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img
射手媽咪婷婷

331則書評

331本書評分

7位追蹤者

534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331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拐個彎、繞點路,避開職場麻煩人物:【主管.部屬.同事.客戶】完全因應!築起心理防火牆、巧妙閃避冷處理,好好守護努力工作的自己!
讀者評分
5.0
|
2024/06/17
相信許多人都認同在職場上最難纏的不是龐大的工作量,而是惱人的人際關係,無論是與老闆、主管、部屬、客戶溝通都時常需要深呼吸,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感到鬱悶或氣憤而深受嚴重內傷。

日本精神科醫師井上智介每個月都會以職醫的身份訪視許多公司,也因此有機會聆聽職場上的各種煩惱與壓力,他在《拐個彎、繞點路,避開職場麻煩人物》這本書中表示多數人的壓力來自於人際關係,只有少數人是因為工作量及工作品質而感到煩心。

書中把職場上的麻煩人物歸類為五種類型,無論是愛說八卦的人,抑或是習慣推卸責任的人,都令人感到相當痛苦與惱怒,如何在不正面衝突的情況下讓自己的內心可以感到舒適一些,作者在書中提供了許多因應的方法,我認為值得特別提醒的是別指望這些人可以有所意識而改變,而是找出有效的策略應對才是最佳的選擇。

以我過去在職場上的經驗,我發現新鮮人時常會有一個盲點是希望在職場上與所有人打好關係,也期待積極與同事互動,希望能讓工作氣氛能愉快順心,但好主管與好同事畢竟可遇不可求,所以當我們遇到麻煩人物的時候便要放棄與對方維繫良好關係的奢望,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及的拉開物理距離,維繫最低限度的互動即可,但也記住別打壞彼此之間的關係,同時與其他同事繼續維持良善的互動,才不至於讓所有人都認為你不好親近而影響職場上的印象。

作者同時也提到讓人感到非常困擾的「奧客」其實只是想滿足「認同需求」,希望藉由對方的道歉來滿足掌控感,雖然他們的言行總是讓我們氣得牙癢癢的,但仍然可以在不需要立即回應對方需求的情況下拉開時間距離讓對方冷靜下來,這樣的技巧很值得大家學習及練習,在書中也有許多對話交涉的示範。

這本書是站在人性化的角度去帶領我們理解各形各色人物的心理機制與行為模式,並且能在不委屈自己又不討好他人的原則下兼顧工作品質與心理健康,非常值得所有在水深火熱職場上掙扎的人們閱讀,或許轉換思維及變換因應方式能讓現有的狀況有所轉圜。
展開
幸福親子教養:跟著阿德勒成為高情商爸媽,教出自信、獨立、勇敢、合作的孩子
讀者評分
5.0
|
2024/06/16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就遑論擁有正確指導的能力,而這也是為什麼教育者(家長或老師)需要更用心去了解兒童生活的全貌,才可能真正釐清兒童時期所形成的認知及行為偏差。

《幸福親子教養》集結了阿德勒對於兒童教養的理念,書中也提到人們常把問題的出現歸咎於學校,其實學校只不過引發了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時常發現在學校出現問題行為的兒童,多半能連結到家庭教育的原因,而這也證明了兒童深受後天環境的影響甚大,而非歸咎於天生性格而放棄努力導正兒童錯誤觀念。

我認為書中很重要的一個核心理念是當我們發現兒童的行為及想法產生偏差,應該要視為是總體生活及整體人格所導致,也就是我們必須要去了解兒童生活史的全部,而不是單純就行為的本身去予以指正即可,而兒童行為的本身也反應了他當下的心理狀態,也務必要去釐清及排解,因為根據阿德勒的說法是兒童在年幼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自己追求優越的目標,若是目標本身就是錯誤,就能確定是基於錯誤的判斷,若教育者不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將能預見兒童往後的人生軌跡及命運。

許多人都認為兒童尚且年幼,所以即便發現許多偏差的行為及想法皆不以為意,比如兒童展現出自大、嫉妒,或是過於功利主義的心態,都必須要加以注意,而不是以「小孩不懂事」為理由去逃避導正的機會,因為這都會深刻地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甚至產生人格上的障礙或身心疾病,所以千萬不得不謹慎看待。

曾經聽聞有家長表示讓孩子進入補習班是為了填滿他們的時間,因為如此就無法有其他空閒去學壞,其實這只是一種不願意面對現實又只關注膚淺成就的心態。若是以阿德勒的觀點來看,教育者的主要任務是確保每個學生都擁有對抗困難的勇氣,並且幫助灰心喪志的學生重建自信心,這都遠比取得好成績及擁有令人稱羨的工作更能得到幸福的人生。
展開
去看牙
讀者評分
5.0
|
2024/06/15
打從去年聽聞孩子班上同學陸續換牙之後,便一直很擔心屆時換牙不知道又要面臨多少情緒的壓力,再加上後來有些同學還長出雙排牙需要去牙醫診所拔牙,於是更讓我感到憂慮不安,不知道即將到來的換牙挑戰該如何因應?

沒想到,孩子在六月六日放學回家的時候開心地與我們分享:「我今天在學校吃芭樂的時候牙齒掉下來了!」看著孩子興奮的模樣忍不住放下心中的大石,也不禁在心中讚嘆過去總是動不動就情緒反應激烈的孩子真的長大了啊!

《去看牙》這本繪本很有巧思地利用階梯不斷延伸來塑造看牙的緊張感,更透過由上往下的視角來製造懸疑的感覺,看著小男孩經過每一個樓層都似是在冒險的表情,是否可以預知接下來看牙醫會面臨什麼樣的狀況呢?

我想讀到最後的朋友們肯定都會對於最後故事的反轉感到驚喜,也打破了「每個人都很怕看牙醫」的刻板印象,是非常具有創意、溫馨又發人深省的幽默繪本。
展開
不存在的母親
讀者評分
5.0
|
2024/06/14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提到回想過去婆婆刁難自己是一種「磨練」,還表示感謝婆婆曾經如此對待自己。猶記得當下讀到這樣的文字感到震驚不已,而類似的感受竟然也在閱讀《不存在的母親》這本書時又重新浮現。

到底是什麼樣的矛盾,會讓一位女性在極度不被尊重的情況下又心存感激?我所能想到的大概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同時不能忽略的是父權體制下對於女性的壓榨與貶低,讓女性在進入婚姻之後被迫成為了「失語者」。

我們可能難以想像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如何能在婚姻裡忍氣吞聲?但確實在過去的時代背景之下,婚前再怎麼受寵的女兒,一旦進入婚姻之後猶如被「順從」這兩個字所禁錮,如同作者河在英描述自己的母親需要在半夜起床幫尚且就讀高中的兩位小叔準備便當,還從早到晚不停歇地承攬婆家的所有家務,連全家人一同出遊的時候也獨自被留在家,根本被視為傭人般的存在,卻內心認為過著如此水深火熱生活的不僅是自己而已,而是所有進入婚姻的女性日常。

這本書分別以母親及女兒的視角作為穿插,也道出了作者身為女兒看見父母彼此冷淡的互動而產生的心理創傷及焦慮不安,更因為從小被母親刻意打壓的性格而對自己感到陌生,更讓作者去思考到底世人所崇敬或批判的「母性」是否反而讓女性成為了一個「什麼都不是」的人?

倘若有一個人犯了錯,很容易就會被大眾指責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甚至直指「母親」需要負最大的責任,即便備受讚揚的母親也總是因為替家庭及孩子做出犧牲與奉獻,彷彿母親的完美形象是不存在任何聲音,而她的人生規劃也始終只有家人而沒有自己。

透過這本書的母女對談,可以讀到作者的母親從原本認為自己過得只是那個年代女性的「平凡」生活,進而去挖掘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也直面自己終其一生都被綑綁在傳統的框架而動彈不得,雖然我不認同作者母親年邁的時候還稱婆婆對自己是「愛」,但我想也正好詮釋了一位婚後從未得到真正自由的女性所做的自我安慰。

這不僅是一本女性主義的書籍,而是藉由剖析女性在婚姻中所身處的困境去重新審視及修復母女關係。
展開
嘿咻!嘿咻!貓咪麵包店【博客來獨家贈品版:日本授權「阿咪盯著你」資料夾】
讀者評分
5.0
|
2024/06/13
關於貓咪的繪本向來很受到讀者的歡迎,但相信大家肯定不太會把貓咪與相撲選手連結在一起吧?

被稱為最會畫貓的繪本作家町田尚子在新作《嘿咻!嘿咻!貓咪麵包店》中可以看到貓咪的眼神及動作都非常擬人化,比如早晨起床撐著眼皮開始工作、認真揉麵團製作麵包、疲倦到打呵欠的表情與姿態,都不禁讓人覺得貓咪具有人性,更特別的是貓咪還在睡夢中成為了一名相撲選手,完全出乎讀者的意料,令人大感驚奇。

作者在這本書中刻意不描繪貓咪的各種笑顏萌樣,反而看到了貓咪皺著眉頭,或是眼睛睜大嚼麵包的逗趣表情,雖然繪本是在描述貓咪製作香噴噴的麵包,以及讓讀者感受到貓咪化身相撲選手的豐富想像力,但更讓人佩服的是作者的繪畫功力,把貓咪蓬鬆的毛髮描繪得栩栩如生,也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對貓咪有了更多有別於以往的印象,原來貓咪也可以非常帥氣的呢!
展開
高敏感專屬人際解憂課:找出敏感原激發點,識別自我情緒與修復,跟誰相處都能自在不糾結、心不累
讀者評分
5.0
|
2024/06/12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負面,但這只是我們的自我認知,並不見得是事實的真相。倘若我們因為如此而打壞一段原本友好的人際關係,豈不是得不償失嗎?

《高敏感專屬人際解憂課》這本書的作者為朱志慧諮商心理師,她除了在書中分析平衡的高敏感與失衡的高敏感有何不同之外,也告訴我們辨識情緒的重要性,因為如果連我們自己都無法明確說出自己的情緒,便難以向他人表達而改善人際關係。我認為關於指認情緒應該從小開始,尤其當我們把各種情緒都加以命名,便更能訓練自己去察覺及識別,也同時可以讓原本躁動不安的情緒穩定下來。

舉例來說,當父母看到孩子哭鬧的時候,可以試著去協助孩子指認情緒,當然前提是我們在平時就必須多讓孩子理解各種情緒的詞彙,當他們真正遇到情緒問題的時候才能正確去識別。

作者在書中還特別提到會讓人產生負面想法的原因在於「信念」,而這可能源自於過往的負面經驗,或是先天就容易消極解讀資訊,無論是哪一種,若是真的對人際關係產生嚴重的影響,就必須要有意識地去改變原本堅守的「信念」。

其實很多時候,當兩個人遇到同一件事情,很可能因為解讀的不同而有相異的感受,如何讓原本的負面信念轉換成正面信念,在這本書中有許多引導及練習,也有增強積極感受的方法,都可以協助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感到自我懷疑及不安的時候學會自我安撫。

或許你可以在這本書的許多實例中看到自己疲憊的身影,但請相信我們是有足夠能力修復創傷,重新建立每一段悠遊自在的人際關係。
展開
終局思維:矽谷、華爾街菁英高效學習法,跳脫慣性束縛、突破情勢限制,平凡時刻都是翻轉向上的瞬間
讀者評分
5.0
|
2024/06/11
你是否時常因為錯誤的決定而事後感到懊悔不已?或是你堅信自己已經做出最佳的決策,卻被旁人指出做事不經大腦思考?

倘若你時常發生以上的情況,那或許要試著了解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我們總認為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及作出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基於思考後才決定,但《終局思維》這本書的作者夏恩卻指出其實很有可能我們自以為明智的抉擇只是出自於生物本能,而非經過理智的那一關。

作者指出很多時候我們都太過在乎輸贏,也過度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卻沒有想過事情的結果到底是讓我們走向更好抑或是更壞?尤其許多根本不覺得自己有問題的人還會把責任歸咎於他人,完全沒有發現自己被無謂的自尊影響了判斷能力,當我們一心只想著凌駕於他人,很可能只會讓自己未來的生活變得更加不如預期。

書中提到許多人總以為世界圍繞著自己運轉,而別人應該依照自己的標準行事,但偏偏真實的世界並非如此,所以不斷亟欲想證明自己在做「對」的事,也希望透過更多人來強化自己的想法與做法,但如此一廂情願的結果很可能會讓自己遭遇到挫折或失望,進而演變為怨天尤人的慣性思維。

到底我們該如何停止跟這個世界討價還價,以及如何在每個平凡的時刻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除了避免把力氣花費在證明自己是對的之外,也要有接納自己認知錯誤的勇氣,而這本書便是給予我們機會去檢視自身的思考盲點,以及讓我們相信最佳的結果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的,而非逞匹夫之勇讓自己陷入難堪的僵局。

如果你想擺脫「受害者情結」,抑或是希望明天的自己永遠可以比今天更好,誠摯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相信能讓你不再總是埋怨自己運氣不好,而是真誠面對自己的傲慢,並學習如何運用理智從每個微小的決定去讓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展開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
讀者評分
5.0
|
2024/06/10
因為醫療的進步,全球人口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但又因為少子化的關係,讓高齡照顧的問題日益浮上檯面,到底我們將如何因應這個難解的局面呢?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的作者小梶沙羅用幽默的筆觸寫下自己長照四位加起來總共360歲老人的心酸血淚,狀況百出的長照現場令人看了哭笑不得,也藉此讓讀者去思考倘若我們遇到類似的狀況,要如何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抑或是可曾想像過自己老後的生活,該如何尋求協助或照護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自己在年近六十之際,毅然決然辭職回鄉照顧兩位高齡九十歲以上的父母,光是面對他們任性無理的行徑又令人不敢苟同的生活習慣就已經夠令人心力交瘁了,沒想到膝下無子的姨媽及姨丈的照顧工作也落到作者身上來,即便這四位老人都不是臥病在床的狀態,但失智、重聽、生活失能的情況卻讓照顧者相當苦惱,尤其四位都要定期上醫院看診的時間更是耗時費力,完全可以想像作者所承受的體力考驗及心理壓力。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作者沒有其他兄弟姊妹可以協助幫忙嗎?作者在書中提到自己還有一個哥哥偶爾也會前來支援,但哥哥家裡已經有一位年邁的岳父需要照顧,於是看似沒有結婚及小孩的作者自然擔起長照的重責大任,卻鮮少人可以聽到照顧者的真實心聲,而作者不以訴諸悲情的方式呈現,反而以犀利直面的視角坦然訴說身為照顧者的心情,也感嘆到底長照工作是一場修行抑或是懲罰遊戲?

無論你是否已經翻開這本書,我們都可以提前去設想父母或自己年邁的各種情況該如何因應?而翻開這本書之後,你更會發現自己所能想像的狀況似乎太過單純,也進而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深思終老的議題。
展開
香君(全2冊,作者印刷簽名套書限定版)
讀者評分
4.0
|
2024/06/08
你曾經想過若是有世界末日的那一天,會是以什麼樣的情景呈現呢?

我想許多人可能會設想是人類導致氣候變遷或環境污染,或是被人類自己研發的高科技產品給反噬,但日本小說家上橋菜穗子在新作《香君》一書中則是安排了意想不到的蟲害讓仰賴歐阿勒米維生的帝國陷入生存危機。

作者提及這部小說的發想緣起於對「看不見但確實存在的事物」所抱持的興趣,我想也是因為這些看似微小卻難以察覺的事物才可能讓人類失去警戒心,進而逐漸蠶食及改變我們所處的世界。

閱讀這本書的感受猶如置身於大自然,也能從描述去感受到彷彿能聞到植物的香氣,還融合帝國與藩國之間的政治角力與權力消長,同時不能被忽略的是小說中的靈魂人物少女愛夏,她從小即有著靈敏的嗅覺,當她的生命捲入了這一場糧食危機之際,是否真的有辦法憑藉著她的能力而讓植物倖免於災害,還是無可避免地眼巴巴望著人民陷入飢荒呢?

我認為這部作品最大的宗旨在於希望讀者去思考人與整個生態圈的關係,因為人也是其中的一環,所以並不能以單純利己的角度去作為,而是應該取得與整個生態圈的平衡才能共存共榮。

與其把這一部小說歸類於奇幻小說,我更認為是作者真心誠意闡述對生長的這片土地的熱愛與懇切的呼籲。
展開
什麼是真正的聰明?: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將危機變轉機的生存力【全民教育學者齋藤孝的「人生教育」系列vol.2】
讀者評分
5.0
|
2024/06/08
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多半會被認為很聰明,但倘若做人處事不夠圓融,在人際關係上處處碰壁或與人結怨,還會被認為是聰明嗎?

其實,以時間線拉長來看,「聰明」不只是求學取得好成績,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都是在職場或在社會上與人互動及相處,所以日本全民教育家齋藤孝便在《什麼是真正的聰明?》這本書中提到能否適應社會是更重要的事。

當然,要如何在社會上悠游自得,除了要懂得判斷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也要有預測下一步的能力,而要培養自己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則需要拓寬我們的視野,而「閱讀」便能帶領我們通往世界及汲取他人的生命經驗。

或許有人會好奇,那作者到底對於「好好讀書」這件事抱持著什麼樣的想法呢?其實作者身為大學教授,他認為若是對於未來尚未有明確的目標,先好好上學適應團體生活,以及學習各方面的知識仍是有其必要的,原因在於學習不僅能鍛鍊我們的頭腦,也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所以千萬別輕易放棄努力學習。

這本書雖然看似是給年輕學生的忠告,其實也很適合成人閱讀,比如作者提到觀感比能力更重要的想法,以及別妄下定論的提醒,都有助於提升我們的人際關係與生存能力,是一本非常實用又易讀的好書,也建議父母可以讓孩子及早閱讀,期望在孩子失去學習動力的時候,能以更長遠的視角去思考現在該如何面對與因應。
展開
明天,很有可能
讀者評分
5.0
|
2024/06/06
想到「明天」,你會充滿未知的恐懼,抑或是滿心期待的歡喜呢?

人總是對於未知感到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因為不知道明天到底是福是禍,再加上有感於生命的有限,彷彿多活了一天就少了一天,而外貌上的改變更會讓我們逐漸感受到老化及衰退,所以對有些人而言,「明天」似乎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更多的是心裡的不安。

然而,對於「明天」抱持著悲觀的心態,很可能越容易讓我們感受不到世界的驚奇與生活的感動,而《明天,很有可能》這本繪本便是提醒我們多去感受大自然的變化以及生活上的細節,雖然不見得每一天都會發生好事,但只要抱持著好奇心,都能讓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也會更容易滿足於生活的大小事。

比如,當我們聞到心曠神怡的香氣,抑或是看見一幅充滿創造力的繪畫,抱持著樂觀心態的人會沈浸於其中,並且感恩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

當我們了解到每一個「明天」都可能有新的體驗與啟發,將能遠離憂慮而用笑顏迎接每一個嶄新的明天。
展開
三十女子微物誌
讀者評分
5.0
|
2024/06/05
回首三十歲的歲月,你想到了什麼?

是曾經相戀又離去的愛人背影,還是撲鼻而來讓人宛若置身天堂的氣味,還是那執拗堅不認輸的性格?

翻開《三十女子微物誌》的扉頁,映入眼簾的是「獻給吳清海」的字句,私以為是一本作者吳緯婷獻給父親的情書。雖說書名看似描寫三十代女子的微物情懷,我想也是身為女兒藉由描繪自己對於身外之物的觀察以及對萬物的情感,來試著向已逝的父親表達無限思念與愛意的一種方式吧?

走到父親離去的中途年歲,作者猶如遠觀般細數過往曾沈浸的微物,比方對於穿耳洞的執著,以及懷抱期望對中發票的心情,都能看出三十代女子渴望擁有掌控感卻又安然隨著命運隨波逐流的包容力。

特別讓我動容的是《提親日》這一篇寫道作者當時與男友交往甫滿一個月又一週,但父親對於女兒結婚的決定只有信任而沒有任何猶疑與反對,可見父女之間長期的關係是非常緊密且良好的,也讓原先預想的一切擔憂瞬間一掃而空,而父母的那句:「給你們考量就好。」深刻地打中我的內心,也是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最大溫柔。

這本書總共分成三輯,分別為微物、微情、微塵,將視野所及的一切都收納進文字裡,亦把收藏在記憶與抽象的情感寄託於有形的人事物去檢視與展現。

時間與年歲,從來都不是一條分隔線,當我們更擅於凝視當下,便能更深入去體察與品味,也能更不留遺憾地學會珍視生命所帶給我們的禮物。
展開
我們就此分手吧:從兩個人到一個人,最暖律師淚光閃閃諮商日記
讀者評分
5.0
|
2024/06/04
你曾經想過會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尋求律師的協助呢?

希望伸張正義或討回公道,抑或是處理紛雜難解的糾紛?

近年來,有鑒於離婚率日益上升,許多人在無法和平協議離婚的狀況下,開始轉向尋求法院的裁判,希望能讓自己脫離婚姻關係,也拿到應有的補償及期望的權益。

韓國離婚女律師崔唯娜從小就展現出擅長傾聽及安撫人心的特質,也因此讓她日後決定選擇律師這個行業,但一踏入才發現律師的日常根本不像戲劇般威風凜凜,更多的是埋首堆積如山的案件以及全天候接收委託人情緒及需求的忙碌生活。

雖然書中真實刻畫了許多不同的婚姻樣貌,也揭露了許多人性的黑暗面與心情轉折,但崔唯娜律師也提及了關於律師的「價值觀」是否一致的問題,將能從承辦案件中的立場不同以及委託人想達成的目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所以律師其實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是非黑即白的正義化身,比較貼近的是站在同理當事人的角度去給予心靈上的支持及爭取法律上應有的權益。

全書以漫畫的方式呈現,非常引人入勝,能讓身處婚姻的人看了有所共鳴,因為我們都在這些案例中彷彿窺見了自身曾經或現處的困難,也在他們終究放下心中的芥蒂或得到圓滿結果的時刻同感欣慰。

這不僅是一本讓我們身歷法庭現場及深入律師日常的書籍,更是透過這些故事讓我們去思考步入婚姻的初心及如何在痛苦的關係中好好呵護自己,並且同時看見律師這個職業的價值與使命。
展開
女子人際學:受男性欣賞,女性喜愛,人際關係瞬間提升的100個生存守則【輕鬆相處升級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06/03
女性普遍給人的印象多半是敏感、愛嘮叨、愛比較、喜歡在人背後嚼舌根⋯⋯,而女性之間的友誼也似乎比男性複雜得多,表面上看似平靜無波,實則是波濤暗湧,到底要如何在人際關係中感到悠遊自得,確實有許多訣竅需要注意及掌握。

日本作家有川真由美在《女子人際學》這本書中便告訴所有女性朋友不要太計較輸贏,尤其太執著於爭個對錯,只會讓旁人感到不成熟,這並非要我們屈服於不認同的事物,只是我們可以選擇以冷靜的態度去面對,因為當我們逞一時口舌之快,即便再怎麼有道理,也可能會失去一段理應能好好維繫的人際關係。

書中也提及很多的痛苦都來自於看不慣他人,但卻很少思考過我們生活的目的應該是要輕鬆愉快,而不是處處與人針鋒相對,或許年輕的時候會對於他人冒犯自己而亟欲反擊,但隨著年齡增長或歷練增加會理解到不耗費過多的精力去與他人辯論或爭吵才能保有餘裕去專注在自己身上。

我特別有感的是作者提到心口不一又何妨?這個想法確實也顛覆了我過去的想法,因為我們多半會認為這樣的人很矯揉做作,但作者卻告訴我們這其實是誠實的表現,因為有特定的需求而在不同人面前表現出不同的樣子,而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其實也無須過度反應,根據作者在書中所表示這就是「社交虛偽」,或許也是一種生存之道吧?過去我確實也很難接受表裡不一或看似現實的人,但經過作者的這一番陳述,或許也可以改掉所謂「看不慣」他人的壞毛病吧?

雖然說我們不需要討好每個人,也沒有理由讓每個人都喜歡我們,但不可否認地,維繫基本的人際關係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順遂,也能讓心境得到更多的自由,而這本書的作者很詳盡地羅列了一百個重點觀念,希望我們都能少一些情緒壓力,而多一些幸福感受。
展開
討好自己就夠了:不是逃避,而是重新定義。日本超人氣身心科暖男醫生的48則鬆弛感生活處方【隨書附 鬆弛感處方金句卡3張一組】
讀者評分
5.0
|
2024/06/02
許多人認為若是讓自己的生活太過舒適安逸,似乎就是自我放縱的展現,也因為這樣的思維,所以讓我們從小就開始對孩子施加壓力,認為很多事情都需要些許的逼迫,以後長大才能更有上進心。

其實,我完全不能認同這樣的想法,也不能理解為何非得要讓一個人感到不舒服才是代表真正的努力,這難道不是一種虐待或為難嗎?

《討好自己就夠了》這本書的作者藤野智哉是一名身心科醫師,也是川崎氏症的患者,直至今日都需要定期接受治療,也因為感受到生命的有限,所以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善待自己,不需要把精力花費在討厭的人身上,也不要動不動就認為自己一事無成,因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本身就具有價值,而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或不做什麼。

我對於書中提到「無意義的考驗,能免則免」的想法非常贊同,因為我認為一個人的阻礙不應該是以考驗之名刻意製造,而我們也不需要為了證明自己有辦法克服而解決別人出給自己的難題,這又讓我想到許多父母總是會說孩子長大勢必會遭遇到許多困難,所以趁年紀小的時候先主動給予挫折以鍛鍊強健的心理,我認為這些都只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在刁難自己,反而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而適得其反。

或許讀者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感覺作者似乎是一個對自己很寬鬆的人,但我認為這才正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地方,因為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努力向上,並且在競爭中取得勝利,其實只是為了讓我們迎合他人眼中的標準,而忽略了自身的局限與需求,無形中成為了一個不斷自我苛求的人,其實這一切並非毫無選擇,只要改變自己的認知及行為,就能徹底鬆綁過去那些令自己喘不過氣的莫名堅持與規範。

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而不是把專注力放在批判他人,或是尋找自己不幸的證明,那只會讓我們變得更難以滿足而離自由生活的日子更加遙遠。
展開
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博客來獨家封面版):給孩子的30封未來信,陪你活出有愛無礙的幸福人生
讀者評分
5.0
|
2024/06/01
「媽媽,以後我要做什麼工作賺錢好呢?」

女兒睡前問了我這個問題,隨即仿若想起了什麼似地回答說:「啊!我之前在學校說過想做麵包師傅。」

我告訴女兒,其實未來的職業可能現在都無法想像,而現在的職業也有許多是媽媽小時候從未出現過的,所以不需要設下任何限制,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了解並摸索即可。

從小女孩逐漸長大成為人母,其實有好多的話想與女兒分享,所以當我讀到《親愛的女兒,假如媽媽明天死去》這本書的時候猶如投射自己的身份在作者身上,能看到一位母親對女兒深切而綿長的愛意,也感受到若是身為女兒能讓母親如此接納與包容,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作者姜聲花以充滿溫柔的筆觸告訴女兒不要糾結在許多不完美的過往而讓自己受苦,也勉勵女兒應該要抱持著開放且學習的心態,如此才能在中年的時候綻放智慧的光芒,尤其我們要先成為對別人有幫助的人,而不是在原地等待他人對我們主動伸出援手。

這不是一本母親對女兒諄諄教誨的教條家規,而是可以讓女兒在感到挫敗失意的時刻感到心靈撫慰的溫柔家書。

或許我們不見得有如此善於表達人生智慧的母親,但可以透過作者寫給女兒的這些文字重拾振作的力量與思索生命的意義。
展開
紅牆外面是什麼(精裝)
讀者評分
5.0
|
2024/06/01
早已習慣於日常生活步調的你,是否沈浸於安於現狀的滿足呢?

倘若有人邀請你展開一場冒險,抑或是探看迥然不同的世界樣貌,你願意趨身前往嗎?

《紅牆外面是什麼?》講述的是小老鼠、獅子、狐狸、黑熊、大貓這幾隻動物平時很安然地處在紅牆內,唯獨小老鼠對於牆外的世界感到好奇,其他的動物不是對紅牆外的世界感到恐懼,不然就是對紅牆外的世界漠不關心,畢竟生活在紅牆內的生活似乎很安全,也沒有任何改變的需要,直到某一天牆外飛來一隻知更鳥,因而帶領小老鼠穿越這道牆去領略牆外世界的新奇與繽紛。

其實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我們很容易對於未知的事情感到害怕而躊躇不前,也因為如此很可能會錯失看見美麗風景的機會,當然那道牆的另一面也可能充滿險阻,但若是我們沒有勇敢踏出那一步,就只能繼續處在現狀,也失去了對未知的期待與盼望。

我特別喜歡作者並沒有安排每一隻動物都在同一時間跨越那道牆,而是理解每個人所需要的時間並不相同,等待心理準備妥當,自然就能跨越那道心理障礙去坦然接納世界即將帶給我們的各種感受與體驗。

我認為「心牆」的概念其實不見得一定要在生活上做出重大的改變,舉凡生活細節上的每一次勇敢嘗試與堅持,都是讓那道牆變得更加模糊,也讓我們的自信心變得更加清晰可辨。
展開
告別【作者首度來台限量親簽紀念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05/30
沒有人是自願來到這個世界,也因此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會想要探討生命的意義,為的是讓自己適應當下的困境,也緩解對未來莫名的恐懼。

然而,在人工智慧日臻成熟的此時,很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迎來人工智慧的重大變革,在韓國小說家金英夏的長篇小說《告別》中便出現了超擬真機器人與複製人的角色,他們不僅懂得思考,也與人類的作息無異,若不是使用特定的儀器偵測,外表根本與真實的人類無二致。

金英夏在這部小說透過機器人的意識去探討人類對於生命的執著與迴避,也引領讀者去思考人類對於救死扶傷卻不重視患者意願的醫學倫理。尤其我特別有感的是金英夏點出了人類之所以需要許許多多的「故事」因為我們需要去相信或不相信些什麼,這點從宗教都起源於故事有關,也是讓人能輕易上癮的原因之一。

這部小說特別之處在於看似環繞科幻的議題,實則是探討宇宙與生死的哲思,並且點出人類因為難逃一死的命運,所以迫切地去渴求擁有一切,也因為終須離散的結局而令相聚的緣份如此觸動人心。

金英夏的作品始終令人讚嘆,而這部作品更是把科技與情感做了完美的融合,讓我們看到鋒利筆觸的背後潛藏著對於世人綿密的溫柔與關懷。
展開
你可以喘口氣:給憂鬱症照顧者的備忘錄
讀者評分
5.0
|
2024/05/29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女兒正好發高燒在房間休息,我讀著一頁頁關於作者身為憂鬱症照顧者的心路歷程,也不免感到心有戚戚焉。

我們都知道患者深受其苦,也理解患者有許多情緒上的反應,但身為照顧者卻猶如被噤聲般必須壓抑自己內在的需求與感受,倘若表達出不想負責任,抑或是憤怒與悲傷,就容易被扣上「無情無義」或「失職」的帽子,雖然患者本身的遭遇很令人同情,但照顧者的人生也確實起了驚天駭浪的變化,卻鮮少有人能真正給予體諒與關懷。

也因為如此,《你可以喘口氣》這本書的作者便以照顧罹患憂鬱症丈夫長達三十年的的身份來書寫這段經歷,也希望傳達照顧者在陪伴憂鬱症患者的同時,能找到生活的意義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當照顧者傾盡全力把重心都放在患者身上,會很容易感到挫折與失落,也會伴隨著罪惡感與怨天尤人的情緒,長久下來不僅容易讓自己的身心狀況出現問題,也會影響與患者之間的情感關係,以至於無法再給予患者任何支持,這對雙方而言都是不樂見的,所以我們在關懷患者的同時,也必須要正視照顧者的需求與求援。

作者在書中詳述丈夫發病的過程,也不諱言地提到彼此身處在憂鬱迷霧的無助與茫然,雖然這一趟旅程看似無止盡,但作者盡可能地讓自己的生活步調維持在一定的正軌,不僅會安排時間出遊,也會邀請朋友來家裡陪伴作客,即使丈夫的狀況已然改變,但盡可能讓周遭的親朋好友一起協助幫忙,才能讓照顧者的心理壓力減輕。

照顧與陪伴的過程可長可短,如何真誠面對當下的自己,以及透過許多方法與工具為心中的執念去做轉化,都需要許多時間的探索與領悟,而這本書的出版也希望為所有照顧者帶來一線曙光,期望藉由獲知更多的練習方法來擺脫照顧者內心的鬱悶與不平,進而得到更多內在的自由及平靜。
展開
微創傷:你以為沒什麼事,其實很有事
讀者評分
5.0
|
2024/05/28
比起他人過往的遭遇與經驗,你覺得自己稱得上是幸運且幸福,但為什麼總是在某些時刻感到不快或困擾?你很確定自己並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也推測自己向他人訴苦會被譏笑為大驚小怪,但也因為這些難以言說的不適讓自己完全沒有理由與出口去宣洩,以至於問題始終沒有辦法得到解決而備受困擾。

我想許多人可能都有以上的疑問與糾結,而這到底該如何尋求解方呢?還是一切只是自己多想,只要轉念就可以得到心情舒緩呢?

《微創傷》這本書所要談的便是一個相對新穎的觀念,也就是有別於精神科與心理學的正統研究,那些沒有明確科學數據又沒有明確造成生活重大影響的「微創傷」其實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一直都沒有察覺,或是打從一開始根本不認為是個問題,其實卻無形中觸發了我們的某些行為而造成了實質上的困擾。

到底什麼是微創傷呢?舉凡被漠視、不被理解、格格不入、同儕的競爭、輕度歧視等,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都以無數幽微的方式徹底地影響著我們,也因為太過細膩,以至於我們很難真正去歸咎原因,但這些與我們氣質、個性、需求迥然的經驗確實都對我們的心理造成了微創傷而隨著我們成長而發揮著程度不一的影響。

這本書的作者不僅是點出微創傷的存在,而是想要告訴我們若是能好好運用微創傷,其實是能培養我們的心理韌性,也可以發展出個人應對的技巧,把這些曾經所感受到的不適轉化為情感抗體,而不是任憑這些日常小事去消磨我們的精力與潛能。

書中分享了許多實際的案例,同時作者也提供了實際的方式帶領我們去處理這些微創傷,讓我們可以不再深陷於這些細瑣的困擾,而重新找到自我掌控的感覺,也因此得到更大的心理安全感去得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圓滿順遂。

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讓大家正視自己的微創傷,雖然不見得這些創傷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但或許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解開過去的疑惑,並且勇敢跨越阻礙我們邁開步伐的種種障礙。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