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書繭居的所有評鑑

靈媒警探 1 在人間(限)

靈媒警探 1 在人間(限)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6/28

小攻馬克斯完全就是百分之八十趴的女性(與部分男性)的夢中情人的形象。高大、自信,非常主動卻不會咄咄逼人,總是非常體貼。

但像維克多這種主角好像很少見,尤其是在以靈能力為主題的作品中。大部分的靈能力者成熟後都是英姿颯爽,就算無法手起刀落就滅掉一個阿飄,至少也能冷靜地見怪不怪。

但維克多很討厭見鬼,總是煩躁、敏感、神經緊繃、
一驚一乍,似乎永遠無法習慣自己的能力。

明明就像是個有陰陽眼的軟弱廢宅,但或許是拜作者幽默的文筆修飾所賜,又或者是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才是真實人類的樣子,沒有主角光環,面對棘手工作和尚未穩定的戀情,時而自信滿滿時而想放棄人生,總是在崩潰或焦慮,但最後總能把事情好好解決🤣。

這才是最接近所有普通人的樣子。

所以身為普通人的我也完全無法討厭身為這樣的主角。我覺得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笑)。

-

這部作品是這個系列的第一集,第二集在六月初剛出版。這集總共有兩個案件,都是當集解決。
老話一句:如果不確定是不是自己的菜,可以先買第一集試試看。

作者並沒有因為忙於主角們的感情戲而隨便對待劇情。關於靈能力者的設定也非常特別:
維克多有陰陽眼、
卡洛琳能看出一個人是否在說謊(人型測謊機🥺)、
麗莎則是準確得知「是或否」的能力。
(「兇手是不是男性?」「是」
「兇手是不是只有一個人?」「不是」)

劇情線跟感情線都很棒,肉肉香辣,量也很足!

整體來說,很推!!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奧運的詛咒:奧運、世足等大型運動賽會背後的經濟豪賭

奧運的詛咒:奧運、世足等大型運動賽會背後的經濟豪賭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2/01

「你無法一直愚弄所有人,但總有很多政客想這麼幹。」
__

昨天東京奧運正式閉幕,不知道算不算圓滿,但總算是順利落幕。

這次的奧運歷經了許多波折好不容易才成功舉辦,其實就在東京奧運開幕前一個月,日本東京奧運財政部長森谷靖跳軌自殺身亡,有人猜測森谷靖是因為不堪承受沉重的財政壓力才選擇自裁,但有一些鄉野奇談則表示森谷靖是因為內部的黑帳喬不攏才壓力大到自殺。因為這種說法,我心生想更加了解奧運真實面貌的念頭,在網路上敲打著關鍵字找到了這本書。

《奧運的詛咒》一書初版是在2016年。作者本身是一位專門研究大型運動賽會的經濟學家。本書討論的大型賽事包含世界盃足球賽與奧運,其中又以奧運為主要探討的對象。讀者可以將本書當成是一份研究「主辦奧運到底對主辦城市有沒有好處?」的經濟學報告。

作者從國際奧會/國際足總這兩個組織談起,接著介紹了奧運的歷史,當然還有最重要的:用經濟學角度分析主辦奧運對城市來說有沒有利益?作者從「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兩個面向下手分析,引用了許多資料與數據報告,最後證明國際奧會用來說服各國舉辦奧運的辭令都只是在畫大餅,花了錢花了時間,換來的卻是美麗但一碰就破的泡沫。

__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對於國際奧會或世界足總的認識都不多,這也是為什麼第一章節只有短短七頁,但內容已足夠在讀者的心中投下一顆震撼彈:
「國際足總與國際奧會的執行委們都是有錢人。他們出國搭頭等艙飛機,住最高檔的旅館,和到訪城市的政商名流交際應酬。國際足總主席塞普.布拉特(Sepp Blatter)的年薪超過一百萬美元,公關費無上限。其他執行委員也都有六位數的薪水。布拉特每年分紅給二十五名國際足總執行委員七萬五千到二十萬美元,外加十萬美元的工作津貼。」

第二章介紹了很多歷屆奧運不光彩的歷史,這些錯誤幾乎都與種族歧視和貪汙腐敗有關。

第三、四章分別分析了舉辦奧運的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

第五、六章則檢視了過去曾舉辦過最成功與最失敗的奧運。

__

巴塞隆納被公認是近年來最成功的一次奧運,「仔細研究巴塞隆納奧運」成為之後每個主辦國的重要功課。

「巴塞隆納和索契是兩個極端。對巴塞隆納來說,奧運是為原有的都市計畫服務。對索契來說,都市計畫為奧運服務。」

白話的說,奧運的建設只是巴塞隆納都市更新的一環,但對於索契來說,整個都市的規畫配合奧運的需要,城市為了奧運建設。不說索契,近幾年我們看到的奧運,似乎也都是「都市計畫為奧運服務」,這也是為什麼舉辦城市花了大筆鈔票,最後得到的卻是大量的蚊子館以及要還上三四十年的債務。

除了一開始的出發點就不對之外,國際奧會與國際足總對比賽「高規格」的要求更是讓主辦賽事的難度三級跳:
「除了對基礎設施和交通住宿的要求之外,國際足總還規定主辦國必須提供八座至少能容納四萬人的現代化場館,其中作為開幕賽的場館要能容納六萬人,而決賽的場館要能容納八萬人。由於沒有合適的場館,南非不得不興建八座新場館。南非最後蓋了十座,花了五十到六十億美元。二零零二年的韓國花了二十五億美元,日本花了五十億美元。」
(作為參考:舉辦運動賽事的話,台北小巨蛋大概可以容納一萬五千人左右。)

「我們將會看到,凡是必須花大錢蓋新場館的國家,這些場館在辦完世界盃之後幾乎沒有用途。不管從短期或長期來看,花大錢辦超大型賽會只是在製造當前和未來的財政負擔,對主辦國的經濟並沒有好處。」

如果主辦國政府管理不當,將進一步導致工程延宕和官商勾結的貪汙腐敗問題,讓主辦國人民的納稅錢像是投進水中,有去無回。
「巴西利亞的馬內加林恰球場花了九億美元,可容納七萬名觀眾,但本來的預算是三億美元。(中略)例如這份一百四十頁的審計報告提到,組合式看台的運輸費原來只要一萬四千七百美元,但承包商卻向政府收費了一百五十萬美元。另外也有一筆二百三十萬美元的材料被重複計價好幾次。總體來說,九億美元費用中有三分之一是被作假帳弄走了。」

__

如果你覺得我節錄的內容讓你驚訝,請務必要親自去讀讀這本書。作者將資訊整理的井井有條,非常好讀,也非常精彩。一旦開始讀就很難停下來,而且讀完後一定多少會影響你對世界大型賽會與滿嘴「愛與和平」的委員們的觀感……
深呼吸,準備面對充滿謊言的現實了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擁抱生命的不完美

擁抱生命的不完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2/01

「生命是自由的,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人生有各種不同的活法。生病關上了我們眼前的那扇門,但不表示我們就得在門前哭泣,環顧四周,還有許多扇門可以推開,我還能往不同的地方走去,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努力與嘗試。」



作者陳燕麟罹患了一種罕見疾病──肌萎縮症。這是一種無藥可醫、一輩子都治不好的病。這種疾病通常是由基因變異造成的。患者會肌肉無力,剛開始可能只有行走有點困難、漸漸無法邁開大步跑,到無法站立。到最後可能最簡單的抬手、轉頭變得非常困難。

這種疾病有多罕見呢?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中,只有兩千多人生這種病。(約六百個家庭,因為肌萎縮症是遺傳性疾病,一個家庭有很多人有這麼疾病的機率很高,所以是用戶數來算。)稀少的如同從海中撈起一杯水。

但如果你恰恰好是被裝進杯子裡的人,你會怎麼想?
「為什麼偏偏是我呢?」我想應該每個得先天疾病的人都曾在夜裡輾轉反側,思考著這個問題。我想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忙著長吁短嘆、自怨自艾,豁達一些的人可能會想:「算了,反正生命本來不就這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嗎?」

但陳彥麟醫生不想讓他的人生「就這樣」。



他16歲確診,從此以後,像其他人一樣自由跑跳、健步如飛的「正常生活」這扇門在他眼前重重關上。

他進入醫學系,不甘屈於「無藥可醫」這四個字,懷抱著學成後「自己的病自己醫」的豪情壯志,但進入醫學的專業領域後,他才發現他想過的、沒想過的治療方式,前人都已經嘗試過、研究過了。肌萎縮症的確是現今醫療無法攻克的大魔王,此時「醫好自己的病」這扇門也在他眼前關上。

他就要畢業了,本想著既然無法醫好自己的病,但至少能投身相關的領域,更深入研究肌萎縮症的同時,也能接觸、幫助與他同樣罹患肌萎縮症的病患,但由於他身體上的障礙,導致他最終只能放棄進入神經內科。跟前兩次一樣,他眼睜睜看著「進入神經內科協助與他情況相似的病人」這扇門合上。

面對人生,陳燕麟醫師似乎只能選擇退了又退。他也曾經喪氣過一段時間,不願再去想肌萎縮症。直到他的姐姐也發病,才給了他一個新的動力、新的契機,再次去堅毅地直面他的人生課題。

📚「或許人生的每一個事與願違,都是上天的另有安排。那些發生在我們生命中最壞的事情,竟有可能成為最重要的命運轉捩點。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不停向前,才有可能看見答案。」



作為這種罕見疾病的患者也是醫生,他真的能「理解」患者的痛苦、害怕與憂慮,他能給予的是別的醫生無法給予的「感同身受」,不僅僅是「同情」。

但也是因為他既是患者也是醫生,所以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患者們能夠站起來、走出來,走進大眾的視野裡。希望每個患者都是社會與罕見疾病的橋梁,是肌萎縮症的「大使」,無知所帶來恐懼,唯有理解能夠消弭。

📚「所以作為醫生,我會選擇直白地戳破病人的想像。當人不會再有妄想,就會回到現實。這麼做雖然殘忍,可是回歸現實不一定是壞事。當人不再心存幻想,面對現實,承認『是,我就是得了這種病』、『是,狀況不好』、『是,我將漸漸喪失行動能力』、『是,有可能永遠也好不了』,那麼從那一刻開始,病人的心靈反而不會再為疾病而糾結。既然已經不能更糟了,那麼他們就會開始思考下一個問題:既然如此,我還能做點什麼嗎?」
「而當人們開始反問『我還能點什麼』,眼前展開的就是另外一條新生的路。那條路可能和他原先設想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但是當人踏上了那條路,就開始了新的旅程。」



後來的後來,陳燕麟醫生成為了台灣史上第一個看肌萎縮症門診的醫生。他現在是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的會長,也致力於推動肌萎縮症的基因檢測技術。雖然肌萎縮症是一種治不好的病,但透過基因檢測,可以讓帶有此種病基因的人們意識到自己是「帶因者」,讓不好的基因從此停留在這一代。



想推薦這本書給大家的理由,其實就如同陳燕麟醫師希望病友們能夠融入社會的原因一樣。把視野打開,看見別人的生活,或許就不會再只專注在自己的困頓和憂傷中。

當然,我指得的並不是「你看別人生病也能這麼堅強,你是正常人不能這麼脆弱。」這個意思。而是當生命中有了新的相遇,有了各式各樣的碰撞與新的火花,我們就能了解到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快樂悲傷,痛苦是不可忽視的,但生命還是有很多美好,而且我們並不孤單。



太多震撼與感動,閱讀時一直覺得眼眶發熱但拼命忍耐,讀到結尾還是忍不住落下淚來。生命在命運前是如此脆弱,但背負苦難前行的人卻一路創造奇蹟,與這本書的相遇,讓我再一次地深深感受到人類的渺小與偉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抱歉我遲到了,但其實我根本不想來:給羞怯內向的你,一場「挑戰自我」的冒險旅程

抱歉我遲到了,但其實我根本不想來:給羞怯內向的你,一場「挑戰自我」的冒險旅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2/01

「無論我們做了多少計畫,生命就像一連串無法預測的曲球,接二連三地朝你擲來。我希望自己更能與之共舞。」


不要只看書封與書名,你會低估了她的精彩!

皇冠的編輯寄來邀約時,我幾乎沒有猶豫就答應下來。我被簡介的這句話吸引:「對潔西卡來說,『一個人』永遠比『很多人』更自在。」這句話完全就是在描述我的社交偏好,但相反地我認為自己並非「內向」的人,所以我非常好奇,好奇這本書是否能為我上一課?

作者潔西卡花了一年的時間進行「社會實驗」,實驗的對象……就是她自己!

有段時期,潔西卡就像是一隻被困鐵籠子的裡的獸,那個鐵籠子名叫「內向」。
她並非身為一位內向者而感到憂鬱,只恰巧是一位被孤獨、焦慮與不快樂包圍的內向者。她渴望交新朋友、離開舒適圈、為生活找到新的重心,也渴望新的冒險,卻因為恐懼和「我做不到」的念頭,遲遲無法踏出籠子一步。

直到某天她下定決心要離開籠子,她想挑戰自己的極限。
而她也確實成功了。

-

她花了一年的時間去嘗試各式各樣她身為「內向者」原本避之唯恐不及的事:
在地鐵上與陌生人搭話、用交友軟體認識新朋友,甚至約她們出來喝咖啡、參加一堆社交派對、上即興表演課程和表演單人脫口秀……。

這本書讀起來有點像是作者的日記,只不過更有趣、也很好笑。(她太適合表演單人脫口秀了)
我不覺得這是一本寫給「內向者」的書,我覺得這本書適合每個心裡有一張「『我寧願死也不願做……』的清單」的人(幾乎是世界上的所有人吧?)

我想不論內向者、外向者,應該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張清單,上面列滿我們打從心裡感到恐懼或是覺得自己絕對辦不到的事情。但在某些時候,這些事物和他們代表的意義會成為隱形的牢籠,困住你,也侷限了你的選擇。

-

「因為我寧可嘗試單人脫口秀,也不願一輩子都在想著『要是……會怎麼樣?』。我寧可表演單人脫口秀,也不要永遠這麼沒安全感。我寧可表演單人脫口秀,也不要回顧以往時但願自己更勇敢一些。」

「我知道很多快樂的內向者並不想要改變,對此我抱持著絕對的尊重。可是對我而言,有能力可以變身、改變、嘗試自由特質、隨心所欲地能屈能伸,這都帶給我至高無上的自由與希望。」

「可是我依然還是這一年剛開始的那個我,只是現在我會的更多了。」



我想潔西卡用了一整本書的時間,想傳達給我們的無非是:無論你是哪種人都好,總之別當畫地自限的那種。

不論是外向者或內向者,沒有人需要被強硬的「改」成什麼樣子,但不要讓「內向」或「外向」或其他標籤成為困住你的牢籠,他們應該成為房子。房子是不會被由外而內鎖上的:只要你想要,隨時都能出去,當你需要回到舒適安全的空間,也能再回來;它彰顯了你是什麼樣的存在,卻不代表全部的你。

-

最後的最後與大家分享一首我很喜歡的歌,是歌手Avicii的The Nights。讀完這本書後又熊熊想起這首歌,覺得兩者想傳達的概念是很類似的啊!只是一個用溫和的方式、一個用很動感的方式,youtube連結我也會放在限時,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聽聽看喔!這首歌我自己真的超喜歡的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一個關於背叛、家庭祕辛與身分盜竊的未解之謎

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一個關於背叛、家庭祕辛與身分盜竊的未解之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17

「有時候,我想到自己失去的一切,會為事情的不公不義而憤怒。我們家的身分竊盜案雖造成嚴重的財務衝擊,但很多方面來看,那反而是最無關緊要的傷害。信用可以重建,童年無法重來。」

__

[ 無雷꒰⑅ᵕ༚ᵕ꒱˖♡ ]

讀完書後完全可以理解這部作品為什麼是2020年愛倫坡獎「犯罪實錄」的得主。這部作品是作者人生的回憶錄,記錄了她成長點滴的流水記事,但相信我,這跟你我所想像的生活流水帳非常、非常不同。

作者艾克絲頓成長的過程過得相當不順遂。當艾克絲頓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她敬愛的外公去世了,她的媽媽因為父親的去世大受打擊,整個人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頹喪下去。同時期,艾克絲頓因為身形瘦小、頭髮剪得極短(或許讓她看起來像個小男孩?)在學校被同學霸凌。轉學後,雖然霸凌問題解決了,但她還來不及喘口氣,馬上迎頭撞上另一個問題──信仰「不正確」。艾克絲頓信仰的是天主教,但她的新學校是基督教學校,這讓她沒有辦法真正融入同儕與學校生活。青少年時期,艾克絲頓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貧困,媽媽甚至連每天兩美元的午餐費都不給她了,家裡常常沒東西吃,她必須吃農場裡種的蘋果、野生的梅果果腹。

然而上述這些光是聽就足以讓人陷入重度憂鬱的狀況,跟她們家所面對到的身份竊盜問題比起來,根本是小兒科。

__

身分竊盜糾纏了艾克絲頓十幾年。

他們因為沒有繳電費,電被無預警的停掉,艾克絲頓不得已只好坐在陽台上,在隆冬的夕陽餘暉下完成作業,但他們根本沒收到電費帳單;
警察來到他們家門前,因為她的媽媽被控訴開了一張假支票;
她在大學時期就已經信用破產,有人用她的身份在各大銀行辦了多張信用卡、把卡刷爆,然後就消失了。

「身份竊盜」就是一顆地雷,你不知道它埋在哪,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爆炸。這種不可預知的心理壓力遠遠超過她所要面對的其他困境。

媽媽耳提面命的告訴她:我們不知道竊取我們身分的犯人是誰,可能是我們的親戚、鄰居或朋友,所以最好不要跟他們有太多聯繫,「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也因為如此,艾克絲頓被禁止到朋友家過夜、被禁止像孩子一樣放學後相約玩耍、甚至被禁止擁有親密的朋友。青少年時期,她回到家,拉上窗簾,寫作作業的同時注意著窗外的動靜,警戒著不知道存不存在的敵人。

艾克絲頓獨自度過了一段孤單而緊張兮兮的童年,
這個狀況直到她上了大學才好轉。

__

後來的故事你們也大概知道了。
艾克絲頓終於揪出了犯人。
真相很重要,但她終於撕開那層包覆住她的繭的同時,卻沒有得到解脫,而是掉進一個更深的坑裡、換來更多的意難平,但這次、她是真的再也找不到答案了......。

如果你把這整件事當成一個「事件」的話,那讀者其實讀到一半時,大概就能猜出「犯人」是誰了。雖然我無法確定作者現在是不是還憎恨「犯人」,但當我閱讀她的文字,感覺到的是:她知道這些事情「已經過去了」。她把自身的情緒處理得很好,雖然這樣的經歷造成她不小的傷害(她在後記也有提到),但我感覺她在寫作時,是讓當下的自己立於旁觀者的角色,回顧這一路走來的點滴,她心疼過去的弱小無依的自己,可是她不會讓自己深陷在悲慘的情緒裡無法自拔。

我知道有些讀者抗拒看這種題材的書籍,是怕閱讀的過程非常壓抑、讓人愈讀愈窒息。這本書不會讓人有這種感覺,而且作者的文筆很好(翻譯也翻得好),閱讀的過程真的就像在看一部紀錄片一樣,腦海中會很有畫面。沒嘗試過這種題材的讀者不妨試試看。

很奇妙的,這本書是我會想過一陣子再讀一次的書,它有一種很難具體描述的好看,喜歡這種紀實類書籍的讀者真的不要錯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0 人(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療傷似顏繪

療傷似顏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17

「我真的只愛你,相信我好嗎?
半年之內,我一定跟我老婆離婚來找你。」
「其實昨天,就是他口中半年的最後一天了。」
「這麼說的話,從今天開始……」

「不就是新的生活了嗎?」

___

一個害怕人群不敢進入學校福利社的男孩,
到面對面用畫筆勾勒出兩千個陌生人的街頭畫家,
這是一個關於「聽故事」的故事。

為了克服自己的內向,作者李白給升上大一的自己一個挑戰:「面對面畫下兩千個陌生人」。在這段旅程中,他意外發現自己有讓人敞開心胸的特質,於是開始邊畫畫、邊傾聽蒐集人們的故事。

有一位E先生,說了一個 沒接到好友自殺前打來的視訊電話 的故事。
有一位H小姐,說了一個 差點困在惡夢中,再也醒不過來 的故事。
有一位F小姐,說了一個 用盡了全力,也沒能把朋友從憂鬱的泥濘裡拉出來 的故事。

我利用上班的空閒時間閱讀,將自己隱藏在有些吵雜的辦公室角落,一邊緩慢的閱讀、一邊偷偷地擦拭掉擅自從眼眶出逃的淚水。我喜歡李白看待這些故事的態度,不干涉劇情、不評論主角,僅僅作為一個傾聽者,就像老樹的樹洞,溫柔沉默的佇立,輕輕但穩穩地接住這些喜悅與悲傷,讓人安心地訴說秘密。

很佩服這些說出自己故事的人,尤其是那些遺憾與悲傷的往事。這不只是直面傷口、更是將它攤開在一個陌生人面前,承認自己曾深深受傷。所以我想李白的似顏繪不只是一張肖像畫,更是一張獎狀:頒給自己的獎狀。未來每當他們看到這幅似顏繪,就會想起自己在當時鼓起的勇氣;決定好好地收拾這一地的心碎和淚水,並帶著他們前往下一段旅程的勇氣。

讀著這本書時就像看進一個小水漥,模糊的倒影,照出了幸福的、感恩的、失望的、充滿淚水的臉龐……,照出的是我們自己。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傾訴中拾起自己、在傾聽中療癒自己,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被這本書感動的原因。

推薦給有點灰心喪志、覺得很孤獨的你和妳,
買杯喜歡的飲料獎勵自己,再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吧!
「今天真是辛苦你/妳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機器人會變成人嗎?:33則最令現代人焦慮的邏輯議題

機器人會變成人嗎?:33則最令現代人焦慮的邏輯議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17

作者在這本書討論了33個議題,有些議題是你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的社會議題、有些是不太會出現在現實生活的假想邏輯議題、有些則是你想都沒想過「這也能討論?!」的議題。作者會先給讀者一個情境,帶出議題之後,再論述自己的想法。每一個議題大概都只有六到八頁。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有讀過一些東方哲學的書,但對於西方哲學一知半解,僅有一點膚淺的想法:覺得他們(哲學家)好像是用一種很玄的方式在探討一些沒什麼用的事。(抱歉哲學系的同學們)

--

這本書有點打破我對哲學的想像。哲學有一套自己的邏輯,跟我們日常生活中在使用的邏輯不太一樣,或者應該說,哲學把人們日常邏輯非常非常仔細的釐清,然後這些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集合形成了哲學。(這是我自己的感覺,以上論述完全沒有任何學理根據🤣)

就如同一個物體被放大到超過我們原本對他認知的範圍,我們就會認不出他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作者論述的明明也不是多罕見高深的概念,但就是會讓人覺得「真的是這樣嗎?好像是……但又有哪裡怪怪的。」一邊讀一邊跟著作者的邏輯思考,我的大腦跟思緒超級糾結,這本書成功實現了另一種意義上的燒腦。

-- 

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改了觀,但還是有某部分議題讓我讀完覺得無奈又好笑。到底討論這個要幹嘛?🤣

礙於篇幅關係我只各分享一個我覺得「用哲學去思考有其意義」跟「討論這個要幹嘛」的書中議題:

 🌟哲學有解:迷思17. 如果今天籠子裡關的是個四歲小女孩。

這個議題是在討論「如果孩童實驗為道德所不容,為什麼動物實踐就可以?」

以下為摘錄作者在書中的觀點:

「我們也可以說,當我們以無痛的方式殺羊,卻反對殺人,也不算是物種歧視。殺羊(相對於殺害人類)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毀滅一個擁有未來意識,生命中有計畫、有希望、有意圖的個體。如果我們把痛苦加諸在黑猩猩上,而非小孩子身上,就變成物種歧視了,因為我們相信這種痛苦對黑猩猩不亞於人類,而且找不到其他攸關性的差異可容許我們這麼做。」

「四歲小孩、黑猩猩或兔子還有一種委屈,叫做不知情,他們不知道別人在對他們做什麼。憑這一點,我們可能更加有理由,不應拿小孩、黑猩猩或兔子進行痛苦的實驗,而應該找已經可以理性思考的成人來做實驗。如果實驗的目的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至少成人是能明白其價值核心的。」

(我覺得這篇裡幾乎每句話都是重點,很難摘錄出最精華的部分,大家自己去看書。)

🌟 我看不透:迷思19. 我確定我很清醒,所以我確定我不在夢裡。

這個議題討論的是「你怎麼知道自己現在不是在作夢?」

這部分我就不摘錄了,總之作者大概的意思就是:你無法確定你現在是不是在作夢,因為你覺得真實的一切,可能是你在夢裡夢到這一切,而它(在夢裡)感覺很真實。

打個比方吧!

我:「我知道我現在不是在作夢,因為我捏自己的臉會痛。」

作者:「你怎麼能確定真的是你的臉在痛?或許你是夢到自己的臉在痛?」

大概就是這個概念🤣。如果作者要這麼說,那這個議題很難有定論,那討論這個問題還有什麼實益嗎?你們覺得呢?

--

最後做個總結,我覺得對哲學好奇的讀者可以來讀讀這本書。讀了之後你就能稍微掌握哲學的思考邏輯,不會再覺得他們那麼天馬行空了。另一個適合哲學小白的理由是:哲學就如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也獨自擁有一片汪洋大海,讀完這本書後若你想深入研究,可以從這本書裡各式各樣的議題中挑揀你感興趣的議題,再找其他書籍資料來閱讀,絕不會讓你不知道從何處下手深入了解哲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從拒絕承認到勇敢面對,一個記者戰勝憂鬱症的真實告白,《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作者白洗嬉強力推薦!

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從拒絕承認到勇敢面對,一個記者戰勝憂鬱症的真實告白,《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作者白洗嬉強力推薦!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17

『我們的人生其實也是一場直播,應當活在每一個當下的我們卻老是執著在「錄影播出」,在乎過去的失誤,被過去絆住腳步的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借用法輪禪師的話,「老是看從前的影片」,就無法好好地活在現在。』

--

書封的墨藍深似海,但它其實是一本非常好讀的書!

作者金正源是位中年大叔,因為公司體制與工作壓力等等問題,在某天突然被憂鬱症找上了門。剛開始他也是晴天霹靂,覺得自己不過是有點失眠、有點焦慮怎麼就變成憂鬱症患者了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以2017年為準,韓國接受憂鬱症治療的患者人數超過六十八萬人。如果把有所顧慮而不願就醫的人算進去,實際數量可能接近兩百萬人。同一年的台灣,服用抗憂鬱藥物人數為127萬人,相較起2016年多了6萬多人*。憂鬱症在當代社會是非常常見卻又嚴重被低估的疾病,沒有人能夠保證憂鬱症會不會找上自己。當憂鬱症不再是「別人家的事」,我們到底應該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他?

--

因為作者自己曾是憂鬱症患者,所以這本書比較偏向對「覺得自己心理似乎生病了」的人們喊話。書中紀錄了他這一路對抗憂鬱症、與情緒和平共處的歷程:從知道自己罹患憂鬱症時的不可置信與沉重,到後來慢慢接受事實也積極配合治療;從剛開始服藥的畏縮躲藏,到後來能坦蕩地把藥袋拿出抽屜。

雖然閱讀時一點也不感覺沉重,但我相信作者這一路走來並不輕鬆,他當時被診斷為「中度憂鬱症」,還停止上班了兩個月在家休養,從此處便可知道,他當時的情況一定不像書裡呈現出的樂觀。可即使這樣,他依舊戰勝了憂鬱症,並把這一路的酸甜苦辣煉成文字,用自身經驗鼓勵正值低潮的人。

--

憂鬱症就像感冒一樣,不期而至。如同希臘神話裡的紛爭女神現身眾神宴會:沒人邀請你還自己跑來,是怎樣?😤
相信如果你感冒了,把這件事告知家人朋友,大家都會一臉稀鬆平常的說:「那你就好好吃藥,多多休息,把感冒治好啊,不然呢?」其實憂鬱症也是一樣的。
面對憂鬱症,我們需要「慎重」而非「嚴重」看待。

保持良好作息、健康飲食可以減少感冒機率,定期排解負能量、偶爾鍛鍊心靈肌肉,也可以減少憂鬱症破門而入的機率。
作者在本書的後半部提供了幾個小撇步,像是「認知到自身想法的浮現」、「察覺自己的情緒」、「幫自己的情緒打分數」等等,協助患者檢視自身的狀態,並隨時加以調整改變,有意識並有效的紓緩不安焦慮的情緒。

我覺得作者提供的一系列方法,不只對於憂鬱症患者大有幫助,於普通人也相當受用。因為憂鬱的情緒人人有,相信誰也不想陷入負面這種情緒太久吧!

--

雖然我前面說這本書像是作者在對「覺得自己心理似乎生病了」的人們訴說,但我想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的書,憂鬱症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敲響我們的門,可能永遠不會,也可能就是明天。希望大家都可以更了解這種心理疾病,為了自己,也為了我們所愛的人。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莎士比亞經典劇作:12篇成長必讀文學啟蒙

莎士比亞經典劇作:12篇成長必讀文學啟蒙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17

其實莎士比亞之於我一直是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於他響亮的大名、熟悉於人們給他的親切暱稱「莎翁」、熟悉於他是詩人也是劇作家,是文學界不可想像其不存在的泰斗。陌生於……實際上我幾乎沒讀過他的作品。

疫情趨緩後,某天突然起心動念決定去圖書館晃晃,不是為了借書,只是覺得很久沒去了,想去走走摸摸書。在書櫃與書櫃間穿梭,我的視線突然被他捕獲,拿起來翻了兩頁,發現是一本繪本,但其實字不少,是給年紀較大的小朋友看的。

第一眼看到它,就被書封與書頁的精緻深深吸引,像著了魔似的把帶他回了家。
(本來真的是沒打算要借書的啊🤣 書櫃裡還一堆)

這本書中總共收錄了12個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分別是:
《馬克白》、《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仲夏夜之夢》 、《暴風雨》、《第十二夜》、《奧賽羅》、《皆大歡喜》、《凱撒大帝》、《無事生非》、《李爾王》、《威尼斯商人》,幾乎是所有莎士比亞最有名、最家喻戶曉的劇作都被收錄其中。說來慚愧,從小到大閱讀過各式各樣的文章、書籍,但莎士比亞的眾多作品中,我最了解的真的只有《羅密歐與茱麗葉》而已,其他的故事都只聽過名字啊😳。

 因為是寫給年紀比較小的讀者們,所以書中的劇本都經過縮減,雖然篇幅縮短但不影響故事的流暢度,繪本的整體質感好好,插圖極美,而且最特別的是書中「插圖」都不是畫,而是由紙雕拼貼而成的,人物不用說,就連背景中細微花草樹木都是一部分一部分的裁剪黏貼而成的。我想這本繪本的製作一定花了許多時間、各種巧思與設計,絕對是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老少咸宜的超棒繪本啊!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極簡心理學:5位心理學大師的成長故事,看見精神分析的思想亮點

極簡心理學:5位心理學大師的成長故事,看見精神分析的思想亮點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17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點心理學,因為懂一點心理學的基本規律,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促進自我的成長,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

 -

「請問這是什麼書?我覺得榮格好難懂。」
分享了一些書摘到限時動態,
收到了書友這樣的回覆。

我前兩年讀過《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不瞞各位說,當時我也覺得不好懂啊!
讀過不少心理學書籍,有些雖然趣味性高,但介紹的概念卻相對簡單,但若直接閱讀大師的著作,雖然知識性高,但真的好~無~聊~
以前我想這應該就是心理學書籍的常態,魚與熊掌不可以兼得啊🤷‍♀️

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作者真的是用實力證明魚與熊掌可以兼得阿!

這本是我近期讀過趣味性與知識量成正比,兩者皆高的心理學書籍!作者用有趣又生活化的例子解釋分析每個學說,讓心理學充滿讀者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本書中共介紹了五位在心理學界的重量級「大師」: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艾瑞克森、荷妮。
本書的重心偏向前三位,作者花了四分之三的篇幅在介紹他們的生平與學說。

-

沒錯,是「生平」與「學說」。少有作者將心理學家的生平與學說一起介紹,大部分的書就算有介紹大師的生平也只是稍微講一下吧?
在本書中,作者將每位大師的人生經歷都介紹得相當詳細。
作者在序章寫到:「要了解一個心理學家的理論,就必須要去了解他的生平,因為每一個心理學家的理論中,都無可避免地帶有個人的烙印。」

然而初閱讀時我還是半信半疑,並不覺得不了解作家的生平會對理解學說產生什麼重大影響,心裡還想著:作者該不會是想充字數賺稿費吧?(壞)

但在我讀完佛洛伊德篇後,充字數賺稿費這個懷疑就煙消雲散了。🤣

一個心理學家的人生經歷與他提出的學說究竟有多息息相關,沒有自己讀過是無法感受那種震撼的:

若佛洛伊德沒有生長在維多利亞時代──既嚴格禁欲又性產業發達的年代,力必多(性本能)在他的學說中不會佔據核心位置;

若阿德勒從小沒有因為軟骨病導致虛弱駝背,他不會認為自卑感才是人類前進的動力,更不會寫出赫赫有名的《自卑與超越》;

若荷妮幼時沒有飽受父母「重男輕女」思想所苦,她不會成為女性心理學的開山鼻祖。

心理學家們的人生經歷與其後來提出的學說,兩者關係密不可分。若這些大師不是這樣一路走來,就算只是有一點小小的不同,現代的心理學可能就與我們此刻所認知完全不同啊~~

了解大師們的人生經歷後,讀者會對這套學說產生的來龍去脈更加清楚,自然也會對每個學說的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讀完書後,從各方面──包括學說、待人處事、個性人品(?)我最喜歡的還是阿德勒。

「一八九八年,阿德勒的第一部著作出版。不知道是否和中學老師曾經建議他去當鞋匠的陰影有關,這部著作的名字叫《裁縫行業健康手冊》。彼時的奧地利,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衝擊,製衣行業陷入谷底,企業主們只能靠壓榨和剝削勞工來賺取可憐的利潤。(中略)阿德勒撰寫這本書呼籲政府重視,關心裁剪工人,改善工作、生活條件,保障他們的身體健康。」

「佛洛伊德堅定不移地認為人格的發展是被動的,由潛意識、本我的力量而有不同驅動,阿德勒認為人是在有意識的自我主導下,創造性地選擇自己生活型態,直接餐與自己的命運,從而使人格得到發展。所謂我的生活我做主!」

「戰後,阿德勒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兒童教育上,他希望透過教育改革,為兒童建立起完善的人格,進而改造他們長大後的社會。阿德勒認為,這是實現世界和平的必經之路。(中略)心理學不應該是高深玄妙的知識,更不應該是少數人牟利的工具,而應該是通俗易懂、惠及大眾的生活常識,阿德勒在幾十年前就做到了這一點。」

比起佛洛伊德威嚴霸道、榮格的私生活混亂
(婚後找了小三小四,跟小四分手後,變相逼迫正宮接受小三,從此過著「三人行」的生活。)
阿德勒真的是開朗隨和、心懷社會與抱負的偉人啊!🤣😍

-

作者將每一個心理學家的生平和學說都整理得很清楚、條理分明。除此之外,作者會隨時補充
正文裡有提到的觀念或疾病,總之就是把讀者可能會好奇、疑惑的地方通通寫在一起!這個設計我也覺得很用心!

很推薦給已經無法被市面上的心理學漫畫書滿足的讀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3123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