻閱。身為台灣人,我很驚豔於作者的淵博知識,他”真的”非常瞭解台灣的社會文化,透過他的導讀,我也得以從一位老外的角度檢視腳下的這塊土地。書中有很多學校沒教過的有趣知識,閱讀的過程中,有時還會覺得這真的是台灣嗎XD? 讀完本書,你一定會用嶄新的視角,再次愛上台灣,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台灣有那麼多樣的風情,Taiwan is amazing!

列舉一些書中提及的主題:
台灣的鐵路、駐台的外媒記者、台灣曾經也是盜版圖書王國、鄭成功、宗教、台灣在冷戰中扮演的角色、英文老師群體、國民黨、政府的出版物、動物走私、雛妓的議題、兩岸關係、美食、學術著作、紅葉少棒隊、傳教士、原住民、小說、日治時代、本土音樂圈、人類學家的研究、被美國人收養的台灣人、清代統治、二二八事件、美國如何形塑台灣文化、戒嚴後的民主化歷程、台灣的核彈計畫、陳進興事件、在台老外的心境、經濟奇蹟、武術、中醫、占卜、白色恐怖、21世紀的台灣…

你也知道,100本書可以涵蓋多少主題~本書就像葉問,一本打一百本。作者針對每一個主題的拿捏恰到好處,長度剛剛好,讓我們快速理解這個主題的內涵,又不會蜻蜓點水。有興趣的人可以去他的部落格讀兩三篇,大概就懂了。這本書真的神,沒有理由被冷落,而且台灣讀者一定要知道有這麼一本優質的好書存在,他不只是為了英語世界的讀者而寫,更是為了台灣人而寫。

這本書在英語世界有引起什麼討論嗎? Taipei Times上有一篇書評(評論員應該也算John的朋友),關鍵評論網也有一位嗅覺敏銳的記者Nicholas Haggerty(這位仁兄的背景也很有意思~人類學+中國研究背景,也算另一位愛台灣的老外吧^^)寫了書評,甚至還特地為本書出版社Camphor Press做個專訪,〈A Small Press That Seeks To Bring Taiwan To the World〉這篇報導介紹了這間出版社背後的故事。
書籍的受眾群都是知識份子,這種知識上的影響力雖然無形,但是蘊含的後勁無窮。網紅的影片船過水無痕,看完一本書的餘韻才會繞樑一輩子,一本書可以形塑一位西方/台灣讀者的深度觀點,這才叫真正的影響力。

作者在第293頁寫到:[And so we turn to the soft-power war, the need to promote Taiwan’s story to the world and also its strategic importance to the region. I believe book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fighting Taiwan’s good fight – not books that are little more than clumsy government propaganda pieces, not political polemics, not even war thrillers, but works that highlight and humanize Taiwan as the peaceful, tolerant civil society it is.] 這一段文字出現在《The Chinese Invasion Threat: Taiwan’s Defense and American Strategy in Asia》的書評裡,這本大陸攻台的書也是Camphor Press賣得最好的書。John Grant Ross是不是真的很愛台灣。前陣子美國國務院也把美台官員的交往限制解除了,美台關係升溫的”反面解釋”大家都心知肚明。面對這種微妙又敏感的議題,我們迫切需要John所說的humane narrative,不單純為了形塑西方閱聽人的觀點,對於台灣人自己來說更為重要,《Taiwan in 100 Books》能讓台灣讀者從不一樣的觀點重新審視自我和家國。若你認真地研究了Goodreads上所有的書單,這一本應該是最佳首選!

其實,這本書在Goodreads上有一篇評論由一位叫Joyce Bergvelt的荷蘭女士所寫,她也寫過一本以鄭成功擊退荷蘭人為背景的歷史小說《Lord of Formosa》,John也有將其收錄於本書中,本書預計今年也會出中文版。Joyce女士在下方留言處,提及2019年時她與魏德聖導演在荷蘭碰過面。查了一下新聞,原來魏導為了正在籌拍的《台灣三部曲》跑去荷蘭考察當年的船艦,可想而知一定事前有先調查過,順道拜訪Joyce女士。

書籍是軟實力的最佳載體之一,還有另一位很愛台灣的旅遊作家Joshua Samuel Brown,寫過孤獨星球的台灣版,也出版過好幾本跟台灣相關的著作。去年底Camphor Press才剛出版他第一本小說《Spinning Karma》,故事背景也是設定在台灣。這些在台灣用英語寫作的作家,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若從讀者的角度出發,這種書也蠻有趣的,跟著老外玩台灣,知性之旅,至少蠻吸引我啦~

Joshua Samuel Brown在2018年跟他的伴侶Stephanie Huffman寫過一本《Formosa Moon》,可以翻譯成《寶島蜜月》,他們度蜜月竟然沒去捷克,而是來台灣!《Formosa Moon》也有收錄於《Taiwan in 100 Books》中。Joshua Samuel Brown也不斷地在網路上推廣台灣的好,他也會寫關於台灣的書的書評,例如有一位網友在Twitter上詢問有哪些關於台灣的好書,他就直接推薦《Taiwan in 100 Books》。另外,Joyce女士其實也有在Goodreads上面寫《Formosa Moon》的書評! (透過文字的方式遊歷台灣,這種感受是很奇妙的~)

這個作家的群體真的很愛台灣,他們會互相打氣,彼此分享對台灣的熱情,台灣社會卻在某種程度上拒人於門外…

《Taiwan in 100 Books》第296頁有一段文字:[The flip side of the warm welcome that Taiwanese extend to foreigners is the frustration, slowly growing through the years, at always being an outsider – not to family, friends, or colleagues, but certainly to the society in general. After Groot had been in Taiwan for five years, he was “looking for some way to break through this barrier”. The answer was his walk around Taiwan; it would, he hoped, connect him more deeply to the land and its people.] 這一段文字出自John Grant Ross對《Taiwanese Feet: My Walk around Taiwan》所寫的書評。本書作者John Groot將自己徒步環島的過程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Goodreads上面唯一的評論正是Joshua Samuel Brown所寫!

回到正題,《Taiwan in 100 Books》是一本很讚的書,它是Books about Taiwan這個小眾領域的集大成之作。身為一位台灣人,真的覺得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著作~希望有更多台灣人有機會讀到。John Grant Ross甚至在書中還預告了第二集正在編製中,將會聚焦於由中文翻譯為英文的台灣作品,以及LGBTQ+之類的主題(外媒也很愛報導的主題,呈現台灣多元繽紛的社會活力!)。關於台灣的書可不只100本,搞不好有上千本,我們需要John Grant Ross這種鐵桿粉絲替我們爬梳複雜的文本脈絡,我很期待能早日讀到《Taiwan in Another 100 Books》。除此之外,他還有提及正在編寫《China in 100 Books》,引頸期盼!

2020年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終於被翻譯成英文版,這也是台灣作品被引介至英語世界的一大盛事。Goodreads上面也有1200多個評價,評分高達4.51分,可見擄獲不少西方讀者的心! 三毛的身影也有出現在《Taiwan in 100 Books》中,其中兩本書(《蘭嶼之歌》、《清泉故事》)正是託她的福,才得以順利付梓,譯者正是三毛本人。這種文本在時間和空間交疊的情形,相當微妙且引人入勝,近幾年有越來越多試著將台灣作品翻譯成英文的倡議,與此同時,如果能把英語世界的台灣讀本介紹給台灣的讀者,裡應外合,會不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Taiwan in 100 Books》最後一段如此寫道:[Taiwan remains greatly unrepresented; its virgin territory awaiting willing writers. How about a travel account of a trek along the length of Taiwan’s magnificent mountain ranges, or a series of walks retracing historical trails? Or a maritime circumnavigation, visiting not only Taiwan’s offshore islands but those of the Philippines and Japan: the gorgeous Batanes Islands in the Bashi Channel, and Yonaguni Island, the westernmost point of Japan? How about Taiwanese-Americans discovering their family roots? A leisurely pilgrimage around Taiwan’s Buddhist monasteries? Or a look at Taiwan’s wildlife woven around a search for the extinct clouded leopard? The possibilities are intoxicating.] 我很喜歡他這種天馬行空的想像,連雲豹這個台灣自然文學的經典題材他都知道。

好巧不巧,2020年7月有一本新書《Two Trees Make a Forest: Travels Among Taiwan's Mountains & Coasts in Search of My Family's Past》出版,竟然呼應了作者的想像! 這本書中文版預計2022年出版,應該會擄獲不少粉絲,因為也很好看。作者Jessica J. Lee的母親是台灣人,爸爸是英國人,出生於加拿大,她是一位環境歷史學家,對於自然環境的描寫功力一流,目前正在劍橋大學當研究員。她也有榮獲加拿大的文學獎(RBC Taylor Emerging Writer Award),文筆自然不在話下。她在2017年時來台灣待了三個月吧,追溯外公外婆的故事,同時踏訪台灣的山岳,並且研究台灣「自然與環境研究」的歷史。她的文筆好,情感敏銳細膩,兼具深度的知識,成果就是一本精彩的好書。正如John所說,台灣還有很多題材值得書寫,可是這些作品得有人看才行,不然都是枉然。因此,讓更多台灣人知道他們的存在,應該是很關鍵的第一步~

這些關於台灣的書,不能任其默默消失,就像流星,或許稍縱即逝,但也有那麼璀璨的一瞬間,給予追星之人許願的空間。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2 人中有 1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越讀者

越讀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2/12

本書為探討”閱讀本質”的經典書目之一,作者是家喻戶曉的郝明義先生,正如其他人的讚美,如果沒有真真切切的閱讀體悟,就不可能寫得出如此深刻的閱讀心得。《越讀者》連書名都取得極富巧思,在當代社會,閱讀已經不再侷限於紙本,”閱讀”有點像變形蟲,具有多重的面貌,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閱讀,只不過一位讀者能不能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就得靠個人的修行和悟性。

幸運的是,有一些參透了其中奧妙的前輩,願意將自己的心法無私地傳授給後人,而這本書就像失傳已久的武林秘笈,值得我們花費幾天的時間細細品味,讀完以後,雖然仍得親自到江湖闖一闖,才能心領神會,不過至少略知一二,面對茫茫書海,手中握有定海神針,就能減少迷航的機率。

假如你本身已經對閱讀有一番心得,這本書就像在跟同道中人對談,看書是一件很安靜的事,此書應該能安撫許多讀者的心,證明此道不孤,還是有其他人跟自己有類似的心境。這種心境很微妙,如果你對於”閱讀”這件事有所困惑,本書能夠提供很多解答,讓我們調整閱讀的心態,更純粹的享受閱讀的樂趣。

“閱讀”也是與時俱進。本書出版於2007年,已經15年了,因此書中的內容在今天看起來,也有一點年代感,例如PDA在書中依然是主流的閱讀器之一,2007年正好是蘋果推出iphone的年份,智慧型手機的流行,從此改變了人類閱讀的姿態。當時的網際網路也逐漸普及至一般家庭,許多人尚未理解如何善用網路的搜尋引擎,以拓展自身的閱讀視野。

書中有一章,郝先生專門演示如何使用Google搜尋所需的資訊,這種技巧在2021年早已家常便飯,每個人都是關鍵字搜尋的行家。不過在網路方興未艾之際,就已經理解其潛力的人,的確是跨界的”越讀者”。這可能也是閱讀帶給人的好處之一吧,學以致用,把知識和生活相結合,使人生擁有更多可能。

本書的開頭引用貝佐斯創立的太空科技公司Blue Origin為背景,說明貝佐斯也是一位懂得閱讀、跨界的企業家,時隔15年,貝佐斯也(曾經)成了世界首富,Blue Origin也逐漸站穩腳步,正在跟馬斯克的Space X一同爭奪未來人類探索太空的話語權。我常常覺得這些大人物的想法都好厲害,知道時代的潮流何去何從,進而掌握先機,開創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其實累積了一定的閱讀量以後,對於”時代”的變遷也會有特別的感觸,紙本書有點像時光膠囊,把某一段時光凝結在書頁上,每次在圖書館或網路上研究一、二十幾年前的出版物,常常會看到小時候讀過的書,就會感嘆時間飛逝。網路的普及也不過20年的事情,竟然已經徹底改變人類社會的結構。閱讀這本書,也讓我從另一種視角認識”網路與書”彼此之間如何截然補短。作者的真知灼見,真的令人佩服!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紐西蘭的文學旅程

紐西蘭的文學旅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2/10

雪梨的市中心Town Hall周遭有好幾間書店,市政廳斜對面的紀伊國屋在熱鬧購物商城的三樓,周圍都是高價位的美食餐館,身為一個口袋空空的留學生,我只好泡在書堆裡尋覓精神食糧,盡可能地囫圇吞棗,因為有太多吸引人的作品,就算只是閱讀一本書的簡介和作者介紹,就已經能讓我雀躍不已~

紀伊國屋裡有一小區中文圖書,用書套細心的呵護著,我從書架上取下好幾本來自台灣的作品,一本定價NT$250的平裝書,價格標籤印著AUD30,想起反映實質購買力的經典大麥克指數,書籍或許也可以當作另類指標? 這間紀伊國屋是澳洲數一數二的代表性書店,畢竟在氣宇軒昂的世界級CBD,鬧中取靜,竟然有如此大坪數的閱讀空間,一本書那麼貴,也是情有可緣了,不然如何支付租金成本呢。

中文圖書只有大約兩三個書櫃,我仔細端詳中文圖書區呈現的作品,除了幾本比較知識性的書之外,一定比例的書,都像那種漫畫店常見,供人租借的言情小說。果不其然,愛情是人類的必需品,羅曼史的類型小說就算在燒焦的國度,依然是主流的閱讀品味。中文書已經夠少了,澳洲的中文讀者又更少,會掏錢買的人一定更少…如俄羅斯娃娃,一層一層,小眾中的大眾文學,儘管可人,但對不起,我無法愛你。

我走回離入口處不遠處的另一個主題書架: Australian Literature,異國情調正在誘惑,不用到艾爾斯岩了,在雪梨的中心就能呼喊愛情。泡在這個書架前整個下午,離開時夕陽照在川流不息的下班人群身上,逼人的暑氣退去後,反而有一股親切的涼意,來澳洲前,我已經讀過幾本關於這個國家的作品(例如:國中時讀過村上村樹的《雪梨!》),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夢想有一天能夠親自來Oz Land體驗一番,Laid-back lifestyle,跟咱們福爾摩沙有什麼不同呢?

澳洲的書很昂貴,一般都至少新台幣七八百元,我拿了一本《The Best Australian Essays 2015》,Black Inc.出版社的澳洲散文選集。這系列的書讓我想起台灣九歌的年度散文選,由文學專家精選當年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文學的意義就是紀錄,這種選集(anthology)往往精準的捕捉那一年的社會氛圍,讓時代的精神刻印在扉頁上。

對於讀者來說,這種選集也意義非凡。一來,可以認識很多不同作家;二來,收錄的文章經過精挑細選,品質不會太差;三來,萬花筒般的主題,提供一幅文化視角的清明上河圖,庶民生活透過文學提煉,質地純粹,值得細心品味。

這本書讀完以後,認識了一些澳洲頗受歡迎的澳洲作家(例如:Tim Winton、Peter Carey…)。研究所的課業占據我大部分的時間,其實沒那麼多時間讀課外讀物。但忙裡偷閒時,也讀了幾本澳洲作家的作品,關於這方面的閱讀體驗,可以展開成另一篇長文了,暫且跳過。我想說的是,透過閱讀,讀者可以從很深層的視角去認識一個國家、社會、族群的精神世界,我知道寫這些很做作,但是應該有人能夠體會吧~

*
雖然我待在雪梨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年,但這段時間我可是把雪梨市區所有的書店都跑遍了。雪梨大學位於Newtown附近,這一代可是嬉皮們的出沒場域,除了一些潮流時尚的個性小店,也有一些獨立書店,為了吸引過路人的眼光而別出心裁,例如把一本書用羊皮紙袋包起來,在袋上寫幾個關於這本書的關鍵字,交換禮物般的福袋,讀者與書的相遇最注重緣分,人一輩子能讀幾本書呢? 這種萍水相逢的露水姻緣,好比Tinder向右滑配對成功的一”頁”情,心靈層面的私密性行為,又不用害怕染病,現代人不都追求新鮮和激情嗎,閱讀也是隨時代而蛻變吧,我可能也上癮了,書籍的千人斬,假以時日,我hen可以!

不過Newtown離我住的China Town比較遠,平時不會特意去走訪,而且價位也比較高,我最常造訪的書局是Book Grocer,它是一間澳洲連鎖的折扣書店,由老闆挑選一些優質又有貨源的折扣書。2017年時每本書6澳幣,一年下來我買了大概二十幾本吧,我採買時心裡都有一股罪惡感,因為6澳幣就可以買到幾近全新的精裝版,定價通常三十幾澳幣,竟然用1~2折的價格就能入手,很感嘆書籍如此廉價,彷彿稱斤論兩的菜市場雜貨,懇求有心人收留。流浪動物之家往往貓/狗滿為患,一本書的寫作和設計要花費多少心思…出版後變成remainder books,難怪思想家要哀嘆當代精神生活的匱乏。

說來弔詭,它讓我用有限的預算,讓我的思想更上一層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就是Tony Judt的遺作《When Facts Change》,我用英文讀他的文章,打從心底獻上最誠摯的敬意,如果你懂什麼叫做知識啟蒙,就是那種感覺,從來沒有想過人類的思想可以如此的深邃,文筆之好,簡直不可思議! 精神食糧令心靈豐滿,但這個過程,也讓我有機會觀察澳洲書市的一些現象,或許也能以此類推至其他英語系國家吧。

另一間折扣書店叫做Basement Books,位於人來人往的中央火車站底下的連通道,它離我住的地方只有十分鐘的路程,我幾乎每隔幾天就會造訪一次,它像跳蚤市場,販賣的書不如Book Grocer精挑細選,而是大雜燴般的陳列販賣。我不太喜歡它的書櫃分類,而且書籍良莠不齊,毫無章法可言。可是這也是另一種逛書店的樂趣了,練習在琳瑯滿目的書海中搜尋自己感興趣的作品。

我最常停留的書架是書店最深處的幾個櫃子,掛著牌子”Miscellaneous”,我坐在地板,一本一本的拿下來,開啟Goodreads的App認真的做研究,從一開始的蒙昧無知,漸漸的好像摸索出一些規律,認識了幾間英語世界重量級的出版社,除了蘭登書屋,我終於也叫得出一些響噹噹的名字: Bloomsbury、Vintage、The Knopf Doubleday…雖然沒有完全釐清它們錯綜複雜的關係,但至少能夠描繪英語出版世界的輪廓,明白了台灣一些翻譯作品的源頭,學海無涯啊~尋找事物彼此之間的關聯性,真的很有意思。

*
雪梨還有一間我很愛的書店Abbey's Language Book Center,一樓賣了很多我鍾愛的科幻小說。好想回到國高中時,天真無邪,沉浸在太空歌劇的冒險裡。當時的閱讀是100%純粹的,沒有現在目的性/職涯為導向的雜質,可惜時光飛逝,我沒有海萊因《夏之門》裡,那扇回到過去的門,按下人生reset鈕,最後有一隻可愛的貓相依偎。歐美的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汗牛充棟,一字排開,氣場磅礡,我突然覺得對於科幻小說的認識也太皮毛了,不過人長大了,心智也不同了,科幻小說賦予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但是在職場上顯得不切實際,只好先專注於非虛構作品的閱讀了。

關於科幻小說,我有超級多的研究心得,畢竟它可是我愛上閱讀的起點,我一定要找機會來寫一篇專文,中國近幾年科幻一頭熱,可以把它跟台灣做結合,在此向交大的葉李華教授致敬一下,推廣科幻不遺餘力,科幻世界太迷人,難怪國內外還有專門研究科幻文學的系所,科幻博大精神,人類的想像力無邊無界。

Abbey's Language Book Center既然叫做語言中心,二樓擁有一整層的語言學習書,我花了兩個下午檢視以英文寫就的教材,羨慕英語世界資源的豐沛,各種小語種都能學習,很希望有時間學習各國語言,不過人生短暫,還是把英語學好比較實在,而且台灣人也很幸運,中文畢竟也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之一,中文有眾多優質的文學作品,以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說,也沒投錯胎啦XD。

*
澳洲文學在某種程度上跟紐西蘭文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個國家像難兄難弟,澳洲是老大哥,紐西蘭則是小老弟,眾多紐西蘭公民來澳洲工作,兩國之間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澳洲官方的文件,紐西蘭人通常都有特殊待遇。澳洲是一個移民社會,她的文學獎得主有許許多多都是移民後裔,多重文化與個體生命交融,激盪出的文學充滿異域感,在白人社會格格不入,希望重回血緣的母土卻也被排除在外,游離轉化為奇特的文學質感。

紐澳從建立之初就是移民社會,連社會主流的白人也是英語世界的”移民”,他們是來自英國的囚犯,被放逐到遙遠的殖民地展開新生,紐澳人如今依然心繫著英倫半島,在英語世界,紐澳人民有一股自卑感,彷彿日不落國的文化才是正宗,所謂的紐澳文化是次等的。紐澳文學裡,自我的身分認同是恆久的書寫主題,早在十九世紀,紐澳的文人就已開始大聲疾呼,希望大眾關懷腳下的這塊土地,不必心心念念遠在天邊的女王了,我們(紐澳人)是破繭而出的新文明,我們要有自信,強化身分認同,凝聚歸屬感,我們是獨一無二的!

紐澳文學在建立民族意識的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幾百年以來,各個世代的作家用文字捕捉當代的精神並一脈相承。沒錯,或許我們的先祖是被鄙視的罪犯,但終究揮灑血淚,篳路藍縷開墾了一塊世間樂土,又擁有歐陸人人稱羨的美麗大自然,我們理當自豪!

就這樣,紐澳文學漸漸寫出了自己的套路,值得注意的是,原住民文學也成了敘事的一部分,白人對原住民的剝削與歧視,也成為紐澳文學經常聚焦的主題。我讀的那本《The Best Australian Essays 2015》中,有好幾篇便是原住民面臨的困境,紐澳政府目前仍在努力,希望彌補曾經犯過的錯誤。

《紐西蘭的文學旅程》由一位紐西蘭作家的專欄作品集結而成,專門寫給台灣讀者欣賞,由一位台灣的高中英文老師翻譯引介。本書出版於2004年,儘管已經出版十幾年,內容卻歷久彌新,世界各國之間文學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這種知識性的你來我往,引起的心靈共鳴,還是比Youtuber的影片更加雋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Alive, Alive Oh!: And Other Things That Matter

Alive, Alive Oh!: And Other Things That Matter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1/30

當你100歲時回望人生,你會想起什麼?

《Alive, Alive Oh!》的作者Diana Athill是一位英國的傳奇女編輯,本書出版於2016年,當時她已經即將100歲! 這位作者是誰呢? 她是一位英國人,出生於1917年,卒於2019年,她的人生基本上就是西方20世紀的一部縮影。Diana的主要職業是編輯,她在出版界工作了半個世紀,編輯生涯曾經與眾多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作者共事(西蒙波娃、奈波爾、阿特伍德…等等。),畢竟是英國啊,日不落國的文壇,其實就是世界文學的軸心,至今也不例外。享譽全球的文豪,絕大多數都是以英語寫作的作家,而身為一位女編輯,在女權尚未普及的20世紀中葉,她的職業成就也是令人刮目相看。

一直替別人修改文句久了,文字功力自然爐火純青,Diana在四十幾歲時開始動筆,將近一甲子持續的筆耕不輟,也寫了許多大獲好評的作品。她寫過小說,但她最受人追捧的是回憶錄。她在漫長的一生不同的階段裡,寫過好幾本回憶錄,這幾本回憶錄分別聚焦於她特定的人生時光,題材也很吸引人,竟然是赤裸裸的剖析自己的愛情經驗。Diana是一位非常坦率的作者,毫不避諱或閃躲所謂”俗世的眼光”,她活得快樂,活得精采,純粹為自己而活。如果你是一位嚮往心之所向的讀者,一定對她的故事會有所共鳴。

Diana在15歲時結識了她人生的第一位摯愛兼未婚夫Tony,她跟當時傳統英國社會的女孩一樣,認為自己一定會步入婚姻,與一位男人白頭偕老。她與Tony的愛情如沐春風,但二戰來臨,Tony前往埃及擔任轟炸機的飛行員。在戰爭期間,小倆口透過寫信的方式互道衷腸,直到某一天突然杳無音訊。可惜兒女情長敵不過烽火無情,身處在前線的Tony愛上了另一位女孩,事隔兩年竟然寫了一封分手信,希望解除婚約,而Diana也放手了。深深受傷,就此Diana終身未婚,在愛情的路上,她擁有過許多戀人,但這幾段戀情儘管幸福,也充滿不幸。

她曾經與一位埃及裔的作家交往,Diana好心慷慨的與他分享自己在倫敦的公寓,這位作家卻在日記裡不停的批判她,身受憂鬱症糾纏,這位仁兄最後在Diana的公寓裡自盡,這段經歷也構成Diana其中一本回憶錄。另一場戀情的男主角是一位美國的黑人,他也是千里達與多巴格獨立運動的狂熱分子,他自稱自己是Malcolm X的親戚,這位戀人後來被人刺殺身亡,如此戲劇性的題材,自然也成了Diana另一本的回憶錄。

你如果以為這樣就結束了,那就太小看Diana了~她跟一位牙買加劇作家有一段長達四十年的關係,兩人從來沒有真正的婚約,實質上的關係卻比家人還親密。兩人真正有戀人關係僅8年,卻同居四十年。更令人驚奇的是,這段關係的某一段期間裡,Diana歡迎劇作家的年輕小女友一同搬入公寓展開三人同居生活。有沒有覺得很誇張呢~的確,若以世俗的眼光來檢視,這種複雜的情感關係儼如禁忌。不過呢,當你閱讀Diana的回憶錄,站在她的角度觀看,這一切自然不過,因為她也很喜歡那位年輕的小姑娘,若能共同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一起同居又何妨。

她在回憶錄裡細數過往的情史,用真實的筆觸紀錄內心的起起伏伏,對她而言,寫作必須講究真實,她一以貫之,甚至有點毫不留情,深刻的追憶過往。這種敞開心胸寫作的方式,使她贏得廣大讀者的欣賞。其實你我心裏都明瞭,多數人的”人生”等同於”為他人而生”:走上父母規劃好的職涯、為了五斗米折腰、迫於家族的蜚言流語而步入婚姻、避免社會的異樣目光而掩飾愛情的取向…數不勝數。誰不想要依循自己真實的渴望度過一輩子,而非隨波逐流?

現實中,敢於傾聽內心聲音並付諸實行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她甚至還在書中直接承認,她比較喜歡當別人的情婦,這樣能享受純粹的愛情喜悅,而不用操煩柴米油鹽:” What I was really happy with was a lover who had a nice wife to do his washing and look after him if he fell ill, so that I could enjoy the plums of love without having to munch through the pudding.”。性情中人啊~

儘管她筆下的作品悲劇色彩濃重,但實際上她的人生還是過得挺平順的,擁有快樂的英倫童年,在鄉村的宅院裡,享受English childhood,閱讀書籍受文學薰陶,大學進入牛津大學讀英文,畢業那年遇上二戰爆發,進入BBC擔任情報員,戰後踏入出版界,擔任文學編輯長達半個世紀。愛情並非她人生的全部,她在2000年時也出版過一本書《Stet: An Editor’s Life》,編輯生涯的回憶錄,在Goodreads上也有超過一千個評價,代表也挺受歡迎。有人稱呼她為那個年代倫敦出版業最有份量的女編輯之一。有時間蠻想讀讀看這本書,可以從第一手視角,認識20世紀世界文學的中心。回憶錄真的是一種很棒的閱讀題材!

撇除編輯的成就,Diana成為文壇炙手可熱的作家,竟然發生於她90歲左右時。2008年出版的回憶錄《Somewhere Towards The End》榮獲美國書評人協會最佳回憶錄獎,使她一舉成名,成為西方文學節(literary festival)的座上賓。她在本書裡分享了關於衰老的種種體悟,引起眾多讀者的共鳴吧。

我讀的這一本《Alive, Alive Oh!: And Other Things That Matter》是她倒數第二本作品,出版於2016年,Diana百歲生日前夕,本書收錄了十篇散文,主題包含她童年的生活、看待死亡的態度、喜愛的書籍、人生的教訓、成長於20世紀英國的心境。最大的亮點是〈Alive, Alive Oh!〉這篇文章,我很久沒讀到如此有感染力的作品了。Diana一生未婚,但在42歲那年,竟然懷孕了,接著又突然流產了! 流產使她差點喪命,卻也讓她更加珍惜活著的每一刻,所以才有[Alive Alive Oh!]感人肺腑的生命嘆息。

另一篇文章〈The Decision〉也充滿省思,她分享了自己決定搬入安養院前後的心情寫照,頗值得玩味。Diana對於衰老毫不畏懼,有時還非常幽默:”But my main luxury is now something which many misguided old people dread: the wheelchair. They think submitting to it is humiliating, and they are wrong. Nothing could be more deliciously luxurious than being pushed around a really thrilling and crowded exhibition in a wheelchair. The crowd falls away on either side like the Red Sea parting for the Israelites, and there you are, lounging in front of the painting of your choice in perfect comfort. I shall never forget the first time I fully realized how marvelous this can be. It was in front of Matisses’s red Dance, and I have never enjoyed a great painting more intensely.” 如此可愛的老奶奶,誰能不愛^^。

還有一篇我很喜歡的文章為〈A Life of Luxuries〉,Diana是一位熱愛時尚(fashion)的女性,她分享了自己一輩子時尚品味的演變,並且提供一個很有趣的時代背景,即20世紀社會對女性時尚的美感變遷:”I can’t help regretting the passing of the evening dress-what in my mother’s young days was called a ball gown-because almost any woman moves better and looks prettier in a floor-length dress, with her shoulders emerging from beautiful material. I think its demise came about when the word ’sexy’ became acceptable as a description of an attractive garment. It was not that young women in the past were any less eager than those of today to make men desire them, but the words we associated with desirability were ‘beauty’, ‘prettiness’, ‘charm’. I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heard ‘sexy’ applied with approval to a piece of clothing-which would have been in the 1950s; it surprised me a bit…” 2021年1月忠孝復興站手扶梯旁最大幅的廣告,正是當下最紅的直播產業,十幾位網美任君挑選,小露香肩已無法滿足當代人的幻想,美豔巨乳才是社會對於美的共識吧…

閱讀一位作家晚年的作品,某種程度上其實也像讀一篇很長的書評,將其一生的著作、經歷、想法做個總結。我覺得Diana Athill有點像西方版的楊絳女士,皆活至期頤之年,走過一世紀的風風雨雨,她們的人生故事,簡直是20世紀的中英比較歷史~

我寫這篇讀後感之前,在網路上讀了很多關於她的介紹,包含好幾篇訃聞,話說訃聞也是一個很獨特的文體,我記得之前有看到一本紐約時報訃聞集結而成的書,當時翻了一下就趕緊放回架上,覺得陰氣太重。我以前很忌諱死亡的題材,因為從小被長輩不斷的教導,不能提起死亡這件事,太不吉利,搞不好還會招來妖魔鬼怪。還好透過閱讀,漸漸瞭解有些社會規範其實真的不太OK,刻意忽視”死亡”是一種不太健康的社會風氣,但文化傳統都要好幾十年才會逐漸改觀,慶幸的是作為單一個體,你我都有選擇權,提前認識一下死亡。很多人都是中年以後才突然驚醒生命的流逝,甚至突然生病了,這種心境上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所以趁年輕讀一下這類型的書,真的能讓心理素質更堅強。

最後,我想提一下Granta雜誌,出版過Diana的幾本著作。這是一本英語世界裡舉足輕重的純文學季刊,超愛其座右銘The Home of New Writing,他們挖掘了諸多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提供了一個新世代初試啼聲的平台。與此同時,也持續出版老中青三代作家的作品,把回憶錄的內斂與新聞(攝影)的敘事力量相結合,實踐現實主義的理念。

(節錄自Wiki) In 2007, The Observer stated: "In its blend of memoirs and photojournalism, and in its championing of contemporary realist fiction, Granta has its face pressed firmly against the window, determined to witness the world."

Granta每一季都會聚焦於單一主題,邀請知名作家透過文字探究一些人類心靈深處共通的情感,這已經媲美藝術了。The art of literature,透過文學看見世界,多耐人尋味,不是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3 人(75%)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讀在大好時光

讀在大好時光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1/17

讀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寫書評的意義,最近剛好遇上國際書展,三民網路書店也有特價,趁機買了十幾本簡體版的”書評書”,我想讀一下對岸的書評人(或者說業餘的同好們)如何寫書籍的讀後感,順便認識一下當代中國的閱讀風情。寫書評,或者對於我這種插科打諢的人來說,可能叫”讀書心得”比較妥當,畢竟來路不明的一位網友不知道在寫什麼嘿嘿。

現在寫到一個程度以後,其實已經麻痺了,而且可以很坦白的說,開始思考如何善用習得的知識,不然會逐漸失去閱讀的熱忱。寫讀後感的最大好處,應該是可以讓自己有機會重新檢視幾年前的內心狀態,文學的意義就是紀錄,就這一點來說,寫讀書心得非常棒,不只可以幫助自己記得這些書的內容,捕捉當下的心境,提供一個多年以後回顧的素材,是我目前為止最大的收穫。

先提一下這本書《讀在大好時光》,作者魏小河的簡介只有寥寥數字:[男,生於江西,現居深圳,喜愛閱讀,業餘寫作,一條未知終點的河。] 他目前已經出版了三本書評集,一位大陸90後的青年”普通讀者”。讀完本書,我也買了他的新作《冒犯經典》,想了解一下一位中國年輕人如何閱讀文學經典。他是誰呢? 基本上也是一位不知何處冒出來的網友啦,創立一個叫做”不止讀書”的微博,然後不斷的寫書評,累積了一定的點閱量以後,就有人來找他出書啦~(這種事會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哈哈哈XD。Murmur一下,記得喔,如果要寫任何東西,一定要開個臉書專頁,才能把點閱數轉換為流量,進而(個人)品牌行銷!)。我剛看了一下他的微博,也開始做視頻了。祝他一切順利,假如真的以寫書評為業,不容易啊,而且閱讀的樂趣也減弱不少吧。

這本《讀在大好時光》由三聯書店底下的生活書房出版,這間出版社也是中國很知名的出版商,出版的書籍都是蠻有內涵的知性讀物。這本書屬於一個新推出的書系品牌”獨立日”,就是倡導透過閱讀,享受充實獨立的精神生活。閱讀能夠讓讀者的生活更加多采多姿,平凡而美好的小確幸,類似這種風格。所以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輕鬆,甚至可以說很舒服,裝幀也是用海軍藍的柔布縫在一塊,重量又輕,非常用心~跟電子書的輕盈相比,紙本書捧在手中的實體感,別有風味。欣賞實體書的外觀設計,也是一種閱讀的樂趣~若你是書蟲一定瞭解。

本書收錄了52篇書評,分成五章: 讀在清晨、讀在午後、讀在深夜、讀在路上、讀在大好時光。前三章依書籍的”輕鬆程度”分類,早上讀書要開心,晚上讀的書才漸趨沉重,第四章以遊記為主,第五章則是閱讀”關於書的書”。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其實喜歡閱讀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會有共同的感受,甚至在選書的取向上或多或少也會重疊。我最近也在釐清自己閱讀的意義,所以在信義誠品閒晃時不經意走到”關於閱讀的書”的書架,巧遇本書,買回家,讀到第五章,(不意外的)發現魏小河也讀了不少關於閱讀本質的書,果然是同好中人(天涯淪落人?)。

魏小河的文筆很好,這也是廢話啦,畢竟寫得好才會有人找他出書,獲得不少網路讀者的簇擁。他自己也說,自認為一個普通讀者,純粹想把自己的一些讀書感悟寫下來,一方面自我紀錄,一方面推薦好書給其他人,書評是評論文學中的小支流,跟影評相比,看書的人很少,願意花時間寫的人更少,所以耕耘書評的人實在值得嘉許啊! ((點頭)嗯嗯!深有同感!哈哈哈!)。

魏小河的這些文章,每篇大概都1500~2000字而已,所以很快就能讀完,書評若要出書,還是要著重於”被評之書”的介紹,所以許多篇幅都花在介紹劇情或內容上,因此知識乾貨很多,你能一口氣認識52本書! 魏小河也有穿插一些自己的經歷,例如他從小跟著父母在不同城市流轉生活,他的家鄉是由眾多”城中村”所構成,城中村即一座大城市裡由外來打工人口聚集而成的聚落,這種成長經驗也影響了他閱讀的興趣,他讀了好幾本關於家鄉、流動、農民工的著作,其中包含何偉的《中國三部曲》和他老婆張彤禾的《工廠女孩》(她曾在中國當了十年《華爾街日報》的特派員),因為書中記錄的小人物,某種程度上即魏小河自己的縮影,微小的個體在時代中為了生活而打拼,人生不簡單,大家都要好好加油! 話說很期待張彤禾女士的新作,關於埃及工作女性的書寫,希望能早日付梓~相信一定有許多人引頸期盼!

說到這個主題,我最近也在讀一本《Foreign Correspondence: A Pen Pal's Journey from Down Under to All Over》,作者Geraldine Brooks的人生故事和張彤禾女士有異曲同工之妙,我讀這本書想要感受當記者/特派員的人生,以及認識一下澳洲文化,究竟生為澳洲人是什麼樣的感覺,《Foreign Correspondence》寫的超好,等我看完再來好好寫一篇讀後感,感觸太深了,而且深刻地展現了文字的力量~Geraldine也曾經當過華爾街日報駐埃及的記者,寫過一本關於穆斯林女性的書《Nine Parts of Desire: The Hidden World of Islamic Women》,出版於1995年並大獲好評,她的老公也是一位足跡遍布全球的記者,寫過很多旅遊文學,而且有中文版喔~《藍色緯度:勇探庫克船長二百年前航跡》(謝謝馬可孛羅出版社,這一套當代名家書系實在太棒了!),Geraldine夫婦跟何偉他們超像! 都是記者夫妻,上山下海,記錄一個時代的脈動~ 天啊,我心中的記者魂又在燃燒了哈哈~

我應該只差作者兩三歲吧,所以在心境上更能理解他的一些感觸,而且又是男性對吧! 以閱讀為興趣其實蠻孤單的(特別是男生),男生必備的技能為打籃球,至少也要愛看球賽,才有話題好聊。連把妹也是,女生愛看男生打球,Man! 反觀自己,情書寫得再好啊,總不能隨便給女生看啊。國小我長得比較快,體育很好,五六年級全校100公尺第一名,跳高也第一名,所以我懂那種揮灑汗水引起的賀爾蒙擾動,但當時太小了,所以連純純的愛都不敢談。國中以後等大家發育完全了,沒了身材上的優勢,就只能專注在學業上。智識的感性,無法跟身體上的性感相提並論,所以當同學在球場上廝殺,我只好乖乖地繼續讀書,直到現在還是一樣,除了在博客來寫這些東西,也不知道能幹嘛。看書這件事太安靜了,它會讓自己跟群眾脫鉤,以前我也有分享過了,不想再說了XD。

好啦,所以說回寫書評這件事,我應該還是會繼續寫,一來是興趣,二來畢竟都寫那麼多了,怎麼能不堅持下去呢? 其實關於寫書評,我自己也有一番體驗和想法,而且假如這真的是我唯一比較擅長的技能,好像也只能繼續紅酒燉牛肉,看能不能燉出什麼端得上檯面的東西,哪天或許能派上用場。等三民那十幾本書評之書寄來後讀完,我再慢慢展開,留待下集分曉也是寫作的一種技巧,不然一口氣寫完,也就江郎才盡了XD。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B型選擇——綠藤:找不到喜歡的答案,就自己創造

B型選擇——綠藤:找不到喜歡的答案,就自己創造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1/15

我覺得越來越多的創業家(or企業高管)會出版企業(or職涯)傳記,出一本書介紹他們的創業故事,書裡面會詳細的記錄他們的心路歷程,我們可以從中得知這間企業的內幕資訊,這些資訊跟年報和財報上面的資訊不同,書中的資料都是創業者嘔心瀝血的結晶,他們會在書中分享企業的理念、產品、制度,甚至遭遇過的挑戰。

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書,認識這些企業的方方面面。這些創業家或企業出版傳記的初衷,大多是希望推廣自身的品牌。儘管目前閱讀的風氣不盛,有一些企業還是會認為書本是傳遞經營理念最佳的媒介,所以跟出版商合作,出版自家企業的故事。

《B型選擇》就是這樣一本書,天下文化出版了許多此類企業傳記,通常由天下雜誌的記者協助採訪撰稿。書中的企業叫做[綠藤生機],這本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把他們公司裡裡外外做了詳細的介紹,介紹了創辦人的背景、公司經營的方針、遭遇的困難、公關危機、自家的旗艦產品…等等。閱讀這種書除了能夠認識這一間企業,也能夠同時了解他們所處的產業,讀者也可以進一步研究這個產業有哪些潛在的議題,或許能應用在自己身上。

關於綠藤生機的一些亮點:

1. 創辦人
綠藤的創辦人有三位,他們都是台大財金系畢業的同學,兩男一女,其中CEO鄭涵睿先生是關鍵人物,他的爸爸是台大農藝系的榮譽教授,媽媽林碧霞女士也是農藝博士,媽媽是綠藤的靈魂人物,因為三位創辦人受到媽媽的啟發才決定創業。林碧霞女士是台灣主婦聯盟的發起人之一,橘子工房的創辦人,提倡以最環保的素材,減少環境的傷害。綠藤基本上繼承了她的精神,希望透過企業的力量去改變世界,讓世界更美好。綠藤積極的將自己定位為社會企業,希望兼顧商業與社會責任。三位創辦人一畢業都進入金融圈工作,一位在投信、一位在外商銀行當MA、一位在壽險公司做業務襄理,工作幾年後想要嘗試不一樣的人生,所以決定一起創業。

2. 產品
綠藤創立於2010年,剛剛滿十年,正逐步踏上軌道。綠藤最初的產品為”芽菜”,有點像綠豆芽的蔬菜,他們希望讓客戶吃到天然健康的蔬菜所以才從此著手。後來也推出了保養品、身體清潔用品,主打的訴求都是乾淨無負擔的健康產品。

3. 企業文化
本書的書名叫做”B型選擇”,其實這跟一個國際認證有關。所謂的”B型企業”是國外推行的一種社會企業的認證制度,主要評估五個面向: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客戶影響力,遴選出CSR做的最好的企業。綠藤經常榜上有名。世界上最有名的B型企業還包括戶外用品商Patagonia,這間公司也是CEO鄭涵睿先生心中的企業典範。

4. 公司制度
公司目前員工約90~100人,公司重視人才培育,許多人受到CSR理念的吸引而加入公司,連實習生都被賦予重任,約有1/3的實習生後來轉正職。公司推行的志工服務…等等。

5. 挑戰
曾經在PTT上被人批評沒有幫短期工讀生提供保險。
產品命名的爭議,消費者抱怨容易被誤導。

目前的爭議都妥善的應對,沒有造成毀滅性的衝擊,書中也有分享他們如何應對,以及後續的危機處理,希望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書中有更多詳細的內容。

這本書的封套列出了一句話,也是綠藤的座右銘,這句話是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所說的話:[這世界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我們勇於提出問題,而且我們的答案很有深度。]

卡爾薩根是20世紀末期美國最有名的科普作家之一,地位就像史蒂芬霍金。卡爾薩根提出很多有哲理的省思,他說地球是宇宙間的一顆”微弱的藍點”(pale blue dot),不斷思索人類在廣袤星空中的未來。在一個”魔鬼出沒的世界”,他對宇宙萬物的熱忱,以溫柔的科學理性,探索人類存在的意義。卡爾薩根也是我的偶像之一啊,他的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接觸未來》太有意境了,假如你還沒看過,可以去補追一下~

他在天文學也做出重要的貢獻,可是正當他要享受一輩子的成果時,竟然得到罕見的骨髓癌症英年早逝,62歲就與世長辭,眾人都唏噓不已。企業的發展充滿不確定性,就算有再精緻的願景,若無事先做好風險、戰略…等等規劃,防範於未然,可能只會成為商學院的個案研究。經營企業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有志於打造自己事業的讀者來說,參照他人的經營心法,一定會有收穫。同時,也要感謝有企業(家)願意敞開心胸分享背後的酸甜苦辣,一枝草,一點露,每間企業都是受到眾多貴人提攜,才能有今日的成就~

台灣的國際處境艱辛,台灣創業家也很厲害,在世界各地披荊斬棘,獲得了耀眼的成績。以前讀了不少西方知名企業的傳記,有些人覺得這種書蠻無聊的,但我卻覺得獲益匪淺,商業思維是當代最重要的邏輯思維,身為單一個體,讀這種書可以體認商業世界的複雜與奧妙,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創業家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原動力之一。近幾年國際上ESG的倡議越來越火熱,”透明度”是衡量一間企業是否負責任的關鍵指標。客觀來說,綠藤已經是一間滿透明的企業了,透過本書,讀者也能一窺一間新創公司如何成長茁壯。

讓我穿插一個題外話,上個月看完本書,滑臉書時看到高中時參加政大新聞營時的小隊輔”黃一展”PO了一篇文章,他現在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創業家,雜誌、廣播也都曾經採訪過他,他的公司也聚焦於永續發展,因此受邀於天下經濟論壇對談,同場的與談者竟然也有鄭涵睿先生~感覺年輕的一代正在接棒,有一種世代交替的奇特感受。大家都好優秀! 自己還得再加把勁XD。

讀這種商業書籍還有一個有趣的觀察點,可以認識一下當前最受媒體矚目的企業領袖、專家、新秀,大眾傳媒形塑了社會觀點,一間企業若能靈活地與媒體合作,就能大幅提高話語的影響力。

我接下來想讀一些台灣企管領域的作品,西方的月亮不一定比較圓,在地故事比較貼近自己的生活。突然有一個奇妙想法,讀這些台灣的商業故事,搞不好哪天能真的與職涯結合,把腦袋中虛無縹緲的商業知識/資訊轉化為有參考性的客戶服務,這樣的閱讀才有真正的價值。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9 人中有 9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書情點播:有些心情無法排解,就需要一本書來配

書情點播:有些心情無法排解,就需要一本書來配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1/02

這本書是中興大學中文系祈立峰教授對於閱讀和出版業現況的一些觀察,書中的文章原先刊載於報刊上,現在集結成冊,成為一本”討論書的書”。我覺得這種類型的書真的不錯!當自己有了一些讀書心得,讀他人的經驗分享就會特別有fu~可以彼此參照,因為書海無涯,不可能窮盡,所以透過別人的視角「閱讀」,可以滿足一些遺憾,至少能更了解自己沒時間閱讀的作品。

這本書很有趣,有一種文人特有的幽默情調XD,一般印象裡中文系老師的作品都文謅謅,各種”風雅頌、賦比興”,很像高中國文補充教材裡白話賞析的語法。祈教授的文筆獨樹一幟,融合中國古典文學與”鄉民文學”(你懂得!),成品就是一本詼諧逗趣兼具閱讀意義的好書!

祈教授在自序中也有提及,他寫的這些文章純粹是自身閱讀的有感而發,每一篇文章都會選一本書當作背景,但是內文不全然是書評或介紹,更多的是從這本書中汲取某種感受,與自己的生活相呼應。我很喜歡讀這種寫法的散文,因為”有感情”。當自己也有一點知識儲備量了,就會體認到知識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就跟三角函數一樣,若無法應用在生活裡,閱讀再多都是枉然,真的很空虛。因此這種結合人生經驗的心得,才有情感上的
共鳴。

這本書也提供了許多有趣的知識點。教授的研究專長為六朝文學,我也藉此機會認識了一下這個很專精的時代切面。另外,字裡行間,可以感覺教授對於日本文學也有很豐富的閱讀資歷,很熱衷日本的推理小說和科幻著作。這讓我回憶起學生時代的閱讀,以前很喜歡日本文學,但後來覺得太哀傷了啦,漸漸就改變了閱讀的興趣。此外,小時候讀過一些科幻作品,但都是以歐美的sci-fi為主,對日式科幻挺陌生,透過本書的分享,我才知道原來日本科幻小說、電影、動漫裡經常出現的末日世界,它的原型源於廣島長崎核爆引起的滅世感,歷史的創傷總會成為一個民族集體的記憶。

本書最大的亮點是各種「學妹的身影」,果然男性視角偏愛女性為題材,男女情愛,兩性關係,愛恨糾葛⋯莫名、奇妙、卻和諧的貫穿本書,有一種滑臉書+逛PTT的既視感~可以感受到教授真的也是一位資深網民,嘲諷用句根本引用婉君之言,真的超好笑XD。

除了喜劇的成分,本書也提供了很多值得大家深思的觀察。如果你是一位喜歡看書的朋友,對於他的許多觀點一定會深感認同。例如「推廣閱讀」現在也成為一種全職的工作,專家教你如何有技巧的讀書;很少(台灣)人有閱讀習慣,但教你如何高效閱讀的書卻賣得很好。針對這種現象,教授有精闢的分析。

另外,滿神奇的是小弟竟然知道書中一些「彩蛋」,〈編輯事〉一文中提到了某位網友的書評,我也曾經讀過喔哈哈,因為我也讀過廖先生的作品OvO。

在讀本書的過程,我得到不少新的啟發,也有一些想法,但不論如何,每個人各取所需,自我成長是一門終身學習的學問。看書好處多多,但也有一些缺點,如何平衡,以及將文本和生活相結合?小弟也還在迷惘。之後再繼續讀一些探討「閱讀」的書籍,參考一下別人的心得與啟發~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4 人(8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誰能夠走出羅生門?:李怡讀書隨筆

誰能夠走出羅生門?:李怡讀書隨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2/30

閱讀可以更清楚的認識自我,我已經確定自己的興趣和視角基本上跟”記者”一模一樣了。在成長的每個階段,往往都會覺得為什麼明明很有趣的東西,同學怎麼都無動於衷? 連打電動也是,當大家都在玩信長、魔物獵人、CS、神魔之塔、鬥陣特工…時,對這種捉對廝殺提不起勁,反而沉浸在英雄傳說、命運石之門、To The Moon、Gone Home、秘境探險、Papers, Please…等等單機、獨立遊戲裡。

漸漸地,透過讀書,試著從別人的眼中觀看這個世界,我才發現還是有人跟自己的興趣類似,記者天生反骨,看來這句話是真的,畢竟連打電動都無法跟主流同步,小眾的興趣注定得學會享受寂寞吧XD~就連讀書的取材也如出一轍,不太喜歡暢銷書,暢銷書像可口的下午茶蛋糕,偏偏覺得甜而膩不擇食,硬要喝良藥苦口,沉浸在社會科學的思想啟蒙裡。這真的不是自視甚高,純粹是興趣不一樣,就像好萊塢的麥可貝 vs 日本的黑澤民,所謂”蛤蟆的油”,看著鏡子裡的自我影像,嚇出一身冷油。

我在三民書局購入本書,三民真的是間很讚的書店,因為它有豐富的兩岸三地藏書,除了一整層的簡體書,也有許多書櫃擺放著香港的出版物,這一本書的出版社「天地圖書」就是一間香港的出版商,出版了許多知名香港及中國的文學類作品,有點像台灣的九歌、爾雅,專注於高質量的(純)文學著作。

其實呀,這種文學性質的作品往往能帶給讀者更深層的閱讀體驗,言之有物,言簡意賅,文學作家的文筆可是精通了中文的奧妙,堆砌文字的功力不是泛泛之輩可以企及的。就像補英文,明明都是外籍教師,家長都會期待老師操著一口標準的美式英語或高雅的英倫腔,而不是混雜著獨特口音的Singlish or Indianglish。我覺得讀純文學有時候反而更輕鬆,一來文筆流暢,二來感情飽滿,三來充滿省思,比起心靈雞湯有意義多了。

這本書的作者李怡先生是香港知名的社會評論員、記者、作家。基本上,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透過文字在跟你對談。李怡先生寫作的題材包羅萬象,從議論時政到美感教育,皆能侃侃而談。本書封底的內頁放了八本書供讀者延伸閱讀,包含《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兩性關係小哲思》、《思想之鑰》…你看這些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悠然見南山的閒情逸致,有時候老男人的感性,比小鮮肉的性感還要吸引人^V^。

本書收錄了28篇書評,上方的目錄已經清楚地列出書單了。這些書評比較像導讀,或者說重點摘要,將一本書的精華彙整成篇,李怡先生本人的想法或故事佔的比重不高。書名”誰能走出羅生門?”取自首篇書評,介紹黑澤明的自傳《蛤蟆的油》,黑澤明曾經斷言每個人都無法毫無矯飾的談論自己,無法老實的面對自我。唉呀,何必如此苛責,這種論述就跟哲學一樣,有些鑽牛角尖,不過李怡先生不愧是學富五車,兼具記者之眼,也熱愛透過讀書,從形形色色的視角去認識世界,檢視人生! 他選的書都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好奇心引領你改變人生──《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 這一篇文章。

《好奇心》一書的作者布萊恩.葛瑟是一位事業輝煌的好萊塢製作人,他純粹抱持著好奇心,努力的向改變世界的大人物發出訪談邀請,你可以自己在上面開分業搜尋這本書,博客來也有~這些頂級人物影響了人類歷史的走向,所以他很好奇這些人的思維究竟如何運作。例如被稱為氫氣之父的愛德華.泰勒,究竟要擁有怎麼樣的智商,才能發展出如此毀天滅地的武器呢? 他又信奉什麼樣的價值觀呢? 請讓我直接引用李怡先生的一段話:[一段時間後,葛瑟感到,最讓他好奇不已的是所謂「情感層面好奇心」(emotional curiosity): 他想了解人們的動機,想看看一個人的態度和個性,是否會影響他的工作、挑戰和成就。] 這完全命中我心啊! 大部分的人都對自己不直接相關的事物興趣缺缺,可是好奇心旺盛的人,反而對自己相關的事物不感興趣,因為已經體驗過了,反而會嚮往那些天馬行空的他人他事(Oh,愛情除外~)。

這本書也提供了另一個有趣的視角,許多書都是台灣出版的作品。兩岸三地,甚至把澳門、星馬都算進來的話,其實華語世界有好多有趣的閱讀主題! 感覺可以來一段田馥甄〈Love!〉的旋律:[我愛你/你愛她/她愛她/她愛他…怎麼這世界 每個人都不快樂/怎麼這世界 每個人都愛別人…] 文本可以比北京摺疊的更科幻,台灣也是有令人羨慕的地方,光一個言論自由就完勝了~

中文世界閱讀的沃土,孕育出的枝枒挺拔,還能夠遠眺神州的閱讀地景。若你喜歡閱讀相關的主題,可以搜尋一下梁文道先生的《一千零一夜》說書節目,或者看看許知遠的訪談《十三邀》與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對話,撇開政治,中文博大精深,海派作家不單單鴛鴦蝴蝶,而是花花世界,難怪黃安要唱到流連忘返了XD,長恨~哥啊。

我之後也來找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失散已久的朋友,找他們聊一聊,搞不好可以錄下來,學財富雜誌做成一個《30 Under 30》的浮世繪版本好了,做成影片上傳到Youtube,才不會一直在博客來對著空氣說話。或者再想想看有什麼方法可以滿足內心當記者的好奇心~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60上一頁 12345678910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