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匡寓的所有評鑑

望遠洞兄弟

望遠洞兄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2/2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每個人閱讀小說都有自己的口味,有些特愛經典,有些人則偏好特定題材,我的口味則偏好兩款──第一是作者的成名代表作,第二是具有半自傳色彩的小說。成名作不難理解,但半自傳?

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的概念,啊,不是說只能看已故作家的作品,而是讀者得以解讀詮釋,而不受作者既定框架與意識形態的影響。但我認為,閱讀小說的樂趣在於,文采、故事性,還有『讀人』,把作者撰寫時的意識形態與個人故事倒回去,用他當時的背景與現場場域去閱讀。

最近閱讀寂寞出版社,韓國作家金浩然著述《望遠洞兄弟》,我曾經讀過他的《不便利的便利店》,一本很暖的小說。然而,被認為是他成名代表作、也有部分半自傳性質的《望遠洞兄弟》更是讓我印象深刻、喜愛。這不是一本大格局、探討社會議題的嚴肅作品,相反的,是輕盈、溫柔且溫暖的小說,作者自述也提到,這是一本他寫起來很愉快的小說。

是啊,我閱讀的時候,似乎也掉進了時光漩渦。

二十幾歲的光景,在租屋處時常有好友湊進來熱鬧,偶爾喝喝小酒煮火鍋吃,不想說話聊天時,不發一語地看電視。但我們都知道,彼此之於自己的重要性,偶爾因為忙著沒空閒碰面聚首,心底還會有點寂寞。彷如漫畫家吳英俊、師父、金部長與三裝童子,四個人之間不只是友誼,更需要的是彼此的依偎與陪伴;當時的我們年輕、沒有特別目標,整日裡討論電影、政治與所見所思的一切。有趣的是,隨著大家逐漸離開租屋處之後,也一一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或多或少,都與那段酒酣耳熱、愉快暢聊的歲月有關。

在那個不知道未來要幹甚麼,對未來不敢有太多期待的年代,危機與轉機彷彿是交替地來臨。用正面的話說,沒有既定的方向,也意味著有無限的可能性。例如在書中,金部長與三裝童子沒想到會成為開店的夥伴,靠一門醒酒湯打響生意。師父也肯定沒想到因為救火而與鄰人有了很好的關係。漫畫家肯定也沒想到,找到了新的對象以及營生機會。

人生裡,很多事情往往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即便回到五年前,你也很難想像五年後的自己的模樣。重點不是怎麼走過這段時光,而是歲月在我們身上反應了甚麼。如果可以,我很樂意有望遠洞這樣的夥伴一塊。

書中有一段相當讓我驚訝,主角原本試圖追求一個有思想、也略顯貴氣的女人,對方似乎也不討厭跟他相處,然而,在關鍵時刻,女人卻告訴他:「我不討厭你,只是我在想你有甚麼是我需要的。」簡單地說,她所圖求的不只是一份情感,而是她所需要的,可能是金錢、可能是擠入上流社會的門票。這份功利性的思維與企圖,一瞬間讓兩人的情感進入冰點。讓我不禁想像,這是韓國社會的樣貌嗎?或者是某些人的現實思維,功利思維是這個效率時代的盲點。對愛情的索求受到冷冰的利益衝擊,我可以想像主角的失落,然而,本質上沒有對錯,只是選擇。

《望遠洞兄弟》被說是魯蛇翻轉的故事,但我明白一件事,只要有心,沒有人會魯蛇一輩子。不是說努力就能創造成就、或是路走到底就肯定海闊天空,而是掙扎想方設法活下去的每個人,都肯定能在時光洪流裡找到生存之道。閱讀的過程中,你不會在書中思索希望,但總會看見黑暗的隧道,其後的燈光。

現今的時代裡,成功爬上雲端的人很少,失敗到谷底的人也少,大部分的我們都是庸庸碌碌、簡單且知足的生活,而過程中陪伴成長、感動與分享情感的,是那群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望遠洞兄弟》。我真心喜歡且推薦這本小說。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失去的喜悅:朦朧黑暗中所見的人生美好

失去的喜悅:朦朧黑暗中所見的人生美好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2/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2020 年,很高興接觸了由師範大學姜義村教授組辦的『愛運動動無礙』團隊,後來幾年跟著一群夥伴東奔西走,投入馬拉松到鐵人三項運動。『愛運動動無礙』不同其他運動團體,在於團隊裡有一部分人是『身心障礙人士』,有些人是視覺障礙、有些夥伴是肢體障礙,另有些是配戴助聽器的聽覺障礙,當然也不乏多障別的夥伴。

從一開始接觸他們的小心翼翼,到幾年後的自然平常,透過他們的個人故事,讓許多人拋開過往的成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身心障礙。身心障礙是一種表象,而不是疾病。身為一個熱愛閱讀、寫作的人,尤其重視的是『視覺』,如同亞里斯多德對感官的排名──視覺第一。

在今年 10 月圓神出版了由《紐約時報》作家暨記者法蘭克.布魯尼(Frank Bruni)著述的《失去的喜悅:朦朧黑暗中所見的人生美好》,事業有成的他因為腦中風而右眼失明。用半杯水的樂觀來看,只失去一眼算幸運了,但對一般人來說,失去右眼就足以翻覆生活、並迫使檢視生命歷程。其書名《失去的喜悅》其背後的真義是,因為失去而得到的喜悅。彷若哲學家說的,當你失去甚麼的時候,重點不是失去,而是提醒你重新審視與『它』的關係。有些事物失去了就不會再回來,而幸運的是我們卻能從中挖掘意義。

布魯尼的身分是紐約時報記者作家,撰寫個人故事歷程信手捻來,右眼失去視力之後,壞事也接踵而來,男朋友移情別戀、父親罹患阿茲海默症、閱讀書寫較為困難,工作似乎也遇到瓶頸。然而,透過一再地反思與書寫,不只幫助他走出了黑暗,也從而開拓了新的人生,交往新的對象、領養毛小孩。如果書本的前半段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後半段則是邁向隧道遠端的光芒。

書中也有許多在視障後更深一層地針對身心障礙人士的調查研究,你可以說,腦中風導致視障不只是改變了他的人生,也改變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彷彿天翻地覆的變革,開啟了布魯尼的視野;我在 2022 年大量接觸身心障礙者之後,也開啟另一隻眼,對台灣環境的無障礙設計有更切身的體會,譬如改裝輪椅機車的停車格常常被濫停、無障礙提供輪椅、視障者的出入口常常被機車擋道,甚至許多早年的建築是完全沒有無障礙設計的...等等。

在 2021 年由國際帕奧、身心障礙組織等跨國協會發起 #WeThe15 人權運動,這個 15% 意味著全球人口中,有 15 % 是屬於身心障礙人士,而且數字仍持續攀升中。如同師大特教姜教授說的,每個人在未來都可能是身心障礙的候選人。如斯多噶哲學所指示,為此,應該預想發生在自身的情境,並對此做出行動。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生了意外成為身心障礙人士,該怎麼調整自己....。

閱讀時不只一次覺得是美國版《病中札記》,惟不同的是法蘭克.布魯尼的文筆與構思成熟且脫俗,不自艾自憐,反思單眼失明的心理狀態。閱讀到最後,最有感的是「這是一本得到的書」。如果不曾失去,哪裡何來珍惜。這是一本足以讓你反思生命價值的作品,不能用「我不是身心障礙者,所以沒必要閱讀」的心情去看待。生命是如此脆弱,而人心是如此堅強,即便我們失去,也肯定會從失去中收穫不同的感悟與啟發。

不要定義是傷後復原的勵志書,就是俯拾心智地閱讀,《失去的喜悅》讓你看見人心的強大,以及一位專欄作家的生命歷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0 人(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慣習Habitus:輕鬆做好準備,躍向人生顛峰

慣習Habitus:輕鬆做好準備,躍向人生顛峰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17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以前鄉下養狗的時候,老人家都會交代,餵狗要各用各的碗,不能兩三隻狗同時吃一個盆子,會呲牙裂嘴吵架。老人家說,給牠們同吃一個盆,狗兒分階級,小黑吃完小白才能吃,小白吃飽小花才能撿剩食。長大之後,才知道即使狗兒吃不同的碗,牠們還是會分出階級。讀過法蘭斯‧德瓦爾《黑猩猩政治學》及動物行為的書籍,不難明白,群體動物不太搞甚麼扁平化組織這一套。

俗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學家皮耶‧布赫迪厄依據研究提出社會階級派系理論,意指不同階層的社會人會衍伸出不同的文化習俗、社會認知,甚至消費習慣與生活習慣、審美觀都截然不同,而階層後代則會依循上一代的資本傳承,而養成相似的文化習俗。譬如我們常看見的星二代、政二代或商二代都是如此,第二代效仿第一代的模式,減少了試錯期、摸索期,比一般想欲入門的人有更快的捷徑。

另一個例子是,貧困人家會注重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會驅使後代去從事能滿足這兩者的工作。而富貴人家則會注重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所以富商的第二代不乏在幼年就投入良好的教育如音樂學習、才藝學習等等。貧富之間的差距不只是儲金簿上的數字,更多是文化習性、習慣以及思維、人際上的差距。錢可以繼承,人際資本與文化資本當然也可以繼承,而社會文化環境決定的第二天性,在布赫迪厄稱之為『慣習』(Habitus) 。

2023 年 11 月先覺出版了朵莉絲.馬爾汀《慣習Habitus:輕鬆做好準備,躍向人生顛峰》,本書立基於皮耶‧布赫迪厄的社會學研究成果,透過資本、場域與慣習去說明階層差異,以及平凡如我者如何攀升階級流動,內容讀來有趣。即便不熟悉社會學、不認識布赫迪厄,閱讀仍能帶來區別不同階層人士的洞見眼光,啟迪對階層、階級流動的智慧。不是一本形而上的社會論述作品,而是偏向實用主義的自助書。多讀兩次,讀細一點,當你親臨實境時,就能明白這本書多麼有用。

#不同資本的交互作用

布赫迪厄提出了四種資本,而在朵莉絲.馬爾汀筆下細分為更多樣的資本形式:知識資本、物質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身體資本、語言溝通資本與心理資本。你可以把資本想像成『籌碼』。

‧知識資本:學位頭銜、學歷及證書。知識的基本價值,是由市場對所學知識的需求來決定。
‧物質資本:金錢、股票、不動產、企業資產、珠寶、黃金、藝術品、可預期的額外收入,例如退休金、養老金、人壽保險、遺產繼承。
‧社會資本:社交能力,人際關係網絡中的成員,外部支援、社會聲望、信任、資訊、能接觸到決策者。
‧文化資本:表現在日常生活、價值與品味取向,以及對智識的興趣。或是外在的書籍、電子媒體、樂器、串流服務、藝術品、運動器材等。
‧語言溝通資本:語言、表達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溝通及社交技能。透過社交特徵,可回溯出個人的教育、出生地區與社會地位。
‧身體資本:身體及生理特質,例如健康、外表、力氣、青春活力、體重。求偶、職涯發展或社會階級晉升時,肉體的使用價值。
‧心理資本:強資源,例如希望、自信、樂觀以及韌性。

早期台灣,農牧業是最受歡迎的事業,普遍農牧人家不重視教育,種稻種果養牛養豬,累積換做金錢的物質資本。為此,甚至不讓孩子接受國中教育,而是完成國小教育後就回家幫忙種田;但當時有遠見、富裕的家庭,傾向讓孩子去讀中學、甚至是讀大學。他們明瞭物質資本轉化為知識資本的優勢,譬如考一份公職或謀求辦公室工作,穩定的收入更勝看天吃飯的農牧業。物質資本可以轉化為知識資本 (學歷或證照),擁有一定的知識資本也有機會換得社會資本,會認識大公司的老闆、更有威望的社會人士、達官貴族,願意挹注資金給你做生意的投資人。物質(金錢)能換取知識,知識則可以躍昇並接觸不同層級的社會人。

有規則也有例外,在台灣經濟起飛初期,很多有錢的台灣歐巴桑喜歡到日本去玩,不明住宿規則,她們會劫走飯店內的浴巾、吹風機或貴重物品,這就人們常說的:『有錢不代表有文化』。彷如十年前中國人來台旅遊,還會在捷運上隨意吐痰一樣。儘管人們開始有錢出國去玩,但對於各國的文化風俗、規矩都不熟悉,就會鬧了文化差異上的笑話。這就是純粹有物質資本,卻沒有換得知識資本或文化資本之故。有錢能當大老爺,卻登不上大雅之堂。在清朝末年為了籌措軍餉、圓明園的修繕費,曾有施政『捐官制』,有錢人可以透過財富去買到一官半職,譬如清朝大企業家盛宣懷就是如此,但多半買官的巨富都沒有文化、沒有提升知識水平,因而很多人沒能向上升遷、甚至發覺當官還不如從商好,紛紛辭官回鄉。

每一項資本都有彼此交相作用的空間,提升一項資本,不能只停留在累積上,而應該是取部分投資其他項目。一如累積物質資本的有錢人會特別注重健康 (身體資本) ,也會特別注重孩子休閒教育 (知識資本)。某些資本是彼此流通或是可以交換獲得的。彷彿就是角色模擬遊戲,你必須平均且逐漸提升自身的七大資本,才有機會帶來階級流動,甚至把這份資本複製給兒子女兒。

#但是階級流動很簡單嗎?

閱讀《慣習Habitus》每章最末會有兩小節:〈為躍升做準備〉、〈專家看法〉。分析如何從下階層走到中階層、上階層,為此還需要做哪些事,補足哪一些思想功課。隨著閱讀的篇章越多,很難不起疑竇:階級流動有這麼簡單嗎?

在美國有一份調查指出,意外中大獎,一夜暴富的樂透得主,有七成人口最後會回到原本的樣貌,或甚至是破產。在台灣雖然沒有正式的統計數據,不過也耳聞不少中獎上億彩金的得主,在幾年過後變得窮愁潦倒、或是維持既有財富、不增不減。原因當然有很多,主要原因是揮霍過度、未能謹慎理財。一夜暴富聽起來很迷人,但真實情況是,中獎者會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是對金錢的觀感、心態都將丕變。我喜歡的一句說法是,真正的財富,不是只有金錢而已。

摩根‧豪瑟著作《致富心態》提到了在加油站工作長達 25 年、擔任鄉下警衛的羅納‧瑞德,他逝世之後,估算其淨資產高達 800 萬美元。 2014 年 281萬3503 人死亡,在這些人中,只有不到 4000 人的淨資產超過 800 萬美元,而羅納.瑞德正是其中之一。瑞德的做法很簡單,省吃儉用,把錢投資到績優股上並耐心等待幾十年。《致富心態》透過瑞德的例子提醒我們,保持耐心就能致富。但如參照查理‧蒙格的逆向思考邏輯,我們會看見隱於後的問題。

羅納‧瑞德有著鉅額財富,但財富並沒有被充分、合理地的利用,純粹只是聚沙成塔坐擁巨富。這也說明了,有錢不代表能善用錢,善用錢不代表就能打入上流社會階層。羅納‧瑞德擁有高額的物質資本,卻沒有妥善移轉到其他資本,讓自己或後代有更優渥的生活條件 (當然,我認同瑞德的簡樸生活,只是就他遺囑大部分捐贈給醫院、圖書館來說,如果儲蓄財富運用得當,甚至可以自費建構一間圖書館,或是擔負醫院的正常營運)。《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尼克‧德科斯塔-克利帕撰文瑞德是『美國北方人節儉的縮影』,金錢、財富只進不出。他可能未嘗試階級流動、甚至沒有這樣的想法。

在布赫迪厄研究中的普羅階層,也是馬爾汀筆下的下階層,設定是偏屬農工、勞工階層,為了賺一口飯錢汲汲營生,無暇去思索甚麼階級流動、自我提升的課題。如同農人掛在嘴上的話:「生食都無夠,閣有通曝乾」。無論要投資在其他資本上,都需要有冗餘的金錢與時間,這也是為什麼,階級流動相當困難之故。

#不懂慣習Habitus哪有可對應的文化

電影會演出類似劉姥姥進大觀園、鄉巴佬進城的喜劇片段,可能你也發生過在不熟悉的場景說錯話,或是與場景人士格格不入的窘境。慣習 Habitus 是指人與集體的連結方式,是逐漸社會團體化的過程。譬如你新進一間公司,會開始熟悉公司使用的語言、公司文化與團隊精神、行為準則等等,從一開始的陌生到逐漸熟悉,也能運用同樣的語言形式、溝通甚至是想法。但當你離職跳槽到另外一間公司時,需要再次重新熟悉新的公司文化、語言與行為準則;以前有本書《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有錢人的想法』就是慣習。

每一團體的高中低階層都有不同的慣習,不熟悉身處階層的慣習,你很難融入其中。就像不懂藝術的人跟一群藝術家談畢卡索、梵谷的畫作:「喔,那畢卡索跟梵谷的畫作,誰的價格比較高?」以這個角度為出發點,教育也是培養慣習的隱性施工,隨著專業化的教育,醫學圈有醫學的行為準則與語言,工業圈也有自己的,商業圈也有自己的。

儘管有不少教育學者闡述,透過教育,窮苦人家是可以翻轉階級。但是,一來要考慮受教育的場景與圈子,如果爸爸是工人,而你也就讀工科,很可能你的未來就是管理工人的班長。二來是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本,你很難投資、學習知識資本、語言溝通資本,學費越來越高的現況下,窮苦人家要透過讀書翻轉階層就更顯得困難。教育的公平性是每個人都有受教權,而教育的不公則是有些科目、技職是需要高資金去養成的。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前總統陳水扁,從三級貧戶之子翻身為成名律師,或是如《絕望者之歌》的 J·D·凡斯從貧戶躍昇成為投資者及俄州聯邦參議員,大多時候人們的讀書,無非就是求個文憑與就業機會。

每個團體都有其需要的資本,也有必要社會化的慣習,而這也是《慣習Habitus:輕鬆做好準備,躍向人生顛峰》分享的,提醒人們,重點不是累積財富、一昧地儲存金錢,而是如何參照上流社會、上階層的人士運用資本、並找到慣習與鑑別自身與團體成員差異化的脈絡。你才有機會出類拔萃,翻轉階級。在每章後面都有〈為躍升做準備〉、〈專家看法〉,特別值得深讀。

皮耶‧布赫迪厄在台灣的書不算多,但其論述相當具參考且實用性。想理解更多他的論述與知識,可以參閱《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或是六月份才出版的《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但如果想讀一本親民、簡單,透過反推布赫迪厄找尋自我成長脈絡的書籍,肯定就是朵莉絲.馬爾汀《慣習Habitus:輕鬆做好準備,躍向人生顛峰》。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1 人中有 2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刀槍不入:從街頭魯蛇到海豹突擊隊,掌控心智、力抗萬難的奇蹟

我,刀槍不入:從街頭魯蛇到海豹突擊隊,掌控心智、力抗萬難的奇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0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有運動心理學家探究,人為什麼會嘗試有風險、危險甚至影響健康的極限運動,透過許多問卷調查出答案:體驗人生、挑戰自己、對平凡生活提出反抗、意識上的自我修練...等等,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然而,答案背後的真相是:人們具有從痛苦歷練中洗滌智慧與心靈的能力。這樣的能力,讓人們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能堅持下來,在面對絕望時能萌發智慧存活。

對某些人來說,痛苦並不總是負面詞彙,相反的,能從中提煉出正面意義的心靈力量。特別是我認識的許多挑戰持續長跑 24 小時、跨越極地以及反覆挑戰鐵人三項 226 的運動選手。而同樣達到體能之巔,卻非專業運動員的特種部隊、海豹突擊隊也同樣如此。

在今年 11 月由方智出版了大衛‧哥金斯的《我,刀槍不入:從街頭魯蛇到海豹突擊隊,掌控心智、力抗萬難的奇蹟》,透過閱讀這本書,讀者完全收穫『哥金斯心態』,從而給予身體或心靈上的挑戰。

#大衛哥金斯是誰

哥金斯自幼遭家暴、貧窮、因憂鬱暴飲暴食而肥胖,在生活與仕途上備受歧視,有社交焦慮與口吃問題,出生就預告失敗的年輕人。但他沒有選擇放棄,勇敢翻轉一切,成為史上唯一通過海豹突擊隊、陸軍遊騎兵及空軍戰術管制組三項菁英訓練的人,同時也是頂尖的耐力運動員及引體向上的世界紀錄創造者,被美國媒體譽為『地表最強男人』,他的言談與書籍風靡全球,激勵每一位讀者的超級偶像。

閱讀《我,刀槍不入》,我時常會把哥金斯與《絕望者之歌》的 J.D.Vance 串在一起,美國白人的 J.D.Vance 來自低收入的工人階級家庭,階級停滯的命運迫使他只能追求向上探索,入伍從軍海軍陸戰隊到考取俄亥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成為法律學士,現在則是風險投資者及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兩本書都同樣帶有絕望重生色彩,不同的是,哥金斯自承不是讀書的料,否則他很可能走上 Vance 的文職路。

在書中,哥金斯不斷地自我挑戰,從體能極限到軍隊裡的磨練,很難不臆測是他過於自卑、對憤恨身世的反撲,如同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的 Enantiodromia (對稱),透過意識的作用將自我提升到對話層級,從而促使行動發生改變,打破宿命的循環。如同電影《全民情聖》裡,愛情顧問 Hitch 因為在愛情路上跌倒之故,進而起心動念從事愛情諮詢工作。因為有過缺憾,而發願盡可能去彌補或盈滿缺憾。哥金斯不想自己只是一個受人歧視、失敗且毫無生存理由的魯蛇,貫徹意志的念頭也讓他過度緊繃、失去彈性。

#哥金斯的千日回峰行

日本比叡山有千日回峰的修行旅程,踏上旅程的僧人要穿上草鞋、斗笠及袈裟,在腰脅插入短刀 (象徵未完成就要自盡) ,在一千天走跑一千場越野馬拉松距離。無論天氣惡劣或是日曬雨淋。已經不是運動挑戰的範疇,而是賭上生命。哥金斯在書中也提到千日回峰的修行,也表示,突破目標以及超越自我、踏出舒適圈原本就不舒適,也因為經歷過火焰的淬鍊,生命才得以重生。

『英雄』往往是以功績顯赫,而由他人起名,沒有人有資格自封英雄。在希臘神話裡,海克力斯以完成十二道功績獲得不朽的名聲。成熟後的哥金斯也在探索自己的十二道任務:過關海豹突擊訓練、陸軍遊騎兵訓練、協助招募新兵戰士、惡水超級馬拉松及超級馬拉松賽事,以及引體向上的金氏世界紀錄挑戰等,成為他人眼中的硬漢、強者,而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弱勢者。

而最讓人感動之處,是睽違十五年與跟著父親一塊的胞兄首次通電話、彼此相擁的時刻。在還沒經過試煉之前,哥金斯應該會斷然掛上電話,但那時他已經成熟,心靈也更為柔軟 (備註:胞兄跟著父親繼續做生意,而哥金斯則是與母親遠走他鄉)。這讓他很有感,成為硬漢是你比其他人更厲害,但擁抱愛,有想要守護的人事物,責任會讓人更為強大。

哥金斯彷如猛虎般具攻擊性,對迎面而來的挑戰絲毫不讓,會想著他的後半生會做甚麼安排。只差沒效仿戰神克雷多斯去毀天滅地而已 (電玩哏)。幸好的是,在挑戰引體向上、超級馬拉松之後的他,覓得一份荒地消防員工作,凝視曾經的深淵並與過去和解,心靈變得更為柔軟且溫暖。正如哥金斯書中寫道,在 2014 年的秋天早晨,他放下了所有的評判,覓得了心靈的平靜。找尋到自我的價值,遠比他人給予的名聲與評判更為重要。

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在《神話:內在的旅程,英雄的冒險,愛情的故事》形塑,走過外物挑戰、啟發內在的旅程過後,英雄終會踏上返鄉的道路,正是哥金斯的寫照與歸途。

#哥金斯給你的挑戰

《我,刀槍不入》是大衛哥金斯的個人自傳,卻有不少管理者視它為管理寶典,從中延伸出一些法則,簡單說就是有料也有種。本文自然也要提出一些個人觀察。

1. 40% 法則

在另外一本天下文化出版的《隱形天賦》中,哥金斯提到:「很多汽車都有調速器,調速器可能會將速度限制在每小時 91 英里,車速之所以只有 91 英里,是因為調速器限制汽車不能加速到 130 英里。我們的大腦也是如此。當我們感到不舒服時,我們的大腦會給我們一條出路,通常是放棄或是選擇一條更簡單的路。」道理相當簡單,當大腦痛苦地表示真的不行了,已經筋疲力盡了,再也走不動了,實際上可能只花了四成力氣。與運動科學家提姆‧諾克斯所提出的『控制中樞理論』相同,意指體能極限並非直接由肌肉的痠痛所反應,而是大腦早一步發出噪聲,趕在任何神經末梢受傷之前,就讓我們感覺疲勞,強迫停止運動。 #真正的極限在你感受到的極限之後 。

2. 提問自己的問責鏡

如同字面所言,你必須在鏡子前與自己對話,並運用各樣的語言去激勵自己。「你又胖又懶,你憑甚麼加入海豹?」他說。問責不是為了往身上挑刺,而是正視自己的弱勢、承受可控制的意志痛苦並找到方法,哥金斯在鏡子貼上紙條,時刻提醒自己做出行動,做出改變。問責鏡的作法,相當符合古希臘斯多葛的生活哲學,正視自我並專注於可掌控的自我成長、做出選擇並實踐理想。

3. 當責

著有《自律就是自由》、《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的前海豹部隊指揮官喬可‧威林克 Jocko Willink 在其職業生涯與後來的著書中,不只一次提到『當責』的課題,無論是做為團隊的領導者、自我心靈的領航員,自律、遵守紀律就是一種當責。你如果容易受外物所誘惑,你就不能承擔領航自己的使命與責任。也是異樣堅持的當責態度,才能讓哥金斯一路完成了海豹訓、遊騎兵訓及超級馬拉松等等困難且堅韌的挑戰。

4. 餅乾罐

每克服難關的歷程,將它化為一塊餅乾,放入餅乾罐裡頭,當再次遇到困境時取出品嘗,成為能量。提取過去微小的勝利與成就,告訴自己你已經經歷過哪些歷程,面對未來更能勇於迎戰。餅乾的製材包含成功、經驗與努力,以及自我認同。簡單地說,就是每次突破歷經或打怪之後,你所收穫的經驗值。

5. 放棄才是真正的失敗

若讀者只參照書封的介紹,會誤以為大衛‧哥金斯接連完成海豹突擊訓、遊騎兵訓及引體向上紀錄,這些挑戰對他肯定輕而易舉,相反的,哥金斯不只一次受到挫折,三番兩次地因為諸多因素而未能完成訓練、挑戰紀錄。哥金斯的態度是,只有選擇放棄才是真正的失敗,而沒有放棄、盡可能強化自己、找尋更好的方法,就是走向勝利的道路。他的堅持與不屈不撓,才是本書中你應該收穫的核心重點。

《我,刀槍不入:從街頭魯蛇到海豹突擊隊,掌控心智、力抗萬難的奇蹟》本書的原名為 Can’t Hurt Me: Master Your Mind and Defy the Odds ,是少數書名成為風靡世界的 HashTag 主題標籤, #canthurtme 。很多讀者認為《我,刀槍不入》的翻譯很有義和團的迷信氛圍,我想的是,堅強的意志原本就需要多一點自我崇拜、自豪與不怕接受創傷。哥金斯不是教祖,但是他傳遞的堅強意志卻可以是信仰。

閱讀《我,刀槍不入》時,我數度往心底去想,如果哥金斯成為你的運動教練或朋友,他會是很棒的朋友嗎?

2015 年,曾獲艾美獎的前嘻哈歌手、同時是企業老闆的傑西.伊茨勒出版《和海豹特種部隊生活的31天》(中文版是2017年時報出版)。

天性叛逆且顛覆的傑西,找來了一個海豹部隊的軍人與他同住,展開為期一個月的體能魔鬼訓練。不按牌理出牌且瘋狂的體能挑戰,讓傑西超越了自身極限,而兩人也建立了真摯深厚的友誼。而一直到 2015 年出版之後,才有人知道,這位海豹隊員其實就是大衛‧哥金斯。

兩人一同上節目受訪時,哥金斯透露了這一個月對傑西的影響。「你獲得心理韌性的唯一方法就是做你不喜歡做的事情。如果你繼續做你滿意並且快樂的事情,你就不會變得更堅強。你會停留在原地。 」哥金斯說:「要麼你變得更好,要麼你變得更糟。但你不會保持不變。」

你有沒有一個挑戰,或許就從明天開始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8 人中有 8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超乎常理的款待:世界第一名餐廳的服務精神

超乎常理的款待:世界第一名餐廳的服務精神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0/1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最初的西餐體驗是在十歲,還分不清怎麼抓刀叉,只懂得黑胡椒醬與蘑菇醬、番茄醬的年紀。




首都牛排館是一間位於街角,提供西餐料理的餐廳,老闆與老闆娘是海歸子女,在那個西餐還不普及的時候,即便是小孩也只能用刀叉,不提供兒童食器,沒有筷子,也會把沙拉叉與食物叉細分。




老闆娘總是兼著櫃檯收銀與服務生,她站著幫大人點菜,而總是蹲著,與桌前的我同樣高度為我點餐。還會叮囑我一些錯誤用餐的小動作。「麵包不能直接塞到嘴裡,要用手撕開來吃。」「不要拿咖啡匙吃點心喔,點心有點心專用的湯匙。」她總是面帶微笑、蹲著跟我分享一切。




你不是孩子,而是被視為大人接待。在那個成人群聚的首都牛排館裡,即使是個步入少年的孩子,你感受自在,輕鬆、備受尊重與重視,是那間餐廳傳遞的情感。




在閱讀威爾吉達拉《超乎常理的款待》的過程,我又記憶起多年不見的片刻,感受溫暖且記掛心上的溫馨。在那個沒有一星負評、社群評議的年代,老闆娘只是盡可能讓孩子領受西餐禮儀、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




曾經聽過一種說法,只要對應是『人』的,都可以說是服務業。舉凡醫療、飲食、運動...無一不是服務業。




這麼說會讓人跳腳,服務往往伴隨著無限上綱、面對惡劣客人也要笑臉應對的陳腐規則。但服務該是一種精神,而不是法度,在《超乎常理的款待》,擔任餐廳總經理的威爾,秉持著服務客戶 (友善且不持惡意) 的精神,無論是帶給他們驚喜、送一些尋常的小禮物或是友誼性的對話。不只是餐點上要求完美,用餐體驗也要高標準。如同書中所訴說的,服務不是一昧地討好,而是適切地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




如今回憶起來,首都牛排館也不是這麼完美,偶爾牛排煎得不到位,咬不動,飲料杯是廉價不容易損壞的塑膠杯。店內的燈光很陰暗;可如果首都牛排館重新開店了,我會帶著家人們前往用餐。在結帳時,告訴頭髮灰白的老闆娘,或是這間館子的新夥伴,過去我在這裡有過美好的體驗,謝謝這天的服務,也祝福他們一切順利。美好的用餐體驗與服務,其重要性一點也不輸給產品、活動本質的物性。




這是一本為他人而忘卻自己,乍看雖厚卻易讀的好書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愛與錢:史丹佛最熱門的人生規劃課,用5C架構做重要的選擇

愛與錢:史丹佛最熱門的人生規劃課,用5C架構做重要的選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0/0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絕大部分的生活裡,人們的判斷、決策都是理性的,譬如換職場、有條件地選擇伴侶、搬家買房──錢多事少離家近──雖不及康德的純粹理性,但至少也及得上蓋瑞‧貝克以『理性選擇』及『效用理論』為出發點的思維邏輯,而進一步說,群體的理性是構成人類團體生活的大前提。

但生活裡,很多事情是不理性的。譬如瞧了他人一眼就要挨打,看見臉書 PO 文就以為是針對自己、或針對我群 (政治分化往往就是從這開始) 的攻擊、批評 (這裡的小提醒是謹記斯多噶哲學家塞內卡的忠告:不要在你的想像裡受苦)。不難想見,絕大部分的理性選擇外,偏偏是少部分非理性、感情用事的片段,對生活至關重要、左右決策並可能影響一生。

#非經濟思考的五步解方

理性決策可以有算計甚至多重考量,那怕是繪圖分析也不為過。但非理性、感情用事、不能用經濟學家『理性計算』的問題,我們就通稱為《非經濟思考》,譬如難以割捨的情感、欲拒還迎的工作,甚至是要不要生孩子。這些都與理性思慮有微小衝突,或是決策相牴觸,可以說問題本身就是非理性。

經濟學家及博學研究人路斯.羅伯茲出版《你可以不必理性,做出人生最好決定:一個經濟學家對人生難題的非經濟思考》,這本書談的就是非經濟性思考的決策論述,書中提出了很多解題妙方,譬如遵從個人原則,用時間去遠觀或近觀這個問題。譬如與伴侶去旅行就是一例。
決定要與親密伴侶去歐洲旅行一趟,如果整趟旅行很棒,那麼旅行的最後一站就是跪地求婚,相反的,如果這趟旅行互動很糟糕,那麼結束前就要考慮...。無論是分開或結婚,都很難用純粹理性去做出決策,既然如此,只能找到合適的思維模型,釐清人生問題。

即使是非經濟思考的問題,或是影響重大的人生規劃,史丹佛退休教授麥拉.史卓柏 Myra Strober 及社會創新領袖艾比.戴維森 Abby Davisson 提醒我們,不必服膺一時衝動,或是鬥得難分難解的利益分析。兩人在今年出版了《愛與錢:史丹佛最熱門的人生規劃課,用 5C 架構做重要的選擇》,書中提供了一個架構,幫助你識別並找尋人生的最優解。

▶第一步:釐清(Clarify)──透過自我反思,仔細思考你在乎的與不在乎的。
▶第二步:溝通(Communicate)──和其他受你的決策影響最深的人溝通。
▶第三步:考量廣泛的選擇(Choices)──擴大你的視野,開闢更多可能的替代選擇方案。
▶第四步:與親友和其他資源保持聯繫(Check in)──尋求他人的建議、指導和資源。
▶第五步:探索可能的後果(Consequences)──考慮對生活各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

在麥拉與艾比兩人的鋪陳下,分別以戀愛與擇偶、結婚,生兒育女與家務管理,居住搬遷,平衡事業與家庭,照顧長輩及退休後的自我實現等階段,做為人生規劃的核心重點。你不難看出,這就是一個成熟社會人的未來脈絡。無論是婚姻/單身、生兒育女/頂客族、購置新居/原住處、家事平衡/工作為重...,每一個人的未來都有不同的脈絡,沒有非得依循某一途徑前進。
#人生沒有正解只有最優解

在戰後臺灣的五六零年歲月,經歷戰亂或經濟萌芽的人,對『生活』的想像是讀好書,考上穩定的公職,娶妻生子養家,安心退休。如同《絕望者之歌》書中俄亥俄州的白人家庭,能吃飽穿暖、三不五時跟鄰居、同事聊天說笑就過了一輩子。這是很多人想像裡的正確答案,是生老病死唯一的途徑。

有種說法聲稱『人生沒有正確答案』,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隨著際遇與時間變化而有反覆。在不同時間的截點,選擇了 A 就揮別了 B ,忽略機會成本,持續為沉默成本後悔。但這卻是正的,人生沒有正確答案,只有臨於當下最優的解釋。而 5C 架構是方法論、是行於文字的求解數論,也是一門在史丹佛大學開了 40 年的人生課程。

於我而言, 5C 架構不光只能用在成熟人的未來途徑,在很多非經濟思考的問題,或是徬徨著、猶豫著的人生道路問題,這個架構也值得反覆演繹。不同於大衛布魯克斯的《社會學動物》、《成為更好的你》,講究自我完善、解讀成就的篇章,而是接地氣去談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為難之處,你如何做出選擇?

5C 架構分別是釐清事物並做出區分,與決策影響最鉅的人展開溝通,考量另外的方案或是參照史蒂芬‧柯維說的《第三選擇》,尋求親友、其他智者的意見與指導,並設想未來可能帶來的後果與影響。短短的數十個字,其中的蘊藏與延伸卻足以動搖『自我』。走完了 5C 架構,帶來的可能不是完美的生活體驗或符合預期的結論,但肯定會是當下最為正確、無以動搖的答案。

曾經贏得世界撲克大獎賽的撲克女王安妮.杜克在其著作《高勝算決策》指出,人們對於決策總有錯誤的認知,認為回報是好的結果,就等於決策正確、決策過程完美無瑕。然而,錯誤的決策過程可能會帶來好的結果,正確的決策過程也可能導致崩壞的影響。重點是落實過程,並做出正確且良好的決策,至於結果如何則是難以預測的。彷若是運動員的宿命,即便比別人花費了更多時間訓練,回報的也不一定會是前三名。如同佛家常說的,多燒一炷香多念幾遍佛號,神佛也不見得會施予更多眷顧。

人生或許沒有正解,但《愛與錢:史丹佛最熱門的人生規劃課,用5C架構做重要的選擇》卻能為你找到最優解。

《愛與錢》封面上寫著,這是一門在史丹佛大學開了 40 年的課程。思索這句話背後的語境,身為年過四十的中年人,很感慨沒能早一點閱讀這本書,或許就能更早、更快地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新的選擇與規劃。幸運的是,人生七十才開始,考量未來與規劃人生這件事,從來都不嫌晚。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1.6秒決勝奧運金牌:跳水王子湯姆.戴利的彩虹人生

1.6秒決勝奧運金牌:跳水王子湯姆.戴利的彩虹人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9/06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不要輕忽愛,因為愛總給人們最大的力量。在閱讀完湯姆.戴利著述《1.6秒決勝奧運金牌:跳水王子湯姆.戴利的彩虹人生》,最大的收穫是書中滿滿的愛,以愛為種子,長成生命力量的枝椏。因為這份愛,很樂意推薦大家閱讀。

在 2021 年東京奧運上,一個漏網鏡頭凸顯了湯姆.戴利 Tom Daley 意外很萌的畫面,完成跳水的他坐在場邊,安靜且專注地勾織毛線,後來才知道鉤織毛線讓他放鬆心神,而不會過於緊繃;跳水運動是一項決勝於轉瞬間的競賽,那怕只是一分神、或是呼吸不流暢,隨時成績都可能翻盤,不難想見每個選手的壓力都很大。

1994 年出生的湯姆‧戴利,是英國最受矚目的跳水選手,從 2008 年參加四屆奧運,一共獲得三銅一金四面獎牌,而其他的獎牌則不計其數。如果他的前半生是為成為一個頂尖運動員而努力,那麼,在 2013 年宣佈出櫃之後,便是為了過好『有愛的生活』,並確保自己仍是頂尖運動員努力。

這本書剛推出時,真的不會吸引我──高臺跳水運動不是台灣重點項目,而且沒有誘因──事後閱讀這本書之後,很高興這本美好的回憶錄證明我是錯的。即便不受吸引,觸角無法觸及我所處的世界,卻無損它是本值得閱讀的回憶故事。

運動員的生活裡有苦有喜,但出生於滿盈恩愛的家庭的湯姆,對於生活與挫折有自己的洞見與期待。在 21 歲時與大他 20 歲的電視和電影製作人蘭斯‧布雷克結婚,同時亦保持著積極的訓練,三年後透過代理孕母有了跟蘭斯的愛的結晶。他超越了人們對於同性戀者的歧視與成見,也證明了兩位男性同樣也能照顧好孩子,撐起家庭。

這一切都來自於『因為愛而生長的力量』,受到教練與夥伴們的支持,家人們與愛人的愛,還有許多粉絲們正面的給予回應 (負面當然也不少),喜歡他文字裡談到細微的情感變化,以及自己面對不同心境時書寫的文字與思維。閱讀文字,他不單是個運動員,也是一個擁有愛、也能書寫情感的詩人。

當他在書中談起因腦瘤去世的父親時,談及無微不至的愛與關懷,以及家庭美好的情感流動。突然好想買一本來送給好友理莎,告訴她,即便身邊最愛的人離開了,但曾經的那份愛永遠都不會消失,留在心上,讓我們用更正面、暖和的笑容面對身邊的人事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勇闖阿拉斯加33天:走入極地荒野,跳脫舒適圈,發現全新的自己

勇闖阿拉斯加33天:走入極地荒野,跳脫舒適圈,發現全新的自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8/0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我是在 29 歲開始跑步的,哪你呢?美國趨勢作家丹尼爾‧品克在其著作《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提出一個證據:凡年齡逢九,譬如二九、三九與四九,一個人都會做出不同以往的改變,譬如是,挑戰第一場馬拉松。

道理很簡單,年齡逢九意味著要跨越到另一年齡層,對自己過往待在既定的舒適圈、環境裡不滿意,於是想做出一些改變,可能是跑馬拉松、是徹底減肥、甚至是重新學習。然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九』不是問題根源,它只是個觸發點。真正的關鍵是,久待舒適圈的人們對日復一日單調且尋常的日子感到無趣、失去生活動力與熱情,進而嘗試找尋不同以往、踏出高城圍牆外的事物。

大學教授兼雜誌特約編輯與專欄作家的麥可‧伊斯特 Michael Easter ,以非凡的方式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與好友結伴前往阿拉斯加荒野待上一個月──再佐以研究調查,撰寫出《勇闖阿拉斯加33天:走入極地荒野,跳脫舒適圈,發現全新的自己》。從『不適、不舒服』揭櫫人們如何發揮內在力量,幫助讀者認識自我、嘗試跳出舒適圈並感受全新、堅強的自己 ( BTW 這本書在博客來被歸類是運動書籍,但它真的不是 )。

#從超越中學習成長

四千年的台灣本島,有數以千計的原住民分批搭乘竹筏向南方航行,分別在復活島、紐西蘭、印尼諸島甚至是馬達加斯加島落地生根。其語言與文化,經過科學考證與台灣原住民有著密切的關係,因而被統稱為南島語族。

四千前的原住民為何出走台灣?有很多說法,包含台灣火山爆發、地理資源不足,有外族來犯(這被推翻了),異族貿易交流等等。無論如何,從這份亙古的歷史,不難感受海島子民出走台灣、逃離舒適圈的決心。超越了土地的設限,也超越了歷史。

《勇闖阿拉斯加 33 天》鼓勵人們超越自我、挑戰極限的書。要人們設下目標或難以企求的展望,逼自己使命必達,最後平安歸來。『超越』是後設性質的語意。因為有固定、既定的範圍與障蔽,才有『超越』的存在。譬如目標是完成一場馬拉松,最終則是勤於訓練,成為破三小時的競技跑者。譬如考試希望考九十分,最後考了一百二十分(?)。超越的過程需要努力、需要犧牲,也需要承擔,不是純粹說說就能成。

『超越』背後藏著不適,只是說法比較樂觀。超越之前的苦澀,在成功之時回甘甜味。當世界都仰望成功之時,失敗反而讓人更頑強。

出版《失敗學》、《慶祝失敗》的英國小說家、記者伊莉莎白‧德依提醒我們,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是真的,前提是能從失敗得到甚麼。德依採訪上百人,從無名小卒到影視巨星,談的不是功成名就的途徑,而是如何失敗、心路轉折以及再度開始。你會從她的書中知道,原來每個人的失敗都有其樣貌、在其他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物,卻可能影響一個人一輩子。失敗是一個可靠的除錯機制,從而找到正確的方法。輸在輕易妥協,贏在永不放棄。

#徒步自然覓得自我洞見

作者伊斯特與好友們一塊前往阿拉斯加,從長距離的步行登山,紮營與打獵,全部由自己人一手包辦,書中展現彷若是《湖濱散記》梭羅與《荒野求生秘技》貝爾‧吉羅斯的結合。在其中,步行 (也可以說健行) 相當重要。舉凡動物界裡,人類相較於多樣化動作,可以說是排在最底階,沒有棕熊的龐大身軀,沒有獅子老虎獵捕食物的能力,亦沒有如同野獸的速度與咬合能力。唯一能超群全動物,是人們善於長時間行走的能力。

社會人類學家詹姆斯‧舒茲曼以超過三十年針對喀拉哈里沙漠布希曼人的田野調查撰寫了《原始富足: 布希曼族的生存之道》一書,布希曼人是現存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儘管自 1950 年開始走入現代化,但仍有為數不少的族人遵守傳統的狩獵採集生活。而另一支居住於墨西哥山區的原住民塔拉烏馬拉,他們重新再現是源自於麥杜格出版了《天生就會跑》。這兩支原住民民族,同樣都以善於疾走而聞名。而在台灣早期的西拉雅族,就有飛番走鏢的文化傳統。

不只是原住民族群,在世界各地都不乏看見長程步行對人的影響與變化。譬如西班牙朝聖之路、媽祖遶境,在日本比叡山也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至今、流傳下來的步行拜佛修練『千日回峰行』。行走不只是一種移動方式,也是自我實踐的道。走上長途之路,要吃苦受累,卻有成千上萬人心嚮往之。在普遍人類運動、活動不足的時代,長距離、長時間的步行反而更顯珍貴。民視外景女鐵人段慧琳在日前與攝影團隊走上『山海圳朝聖之路』,九天徒步累積 187.88 公里,爬升 4,991 公尺,儘管後來因為颱風必須提前結束,但相信過程中一定收穫滿滿。

徒步加上大自然,是大自然療癒身心的 One-two punch ,越來越多研究證實,於戶外大自然旅遊不只能幫助大腦恢復活力、降低認知負擔,調控情緒,也可以適度為前額葉皮質放鬆。特別是在多山傍海的台灣,那怕只是郊山走一趟,都會給心靈與大腦帶來幫助。我們不需要前往阿拉斯加,只要願意走出去都能登上自己的朝聖之路。跑步、走路與健行,永遠不會從人類運動、活動中被淘汰掉。從痛苦中得穫意志,從時間洪流與身體勞動中淬煉意義。

#為什麼一定要走出舒適圈

為什麼一定要走出舒適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人生訴求不是都要加官晉爵,濃淡口味各自喜愛。如果只想活在馬斯洛金字塔的底層,能吃飽睡好、安全常保、歲月靜好,何必要追求甚麼自我實現?想像舒適圈的圖形模樣,舒適圈就像是個圓餅圖,重點不是跳脫這個圈圖,而是嘗試擴大舒適圈的圓圈範圍、把直徑慢慢拉長。跳脫舒適圈是一種說詞,更讓人想像的是,隨著圓餅圖慢慢增寬、擴大面積。彷若是魔獸遊戲的走出新地圖,把每一塊陌生之境都納入版圖之中。

以前採訪過一個企業大老,他分享給我一份心得:凡事業越成功,旅程越順遂,或者是從生活尋覓不了熱情的人,越需要刻意吃一點苦來打磨心志。辛苦的日子,不只收穫毅力與精神,更讓人以嶄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打字拼出『走出舒適圈』很簡單,實際上的作為卻是非常辛苦且折磨。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嘗試跑馬拉松、鐵人三項,很多人開始登頂百岳及學習新事物、轉換人生跑道、憑熱情創業。讓自己偶爾活得不舒服,這件事有必要嗎?會有收穫嗎?無論有沒有收穫,但總有嘗試的必要,無論最終結果如何,人類總能從歷史裡擷取意義,讓自己走下去。

《勇闖阿拉斯加33天:走入極地荒野,跳脫舒適圈,發現全新的自己》不是一本運動書籍,你也不好說它是心理、自我成長勵志書,但相信每個曾走過「修練之道」的人,都有豐碩的經驗能寫一本跳脫舒適圈的書。如果膽怯跳脫舒適圈,或期盼有人打動,那麼這本書就值得一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上游思維:在問題發生前解決的根治之道

上游思維:在問題發生前解決的根治之道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7/2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如果能預知犯行發生,而先啟預防之效,對於治安會不會有更好的幫助呢?2002年史蒂芬·史匹柏與湯姆·克魯斯攜手帶給人們科幻電影《關鍵報告》,這部片就是說明這件事。

在事件、問題發生前,若能良好的控制並預防下來,會是現代社會的最佳期待:在金融海嘯前、在911事件前、在COVID-19之前,或是太魯閣號事件發生前。但我們該怎麼做才好?或者是,要培養甚麼樣的思維。

#處理事件不代表是預防措施

如果漫畫世界是活生生演出的,你會喜歡復仇者聯盟還是MIB星際戰警?

在第一集的MIB電影中,K探員告訴J探員,執法時不要過於張揚,因為普遍地球人都不知道有外星人的存在,恐會引起世界恐慌。MIB的任務就是盡可能低調地處理外星人來犯地球的問題;復仇者聯盟則是處理已經發生的問題,譬如奧創蘇科維亞事件、紐約戰爭等,這些已發生的問題大規模地將人類牽進去,你可以想像會造成多大的經濟重傷。

處理事件往往會付出巨大的成本,但是,預防可能只需要相比下的細微成本。以漫畫世界的角度來看,MIB星際戰警所做的就是事件發生前(嚴重影響人類前)的對應。預防勝於治療,以超前佈署的思維去考慮事件。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阿比吉特‧班納吉與艾絲特‧杜芙若著述的《窮人的經濟學》,書中提到幫助貧窮線以下(一元美金)的人們,最不智的方法是提供給他們糧食與金援。糧食可能導致這些人未來成為伸手牌,金援則可能被專制政府收走,而未能有效幫助窮民。重點是幫助他們創建一個市場,或建立有效的商業行為。

與其餵食他人吃魚,不如教導他人捕魚。這句古語就體現上游思維的格局。在《淮南子‧覽冥訓》也有一說: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 (向人求火不如去找火石,跟別人借井不如自己鑿井)。

2021年3月究竟出版了丹‧希思《上游思維》,在猝不及防、稍縱即逝的現代社會,擁有上游思維是相當有用的。書中蘊藏很多想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其中一例,此外,處理上游有更多細節與方法、誤區,這本書可以說是寫全了。訝異的是,這本書自三月份出版至今,似乎沒看到太多反響與討論。

#上游思維的三個阻礙

丹‧希思《上游思維》談到三個思維阻礙分為別:問題正常化、缺乏負責主動者以及隧道效應(只處理近憂而不能考慮遠慮)。

針對問題正常化,已逝的吳孟達與周潤發有一段小故事,吳孟達跟周潤發曾經交情堪比親兄弟,但因為酒色財氣惡習之故,吳孟達欠下30萬鉅額債務,只能跟周潤發借錢(但未借得)。後來透過周潤發力薦才出演了《天若有情》獲得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一夕翻紅。周潤發後來告訴他:「當初不借你錢是怕害了你,形成依賴性,再爬起來就難了!」吳孟達當年的揮霍是想著,賺錢也快,自然就不怕欠錢跟借錢。欠錢與借錢、還錢形成依賴性,那就是把問題正常化了。

早期時代,警方與醫院都有收取紅包的惡習,紅包不到位,人走不出(警察局)救不活。這就是把問題正常化之故,魯迅先生說:「從來如此,便對嗎?」明知是個傳統的問題,還要拘泥習俗而不能破舊迎新嗎?帶有質疑的思維與精神,你才能找到問題點的源頭。在豐田生產模式(TPS)思維中,有一個『五個為什麼』方法,就是幫助人們找到思維的源頭,沿著因果鍊順藤摸瓜找到關鍵處理點。隨時質疑你認為不應該是如此,卻已然被漠視、正常化的問題事件。

針對缺乏負責主動者,我喜歡書中的一個例子:譬如你今天參加一個講座,你進入教室後發現大家都還沒到,位置任你選,隨即你坐在第三排或第四排的位置(大家普遍都不太敢接近講師)。後來人們陸陸續續到來,結果你發現坐在你前面是個高個子,他幾乎把你的視線都擋住了,你不得不偶爾左晃右傾才能看見講台上的講師或螢幕。

你會咒罵那個高個子,很想叫他走開坐其他位子(但沒位置了)。但你回神一想,其實一開始你是可以選擇坐在最前面的位子,你握有主動權,卻沒為自己負責。最後,你卻責怪那個後來,只能選剩餘位子的人,還包含讓你生厭的大個子。

隧道效應並不陌生。人們習慣處理當下的事件,而不會為遠慮而佈局。這在《絕望者之歌》、《窮人的經濟學》有很好的詮釋,貧乏不只是限制了人們的想像,也限縮了人們對於長遠的考量能力。但這裡的貧乏不只是錢,還有時間成本。

在艾森豪威爾法則(時間管理法則)有分為四個象限:緊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又不緊急。人們處理事情往往都以緊急度為優先,一來重要事往往不是一時半刻能解決,二來時間壓力會讓人誤以為很重要或緊急。

持續優先處理緊急度高的事情,最後會變成『無論重要與否,你只能排隊一一去解決』,無暇去對重要事做長遠規劃。不重要的事會吃掉你的時間成本,苛扣你錯失處理重要事件的心力與智慧,進而造成重大的損失。沒有冗餘的時間,你很難往上游的方向去安排。只會找到處理問題的臨時對策,卻沒有根絕方法。譬如台南市的車輛超速事件。

#不要把臨時對策當成長久方法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調查,在2020年整年度,在台北市超速60公里的事件總合計為461,701件,平均每個月為38,475件。而在台南市超速60公里的事件總合計為171,584件,平均每個月為14,298件。

台南市超速事件在年底卻有極為顯著的變化,在十月份為12,350件,十一月減少為9,237件,12月甚至只剩5,933件。這是超過30%以上的改變,執法成效相當驚人。我後來調搜了台南市相關新聞,才知道去年十月份台南警方展開了數波交通大執法,甚至在台南的重要路口擺上『警察人形立牌』,這件事確實起了警示作用,大幅地降低了超速事件。

這是上游風格的預防措施嗎?是的,但沒有做全,只是權宜的臨時之計。因為到2021年1月份台南市的超速事件又恢復到17,242件,二月也依舊。人們明白『人形立牌』只是一張硬紙,沒有實際執法能力,如同麻雀不再被稻草人欺騙嚇阻。臨時對策是有效的,但只是一時權宜之計,儘管有了超前佈署、上游的思維,卻仍然沒有上游的長久作法。

丹‧希思《上游思維》這本不到300頁的書,就我來看相當地重要。人類不同於動物之一,就在於啟發了《上游思維》:原始社會為了防止餓死,所以智人從狩獵變成農牧,進而從舊石器轉為新石器時代。現代人為了要避免石油能源耗盡,於是這個時代開始尋找替代性能源。這都是上游思維的策略。

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能處理事情、處理問題的人,但每個世代的進步,都源自於預防勝於治療,透過上游思維將時代推進的人。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絕望者之歌》、《窮人的經濟學》、《上游思維》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

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7/1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因為出生時的家境關係,從小我就對金錢、財富與地位不等於快樂與幸福有一份認知。儘管長輩們仍會以高成就、高學歷與高階級作為給孩子們的目標,但現實社會階級流動不易,伴隨著六零年代成長,台灣已經不是洋溢發財夢的地方。在『台灣錢淹腳目』與『高物價高負債』之間短短三十年,我們不只需要重新定義幸福,也要懂得營造第二個自我格局。

有兩個布魯克斯,同樣在『幸福與快樂』有過著墨:《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 David Brooks ,著有《成為更好的你》、《第二座山》。另一個是哈佛商學院教授亞瑟.布魯克斯 Arthur C. Brooks ,著有《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愛你的敵人》。兩個布魯克斯的書都值得看,但特別想談的是《重啟人生》一書。

#因為失去而痛苦

丹尼爾‧康納曼與阿摩司‧特沃斯基創建了行為經濟學理論『展望理論 Prospect Theory 』,展望理論是以多學科促成的理論,意味著它在心理學界、經濟學領域都能發酵起作用,其中有一份思維是『失去的痛苦比得到的快樂更為劇烈』。撿到一千元,你會覺得賺到(額外的),皮包裡掉了一千元,你會覺得嘔(從身上割肉出去)。

展望理論不只能用於金錢物質,用於名氣、聲望和聲譽上也是,即便很多人說『虛名如浮雲』,但一當從萬民景仰到『笑問客從何處來』,還是沒人能調整接受; 2012 年伍迪‧艾倫電影《愛上羅馬》,這部四幕單獨故事的電影,其中一部是由義大利國寶演員羅貝托‧貝尼尼飾演的萊奧波爾多 Leopoldo 。過著平淡生活的辦公室上班族萊奧波爾多,在某一天早上醒來,意外發現自己突然成為全國名人,不只有狗仔隊追著他跑,還成為公司經理、甚至有名模約會,一舉一動受到全國矚目。一開始不適應的名人光環,很快就打亂他的世界,而後有一天,當這些媒體、光環都不再聚焦於他時,他的人生就崩潰了。

對於名氣與地位,人們何嘗不是如此?只要是人就需要強大的存在感。有一部科幻電影(我忘了),主角被判處死刑,但死刑不是真的被殺死,而是被遺忘,被刻意消失。主角只能自食其力,無論他做甚麼事(不能做壞事)、或是跟人說話都不會有人回應他。擁有人的本質,卻沒有人的存在,所言所行的一切都與他人毫無相關。

無論是名氣、地位或是本身的存在感,失去了都很可怕,難以調適,遑論是普世觀念驅使下的名利財富。《重啟人生》談到「職業心理的重力定律」給予詮釋:衰退帶來的痛苦,與你先前達到的聲望高度,以及你對於那個聲望帶有的情緒依附直接相關。簡單地說,不依戀不痛苦,越依戀越看重,衰退後越痛苦。

#投資未來的幸福

大衛布魯克斯的《第二座山》書名副標是:「當世俗成就不再滿足你,你要如何為生命找到意義?」對我而言,這與《重啟人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為生命找到意義──《第二座山》告訴你要從志業、婚姻、人生觀與信仰、社群去找尋自我的意義,而《重啟人生》則鼓勵讀者把精神投資在職涯、找尋樂趣以及生活、美好且長久的婚姻等。乍看之下有點老生常談。是說誰不知道要儲存退休金或是情感儲蓄呢? (把感情當成金幣,跟家人、孩子打好關係等於為老年生涯存下情感儲蓄)。

投資未來,像是一種轉換,把名氣與財富轉換成另一種非屬物質、專屬個人的情懷,譬如追求靈性成長,營造與親友互動的情感,在工作場上追求自我實踐而不是金錢,從美食佳餚轉變為以健康為主的簡樸飲食。那不意味著過老年人的生活,完全不是,而是盡可能把生活中所關注的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去收攏,追求更單純且更真實。

愛爾蘭演員席尼‧墨菲 Cillian Murphy 演出很多戲劇,包含《全面啟動》、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以及英劇《浴血黑幫》,最近要上演的《奧本海默》由他擔綱主角。同時席尼也組過樂團主唱、吉他手和作詞,並以此為樂。但他卻是演藝圈內少數低調且平淡生活的人,不談論私人生活、甚至鮮少出現在電視節目上(宣傳電影),不製造誹聞八卦,甚至不太使用社群軟體。他曾經在受訪時表示,自己的生活很無趣(在他人眼中),但他覺得生活充滿樂趣。但演藝圈內不乏這樣追求低調生活、實踐個人幸福的人,譬如基努‧李維。如此不在乎鎂光燈注目的人,又怎麼會在失去鎂光燈後患得患失呢?

我跟朋友開玩笑說,《重啟人生》不適合正在追求名利的人,譬如政治人物之類(誤),適合追求自我實踐、找尋後半段幸福的人,如果正在追逐名利的人,這本書的適用度或許不高。作者亞瑟‧布魯克斯也說,他是在飛機上偷聽到老英雄的自怨自艾牢騷,才萌生寫這本書的念頭。當這本書於 2022 年出版時,亞瑟是 58 歲。

如果硬要在這本書抽取知識點作為圖文,讓讀者傳播瀏覽,我會抓住『走路』靜心跟『感恩』,走路會幫助你理解生活、幫助你思考 (請不要邊走路邊滑手機、聽音樂),而感恩會幫助你活在當下,學習甚麼叫做知足與珍惜。這本書有很多的內容值得花時間翻閱,作者幽默且生動的語句、譯者純熟的譯筆也為這本書加分不少。人生不需要『重啟』,只要從現在順順地開始就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0 人中有 20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512345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