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Lv.4
user-img
村長的閱讀基地

23則書評

23本書評分

1位追蹤者

76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23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知識複利筆記術: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
讀者評分
5.0
|
2023/11/06
劇透警告

2022年4月,遠流出版社出版了《卡片盒筆記》一書,這本書在當時挺受人矚目的,連我也跑去買了一本來感受它的威力,讀完覺得很受用,我甚至為這本書寫了一篇閱讀筆記。

但很尷尬的事情發生了,我瞭解寫卡片筆記的好處,但我卻不懂得如何寫卡片、替卡片編號、建立索引,當然也就更不懂得如何讓卡片與卡片互相激盪出新想法。

管理思想家賽門·西尼克曾提出「黃金圈理論」,這理論指的是我們在做一件事時,必須知道這件事的Why、How、What,如此才能夠透徹理解自己做這件事的意義。然而《卡片盒筆記》一書只提到了Why的部分,也就是「為什麼要用卡片盒筆記法來做筆記?」,並沒有描述太多How和What。

要知道,我們必須學習卡片盒筆記的How和What,才知道該如何正確地做筆記,讓知識管理這件事變得更輕鬆且有效率,否則我們的筆記軟體就只不過是個雲端硬碟罷了。

說說自己的糗事,我在2022年7月購買了Heptabase筆記軟體 (買了一年),它就是為卡片盒筆記而生的筆記軟體。然而我卻不懂得如何用它來作卡片盒筆記,我只是在軟體中新增一個卡片,然後把我想記錄的資料全部key進去而已,根本是把筆記軟體當雲端硬碟用,而且還這樣用了一整年,相當魯莽。

過了一年,來到2023年7月,我毅然決然續訂Heptabase,原因是我知道朱騏老師即將出版一本書,它將能夠解決我的困擾,這本書是《知識複利筆記術: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它根本就是褓姆級的卡片盒筆記教學書,我讀完書後就立刻知道該如何寫卡片、如何替卡片編號、如何建立索引等等,我甚至還玩出了自己的新花樣。

不過我並不會在這篇閱讀筆記中提到如何做筆記,我反而會分享我對寫作這件事的看法,也就是學會卡片盒筆記對寫作的影響。

讀完這本書,讓我得到了寫作上的3大啟發,分別是寫作的架構化、模組化及規模化。

架構化

常常看到許多教寫作的老師說:「你要一直寫、不斷地寫,總有一天會被看見。」講真的,一直寫真的很累,因為每寫新的一篇文章都要絞盡腦汁,直到腦漿完全蒸發。

我們再往更深一層探究,寫作為什麼會絞盡腦汁?因為不知道要寫什麼,所以腦袋花了很多能量在運轉,為的就是找出寫作素材。這就像是要從A地開車到B地,而我們對路途完全陌生,不知道該怎麼走,所以途中花了大量的力氣查導航、問路人。

不過在讀完《知識複利筆記術: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後,我可以花更短的時間、更少的力氣去完成一篇文章,因為這本書教你如何把一篇文章 (或卡片)「架構化」,也就是告訴你一篇文章由哪些元素構成,這樣日後在寫作時就知道自己在哪個部分要寫些什麼。

一樣用剛剛的開車做舉例,但這次的路途上出現「路標」了,你只要照著路標開,就能輕鬆地從A地到B地。所以把文章「架構化」就等於在你的寫作腦中安裝了「路標」,讓你永遠清楚自己該寫什麼。

模組化

你有玩過樂高積木嗎?將一塊塊樂高積木組合成一座大城堡,而我們寫作也很像在堆樂高積木。原來一篇文章,可以透過多張的卡片組合而成,而且同一張卡片還可以出現在多篇文章中,完全實現了「重複再利用」的概念。

剛剛的架構化告訴我們一篇文章 (或一張卡片) 有哪些元素,而模組化就是「重複」運用這些文章 (或卡片)。

我因為經營「村長的閱讀基地」IG,所以每天都要寫大量閱讀卡片,然後將其輸出為閱讀筆記,最後發表至IG。然而閱讀了這麼多本書,寫了這麼多張卡片,這些卡片不會因為閱讀筆記發表出去後就永遠封存在電腦中,我可以重複使用這些卡片,將其拼湊出新的文章。

例如我前陣子讀了許多閱讀法書籍,寫了不少張與速讀方法有關的卡片,於是我可以將這些來自不同本書的卡片拼拼湊湊,組成一篇速讀教學文。以上是我對「模組化」的解釋與舉例,「模組化」幫助我們重複利用卡片,也讓我們可以迅速生成一篇新文章。

規模化

我認為寫作必須達到「規模化」,才能享受到寫作帶來的效益,而我對「規模化」的解釋是「量產」。

當我們在社群媒體發表文章時,就等於是在展示自己的「專業」與「人格」。持續發表有價值的內容一陣子後,可以讓別人對你產生正面的認知,往後你就有辦法撬動更大的機會。

但問題就在於「如何持續發表內容?」當你學會了前面提到的「架構化」與「模組化」,那麼你就能夠「規模化」,也就是持續發表內容,衝高文章數量。「架構化」幫助你清楚知道自己該寫些什麼;「模組化」幫助你快速組成一篇文章;「規模化」結合前述兩者,幫助你量產文章。

寫在最後

以上是我學會卡片盒筆記後,對寫作的詮釋。不得不說,透過《知識複利筆記術: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的幫助,我的寫作腦提升到了更高的檔次,也開始慢慢感受到自己的文字比一年前的還更有洞見,我想這就是學會卡片盒筆記後的複利效應吧。
展開
這樣賣吃的,成為活下來的那5%:韓國餐飲之神黃金公式,搶攻顧客心占率,忍不住一買再買
讀者評分
4.5
|
2023/09/02
劇透警告

【餐飲經營的致勝寶典】

▋前言

如果我問你,
你印象最深刻、最想再光顧一次的餐廳是哪間?
你心中應該會有個答案。

那麼我再問你,
那間餐廳做了些什麼,怎麼有辦法讓你這麼喜歡?
這時你可能陷入沉默、無語。
沒關係,我也是,
我覺得那就是一種感覺,說不上來呀!

但《這樣賣吃的,成為活下來的那5%》這本書,
不跟你談感覺,
它羅列了所有可以「勾引」顧客的6個祕訣,
而每個祕訣中又有許多優化項目,
例如客人最喜歡的白開水溫度是多少?
如何透過宣傳照就聞到食物香味?
這本書裡,有解。

本書作者金裕鎮有28年的製作飲食相關節目經歷,
18年來作為餐飲業顧問與諮詢委員,
向1000+間餐飲企業及300萬名相關從業人員傳授成功祕訣,
他另外著有《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做生意是戰略》、《韓國生意之神》等書。

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3個我從《這樣賣吃的,成為活下來的那5%》學到的重點

 消費的本質,其實是炫耀?
 善用數字,竟能吸引顧客?
 送上小禮物,可以擄獲人心?



▋消費的本質,其實是炫耀?

在這個網路時代,
我們選擇去某間餐廳吃飯的目的不僅是填飽肚子,
更是想要拍照炫耀。

知道這個道理後,
如果你是店家的話,
你會如何吸引顧客?
肯定是把店裡的食物做得很ㄏ一花(奢華)吧!
愈ㄏ一花愈能吸引顧客上門拍照打卡分享,
分享後讓資訊擴散,觸及到更多人,
那麼店裡的生意就會愈來愈好。

那要如何讓平凡的食物變得較ㄏ一花呢?
書中教了其中一個概念,
就是讓食物變的立體。
假如你去吃火鍋,
一般的火鍋店是讓肉片平躺在盤子上,
但厲害的火鍋店會把肉片立起來擺成「玫瑰花」形狀。
這樣的視覺饗宴,
我一定是直接讓手機先吃啊!

立體食物除了讓人想拍照打卡分享之外,
作者也指出,
這樣的食物較靠近嘴巴、大腦、心臟,
較能引起我們的食慾。
所以作者建議你,
如果要拍食物宣傳照的話,
一定要拍立體的。

總結一下,
想吸引顧客的話,
就得做出想讓人拍照炫耀的食物,
立體食物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善用數字,也能吸引顧客?

人類對數字較沒有抵抗力。

那麼該如何在店裡善用數字呢?
你可以在店門口貼上
「用7小時內輾好的白米做的飯」、
「每天凌晨4點半煮的肉湯」。

利用數字,就是幫助顧客降低認知門檻,
讓顧客更容易想像出食物的畫面,
進而讓顧客say yes!
然後走進你的店裡用餐。
除了幫助顧客想像出食物的畫面,
也能幫助顧客想像出你努力做飯、付出價值的畫面,
這些都能贏得顧客的信任。

台灣似乎比較少店家使用這樣的數字行銷,
頂多看到「買1送1」這類的。
雖然買1送1這樣的促銷很棒,
可以替我們省荷包,
但無法想像出食物的畫面,
也無法累積顧客對於店家的信任。

總結一下,
這部分提到店家可以利用數字吸引顧客,
而有辦法吸引顧客的原理是
「幫助顧客想像出食物的畫面」和「贏得顧客的信任」。



▋送上小禮物,可以擄獲人心?

作者發現韓國人飯後特別愛喝咖啡,
所以餐後送上一杯咖啡的話,
就能擄走顧客的心。

台灣人似乎也特別愛喝咖啡(自己不喝),
所以餐後送上咖啡的話,
也許會有奇效。

仔細思考了一下,
餐後小禮物不一定要侷限於咖啡,
可以是精緻甜點或是飲料,
且要能讓顧客感到驚喜並覺得好吃或好喝的食物。

這個部分讓我聯想到「峰終定律」,
該定律由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丹尼爾•康納曼所提出,
意思指的是,「人們對於一件事物的記憶好壞,取決於高峰和結束的感覺」。
當我們用餐結束後被遞上小禮物,
這屬於在結束時體驗到正面感受,
所以我們會對整體的用餐過程留下好印象,
即使用餐期間的服務可能有瑕疵。

峰終定律在生活隨處可見,
例如一部片長2小時電影,
即使前面的鋪陳很無聊,
但結尾收的非常精彩,
我們還是會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

總結一下,
餐後送上小禮物,
可以有效讓顧客感受到正面的用餐體驗。



▋結語

總而言之,
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做餐飲的優化項目,
我也從中學到了許多行銷手法,
而這些手法不只能用在餐飲上,
也能套用在網路上,
甚至是人與人相處的心理上。

大部分的行銷書籍都在講大方向的行銷,
較少有定位明確的行銷書,
而這本《這樣賣吃的,成為活下來的那5%》的定位非常明確,
很明顯就是教你如何經營一家實體餐飲店面。

書中提供了許多餐飲行銷上的What和How,
Why的部分則較少,
不過沒關係,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優化哪些部分才能夠賺錢嘛!

推薦這本書給正在做餐飲相關行業的朋友,
也推薦給想嘗試餐飲創業的朋友,
讀完這本書,
你會知道開店前要先把哪些東西準備好。
展開
底層網紅:時尚、金錢、性、暴力……社群慾望建構的最強龐氏騙局!
讀者評分
4.0
|
2023/08/28
劇透警告

【沒有流量,就活不下去!網紅的怪奇事件簿】

你在網路上有見過這種網紅嗎?
就是那種為了搏眼球而做出光怪陸離的事情。

例如
在路上直播挑釁路人、
直播公眾脫衣,
甚至還有直播吃排泄物。

在網路上看到還好,但在路上撞見就不好了。
有天下午我走在師大商圈的街道上,
被一名女生的高頻尖叫嚇到,
整個人跳起來那種。
後來才得知這女生是個直播圈小網紅,
當時有粉絲付錢請她在路上尖叫。

到底為什麼這些網紅盡做些奇怪的事情,
甚至是擾民的行為呀?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為了流量,
有流量就能賺流量財。

那除了流量之外,
還有更深層的答案嗎?
有,答案在《底層網紅》一書裏頭。

作者希米恩•布朗是一位記者與報導作家,
2019年入圍英國最具權威性的政治報導大獎奧威爾獎。
至今為許多報章雜誌撰寫專文,
包括《衛報》、《赫芬頓郵報》及《新政治家》。

作者訪問了許多位「底層網紅」的身世及事跡,
也觀察了許多社會現象,
接著他把這些元素融合成《底層網紅》一書,
將骯髒的秘密公諸於世。

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
什麼是底層網紅?
為什麼底層網紅不會做決策?
如何避免成為底層網紅?



1. 什麼是底層網紅?

底層網紅,
就是一群要錢不要命的人。

我認為底層網紅中的「底層」兩字,
指的是決策觀上的「底層」,
意思就是他們完全不懂決策。

他們在面臨抉擇時,
總是選擇最直覺、最簡單的選項,
導致最後面對最殘酷、最危險的結果。

就像是最近很紅的YT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
劇中主角就是做了一連串的壞決策,
導致最後悲劇收尾。

回到《底層網紅》,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真實故事是「拉人做醫美」。

西方的女性小網紅,
都希望自己有絕佳的臉蛋和身材,
因為這能讓他們能接到更多業配。

為了接到業配,
小網紅們就想動刀做醫美,
但又沒什麼錢,
所以只好去「不合法」的醫美診所動刀。

這類的醫美診所會以特價或免費的優惠來吸引網紅,
但網紅必須在社群媒體上幫醫美診所打廣告,
這能吸引更多網紅去動刀。

但問題就出在這間醫美診所,
裏頭都是無照庸醫啊!
直接把那些網紅「整」爛了,
爛了的意思就是術後組織潰爛,
甚至有死亡風險。

以上故事簡直就是要錢不要命的最佳寫照啊!



2. 為什麼底層網紅不會做決策?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為了$
但更深一層的問題是,
為什麼他們想賺這些快錢?
答案是「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指的是,
一個人只關心自己的利益,
且非常在乎自己的能力與成就。

因為全球化的趨勢,
個人主義遍布於各個國家,
導致人人都想功成名就。
那如何定義功成名就?
最簡單粗暴的定義就是賺大錢。

人人都想賺大錢,
但礙於體制結構的僵化,
工作一輩子可能也無法變富。
正如網路上說的:「苦幹實幹,只能糊口飯。」

所以有人決定放手一搏,拼一把,
為的就是拼看看能否一夜致富。
他們決定當個「底層網紅」,
決定做一些偏門事業,
即使後果可能很慘,
但有拼有機會。

寫到這裡我也思考了一下,
我和底層網紅似乎只有一線之隔。
我們都想功成名就,
只是我不敢放手一搏,
因為在我的信念中,
這是個壞決策,
且我認為有更好、更不會危及到他人或自己的成功法。

相信在讀這段文字的你,
也跟我有著相同的信念。

所以底層網紅不會做決策的原因是想賺快錢,
而個人主義催生出想賺快錢的動機。



3. 如何避免成為底層網紅?

我的答案是「拒絕誘惑,堅持正道」。

不管你是不是創作者、網紅或著是一般人,
一定都會收到一些來路不明的奇怪合作邀約。

收到這類合作邀約,
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興奮、雀躍,
覺得自己終於被看見。
但這些合作的真面目幾乎都是詐騙、直銷,
真正的目的其實是想把你拐入他們精心設計的騙局中。一不小心你可能就成了底層網紅。

所以我們得仔細思考3個問題
對方為什麼找上我?
我有什麼能力可以提供對方益處?
這項合作邀約的內容與我的價值觀相符嗎?

如果無法答出前兩個問題或不符合你的價值觀,
那就拒絕這項合作邀約,
然後專注在自己身上,
繼續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

以我自己為例,
我前陣子常收到與直銷、賣東西相關的合作邀約,
這類合作不符合我的價值觀,
就直接被我篩選掉了。

所以我認為「拒絕誘惑,堅持正道」,
就是避免成為底層網紅的最佳辦法。



《底層網紅》可以說是一本西方的「走偏網紅」故事集,
也是本教你「識破騙術」的勸世集。
雖然故事大多發生在西方,
但台灣也幾乎是天天上演。
推薦這本給想瞭解網紅世界的骯髒秘密的人。

說到底,
會有《底層網紅》這本書的出現,
就是有太多急著想成功的人。
但真正的成功是需要時間醞釀的,
愛瑞克在《內在原力》提過,
「這個世界太大,大到絕對可以容得下任何人的成就。所以不用搶,不用擠。」

你也許覺得上一段是幹話,
但《長勝》一書用數據告訴你:「在對的事情上,堅持『長』久,終將『勝』利。」
展開
日本第一速讀王教你讀得快,記得住,月讀30本的超強讀書術
讀者評分
5.0
|
2023/08/08
劇透警告

【速讀,其實不是你想的那樣】

俗話說的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想要透過閱讀翻轉人生,
就得先具備速讀的能力。

不過你可能會直覺認為
速讀我學得會嗎?
是不是要很有天賦?

其實速讀真的沒那麼高攀不起,
是連我這種普通人都學得會的。

村長最近讀了十來本閱讀法,
每本的方法都大同小異,
而且這些方法都很平易近人,
適用於所有社會大眾。



《月讀30本的超強讀書術》
就是本很親民的速讀法書籍,
裏頭提到
速讀原理、實際方法及一些科學論述。

作者角田和將
是日本第一速讀王。
他獨立創業,
指導學員如何透過速讀
將書本活用到極致。
從小補習班至大企業,
他都舉辦過速讀研習營且大獲好評。

村長在這先和大家偷偷分享一下,
在這之前閱讀過了5本速讀法,
所以我用了之前學到的方法
來閱讀這本書。

結果意外發現,
我只花了40分鐘就讀完,
而且還抓得住重點不會忘。

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
我在這本速讀法學到的重點:



1. 學習速讀的首要任務是?

首要任務就是確認自己的目的。

可以問問自己:
「我為什麼要閱讀?」
答案可能是,
為了翻轉人生、
為了改變生活。

接著再問問自己:
「我要如何翻轉人生?」
答案就會是,
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解決實際遇到的困難。
以上答案就是你閱讀的目的。

假如你最近睡不好,
醒來精神差又易怒。
這就是生活上的問題,
而你會想讀點
與睡眠有關的書籍來解決困境。

所以一但有了目的,
你就會知道自己要讀哪些書,
而且還會帶著找答案的心態閱讀多本書,
這讓你能快速找到你想要的資訊
且過濾掉不相干的內容。

以上就是讓你想學習速讀的動機,
也是學習速讀的首要任務。

以我為例,
因為自己閱讀速度慢
又無法長期記住知識,
所以開始大量閱讀速讀法書籍,
也確實得到了改善。

總結一下,
學習速讀的首要任務是確認自己的目的。

2. 學習速讀時不做那些事?

兩件事,
不回視、不出聲。
並記得以「掃描」的方式瀏覽內容,
避免一個字一個字讀,
目的是先掌握整本書的架構。

先從不回視開始,
回視的意思就是回頭讀上一段的內容,
可能是沒有讀懂或文字較難理解。

但我們必須拋下回視的執念,
並勇往直前毒下一頁。
如果真的很在意的話,
可以先摺角,
等瀏覽完書本後
再回頭看在意的部分。

作者說明,
難理解的文字在一瞬間沒看懂的話,
你花再多時間看也是看不懂,
所以不如就繼續讀下去吧,
放過自己,也放過自己的注意力。

再來是不出聲,
意思就是閱讀時
不在腦中產生聲音。

在腦中產生聲音這步驟是多餘的,
多走這一步等於是浪費時間,
因為我們可以不將文字
轉換成聲音就理解內容。

那為什麼我們在閱讀時
習慣將文字轉換成聲音呢?
因為這是學校教育遺毒,
從小我們學習生字、理解課文時,
老師總是叫我們朗讀出來,
所以自然而然就養成了這個習慣。

有了不回視及不出聲的認知後,
就能開始進行真正的速讀了。

也就是一秒讀一行,
過程中不試著弄懂每段內容,
而是將文字當作數據一樣映入大腦。
讀完後再把有興趣且不太懂的部分讀一遍,
靠著這樣快速、反覆的閱讀
反而能更理解書中的重點。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的不回視、不出聲及
一秒讀一行、反覆閱讀。

3. 有什麼方法能提升閱讀品質呢?

我認為這是本書最有趣的部分。

作者提到了「聞香讀書法」,
也就是聞咖啡的香氣讀書,
這麼做有助於提升閱讀的速度。

因為咖啡香氣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
叫做「葫蘆巴鹼」,
它具有提高腦神經活性的效果,
能讓你的大腦運轉的更快、讀得更快。

再來是「睡前讀書法」,
在睡前先速讀一本書一至兩遍,
然後就睡覺,
隔天起床再讀一遍,
這能讓你容易記住內容。

這作法會有用的原因是,
大腦在我們睡著時
會將睡前接收到的資訊進行重組、連結,
讓我們起床後對書中的內容更有印象。

《唐鳳的破框思考力》一書
有提到唐鳳也用一樣的方法讀論文。
《創意天才的蝴蝶思考術》一書
也提過有人睡一覺後靈光乍現,
把睡前想不透的問題給解決了。

聞咖啡香氣這招想來試試,
不過平常不喝咖啡,
所以只能買咖啡豆來聞?
先帶著這個問題入睡好了,
也許明天醒來有答案。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聞香讀書法及睡前讀書法。



總而言之,
這本速讀法有挺多
有趣知識及科學,
推薦給想要學習速讀的朋友,
而且這方法是普通人也學得會的。

但我還是想跟你說,
第一本速讀法我最推薦
《雪球速讀法》。
因為這本書把速讀的基本原理
講得清清楚楚,
實際操作部分也講的很明白。

讀過《雪球速讀法》後,
再讀《月讀30本的超強讀書術》,
你會發現有需多大同小異的部分,
也能更理解如何快速讀完書。

書名|《月讀30本的超強讀書術》
作者|角田和將
譯者|邱香凝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4/7
展開
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讀懂一本書只要100分鐘,解決過目就忘、知識無法內化與活用的閱讀煩惱
讀者評分
5.0
|
2023/07/25
劇透警告

【這個讀書法將毀你三觀,但又重獲新生】

你有書讀一讀就忘的困擾嗎?

好不容易看完一本經典鉅著,
結果卻想不起這本書的重點。

又或者是在跟朋友聊書時,
朋友天外飛來一筆問說:
「這本書的重點是什麼呀?」
你只能支支吾吾地回答,
然後盡快轉移話題。

以上情境我都經歷過。

明明都花這麼多時間閱讀了,
為什麼還是無法吸收重點?

明明都很專注地在讀書,
為什麼還是不懂這本書的宗旨?

明明都讀了一堆書,
為什麼覺得自己沒變的比較厲害?



這時金正會告訴你:
「因為你花太多時間讀一本書了。」

什麼?
花時間讀完一本書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

金正又說了:
「你的時間很寶貴,
不需要讀完整本書,
只要讀重點讀100分鐘就好。」

金正是一名韓裔作家,
曾任德國聯邦大學的博士研究員,
也曾在日本慶應大學擔任教授,
現則以寫作為生活重心,
著有《絕不卑躬屈膝的人生》及《半夜的幸福理論》。

曾為研究員及教授的他,
因為每天需要讀大量書籍、論文,
所以他開發了一套快速讀書法,
這方法可以在短時間讀完一本書
並記住書中的重點。
而這套讀書法都寫在金正的著作
《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

該書的主旨是教我們
用「100分鐘」反覆讀一本書「3遍」,
而適用的書籍種類為實用類書籍,
小說則不適用。

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
我在書中學到的3件事:



1. 為什麼是100分鐘?

現代人生活忙碌,
更應該用有效的方法
來快速吸收知識,
而100分鐘不長也不短的時間
能讓我們最大化地吸收一本書的精華。

第一次閱讀為10分鐘,
主要是讀目錄,
目的是掌握一本書的架構及
挑出你想讀的重點來讀。

第二次閱讀為50分鐘,
主要是仔細讀剛挑選的重點,
然後把感興趣的部分用螢光筆畫起來。

第三次閱讀為40分鐘,
主要是深入閱讀重點,
接著把有感悟的部分寫在
書上的空白處。

這樣總計是100分鐘讀3遍。

作者表明,
在這樣的時間內反覆讀3遍
可以有效地讓重點長存在大腦中。
比起讀了一週或一個月還說不出重點,
短時間的閱讀會更有效率。

雖然我自己的速度
沒辦法壓在100分鐘內,
但我會只挑想讀的重點閱讀。
如果整本都讀完的話,
等於是吸收過多資訊,
無法分辨哪些才是重要的。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了100分鐘讀3次及
讀的時間愈少愈容易記住重點。

但你可能會認為,
都買書了為什麼不整本讀完,
不讀完也太浪費錢了吧!
接下來將為你解答。

2. 82法則也適用於書本?

「20%的人口享有80%的財富。」
這是由義大利經濟學者帕列拖
在1897年研究英國人的財富所發現,
簡稱為「82法則」。

作者也將82法則套用在書籍,
告訴你為什麼不用讀完整本書。

一本書只有20%是精華,
其餘80%是雜訊。
金正甚至直說:
「大多數的書可以在10頁內寫完,
但這樣沒辦法出書,
所以作者會刻意增加篇幅。」

天啊!
這是什麼驚天動地大實話!

在你還沒回神時,金正又說:
「請抱著跳過8成內容的心態去閱讀,
用這種方式閱讀3次,
你才會看出真正的重點。」

除了82法則,
作者也用了「挖金礦」
來比喻讀書的過程。

當你買了一本大家都說好的書,
你直覺會認為整本都是金礦,
但實際上金礦的比例很低,
大部分其實都是泥沙。

所以我們得用挖金礦的心態
來閱讀商業書或實用書,
而挖金礦心態其實就是
「只讀20%的精華」。

這一年我讀了百本書,
我很認同作者所說的,
一本書中可能只有20至40頁是重點,
其他則是干擾你的雜訊。

而不懂這個事實的人們,
可能買了書、讀了書,
覺得體驗很差,
就從此不再相信書本,
讀者也因此漸漸流失。

總結一下,
這段用了82法則及挖金礦。

3. 你有帶著問題意識閱讀嗎?

你一定有用過Google吧?
心裡出現問題,
想知道答案就會餵狗搜尋。
以上行為就是以「問題意識」使用Google。

而每本書就像Google一樣,
你想知道什麼問題的解答,
就直翻那個部分來讀。

每個問題都代表一個重點,
作者指出,
你只要抱著3個疑問去讀一本書,
就能得到3個重點,
而這3個重點就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帶著問題讀書的好處是
不會被書裡文字牽著鼻子走,
你等於掌控了「閱讀自主權」;
另一個好處是
這些資訊能被你牢記在腦海中。

我也非常認同這個部分,
初期閱讀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所以就漫無目的地讀,
讀完後也不知道重點在哪。

而我的心得心智圖,
就是以3個疑問當作一篇心得的架構,
這能幫助我寫心得時
不會寫得太發散、太流水帳。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了帶著3個疑問閱讀一本書。



總而言之,
讀了這本書可能會震驚你的三觀,
但我們確實很需要這樣的讀書法。

這樣去蕪存菁的讀書方式,
幫助我讀更多書、
蒐集更多資訊、
產出更多觀點。

除了以上內容,
書中也提出許多很棒的觀點,
例如
書分為「登山書」與「散步書」、
一次「買5本同主題的書」來讀等等。

不過這本書美中不足的部分是
實際操作的講解比較籠統一點,
不如《雪球速讀法》一書來的仔細。

這兩本書有許多概念相似的部分,
例如
先快速掌握書本架構、
讀到不懂的部分直接跳過、
快速且反覆閱讀、
讀得快才讀得出重點。

所以我認為快速讀完一本書
是有公式存在的。

祝福讀完這篇心得的各位
以後都能輕鬆與朋友聊書、聊重點!
展開
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韓國頂尖閱讀天才教你10倍高效的極速閱讀攻略,幫你創造財富、改變世界、扭轉命運
讀者評分
3.0
|
2023/07/25
劇透警告

【新的時代,要有新的閱讀方法】

你有過這個疑問嗎?
「為什麼讀那麼多書,我還沒變厲害?」

我先透露兩個答案:
一是讀多少本不是重點;
二是沒有大量閱讀同個主題。

回到剛剛的疑問,
大部分的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後,
就會認為:「對啊,所以為什麼要讀書?」
通常回答不出來後就放棄了,
放棄閱讀了。

前段時間我也產生同樣的疑問,
經過幾番自我懷疑後,
我放棄閱讀一陣子。

但現在我仍在發表閱讀心得,
表示仍堅持走在閱讀的路上,
所以我又是如何從
放棄轉變成堅持呢?



我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讀了
《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

該書作者金炳完
曾在三星電子渡過10年的研究員生活,
但他不甘於此,
辭職後泡在圖書館3年,
於是練成閱讀天才,
日讀10本書、年出10本書。

不藏私的他,
把成為閱讀達人的方法
寫成了《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
為的就是要喚醒大家的閱讀腦,
讓每個人都學會高效閱讀。

該書的主旨是
打破你原本的閱讀觀念,
並跟你分享名人、富豪
是如何靠閱讀翻身、贏得成就,
最後再整理出一個
人人都能學會的「串聯閱讀法」。

以下我將與你分享3個
我從書中得到的啟發:
1.為什麼你該捨去漸進式閱讀?
2.富豪、名人都怎麼閱讀?
3.如何進行串聯閱讀法?



1. 為什麼你該捨去漸進式閱讀?

漸進式閱讀指的是一次讀一本書,
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閱讀模式。

作者指出,
漸進式閱讀確實能習得知識。
但在這個AI時代,
只「習得知識」已經落伍了,
你還必須「創造知識」,
才有辦法成功翻轉人生。

在中世紀,
那個時代的人們是這樣看書的:
看完一本書後就默背下來,
然後再讀下一本書。
因為那時書少、資訊流通也慢,
這樣的漸進式閱讀,
確實是最好的閱讀方式。

但如今一個圖書館藏有千萬本書,
在這樣知識大爆炸的時代,
閱讀技巧也應該
順應時代有所變化吧?

所以作者又指出,
我們應該要以「創造者」的心態來閱讀,
也就是為了要創造知識。

創造者可以是
發明家、作家、企業家、內容創作者等等,
以這樣的身分認同來閱讀
才能在AI時代勝出。

這點我挺認同的,
而我認為寫閱讀心得、
產出新觀點也等於是「創造」。

讀完書與朋友聊書、切磋,
也許能激盪出新的想法與觀點,
這我也認為是一種「創造」。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了捨去漸進式閱讀,
以創造者心態閱讀。

2. 富豪、名人都怎麼閱讀?

但要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創造者呢?
馬斯克、賈伯斯、比爾蓋茲都是優秀的創造者。

而他們在閱讀上有個共通點,
就是都愛讀「百科全書」。
每當有人問馬斯克:
「你創造SpaceX的點子是從哪來的呢?」
他總表示說這是讀科幻小說和
百科全書獲得的靈感。

震驚吧?你讀過百科全書嗎?
我先承認我是沒有啦,
倒是在網路上查過「維基百科」。

那名人又為什麼愛讀百科全書?
而不是其他種類的書呢?
讀百科全書的底層邏輯又是什麼?

原來,百科全書裡的知識會互相串連,
所以可以讓每個知識點整合在一起。

原來,讀百科全書可以
一次獲得某個主題的所有資訊,
並且同個主題會愈讀愈快。

原來,讀百科全書更容易
激發出新知識、新觀點,
而不只是習得知識。

那如果我們想要跟這些名人一樣,
百科全書是不是必讀呢?
不必,讀多本同個主題的書就行了,
也就是利用「串聯閱讀法」讀書。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了優秀創造者愛讀百科全書。

3. 如何進行串聯閱讀法?

一言以蔽之,
「同時讀10本同主題的書」。

讀的時候不是一個字慢慢看,
而是以掃描的方式
找出某領域的關鍵字或你想問的問題,
接著再翻另一本書
檢查是否有提到類似概念,
以此循環。

該書並沒有詳細教你速讀的方法,
只有告訴你「一次讀10本書」的概念。

而這麼做的原因,
就是為了在短時間內
蒐集大量數據,
讓數據們在腦中互相串連,
進而產出新知識、新想法,
這也是成為優秀創造者的秘密。

以我自己為例,
為了提升閱讀速度及閱讀效率,
我買了10本閱讀法書籍,
讀的過程也對閱讀這件事產生新的看法。

例如
舊經典比新書更值得一讀、
閱讀就是在腦內進行革命、
寫閱讀心得給人看就等於是植入思想等等。
有了以上的新認知、新看法,
就等於更靠近專家一步。

所以我常說一句話:
「10本書就像10位顧問,
當你讀完這10本,
第11位顧問就出現了。」



總而言之,
這是一本毀我三觀
但又將我拉入光明的閱讀法書籍。
因為它點出了我所有閱讀上的壞習慣,
又教給我新的、正確的閱讀觀念。

除了「一次讀10本書」的概念,
書中結尾還附上一些有趣的閱讀技巧,
例如
把書轉45度讀、
只讀字的上半部等等。
目的是刺激大腦,
加速閱讀速度。

書中也講述了作者
對閱讀的想法、觀點等等,
也擅長以說故事的角度切入議題。
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一直嘴砲漸進式閱讀。

最後,
我認為這是本「較有趣」的閱讀法書籍,
書中內容包含了許多故事及研究統計。

但如果你想知道較多與速讀有關的原理和技巧,
我推薦你《雪球速讀法》。
展開
雪球速讀法:累積雜學資料庫,達到看書十倍速,大考小考通通難不倒
讀者評分
5.0
|
2023/07/16
劇透警告

【人人都能輕鬆學會的速讀奧義】

曾有記者訪問過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他問說:「你最想得到的超能力是什麼?」
「速讀的能力。」馬斯克達道。

馬斯克一年能讀730本書,
他竟然還想讀更多?
由此可知他非常了解閱讀的重要性,
畢竟他就是靠自學成為火箭專家。

其實不只有馬斯克想得到速讀能力,
許多嗜書如命的富豪、名人也想得到,
例如比爾蓋茲和巴菲特。

如果我們學會速讀的話,
是不是就能離以上名人更靠近一點?
甚至是超越?

如果我們學會速讀的話,
是不是就能獲得更多知識?
然後立即改善自己的生活?



村長最近讀了許多本閱讀法,
就是想找出普通人
也能學會的速讀法,
如今被我找到了。

《雪球速讀法》也許是我們的救星,
裏頭不教複雜的腦科學,
而是以你我都有的切身經驗慢慢引導你,
最後讓你理解:「原來速讀是這麼一回事!」

我將與你分享3個
我從書中得到的啟發:



1. 大腦機制,幫助你學會速讀

事者竟志有成
蘿波麵包

如果你看完以上兩行字
能瞬間理解成
「有志者事竟成」及「波蘿麵包」的話,
恭喜你,你絕對學的會速讀。

這也證明了
「文字順序不會影響閱讀體驗」。
因為你的腦中資料庫存有這些字詞,
大腦會無意識地重組字句,
讓你能直接理解被打亂順序的文字。

那這又和速讀有什麼關聯呢?
試想一下當你很快速地讀文字時,
每行的文字就像會跳舞一樣,
在你眼中交織在一塊。

這時如果你的腦中資料庫
存有這些字詞的話,
那你就能瞬間理解這些跳舞文字;
若腦中資料庫沒有這些字詞的話,
就無法瞬間理解。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大腦會無意識地重組字句。

2. 你的知識量、經驗就是學會速讀的關鍵

所以你會發現,
腦中的資料庫
好像是學會速讀的重點。
而作者將腦中的資料庫稱為
「雜學資料庫」。

若你是化學系畢業的,
那你讀化學相關書籍肯定很快;
若你教過歷史,
那你讀歷史相關書籍就會神速。

意思就是,
你的腦中有哪類知識,
讀哪類的書就會特快,
這就是速讀的原理!

那我們又該如何擴張雜學資料庫呢?
答案就是不斷地閱讀,
讀愈多,雜學資料庫愈大,
讀下一本書的速度也會愈快。

但問題是,
該怎麼讀呢?
用「高速大量循環技巧」,
也就是「雪球速讀法」。

做法是先快速地看完一遍,
先累積一點資料庫,
接著再讀第二遍、第三遍。

每累積一次資料庫,
你就能用當前的資料庫去讀下一遍,
所以每一遍都會讀的更快,
因為你的資料庫一直在累積。
這就像滾雪球和複利的概念一樣,
所以叫「雪球速讀法」。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了雜學資料庫及
高速大量循環技巧。

3. 速讀心法與實際操作

那要如何高速讀第一遍呢?
就是讀的時候
「腦中不出聲」及「不求甚解」。

先從「腦中不出聲」開始。
我們平常在閱讀時,
習慣在腦中讀出聲,
然後再讓大腦理解文字。
所以平常的閱讀理解順序是這樣:
讀書上文字、腦中產生聲音、大腦理解。

但事實上,
我們就算省略中間步驟,
意即不在腦中產生聲音。
也能理解書中文字。
所以這時的閱讀理解順序是這樣:
讀書上文字、大腦理解。

少了一個步驟,
閱讀的速度就會提升。

再來是「不求甚解」。
讀到不懂的部分就略過,
不要停下來想搞懂,
因為我們的目的是
快速累積整本書的資料庫,
也就是弄清架構和關鍵字。

讀第二遍時,
就可以用讀第一遍得到的
資料庫去理解較難的部分,
而且讀第二遍的速度會更快。

那實際做法是什麼呢?
配合上述兩個心法:
2分鐘快速讀目錄10遍,
6分鐘快速讀前言、後記10遍,
7分鐘快速讀內文標題3遍,
15分鐘快速讀感興趣的段落、文字。
總共30分鐘KO掉一本書。

這種「高速大量循環技巧」
讓我們能更快速地理解
一本書的架構及重點。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高速讀第一遍的心法
讀的時候「腦中不出聲」及「不求甚解」;
最後提到了實際做法。



總而言之,
快速建立「雜學資料庫」
是「雪球速讀法」的核心關鍵。

對我來說,
學習速讀就是在克服心魔,
哪些心魔呢?
例如不看完整本書、不求甚解等等。
這些心魔會存在的原因
是因為我們太信學校教育那套,
但閱讀學習與學校學習大相逕庭。

除了我寫的內容之外,
《雪球速讀法》還有更多
作者對於速讀的觀點及
更深入的速讀技巧。

這本書年紀雖老,
但非常經典、好讀,
作者把速讀概念講的明明白白,
讓我瞬間瞭解速讀的運作模式。

非常推薦想學速讀的朋友入手一本!
展開
貝佐斯的致勝溝通:亞馬遜稱霸全世界的溝通祕訣
讀者評分
3.0
|
2023/07/16
劇透警告

你在溝通、表達上有負面的經驗嗎?

例如
開會報告時,
老闆總是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又或是
分配工作時,
同事完全聽不懂你的指揮。

更慘的是
寄信給客戶後,
客戶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

在職場上我們似乎常遇上這種事情。

以我為例,
我曾經與同事溝通不良,
然後大吵一架,
導致那陣子心情不愉快,
產能直線下滑。

溝通不良就算了,
但嚴重影響到工作就真的母湯。



卡曼•蓋洛跳出來指出,
如果想減少溝通成本,
我推薦你效仿一位名人,
就是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

因為貝爺的
寫作、敘事、說故事能力極強,
這讓他的溝通技巧極好,
也間接造成了亞馬遜的爆炸式成長。

當大家都認為亞馬遜之所以能成功,
是因為厲害的商業模式時,
卡曼•蓋洛卻認為還有另一個原因,
那就是溝通、表達。

卡曼•蓋洛是一名哈佛大學講師,
也是蓋洛溝通集團的總裁,
更是許多知名公司的溝通教練,
知名公司包括英特爾、可口可樂、輝瑞。
他也著有《大家來看賈伯斯:向蘋果的表演大師學簡報》、《跟TED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等書。

這一次,
卡曼•蓋洛研究了貝佐斯的
24封致股東信及數場公開演說,
發現了「極簡致勝」的道理,
所以寫了這本《貝佐斯的致勝溝通》,
幫助我們在組織中減少溝通成本。

接下來我想與你分享這本書的3件事:



1. 為什麼愈簡單愈好?

作者在書中寫道:
「即使你有世界上最棒的構想,
若你無法用一個精簡的句子來表達,
就不會有人理你。」

這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
明明有很好的點子,
但不懂表達,
就只能淪為自嗨。

不過,
好點子不是很棒嗎?
大家應該要喜歡的呀,
為什麼不會有人來關注呢?

原來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被吞噬了。

研究顯示,
自西元1800年以來,
我們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維持不變,
但是能吸引我們注意的東西卻指數暴增!

因為我們的注意力資源都被分散掉了,
所以只能接受簡單的事物,
太難的東西我們一律略過。

這就是為什麼表達時「愈簡單愈好」。
如果台上講者講的內容我聽不懂,
我還真的會開始滑手機;
如果網路上的契約條款字太多,
我還真的看都不看就直接簽(危險勿仿)。

台灣也有簡單表達的例子,
你一定聽過「沖、脫、泡、蓋、送」,
沒錯,這是燙傷後處理的口訣。
用最簡單的單字口訣幫助我們記憶。

這樣的單字口訣來自一個理論,
叫做「心理噪音理論」。
意指發生危機時壓力會上升、情緒會激動,
這時的人們無法判讀艱澀難懂的訊息,
所以才需要將訊息簡單化。

然而在這個資訊大爆炸時代,
我們的注意力資源都被消耗殆盡,
所以這時代也是注意力危機時代,
這時代的人們只能被迫接受淺顯易懂的資訊。

2. 如何變得簡單?

如何將艱澀的內容變得好懂,
是寫作及說故事上的大哉問。

寫完一篇文章很好,
但能有效表達更妙。
若文章像學術論文一樣難懂,
就別怪讀者無情離開。

在寫作上,
我們可以運用「譬喻法」來留住讀者。

例如賈伯斯推出iPod時,
被問及產品的大小及容量,
他只簡單說了一句:
「iPod就是把1000首歌放進口袋裡。」

除了用譬喻法降低閱讀難度,
也可以試試「主動語態」,
也就是把主詞和動詞放在句首,
讓讀者讀起來較直觀好懂;
若用被動語態的話,
讀者的注意力會消耗得很快。

在說故事上,
我們也可以利用「三幕劇」結構。
也就是將故事拆成3個部分,
分別是布局、挑戰、結局。

清楚地向觀眾表達完,
他們就能輕易地理解故事劇情,
並且覺得這是個好故事。

寫作上的「譬喻法」、「主動語態」及
說故事上的「三幕劇」,
都是在降低理解難度,
如此才能讓溝通成本降至最小。

3. 3是個神奇的數字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
開頭的負面經驗我舉了3個例子;
這本書我分享了3個重點;
其中第2個重點裡還有3個小重點。

所以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滿滿的3,
話說回來,
3到底擁有什麼魔力?

3,是人類的短期記憶力的上限,
你只能在短時間內記住3件事,
再多都將成為雜訊。

作者建議我們在溝通時,
最多只說3件事。
一篇文章寫3個重點就好;
一場演講講3個核心即可。

這也是為什麼我的閱讀心得分享
每次都只分享3個大重點,
再多的話可能會嚇跑觀眾,
因為資訊過多。

在我還是學生時,
教授總會在會議結束後
講一大串實驗安全須知,
後果就是實驗室頻繁出意外。

另外我認為「3」也能用在閱讀上,
一本書的資訊很多,
花時間全部讀完也記不住。
所以《月讀30本的超強讀書術》提到:
與其花3小時讀一本書,
不如只花1小時看「3」次,
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只挑重點概念記憶。



總而言之,
這是本在談寫作、演說的職場溝通書,
並以「簡單為王」的概念貫穿所有主題。

如果你想看較多關於
亞馬遜商業模式的話,
這本可能就較不適合。

不過書中提到眾多名人的故事,
例如賈伯斯請高中生寫
麥金塔電腦說明書的故事。
(目的是讓所有使用者看得懂)
以及貝佐斯為什麼禁止開會用PPT等等。
所以這本書也可以說是名人故事書。
展開
爆發式成長:突破舊我、逆轉停滯困境的14堂底層思維課!
讀者評分
5.0
|
2023/07/16
劇透警告

【3個啟發,教會我逆襲人生】

這一年,你做了什麼令自己驕傲的事嗎?

我有。
在寫作上,我寫了至少10萬字;
在閱讀上,我至少讀了100本書;
在合作上,我至少與10間公司合作過。

這一年對我來說就是爆炸式成長。
因為經營了村長的閱讀基地,
所以才有辦法成長那麼多。

但這還不夠,
還沒真正做到一年頂十年。

一年頂十年是天方夜譚嗎?
我認為不是,
而且還有跡可循,
就是絕佳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成長。



最近讀了《爆發式成長》,
它就是自我成長的終極指南。

作者李栩然是知乎的知名博主,
擅長寫個人成長與職場進階文章,
他的文章點讚數超過270萬,
微信公眾號「栩先生」更被評為
職場領域TOP10具影響力的帳號。

作者在書中聊了許多領域,
從認識自我到形象管理。
從知識管理到高效寫作。
從時間管理到人生決策。

作者幾乎是把畢生的思維
都寫進《爆發式成長》了,
而且還是以職人精神討論每件事,
所以他對每個主題都富有觀點。

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
我在書中得到的3個啟發,
分別是
你有終局目標嗎?
你的撒手鐧是什麼?
酒香真的不怕巷子深嗎?



1. 你有終局目標嗎?

終局目標其實就是大目標,
這目標可以是模糊的、感性的、理想化的,
有這樣的終局目標才能夠激勵自己向前。

馬斯克的終局目標是什麼?
讓人類在火星上生活。

所以他成立了Space X,
目的是送人類上火星。
所以他成立了SolarCity,
目的是在火星上使用太陽能。
所以他宣布了星鏈計畫,
目的是能夠在火星上通訊。

把以上作為加總起來,
幾乎可以在火星上生活了,
也就愈來愈接近終局目標。

所以有了終局目標,
就會驅使自己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
接著各個擊破,
一步步朝著夢想前進。

說完馬斯克的終局目標,
現在換說說我的了。

我的終局目標是拯救世界。
怎麼執行?
先從拯救台灣開始。
怎麼救?
從培養全民閱讀素養開始。
怎麼培養?
先讓自己成為有影響力的閱讀家。

沒騙你,
帶著拯救世界的心態做事,
那感覺真的很不一樣,
特別來勁呀。

而我也建議大家帶著
「我是來拯救世界的」的心態去設定目標、完成目標。
如此才能說服自己向前邁進。

2. 你的撒手鐧是什麼?

撒手鐧就是你的最大優勢。
例如作者的撒手鐧是寫作,
所以他下班後寫自媒體文章、寫社群乾貨,
寫到破百萬人追蹤。

那你的撒手鐧是什麼呢?

前陣子我查看了一下
追蹤我IG帳號的年齡層,
發現25-34歲佔最大宗: 57%。

這57%包含我自己,
都是年輕人,
而我認為年輕人的最強撒手鐧就是「時間」。

不是因為年輕人時間多,
而是因為年輕人的時間非常有價值。

你想想看,
年輕人花1小時能把ChatGPT學的通透,
70歲的人有辦法只花1小時就學明白嗎?
我想是沒辦法。
所以我認為年輕人的那1小時相當強。

在年輕時,
把時間拿來學習新技能,
絕對是穩賺不賠的投資。
學閱讀、學寫作、學經營自媒體、學拍片剪片,
未來絕對佔有一席之地。

劉潤在《底層邏輯》寫道:
「最強的能力是獲得能力的能力。」
而年輕人的時間
就是那個可以獲得能力的能力啊!

時間若不是我們的撒手鐧,
那什麼才是撒手鐧?

3. 酒香真的不怕巷子深嗎?

大家可能不太懂這句的意涵,
我來幫忙翻譯一下。
這句話的意思是,
在經營自媒體、個人品牌的路上,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能力、價值,
必須適時且適度地推銷自己。

「品牌經營者」之於釀酒人,
「產品」之於酒香。

所以酒香真的不怕巷子深
且能吸引顧客前來豪飲嗎?

古早時代的釀酒人確實不怕巷子深。
但網路時代就不見得了,
因為網路上有海量釀酒人,
大眾根本不知道誰的酒最香,
於是就近喝。

而此時巷子深處的你感到委屈巴巴,
明明釀了批好酒卻門可羅雀。
為了逆襲,
我們得透過寫文案、下廣告來行銷自己,
讓自己的酒被大眾喝到,
然後灌醉他們(X

然而行銷這塊對我來說
還是陌生的領域,
可能是因為自己尚未推出產品,
所以遲遲沒有鑽研。

說到產品,
我目前正在計畫推出,
請大家拭目以待。



總而言之,
我相當喜歡這本書的概念,
這些概念幫助我們在
不確定的時代找到確定的人生目標。

除此之外,
作者的觀點也相當棒,
例如
什麼叫做自律?
自律就是延遲滿足,
而不是讓自己痛苦。

最近讀了許多中國作家的書,
他們大多都是靠寫作翻身的,
而且都對知識管理很有一套,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讀讀。

當然,
這本《爆發式成長》我也很推,
光是讀到幾個自創的
思維與概念就很值回票價。

推薦給走在「自我成長」路上的你。
展開
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I世代的卓越關鍵(全新修訂譯本)
讀者評分
3.5
|
2023/07/16
劇透警告

【超商店員的注意力,可能是世界最強】

讀過挺多與注意力相關的書籍,
內容關鍵字不外乎是
正念冥想、思緒漫遊、自我覺察等等,
然後再配上大量科學數據和研究故事。

但《專注的力量》讀起來不太一樣,
除了科學研究之外,
書中還多了作者的「觀點」。

例如
作者從自我覺察延伸到「社交」;
從自我覺察擴展到「領導」。
這些是我從未在其他本注意力書籍看到的。

丹尼爾•高曼是本書作者,
他是哈佛心理學博士,
也是位國際暢銷作家,
著有《EQ》、《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等書。

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書中的3個重點:
1.自我覺察的科學
2.社牛與自我覺察的關鍵是?
3.領頭羊有絕佳的注意力?



1. 自我覺察的科學

自我覺察就是一種注意力,
能注意到自己的行為、表現是如何,
這是生物中相當稀有的能力。
除了人類,某些動物可能也有這項能力。

科學家為了找出
哪些動物具有自我覺察能力,
他們做了許多動物研究,
發現大象、海豚、猩猩也具有覺察能力。

關於大象的研究,
科學家在大象頭上
用白色粉筆畫了個大X,
接著再讓大象照鏡子,
看看它是否能察覺到X。

結果發現,
大象照完鏡子後,
會後退幾步再端詳一次,
然後用象鼻觸碰頭上的X。
以上證明了大象具有自我覺察的能力。

隨後科學家追蹤了
人類、大象、海豚、猩猩的大腦,
發現自我覺察能力都是由一個細胞掌管,
它是VENs細胞。

而VENs細胞的發達程度,
影響著我們的社交能力及領導力,
稍後為各位解答。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了自我覺察,
及掌管自我覺察的VENs細胞。

2. 社牛與自我覺察的關係是?

大家有社牛朋友嗎?
社牛的全名是「社交牛逼」,
意思就是能夠跟陌生人迅速熟識之人,
還是你自己就是社牛呢?

這類人這麼擅長社交是有原因的,
就是他們的VENs細胞特別發達。

那這細胞特別發達有什麼用處呢?
除了有著優秀的自我覺察,
還更懂得察言觀色,
更能模擬他人的體驗及他人如何看待事物。

所以從這裡能得出一個結論:
注意力愈高的人,
愈懂得如何社交。

這又衍生出了一個觀點:
生活在科技時代的我們,
注意力常常被科技產品奪走,
這導致我們愈來愈不擅長與人打交道。

除此之外,高工時可能也是原因,
現代人工作通常需要使用到電腦,
這造成了人類一天的生活是:
上班看電腦、下班看手機,
這使人們「判讀人類細微表情」的機會直線下滑,
於是變得不擅社交。

於是村長開始反問自己:
那做什麼樣工作的人,
最有機會「判讀人類細微表情」?

就是需要與大量人群接觸的工作,
我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超商店員」,
他們需要與大量顧客互動並理解他們的需求,
所以他們判讀表情的技能等級可能是世界第一,
也就是全世界注意力最高的一群人。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注意力與社牛的關係,
也提到超商店員也許有強大注意力。

3. 領頭羊有絕佳的注意力?

這裡說的領頭羊其實就是領導者。

成功的領導者,
需要懂得管理組織中的每一個人,
這裡的管理並不是用威逼的方式,
而是去理解每個員工的需求。

所以領導者也必須要有高注意力
才能注意到員工的需求是什麼,
也許是加薪、安全的意見反饋等等,
注意到這些將有助於組織的工作表現。

只有高注意力的領導者才是成功的領導者。

然而事實是,
不是每個領導者都有高注意力,
低注意力的領導者反而才是常態。

書中提到一項研究非常有趣,
它說上位者通常無法注意到其他人的需求,
最基層的人反而更能注意到需要幫忙之人。

因為上位者通常富有,
可以花錢解決大大小小的事,
然而基層的人沒那麼富有,
只能和人打好關係,
然後請他幫忙。

有注意到嗎?
上位者花錢了事,
不需要有人際互動;
基層則需要透過大量人際互動,
才有辦法獲得人情協助。

也就是說,
基層因為常與人互動,
所以更能「判讀人類細微表情」,
這導致他們比上位者擁有更強的注意力。

你一定常聽過這句話,
「換了位置,換了腦袋。」
現在我對這句話的解讀是,
「換了位置,丟了注意力。」

更直白地說,
就是隨著職位變化,
注意力也跟著變化。

願村民們一直都是能注意到他人需求的人!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領導者與注意力的關係,
也提到上位者的注意力不如基層的原因。



總而言之,
這是一本我讀過最富觀點的注意力書籍,
原來不是只有正念冥想能提升注意力,
多花時間與人社交也能達到相同效果。

其他我讀過有提到注意力的書籍包含
《巔峰心智》、《開始分心,就是要變強了》,
再加上這本《專注的力量》。

以上三本,
給我的感覺都是
「需要大量專注力才有辦法讀的書」。
雖然需要花費多一點腦力去理解作者想表達的,
但仔細品完還是能學到很棒的概念。
展開
點時成金的五色時間管理:用「資產配置法」投資每一分鐘,建立原子習慣,讓自我價值如滾雪球般增長
讀者評分
5.0
|
2023/07/16
劇透警告

🍀
【讀完它,輕鬆成為時間富翁】

大家有被時間追著跑的經驗嗎?
作業要遲交了,瘋狂趕工!
上班要遲到了,瘋狂趕路!

趕上之後,
又有下個活動需要趕場,
好像沒有機會好好喘息,
日復一日,永遠覺得時間不夠。

就像我
國中時期整天玩楓之谷,
作業永遠寫不完。

還是我
出社會後愛拖延,
工作永遠做不完。

事情做不完,
壓縮到休息時間,
沒有休息好,
導致做事效率差。
如此惡性循環,
好像永遠無法回到正軌。



直到我開始經營閱讀帳,
才開始瞭解到時間的寶貴,
才開始做時間規劃,
才開始打造良好的生活作息。

因為工作完還得寫閱讀心得,
所以仍覺得時間不夠用,
真的很希望一天有48小時。

正當我跪地祈禱一天有48小時之時,
曉一衝過來閃了我一巴掌並說:
「一天48小時太多了,
給你再多時間也是浪費,
你真正需要的是『5色時間管理』。」

曉一是一位中國作家,
她靠著「5色時間管理」
獲得高考狀元桂冠、
每年讀超過200本書、
每年運動超過一萬分鐘。
除了是自媒體專欄作家,
更是和睦家庭的兩寶媽。

這位作者真的太狠了,
根本就是人中龍鳳吧!
更狠的是,
她把所有時間管理的know-how
都寫進《點石成金的五色時間管理》一書,
完全不怕自己的技能被學走、被超越!

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3個
我從書中學到的重點:



1. 什麼是五色時間管理?

五色時間管理法的概念
源自於「柳比歇夫時間統計法」,
是一種紀錄一整天時間流向的方法,
而作者再將該法昇華為五色時間管理法。

因為透過五色,
我們可以更確切知道自己
把時間花在哪類活動上,
也更能透過分配顏色的比重,
來打造平衡的生活。

說了那麼多,
到底是哪五色?
紅色、藍色、黃色、綠色、白色
分別對應到工作、學習、愛、生活、意義。

將一天做的所有事情,
分類並紀錄下來,
就能觀察到自己何時浪費時間,
也能檢查自己的生活是否平衡。

怎麼判斷有沒有平衡呢?
作者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
就是用「輸入」和「輸出」來判斷。
藍色和綠色是能量輸入;
紅色和黃色是能量輸出。
而輸入時間與輸出時間
大約相等的話才是平衡的生活!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了五色的對應項目及生活平衡。

2. 如何高效利用時間?

利用五色建立了
可視化紀錄後,
就能分析、管理時間與事務,
藉此杜絕時間浪費並創造時間!

在「處理要事」上,
曉一教你「SMART目標法」,
建立具體目標並實現,
獲得自信與動力。

但這還不夠,
曉一又教你「四象限法則」,
讓你釐清事情的輕重緩急。

最猛的來了,
曉一又教你「三隻青蛙法則」,
找出你的精華時區然後火力全開。

除了「處理要事」,
「減少任務」也很重要。

所以曉一教我們「花錢買時間」,
因為這可以消除每日的消極體驗,
讓你天天活的積極又正向。

曉一還教我們「委派他人」,
因為每個人天賦不一樣,
對的事就該交給對的人處理。

曉一最後教我們「借助外力」,
因為團結力量大,
可以減少一個人的試錯成本。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了處理要事及減少任務。

3. 其實時間無法管理

讀到最後會發現,
時間真的無法管理,
因為它就像個渣男渣女,
只會頭也不回地離開你。

真正需要管理的是「精力」。
上一段提到的處理要事,
就是將精力集中在要事上;
上一段提到的減少任務,
就是不把精力浪費在瑣事上。

為了增加精力上限,
曉一也教我們
睡覺、休息、養成習慣、培養注意力、閱讀等等。

原來,睡覺也是項技術,
不是睡得多就是好。
利用「R90睡眠法」,
讓你不再賴床且精神飽滿。

原來,休息更是項技術,
追劇、滑手機才不是休息。
利用「莫法特休息法」,
讓你維持高產能且感到放鬆。

原來,注意力是有波動的,
不是你想專注就能專注。
找出自己的「主動型注意力」時段,
讓你輕鬆解決棘手問題。

以上種種
雖然看似與時間管理無關,
但事實上它們關係緊密。
養出頂尖精力就能高效披荊斬棘,
為自己買到更多時間!

總結一下,
這段提到了要管理精力,
也提出睡覺、休息、專注的方法。



世界上分兩種人:
一種是被時間追著跑的人;
另一種是追著時間打的人。
作者曉一無疑是後者。

總而言之,
這是本時間管理寶典,
它不打高空、不嘴砲,
反而給你滿滿的實料。
作者也給出實際方法,
一步步帶著你沙盤推演。

除了有滿滿的方法,
曉一也無私推薦滿滿好書,
例如與時間、睡眠、習慣相關的書籍,
一瞬間讓我的書單爆倉。

不多說了,
再說下去,
我的紅色時間(輸出)就突破天際了,
必須再做些藍色事情(輸入)補回來,
如此才是生活的平衡之道!
展開
長勝:靠運氣贏來的,憑實力也不會輸回去,常春藤名校「模型思維」課程指定必讀
讀者評分
4.0
|
2023/06/17
劇透警告

【能力和運氣,到底哪個重要?】

你有這樣的錯覺嗎?
覺得自己常常失敗、
覺得自己能力很差。

是的,我也常這樣自我懷疑,
尤其是在面臨低潮時。
當那種猝不及防的挫敗感佈滿全身,
真的會令人覺得連呼吸都有困難。

不過我最近領悟到,
失敗並不代表能力差,
只是「運氣」真的不好。

但是說自己運氣差,
乍聽之下好像是為自己找藉口?
錯,這並不是藉口,
而是經過「科學驗證」的事實。

所以,你不需要自我懷疑,
因為科學家告訴你:
「一切都是運氣在搞鬼。」

讀到這邊,
有沒有覺得心情舒坦許多呢?



這時你應該開始好奇,
運氣作祟的證據在哪裡?

證據其實都寫在《長勝》一書裏頭,
這本書主要在談能力與運氣,
它教你判斷
你的工作受運氣影響的比例有多大?
一件事若大受運氣影響又該怎麼辦?

《長勝》的作者為麥可•莫布新,
他是瑞士信貸全球金融戰略主管,
主要協助客戶進行投資配置、投資估值,
同時也橫跨競爭策略、心理學等領域。

說穿了,
《長勝》就是幫助你理解運氣對一件事的影響,
然後教你佈局運氣,
也就是稍稍地讓運氣變得可控,
如此就能拉高勝算。

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3個重點:
能力和運氣,哪個重要?
見好就收,也是一門科學?
如何不受運氣擺布?



1. 能力和運氣,哪個重要?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
必須要先知道
「能力和運氣其實是一條光譜」。

從最左端的「純靠能力」
到最右端的「純靠運氣」,
而中間地帶
就是有能力掌控的成分,
同時也有運氣掌控的成分。

而不一樣的活動
就會落在光譜上不同的位置。
例如
下西洋棋,可以純靠能力獲勝;
玩賭場裡的拉霸機,只能純靠運氣賺錢;
打曲棍球比賽,靠50%能力和50%運氣獲勝。

以上都是經由龐大數據而得出的結果。

所以能力和運氣哪個重要?
端看是哪一類活動。

這時你也許會認為:
不對呀,這樣要怎麼知道
自己的工作在光譜上的哪個位置?
要先有龐大的數據欸!
我哪來的閒工夫紀錄數據啊?

我可以大膽地跟你說,
我們的工作
一定同時由能力和運氣掌控,
只是不知道比例而已。

工作就是出社會,
而社會充滿了不確定性,
所以一定有運氣掌控成敗的成分。

也就是說,
你的能力再好,
也有可能不敵運氣的影響,
然後造成工作上的失敗。

失敗的感覺的確不好受,
不過接下來討論的
可能會讓你鬆一口氣。

2. 見好就收,也是一門科學?

大家有玩過刮刮樂吧?
也許某次你曾刮出個大獎,
想說手氣正旺,
準備跟老闆說再來一打刮刮樂之時,
你那清醒的好友馬上阻止你,
並說:「見好就收!」

「見好就收」這四個字真的不假,
因為下一次你很有可能賭輸,
並把先前賭贏的全賠回去,
這個現象在統計學上稱為「均值回歸」。

只要某項活動的成敗有包含運氣成分,
那這項活動的成敗就適用均值回歸理論,
所以均值回歸也可以套用在生活上、工作上。

比如今天過得非常不順,
那明天就會比今天更順利一點;
如果這次的表現非常失敗,
那下次會比這次更成功一點。

也就是說,
如果你長期統計了自己的表現,
並將表現量化成分數,
那麼你就可以算出表現平均值,
並預測下次的表現是好或壞。

而作者指出,
平均值其實就是能力值,
所以「均值回歸」也可以理解成
「當不受運氣影響時,工作表現會回歸到能力值」。

但真實工作情況一定會受運氣影響,
可能某次表現爆炸好,
可能某次表現爆炸差,
在爆炸差時你只需要對自己說:
「我只是正在經歷均值回歸而已。」
馬上撇開低落情緒!

美國有個都市傳說,
叫作體育雜誌厄運,
這是指運動員在當過雜誌封面人物後,
表現就會急轉直下,
好像上過雜誌就等於被詛咒一樣。

為什麼會這樣?
這也可以用均值回歸解釋。
當運動員有極好的表現時,
自然會被邀請去當封面人物,
而經歷過極好的表現後,
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沒那麼亮眼的表現。

3. 如何不受運氣擺布?

先說結果,
不可能擺脫運氣,
除非你做的事情可以純靠能力成功,
例如西洋棋、跳棋、舉重。

事實是,生活上幾乎所有事情的成敗
都有運氣成分存在,
尤其是你將要執行的某件事極度仰賴運氣,
例如運氣佔了這件事成敗的80%,
而能力只佔了20%。
這是即使能力再好也會敗北的情況,
這時你該怎麼做?

作者說明,
這時我們只要專注於過程就好,
盡量得到一個「好」的過程,
而結果就別去想了。

因為以長期而言,
好的過程有較高機會產生好結果,
這也是統計學的數據。

當時我讀到這部份時非常有感,
以創作者來說,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看見,
並希望能夠在社群上爆紅。

但這件事也非常仰賴運氣,
除了運氣,其實還受社群演算法控制,
因此我認為創作者們
只要專注在創作的過程就好,
長久下來,把過程處裡好,
自然而然就能達成目標。

寫到這我又悟出了《長勝》的另一層涵義,
那就是
「長」久堅持,終將「勝」利。



總而言之,
這本書極度硬核,
描述了許多數學和統計學,
但就算讀不懂也沒關係,
可以直接讀結論。

《長勝》教會我,
即使能力非常頂尖,
在生活上、工作上還是會失敗。

《長勝》也教會我,
遇到無法控制的事情,
專注於過程即可,
別給自己莫須有的壓力。
展開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讀者評分
4.0
|
2023/06/09
劇透警告

【這本百科全書,讓你輕鬆養成「閱讀力」】

興高采烈買了本書回家,
拆開來讀之後才發現,
這本書也太難啃!
於是就放著長灰塵。

興高采烈翻開書來讀,
讀到一半才發現,
自己不懂怎麼做筆記!
於是讀完一週就忘記。

興高采烈讀完一本書,
寫完心得後才發現,
好像沒有寫出自己的觀點!
於是閱讀淪為自嗨活動。

閱讀這件事,
在現代好像變成什麼
地獄級任務一樣,
必須突破層層關卡。

導致人們現在一聽到
書、閱讀等字眼,
不是退避三舍,
就是縮在牆角發抖。



但如果你是一位
對閱讀非常有熱情的新手,
且想透過閱讀來替自己增值的人,
就必須要有位軍師輔佐你。

寶可夢裡的小智,
在旅行途中有「寶可夢圖鑑」
為他辨識來路不明的寶可夢。

寶可夢圖鑑,就是小智的軍師。

那像你這樣熱情的「閱讀戰士」,
需要搭配什麼樣的軍師
才有辦法過關斬將呢?

《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
是我看過最貼心、最雞婆的軍師,
是貼心到會肉麻的等級,
怎麼說?一本書怎麼可能會肉麻咧?

因為它收錄了所有
你在閱讀路上會遇到的困難,
從書店選書到動筆輸出,
它一手包辦啊!

作者佐佐木俊尚
是一位作家兼新聞工作者,
他的寫作內容廣泛多元,
閱讀功力更是了得,
於是他把關於閱讀的Know-How
寫成了《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



在這裡我想與你分享幾個
能幫助到你的閱讀Know-How:

1. 如何挑書?選書?最後附上我個人的選書法。

最簡單粗暴的方法
就是直接走進書店裡挑。

也許你嫌出門麻煩,
想在網路買書就好。
但在書店裡
挑到好書的機率其實更高。

因為你可以直接翻來讀,
先讀個30頁試水溫,
溫度過高(太難)就另尋它本。

這個過程就像在認識自己一樣,
能夠瞭解自己的閱讀能力在哪,
書讀多了,能力自然就上升了。

這就好比《讀懂一本書》提到的
「理解力池子」,
讀的書愈多,池子就愈大,理解力就愈強;
又好比《雪球速讀法》提到的
「雜學資料庫」,
讀的書愈多,資料庫愈大,閱讀速度愈快。

還有個偷吃步的選書方法,
就是去看各大名家的部落格,
讀讀他們的閱讀筆記,
如果發現某篇文字充滿熱情,
就代表那是本好書的機率挺高。

我自己的選書法比較刁鑽,
我較愛讀有科學根據的書籍,
因為科學有「再現性」,
再現性就是可複製的意思,
我可以複製書中提供的方法,
應用在我想達成的目標上。

例如
《影響力法則》教會我科學交友法,
原來只要讓對方分泌催產素,
對方就有可能較信任我;
《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教會我科學行動法,
原來只要讓自己分泌多巴胺,
就能消滅拖延然後動起來。

2. 如何建立閱讀筆記?實際上又該怎麼操作?

閱讀筆記一定要外包給電腦,
因為電腦記憶接近無限,
人腦則有限,而且久了就忘記;
電腦絕對不會忘記你的筆記。

在書上讀到很有心得、很受用的部分時,
就得馬上筆記下來,
千萬不要等讀完整本書再記,
因為絕對會忘記當時
為什麼讓你覺得受用的感想!

我就是那個喜歡讀完整本再記的,
回頭讀時心裡會想著:
「我當時為什麼在這摺頁啊?
這部分有啥值得好筆記的嗎?」
所以讀到這部份時,
真的是幫頭當喝啊!

最重要的重點來了,
作筆記時千萬不要照抄原文,
要附上你的看法,
例如,這部分讓我想起XX概念
又或是,我挺認同的,因為...
如此才能融會貫通。

3. 如何讓閱讀效益最大化?「知肉」的養成。

寫一篇閱讀心得算是效益最大化嗎?
不是。
說一本書給人聽算是效益最大化嗎?
也不是。

對我來說,
寫出有自己觀點的文章,
才是效益最大化

讀完一本書,
如果沒有讓書中概念化為自己血肉、
沒有讓書中概念與自己合而為一,
那就等於是心中沒有觀點,
沒有觀點就寫不出擁有自己觀點的文章。

因此,我們得搞懂概念,
也就是用自己的語言、經驗
去詮釋書中概念,
如此才能得到自己的觀點,
而這份觀點就是作者提到的「知肉」。

說來慚愧,
其實村長一直都是在寫閱讀心得,
較少寫有自己觀點的文章。
雖然蒐集了許多自己的觀點,
但沒有表達出來,
就是沒有讓閱讀的價值溢價。

未來等我把部落格架好,
我就會在上面產出觀點文章囉!
讓閱讀的效益最大化!



總而言之,
這是本很適合閱讀新手的工具書。
但若你是個很常閱讀、常作筆記,
且有自己一套流程的人,
這本書對你的幫助可能就沒那麼大。

不過我還是從這本書中
學到了些新概念,
而且也喚起了當時
在別本閱讀法書籍中讀到的概念,
在這過程中等於是
加深了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連結,
這讓我能產生更多元的觀點。

另外,讀這本書時,
千萬不要從頭開始讀,
千萬別讓自己有壓力,
因為它是本超級工具書、閱讀界百科全書,
所以請先從目錄找出你想看的部分,
然後再仔細品嘗。
展開
過程商機:分享AI無法生成、對手難以複製的日常,即使沒產品也能贏利!
讀者評分
4.5
|
2023/06/01
劇透警告

【在這個時代,商品可能不再值錢,「過程」反而價值連城】

還記得某次看到一則直播,
直播主是一間餐廳的老闆,
而直播內容就是煮菜,
當時他正在煮一尾龍蝦。

看著看著,我漸漸入迷,
同時也感到非常驚奇,
令我驚奇的不是老闆技術多好,
而是觀看人數竟然破萬。

聊天室裡此起彼落,
有人讚嘆刀工,
有人斗內打賞,
更有人嚷嚷著說要去光顧老闆的店。

與萬人一起結束這場「美食之旅」後,
我感到異常滿足,
但我卻從未思考
為什麼我愛看直播做菜?
又為什麼有人願意斗內?



直到最近,
我才得到了答案,
而答案都寫在
《過程商機》一書裡頭。

作者尾原和啟是名IT評論家、投資顧問,
曾幫助Google、樂天等企業擔任企劃,
也曾是產業綜合研究所人工智慧中心的顧問,
而作者把觀察到的產業現象編寫成了《過程商機》。

原來,
直播做菜是種「過程」,
而這個過程會招來「商機」。

但,這時你一定會想
到底為什麼過程能產生價值啊?
到底要怎麼實踐過程商機啊?
而且而且
我還是不太懂什麼是過程商機啊啊啊!

沒問題!村長現在為大家解惑!
先從「什麼是過程商機?」開始:



1. 什麼是過程商機?

先從與之相反的概念—「產出商機」來解釋,
產出商機就是我們熟知的,
「產出商品後,賣給顧客」。

例如
音樂人,把音樂做好後,
才開始販售;
漫畫家,把漫畫畫好後,
才開始上市;
麵包師傅,把麵包烤好後,
才開始販賣。

而過程商機就是
「把產出商品的過程,賣給顧客」。

例如
音樂人,錄下製作音樂的花絮,
販售給粉絲們;
漫畫家,直播畫漫畫的過程,
讓粉絲們打賞;
麵包師傅,錄下療愈的製作過程,
讓饕客斗內。

對我來說,
過程商機是一種
「價值最大化」的商業模式,
也有種「物盡其用,不浪費」的概念。

既然製作商品的過程那麼辛苦,
那可不可以不要浪費這個過程,
把製作內幕公開給粉絲觀看呢?

這時問題又來了,
為什麼過程能產生價值呢?

2. 為什麼過程能產生價值?

因為在這個時代,
做出「好產品」已經是基本,
大家追求的是產品背後的故事及理念。

例如滷肉飯,
每家店主都能透過網路資訊
做出好吃的滷肉飯,
這樣就沒有哪家特別好吃的問題。

所以如果要在滷肉飯紅海中勝出,
你必須賦予滷肉飯特別的意義,
也就是賦予它故事及理念。

例如
豬肉的來源是哪?
滷汁又是怎麼製作?
為什麼開始賣滷肉飯?

而公開這些故事最好的方法,
就是讓大眾看到製作的過程,
看到後就會覺得:
「嗯嗯,這家店好像比較不一樣喔!」
然後就去光顧。

這部分讓我想到
李洛克在《故事行銷》中提到的,
「為事物附加心理價值,
來改變受眾原有的觀感。」

其實以上的文字,
都是針對「銷售方」為何該公開過程,
書中也有解釋
「顧客方」為什麼喜歡「過程」喔!
但礙於篇幅就沒分享了。

既然我們知道了「過程很有價值」,
那我們又該如何實際操作呢?

3. 如何實踐過程商機?

第一步當然是拿起手機
拍攝、錄影或直播,
把過程記錄下來。

但是,如果只是單純記錄下來,
就只不過是個沒靈魂的紀錄片呀!

所以我們得先告訴大家你是誰,
再告訴大家為什麼你要這麼做?

作者引用了賽門.西尼克的黃金圈,
其中最內圈、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Why?」
也就是「為什麼?」

「為什麼?」
能夠傳達出你的目的、使命、信念,
這些都能打動顧客,
讓他們認同你的理念!

例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餐廳老闆,
他在直播中解釋
為什麼要這樣切菜?
為什麼要這樣處理龍蝦?

一連串的為什麼,
讓我感受到老闆的職人精神,
無意間就成了他的粉絲。



在閱讀《過程商機》時發現,
原來過程商機這回事
早已在生活中發生,
只是自己從未注意到。

「從未注意到」這件事就代表
自己的觀察及思維力有未逮,
還好有這本書帶我看見了趨勢。

過程商機
它不是過去式,
也不是未來式,
而是現在進行式啊!

書中除了解釋過程商機一詞之外,
也提出了大眾對過程產生共鳴的理論、
掌握過程商機的原則
及實踐過程商機的誤區。

整本書的內容相當精煉、好讀,
案例故事也簡潔有力,
它不說囉哩叭唆的道理,
反而說拳拳到肉的真理!
展開
創意天才的蝴蝶思考術
讀者評分
5.0
|
2023/05/30
劇透警告

【原來,創意也是通往成功的關鍵】

1905年某個晴朗的日子,
一位瑞士專利鑑定員
正聚焦於如何解決一個物理難題。

他一邊搔著頭皮一邊思考到日落,
頭皮都被搔紅了卻始終沒有結論,
於是他打算先補眠,
明日再戰。

睡醒後,
他突然靈感大爆發,
把昨日思考的難題給解決了。

這個被解決的物理難題
就是科學界上極有名的狹義相對論,
而這位專利鑑定員就是愛因斯坦。



以上是一個「創意突破」的故事。

你可能認為,
創意只和美術、美學有關,
但其實不是,
創意指的是讓你突破任何難關的力量。

愛因斯坦悟出相對論,
是種創意突破;
馬斯克創造出回收火箭,
是種創意突破;
哈斯汀想出Netflix的商業模式,
也是種創意突破。

所以你會發現,
創意突破也適用於
科學、商業等領域。

那為什麼書名又有「蝴蝶」呢?
因為作者認為
得到創意、靈感是有步驟的,
就像是毛毛蟲變成蝴蝶一樣,
從蛹開始逐漸羽化成蝶。



也許你也正面臨著難關,
需要些創意來突破它。

可能是被老闆要求提出一個新計畫;
可能是在思考下一次的約會行程;
可能是在想要如何寫出一篇文章。

讀到這你會發現,
原來生活中的種種行為,
都非常仰賴「創意」。

那我們該如何得到創意、靈感
這些講起來抽象又無形的東西呢?

奧麗薇亞和朱達表示,
要得到創意,
你得先讓自己進入「天才模式」。

奧麗薇亞和朱達是前史丹佛大學創業育成中心的講師,
他們常被企業邀請演講並擔任主管教練,
這些企業包含Google、Airbnb及美國陸軍特種部隊等等。
他們把協助企業突破的方法
寫成了《創意天才的蝴蝶思考術》一書。

那究竟什麼是「天才模式」呢?
馬上為你解答!



1. 什麼是天才模式?

天才模式就是讓你得到解答或創造力,
突破現有困境的模式。

我們的大腦有兩種工作模式,
一個是專注模式,
一個是漫遊模式。

當你專注於做某件事時,
例如寫報告、打資料,
用到的就是專注模式。

當你在做較不需要專注力的事情時,
例如看窗外、散步、洗澡,
用到的就是漫遊模式,
而漫遊模式就是創造力的源頭,
也是進入天才模式的關鍵。

讀到這你也許會想:
「那就永遠不做事,
停在漫遊模式就好啦!」

母湯!光用漫遊模式是無法進入天才模式的!
研究顯示,
你必須來回切換專注模式與漫遊模式
才有辦法得到創造力,
並進入天才模式。

說到底,
我們又該如何得到創造力呢?

2. 如何增加創造力?

許多人會認為,
要成為天才就是要瘋狂努力呀!
一定要全神貫注!
不能給自己喘息的空間!

這麼做不會讓你變成天才,
因為你只用到專注模式。
還記得剛提到的嗎?
漫遊模式是創造力的源頭。

所以我們得多做點「不花腦筋的活動」,
例如散步。

散步能夠刺激大腦,
並釋放出「腦源神經滋養因子」,
它可以促進新神經元的誕生,
促進新神經突觸的形成,
這有助於我們催生出新想法。

大文豪狄更斯,
每天下午散步3小時;
哲學家康德,
每天同一時間在鎮上廣場散步;
物理學家海森堡,
在散步途中想出「測不準原理」。

我也是常常在散步中獲得發文的靈感。

3. 沒辦法進入天才模式,怎麼辦?「小贏」科學幫助你!

沒辦法進入天才模式,
其實就是無法得到創造力。
導致無法獲得創造力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項是「災難化思維」。

災難化思維指的是,
當你接受到一個負面消息,
例如老闆要約談你,
即使你還不知道要被約談什麼,
但你已經開始想到
被辭職該怎麼辦?下半輩子怎麼辦?
被長輩數落怎麼辦?會不會離婚呀?

這些負面想法一直佔據你的腦袋,
自然也就無法想出有創意的點子,
可以說是與大腦的創意天才失聯啊啊啊!

為了挽回這個局面,
書裡介紹了一招叫「改變自我印象」,
可以掃除腦袋中的負面能量。
那要如何改變呢?
透過「小贏」來改變!

小贏就是生活中的小勝利,
例如
你今天早起,得到小勝利!
你整理完房間,得到小勝利!
你上班沒遲到,得到小勝利!

當你蒐集到了一大串小勝利,
就能提升自己的信心與韌性,
更有動力去創造下一個大勝利,
以此改變自我印象。

為什麼蒐集「小勝利」有用呢?
史丹佛大學說服科技實驗室創辦人佛格指出,
當你在生活中改變了小事,
你會心生滿足與掌控感。



最後結語,
這本書光看書名可能沒什麼吸引力,
畢竟我們不會意識到
突破往往來自於創意。

翻開書讀完後才發現,
它教的不只是獲得創意的方法,
還有腦科學,甚至成功學。
除此之外,
書中還引用了許多故事和研究,
為這本書增添不少娛樂性質。

整體來說,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也推薦給想突破困境的書友們閱讀!
展開
嗅覺之謎:生物演化與免疫基因;社會學與文化史;品牌行銷到未來科技,探索氣味、記憶與情緒的嗅覺心理學。
讀者評分
5.0
|
2023/05/25
劇透警告

【你的鼻子裡藏著數萬個秘密】

如果你自認讀了很多書,
已經沒什麼能驚奇到你,
那麼你一定要讀讀它,
它會使你謙虛。

如果你自認是科普達人,
覺得自己無所不知,
那麼你一定要翻開它,
它會使你羞愧。

如果你想尋找驚喜,
它就是名副其實的驚喜包,
拆開來沒有別的,
就只有 驚喜。

它是誰?
它是《嗅覺之謎》,
一本讓我深陷的科普書。

深陷到什麼程度?
深陷到我打破以往的貼文格式,
來為它寫心得。



不吹捧了,
直接進入正題!

光看書名,
你可能會認為:
「嗅覺有什麼謎團嗎?」

是的,嗅覺超級謎,
和其他感官比起來的話。

嗅覺科學就像《火影忍者》裡
小時候的鳴人一樣,
一直備受科學家排擠、不承認。

因為氣味的物理屬性難以掌控,
而且氣味引起的反應非常主觀,
所以它一直被認為是「不科學」的科學。



直到1991年,
嗅覺科學就像學會了「仙人模式」的鳴人,
有了重大突破與進步,
且獲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
此時它才被承認是一門「正經的」科學。

而瑞秋•赫茲博士,
把至今的嗅覺研究寫成一本書,
也就是《嗅覺之謎》,
讓我們能以簡單、有趣的方式
一窺鼻中秘密。

瑞秋•赫茲博士是
頂尖的嗅覺心理學科學家,
目前在美國莫乃爾化學感官中心
進行氣味、情緒和認知的研究。



接下來我將在這與你分享
3個令我無比驚喜的鼻中祕密:

1. 伴侶,竟然是靠嗅覺挑選?

女性在挑選伴侶時,
會偏向挑選有健康免疫系統的男性,
而且是挑選免疫系統
與自己「互補」的男性。

因為如果與自己
免疫系統相似的男性生兒育女,
會加倍小孩遺傳到隱性基因(壞基因)的機率。

但這就奇怪了,
我怎從沒聽過有誰交往前
會詢問對方免疫系統什麼的?

原來,
是用聞的,
不必言語。

原來每個人都有獨特的
免疫系統基因,
而這基因也讓你有著
獨一無二的「體味」。

研究顯示,
女性可以精準地聞出
與自己免疫系統基因互補的男性,
這樣的體味會令女性覺得性感及討喜。

但作者最後表示,
現實挑選伴侶的機制其實更複雜,
會有更多因素摻雜其中,
並不單單只有嗅覺因素而已。

2. 你喜歡什麼味道,竟然是媽媽決定的?

受精後3個月的胚胎
其實就已經有了完整嗅覺功能。
這讓我們早在出生前
就有辦法學習氣味。

怎麼學習呢?
在媽媽的肚子裡學,
原來,媽媽的肚子就是氣味教室。

媽媽吃了什麼,
胎兒周圍的羊水就含有什麼氣味分子。
更厲害的是,
這些氣味分子能被寶寶察覺,
進而影響寶寶出生後的氣味偏好!

例如媽媽在哺乳期間
常喝胡蘿蔔汁的話,
出生後的寶寶會較喜歡
胡蘿蔔口味的嬰兒食品。

這事還沒完,
哺乳期間吃的食物
能影響寶寶的氣味偏好就算了,
竟然還能一路影響到成年甚至一輩子!

這什麼意思呢?
如果你想要小孩未來都乖乖吃菠菜,
那麼就在懷孕期間多吃菠菜。

用懷孕期間的時間
換取寶寶一輩子的健康,
這投資報酬率會不會太高了點?

當然,也有反面例子。
若媽媽在懷孕期間酗酒、抽菸,
出生後的寶寶會較偏好酒味、菸味。

3. 軍隊有掃雷犬,那你聽過「掃雷蜂」嗎?

蜜蜂不只為小熊維尼產蜂蜜,
也能為軍方做出貢獻!

大家一定知道掃雷犬,
就是能夠聞出地雷在哪的狗狗。

但是,
利用掃雷犬偵測地雷
仍有些問題存在。
例如狗狗們常因飢餓、厭煩而不想上工,
更可怕的是,
狗狗的體重足以引爆地雷。

所以軍方找出了替代方案,
就是蜜蜂!訓練有素的蜜蜂!

蜜蜂的嗅覺也是超強,
能在超低濃度下嗅出炸藥,
飼養成本也超低,
而且不會引爆地雷。

但凡事皆有壞的一面,
掃雷蜂還是無法完全取代掃雷犬。

因為蜜蜂是晴天限定飛行者,
遇到天氣不好或下雨,
蜜蜂只會跟你說一句:
「老子不幹了。」

而且如果掃雷區有花朵的話,
蜜蜂就會去傳授花粉,
才懶得跟你掃雷。

所以軍方應該會視情況而定,
看看接下來打的仗,
是要派出狗狗或是蜜蜂。



以上就是書中最令我
大開眼界的3個點,
而這只是書本的冰山一角。

我非常喜歡、非常推薦這本書,
可能因為自己是化學系出身,
對書裡的氣味研究科學特別有感。

雖然《嗅覺之謎》是以
研究論文為基底而寫的書,
但它讀起來不生硬,
反而是輕鬆、簡單、有趣、驚奇。

如果你在尋找稀奇古怪的故事,
那這本書我一定要分享給你。

如果你喜歡讀科普書,
那這本書我要大力推薦給你。

如果你讀完村長的心得還意猶未盡,
那我建議你 把這本書收進書架裡。
展開
高所得者的高效閱讀法:閱讀的目的很多,而為了提高收入、拓展人際關係、職涯發展,你最需要學會這套革命性閱讀法
讀者評分
5.0
|
2023/05/21
劇透警告

【高收入者不會告訴你的閱讀秘密】

你知道嗎?
根據文化部統計,
台灣人的年均閱讀量是13本書,
也就是平均1個月讀1本書。

但是,
數字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真相是大多數人1年看不到1本書。

因為工作太忙不想讀書;
因為時間太少不想讀書;
因為抖音好看不想讀書。



如果我們有速讀超能力,
是不是就有辦法短時間讀很多書呢?

即使工作忙完回家,
也只要花半小時就能讀完一本書,
這樣大家應該會比較想閱讀吧?

你也許不信,
「怎麼可能?最好有辦法半小時讀完一本啦!」

我原本也不信,
直到我認識了金川顯教這號人物。
他不只半小時讀完一本書,
而且還讀完四次!



金川顯教是一位瘋狂輸出家,
至今已出版39本書,
而且每天讀兩本書,
天天錄製兩部說書影片。

這個速度、這個執行力,
連我看了都只能佩服啊啊啊!

不過金川顯教非常大方,
他無私公開他的閱讀技巧,
所以他寫了一本《高所得者的高效閱讀法》,
讓我們有機會看見他的車尾燈。

光看書名,
你一定感到好奇,
為什麼是「高所得者」?
高所得者和閱讀有關係嗎?



1. 為什麼是「高所得者」?和閱讀有關係嗎?

我們常把高所得者和
成功人士聯想在一起,
而成功人士都有一個習慣,
就是閱讀。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投資家華倫•巴菲特;
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
這些人都是成功的代名詞,
他們有個共通點 就是熱愛閱讀。

光這樣講你可能還沒什麼感覺,
但接下來的數據肯定有感。

美國的「企業管理學位」,
針對大富豪等級的富裕階層
與年收入一百萬台幣以下的階層,
進行3個閱讀調查。

一天會閱讀商業書籍30分鐘以上的人。
富裕階層: 88%
一百萬台幣以下階層: 2%

自認是閱讀愛好者。
富裕階層: 86%
一百萬台幣以下階層: 26%

通勤時,會聽有聲書的人:
富裕階層: 63%
一百萬台幣以下階層: 5%

看出來了嗎?
作者從統計數據中
得到了一個結果:
就是因為某些人有閱讀習慣,
他們才獲得了從事高收入工作的能力。

以上就是為什麼
書名會出現「高所得者」的原因。

2. 如何半小時讀完4遍書?

不需要會速讀
不需要會速讀
不需要會速讀
而且你一定學得會!

第一遍,
讀前預測。
也就是從封面、書腰、作者介紹
來預測書中的內容。

第二遍,
段捨離式閱讀。
快速瀏覽目錄、標題,
找出感興趣的內容,
這步還不需要認真看內容。

第三遍,
記者式提問。
仔細閱讀感興趣的內容,
狂問自己
作者為什麼會提出這觀點。

第四遍,
歸納式閱讀。
以要說書給別人聽的心態,
把作者想表達的主旨融會貫通。

第二遍的斷捨離式閱讀大開我眼界,
捨棄書中80%的內容,
理解20%的內容就夠了。

作者表示,
這20%就是精華所在,
再多都是雜質。

想想也是,
若讀了太多東西
也是記不住,
不如一開始就把少量精華記住!

那要如何把書中精華
刻在腦中久一點呢?

3. 如何加深記憶?

一口氣買4本同類型的書!

人類的記憶
可以分為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
重要的資訊分配到長期記憶;
不重要的則分配到短期記憶。

那要如何讓大腦感覺到
某項資訊很重要呢?
就是一直讀同類型的書,
重複接收相似資訊,
大腦中的海馬迴區塊會認為:
「這訊息很重要!趕快收進長期記憶區!」

這時你又有疑問了,
「啊一本書重複讀不就好了?」

不行!你的海馬迴沒這麼笨!
海馬迴不會把相同且無變化的資訊
歸類到長期記憶區。
所以必須把同類型的資訊
變換成不一樣的形式,
這樣海馬迴才會判斷
它是值得記住的內容。



我對第3點真的是感受挺深的,
最近讀了近十本閱讀法書籍,
有些資訊真的是每本都提到,
那些資訊就真的忘不了。

「一直讀同類型的書」這個概念
在《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也有提到,
可見這個概念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
《高所得者的高效閱讀法》這本書
算是翻轉了許多人對閱讀的認知,
也翻轉了我一定要把一本書讀完的想法。

IG: 村長的閱讀基地
展開
1分鐘終結慣性拖延,短時間完全專注:掌控專注力,人生不再拖拖拉拉(短時間「完全專注」新修版)
讀者評分
4.0
|
2023/05/17
劇透警告

【專注力弱勢族群必讀!對抗拖延的心理學】

恭喜你!
讀完標題還願意繼續讀下去,
代表你也想當個狠人,
當個戰勝拖延的狠人!

當然,
你也許可能認為自己不值得恭喜,
因為自己太會拖延,
因為自己無法專注。

但,村長偷偷告訴你:
你只要有想戰勝拖延的心,
就真的可以做到!
不信?
那你一定要瞭解一下「器官自卑感」理論。

該理論是由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
它說明:
「身上有缺陷的人較容易感到氣餒而自卑,
但會為了克服缺陷而發展出自己的才能,
甚至超越沒有缺陷的一般人!」

什麼意思?
就是你可能先天專注力不太夠,
但可以透過後天練習,
變得比一般人更懂如何專注,
然後成為戰勝拖延的狠人!



知道這理論後,
還別高興得太早,
因為若沒有正確地訓練專注力,
拖延病還是會一犯再犯。

沒錯,我就是那個一犯再犯的。
村長現在也是個拖延慣犯。
而我現在對抗拖延的方式很粗暴,
就是用超級早起的方式來和拖延打架。
先說結果:沒什麼用,還是會拖。

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
目的是為自己爭取更多時間,
但我沒料到的是:
就因為還有很多時間,
所以做事情拖拖拉拉…

例如我正在寫閱讀心得時,
時不時就被貓咪短片吸走;
時不時就被聳動新聞抓住;
時不時就被朋友訊息綁架。
原本以為寫完可以悠哉吃早餐,
殊不知,寫完了剛剛好吃午餐。

經歷這些我才知道,
早起不一定做事效率高啊啊啊!
多麼痛的領悟!恨啊!



就在我垂頭喪氣之際,
佐佐木正悟的文章告訴我:
「你之所以會不斷拖延,
有沒有可能是『你根本不相信自己能戰勝拖延』?」

是呀!
因為常常把事情一拖再拖,
所以再也對自己沒那麼高的期望了吶。

後來讀完佐佐木的文章後才發現,
戒掉拖延症的第一堂課是「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能夠打贏拖延妖怪!
一定要抱持著這個信念
才有辦法成為「高效率人士」!

幸運的是,
佐佐木連同第一堂課,
把戒掉拖延的第二堂、第三堂課編成一本書,
造福我這樣的專注力弱勢族群,
這本書叫《一分鐘終結慣性拖延》,
也就是嘗試書中的方法1分鐘,
效果可能會令你嘖嘖稱奇唷。

佐佐木是一位心理學新聞撰稿人,
他不僅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
還把「效率化」和「心理學」融合在一起,
所以此書會有許多心理學及
其他科學研究的案例。



話不多說,
馬上來與各位分享幾個
斬殺拖延惡鬼的方法:

1. 聽音樂提升專注力

大家可能認為聽音樂會干擾思考,
降低我們的專注力。
沒錯!真的有害專注力!

但是「聽同一首音樂」的狀況就不同了。
有心理學研究指出,
當我們聽到熟悉的旋律時,
大腦中掌管注意力的區塊會更加活躍,
所以你的專注力會上升!

也就是說,
當你在工作時,
記得要聽同一首音樂,
如此才有辦法提升專注力!

以我自己為例,
我在寫論文時喜歡重複聽Hans Zimmer的Time,
就是電影《全面啟動》的主題樂,
邊聽邊寫 很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呢。

那為什麼聽不熟悉的音樂,
專注力容易下降呢?
因為大腦會自動分析
「這首歌在唱啥?」「這段的歌詞是啥?」
大腦資源都被拿去分析了,
自然就沒有資源分配給專注力了。

所以聰明的你讀到這會發現,
其實只要降低大腦的負荷,
就能分配更多資源給專注力,
所以工作時除了聽同樣的音樂之外,
也可以選在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時間工作。

2. 設定截止期限

顧名思義,
就是給自己訂個工作死線,
一定要在這個時間點前完成,
否則會一直拖拖拖,
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

大家聽過「帕金森定律」嗎?
它指的是,
「工作時間會在時限內不停增加,
直到填滿時限為止」。

意思就是,
如果有1小時可以使用,
即使你的工作只需要半小時就能完成,
最後你都會花上1小時才完成它。

所以你設定的工作時限
必須比真正的時限還要短,
這樣就有辦法讓你更專心、提早完成工作。

只要提早完成工作,
我就能早點吃飯、早點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如此也能早點睡覺,
隔天還能早起,
這就是正向回饋的威力!

3. 把雜念寫下來

在工作時,
心理太多雜念很容易分心,
作者建議我們將雜念寫在筆記本上,
如此就有辦法專注於眼前工作了。

那到底為什麼寫下雜念就能專心呢?

「蔡加尼克效應」指出,
還未完成的項目(雜念),
會佔據我們的短期記憶
直到完成為止(不斷占用大腦資源)。
所以只要把雜念記下來,
然後相信自己之後會去處理,
這樣大腦就能夠釋放更多資源給專注力。



一不小心就分享那麼多了,
但村長偷偷告訴你,
這只是《一分鐘終結慣性拖延》
的冰山一角,
裏頭還有更多的實用方法及技巧。

話說,
我讀過的拖延書不算少,
這裡推薦另一本我的愛書
《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
裏頭也提到許多有趣的心理學理論及故事。

最後祝福各位
順利斬殺拖延惡鬼,
投向專注天使的懷抱!
展開
影響力法則:建立信任、連結和社群意識的藝術
讀者評分
4.5
|
2023/05/02
劇透警告

【交朋友,竟然也有科學方法!】

看到書名的你,
可能在思考「影響力」到底是什麼?
影響力在這本書中的定義是:
可以改善職涯、提升收入的能力,

聽起來很棒 對吧?
但該怎麼做呢?
書中給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就是與有力人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然後你便擁有了影響力。

簡單來說,
這本書就是在教你如何自然地交朋友,
接著教你如何建立自己的社群,
來擴大影響力。

影響力包含了三大元素:信任、連結與社群意識。
三元素的意義分別是
如何與陌生人建立信任?
如何與陌生人建立連結?
如何使我們有共同的目標?

其中我對書中「建立信任」的部分特別有感。



也許你有過這樣的經驗,
在職場上或生活上你想獲得別人的信賴,
所以你邀約對方,請他吃大餐。
但在吃飯的過程中他隱約感覺到你的目的,
所以這頓飯局變得尷尬又不自在。

這時瓊•李維跳出來向我們說明,
「請吃飯」這種全部由自己付出的行為,
其實無法建立兩人之間的信任;
反而是要求對方也做出付出心力的事情,
才更有可能獲得對方的信任。

「要求對方付出心力」,
為什麼能夠得到對方信任?
感覺很反人性欸!
不是只要對對方好,
對方就會對你好嗎?
錯!我待會來替你解答,
先讓我介紹作者。

瓊•李維是位人類行為科學家,
他擅長利用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
來分析人類如何決策及如何與人互動。
他從各個研究成果中發現,
取得他人信任其實有科學方法,
因此寫了《影響力法則》來造福大眾。



以下就來和各位分享,
關於獲得信任的兩大方法及一個科學原理。

1. IKEA效應

你有逛過IKEA的經驗吧?
是不是很像迷宮?走的很累?
找想買的東西找的要活要死?
更累的是,
買完回家你還要自己組裝這些家俱。

在付出了這麼多的心力後,
你可能會視這些家俱為你的寶物。
雖然你組裝後的成品不是那麼完美,
但與現成的、免組裝的家俱相比,
你就是會更加珍惜那些你親自組裝過的。
以上就是「IKEA效應」:
使你看重那些付出較多心血的事物。

所以看到這,
你知道如何與人快速且有效地建立信任了嗎?
就是為你們找個「共同目標」或「問題」一起努力。

例如你可以邀請對方一起玩密室逃脫,
一起想辦法、一起付出心力逃出密室,
這會使對方看重這段經歷(IKEA效應發威),
你便有辦法在短時間內獲得對方信任。

再來看看我在前一個段落,
提到建立信任的方法:請對方吃大餐。
對方只是單純的受惠者,
並沒有付出任何心力,
所以不會看重這段經歷,
那你要叫他怎麼信任你呢?


2. 發出脆弱信號

第二個與人建立信任的方法,
就是展現出自己的脆弱。

在執行任務遇到問題時,
向對方坦承自己能力不足,
且需要協助時,
你可能會激發對方的憐憫之心,
讓對方來幫助你完成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
彼此間會充滿善意,
你們之間的信任度就提高了。

相反的,
如果你表現的完全不需要別人幫忙,
那就無法吸引別人來幫助你,
也就無法與人交流、得到對方信任。

對我來說,
與「脆弱信號」最相關的人生經驗就是當兵吧!

當時每天一早起床只有三分鐘給你整理內務,
壓力超級大!所以我必須與臨兵互助,
才有辦法在時限內摺好蚊帳、堆好豆腐棉被,
不然就是等著被班長臭幹一頓。
所以我也與臨兵建立了良好的信任感,
至今都還有聯絡呢。

3. 一切的原理:催產素

從一開始提到的「IKEA效應」,
到剛剛的「脆弱信號」,
為什麼這兩種方法可以有效得到對方信任?

神經經濟學家保羅•扎克說明,
能夠使人們變的更信任、更團結的
一切原理都來自於「催產素」,
因為當催產素進入我們的血液中,
會促使我們與他人產生情感連結。

但什麼時刻會釋放催產素呢?
就是在做完「有利社會行為」的時候。

回頭想想IKEA效應:
「為『共同目標』或『問題』一起努力。」
這就是一種有利社會行為。

回頭想想脆弱信號:
「激發對方的憐憫之心,
讓對方來幫助你完成任務。」
這也是一種有利社會行為。



總而言之,
信任是人際關係的基石之一,
一旦了解獲得信任的機制,
你就更懂得如何交朋友,
也將會變得更有影響力。

讀到這邊,
你也許開始動起歪腦筋,
但村長呼籲 別拿這套方法去做壞事,
能運用書中的知識很好,
但必須要拿去做立意良善之事。

除了信任之外,
影響力公式還有兩大元素,
分別是連結與社群意識。
這兩個部分書中也用了很多研究與故事來說明,
歡迎各位去挖寶喔!

IG: 村長的閱讀基地
展開
你不需人見人愛:守護自己,拿捏與世界最適距離的50個練習
讀者評分
4.5
|
2023/04/16
劇透警告

【為自己而活的人,贏走了一切】

你是為自己而活嗎?
還是為了別人呢?

在今年開始之前,
我都是為別人而活,
準確來說是為了朋友而活,
朋友揪要去哪 我都說好的那種。
因為覺得自己生活單調,
多和朋友們出去好像也不錯。

但久而久之,
我發現某些朋友的聚會
根本不值得參加;
與某些朋友的關係
根本不值得經營。

為什麼?
因為有些朋友像是吸血蟲一樣,
一見面就是蒐集情報,
問你薪水、好工作推薦等等。

更還有些朋友像是「台灣隊長」,
對你的生活、工作指指點點,
並期望你照他的方式過活,
最經典的句型就是:
「你應該找個XX工作。」



不過在今年我總算是覺醒了,
因為我意識到,
跟某些朋友聚會不是放鬆欸!
而是要繃緊神經的那種啊!

除了無法放鬆之外,
我認為還有兩項資源被浪費掉,
就是時間和金錢,
我尤其認為時間更重要。

每次聚會差不多占掉了4小時,
4小時我為什麼不拿來投資自己?
4小時夠我讀完一本書
或寫一篇閱讀心得。

而聚會的那些錢,
也可以投資自己的腦袋,
買書、買課程等等,
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

所以今年開始,
我決定縮減朋友圈,
只與處的最舒服那一群交流,
其他則是放水流。



從以上的事件,
可以看出:
雖然朋友很多很熱鬧,
但最後總得回歸到自己。

回歸到自己的本質,
問問自己:
你喜歡那樣嗎?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嗎?
做完這些你有成長嗎?

我的答案依序是
不喜歡;
沒什麼好處;
可以說是零成長。

所以我果斷與部分朋友切除關係,
目的就是讓自己活得更自在,
活得更像自己,
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皮底下。

說了這麼多,
我相信還是有許多小夥伴
對人際關係的拿捏不是那麼擅長,
因為害怕被討厭,對吧?
那又該怎麼辦呢?



利坪說道:「不需人見人愛也沒關係。」
他是韓國人氣創作者,
專門為抑鬱與焦慮的人們找回快樂的心,
而他認為:
唯有結束不需要的關係,
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

他擅長點破年輕世代的痛點,
以平易近人的文字為大家療傷。
而年輕人最在意的就是「人際關係」,
所以利坪出版了這本《你不需要人見人愛》。

先說結論,
我很喜歡這本書,
因為它道盡了我的痛點,
讓我發現有些「人際關係」
根本就是「有毒關係」。

書裡除了描寫「人際關係」,
還分享了「愛情」。
但最有助於我的,
就是「人際關係」。

在「人際關係」的章節中,
作者分享了許多如何與
朋友相處不踩雷的範例,
甚至還分享了與父母的相處之道。



既然我們都知道要脫離有毒關係,
首先 自己就不能當病毒帶原者,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以下分享書中幾個方法:

1. 不把彼此當情緒垃圾桶

這邊的指的情緒不一定是負面的,
也可以是正面的。

不管是好事或壞事都一樣,
只顧著自己說,
就會變得像炫耀或抱怨。

好像真的是這樣,對吧?
如果對方一直重複某件事,
你心裡應該很想逃,
因為垃圾桶中的垃圾要滿出來了!!

我高三那年以繁星計畫的方式
申請上東華大學,
當時的我超嗨,
因為不用準備備審資料。
所以我當時常把這件事掛嘴邊,
後來就被同學們側目了。

你應該已發現到,
即使是好消息(正面的事情),
說多了還是會走味,
從報喜變成炫耀。

所以關鍵是:
「不顧著自己說,
適可而止就好」。



2. 不以「不幸」決勝負

你一定遇過以下狀況:
與朋友聊天時,
你向對方訴苦,
而對方卻說自己過得更苦,
然後再拋下一句
「你要感恩惜福。」

此時你肯定覺得莫名其妙,
我不是在討拍嗎?
怎麼變成討打了?
雖然對方可能是想以
這樣的方式安慰你,
但其實是反效果。

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我們會認為:
對方只是想說出自己曾經歷過的痛苦,
來表現出優越感,
這等於是「以訴苦為藉口的攻擊」。

訴說自己過得更苦的行為就好像是:
「貶低他人的辛苦,
讓自己的辛苦更有價值。」

所以,
當下次有朋友向你訴苦時要記住:
不要把自己的不幸也講出來,
只需專心傾聽,
並替對方找解方即可。



3. 盡孝道

賺很多錢、功成名就,
就是盡孝道了嗎?
利坪說:「當然不是。」

父母更希望你做的是,
常出現在他們身邊,
並多與他們聊聊天。

這點我相當有感,
我一個月會回家一次,
當要離開北上時,
爸媽總是問我下次什麼時候回家,
甚至還要求我每兩周回家一次。

但我每次都回:
「再說啦!」
「這樣太頻繁了啦!」
這就是沒盡到孝道,
我得好好反省一番。



總而言之,
《你不需要人見人愛》這本書,
真的是說到我心坎裡,
它讓我瞭解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及
「人必須為自己而活」。

讀完後我也開始注意
自己和朋友相處的行為舉止,
也萌生了一個月回家兩次的想法。

最近剛好讀到一份研究,裏頭說明:
人際關係好的人,
往往能得到最強烈的幸福感。
而這本書就是在說明如何培養人際關係,
所以我相信,
讀完它你也能踏上幸福之路。

IG : 村長的閱讀基地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