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

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5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大島小島》廖鴻基:把大海教我的事教給別人

    文/盧慧心2015年05月25日

    「大海永遠都是起點,不是終點。」廖鴻基說。 大島小島 這幾年為了海洋文化教育努力、四處講課的他,有感於台灣人雖生長於海島,卻普遍對海洋缺乏認識,寫出了新書《大島小島》。他的散文充滿故事性與對話,談起書中虛擬的島國,他認為這本書離小說比較近;而有話要說,卻不願流於說教,便找到這 more
  • 【週四|那些作家教我的事】硬漢廖鴻基:因為有塑化劑,所以沒教堂!(請用台語發音)

    文/王聰威2011年10月13日

      聯合文學 5月號/2011 第319期 2011年5月號的《聯合文學》做了「海明威逝世50周年紀念專輯」大受好評,大概是因為其他文學雜誌已經很少注意外國經典作家到底值不值得紀念的關係,不過,我對這次專輯還是有點遺憾。我做類似外國作家的主題時,喜歡結合台灣同類型作家一併介紹或邀請撰文,但是 more
 

內容簡介

一個人,能從海洋與自然學到什麼?

  ★ 此書獻給,處於人生轉彎處的你,其實「走」出去就有新風景,讓我們跨越心底浪,一槳槳划回自己的岸。

  ★ 如果海明威《老人與海》裡的老硬漢,樂觀帶點傻氣是現代人所追求的,那四周全是海洋環繞的台灣,為何沒有一個讓人心一揪的人與海洋傳記呢?

  ★ 海洋文學代表作家,廖鴻基,用筆記錄了豐富海洋生態、刻劃了一幕幕討海歲月,這次回到自身經歷與感觸,揭露人、海洋、自然的三方對話,讓我們感受人的渺小、心的寬廣。

  ★ 作為一個寫作者,一個水手、漁夫,廖鴻基筆下的海洋生活總是這麼靜謐、浪漫,但「浪漫嚮往大海,緣由自我放逐」。這次他回溯二十多年的討海歲月,一字字刻印出海洋與自然對心靈的激盪,似乎生命的歷程,全濃縮於大海的無垠與考驗。

  ★ 此書收錄廖鴻基歷年來三十多幅攝影作品,以及首次公開船上生活隨筆的素描與插畫,圖與文的情境,讓你暫將煩擾拋於腦後。

  這輩子與水路有緣,我的生命得以在海上無盡漂流並得以用心和用文字詠嘆海,不停的航抵也不停的航離,隨著風飄不覺歲月,隨著海流過度日子,大海裡無數方位允許船尖不停撞浪破浪,時光可快可慢可以實在也可以大片大片恍惚飛過,水路盪起海面漣漪盪開波瀾,也洶湧盪開了我一段海海人生。

-廖鴻基

  遭逢人生關卡,一個人透過走向海洋、親近自然,找到自己,走出不一樣的路。
  本書為廖鴻基回溯二十多年寫作歷程的再書寫,是經歷大風大浪後的平靜以對。

  二十年來,作家廖鴻基持續創作不輟,不僅開啟台灣海洋文學的新頁,也在這無垠的深藍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回首一步步「下海」的過程,每一趟不同目的的航程、每一本不同方向的書寫,乃至每一段曾經歷過的挫折難堪,彷彿都是大海預先安排好的濤浪。回首創作生涯,那些曾被遺忘、捨棄或未曾言明的片段,卻隨著時光流轉,浮出新的面容。

  廖鴻基以海上收魚、分魚的場景為靈感,將近三十篇跨越時空、未曾發表的散文,以「大魚筐」、「鯨豚池」、「小魚簍」和「淡水缸」之名分門別類,在深刻動人的文字中遊大海之遼闊,寫土地之真情,唱記憶之搖籃曲,輔以個人的速寫與攝影作品,為自己,也為這座島嶼,在一波波大浪衝擊之後,在曾經的灘上,再度用筆劃下一道道生命浪痕!

  ※本書封面及內頁插畫為廖鴻基手繪,並於「有鹿文化.好禮王」展售,詳情請上www.uniqueroute.com瀏覽查詢。

作者簡介

廖鴻基

  二○一○年四月接受「新加坡推廣華文教育基金會」邀請,至「文學四月天」活動演講;二○一一年一月、四月接受「新加坡第三代讀書會」邀請,至新加坡多所中學舉辦「海洋文學」講座,迴響熱烈,並於新加坡出版《海神的信差》生態文學精選集。

  一九五七出生於花蓮市。花蓮高中畢業,三十五歲成為職業討海人。一九九六年組成尋鯨小組於花蓮海域從事鯨豚生態觀察,一九九七年參與賞鯨船規劃,並擔任海洋生態解說員,一九九八年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致力於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文化工作。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最佳書獎、一九九六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第一屆台北市文學獎文學年金、第十二屆賴和文學獎以及二○○六年巫永福文學獎。

  出版作品包括《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山海小城》、《海洋遊俠》、《台11線藍色太平洋》、《尋找一座島嶼》、《漂島》、《腳跡船痕》、《台灣島巡禮》、《海天浮沉》、《領土出航》、《後山鯨書》、《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飛魚.百合》等。多篇文章入選台灣的中學國文課本及重要選集,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自成一格,影響深遠。

 

目錄

推薦序 林正盛.劉克襄.王維賢(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李偉文(荒野保護
協會會長)
作者序  籮筐 廖鴻基

篇一、大魚筐
海腳
離別
古列泰鞍
少年船長
鬧鐘
水路

篇二、鯨豚池
接近
其實
表達
海豚運動會

篇三、小魚簍
眼鏡猴
走,出去便有風景
心底的濤浪
沒收
靠岸
浪痕
夢見海
在航行途中漂流
一槳槳划回自己的岸
視力

篇四、淡水魚缸
一粒檳榔
曲線與直線
上游下游
河口生機
黃昏市仔
回家
小城風雨
掃墓節
進出

 

推薦序1

  我常說自己是野地裡生野地裡長的孩子。若要問鴻基最大的心願為何,恐怕他會希望自己是在海洋裡生海洋裡長的「海洋之子」吧!在《漏網新魚》中,海洋的動靜、漲退、流轉,土地的喧囂、靜謐、真情,記憶的交集、分岔、旋回,一幕幕如電影般投射在紙頁上。他的生命已在海面上留下一道道浪痕,但若可以,他必將所有生命底片浪擲大海,永遠不會有喊「卡」的那一天。

林正盛

推薦序2

  二十年來,廖鴻基的「海洋書寫」愈漸豐厚,他在波浪上的船跡足痕,可以帶領我們遼闊的想像。

劉克襄

推薦序3

  身兼作家與保育工作者,眼前波濤再洶湧,廖鴻基始終溫柔以對,並在海陸之間開啟一扇湛藍色的窗,遍目所及皆是動人的心之風景。      

王維賢

推薦序4

  雖然台灣是個島,但是我也和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一樣,沒有看見與我們近在矩尺的海洋,直到看了鴻基的書,才呼喚起潛藏心底對大海的記憶,回應源自生命最開端的鄉愁。

  相信鴻基過往的十數本書對許多人都有如此的引領作用,但是這本書更特別,因為這些文章是十多年來屢被遺下的漏網之魚,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文章沒被看見。我可以理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感觸與情緒是無法被歸類,疏理成有秩序的模樣。但是這些靈光片羽,這些突如其來的熱情,隨著歲月的流逝,反而更顯珍貴,因為那些剎那的觸動,是很難再現的,幸好有這本「漏網新魚」,幫我們保留了那些情境。

李偉文

作者序

簍筐

  前陣子參觀箱網養殖場,恰好遇到漁場收魚。漁人先將網底提高拉淺,形成半浮於水面的一小片網池子,箱網裡的魚群受迫擁擠,散彈似的紛紛在水面掙射亂躍,啪啦啦啪啦啦,水滾了般,尾鰭顫打白沫水泡猛烈拍打嘈嘈水聲,一陣激烈混亂。

  網池子裡的魚很快的一網勺一網勺被撈上甲板的大圓桶裡,咚咚啪啪咚咚,魚隻作最後掙扎和最後翻躍,更是鼓槌般咚咚咚不停敲擊桶壁。

  漁人圍著桶子,將大圓桶裡的魚依體型大小,分別拋進一旁三個顏色不一的簍筐裡。漁人們挑魚的手精準如嗜腥的貓爪,精明若磅秤天秤,一級魚、上魚、中魚,飛快的被投進不同簍筐裡。都有了明確歸宿,魚兒們逐漸安靜下來。

  也有些不合尺寸不符需求的魚,不曉得幸或不幸,「下次再來」的被拋回「待採收」的另個箱網裡。

  寫作以來,完成的一篇篇文章好比一條條魚兒,一整群結伴鮮活地游在魚池子裡。每回出版,就好像一張張不同性質的魚網從魚池子裡撈上來一些長得相似的魚,再經由美編、印刷等加工製作,最後變成一本本擺在書架(漁攤)上帶著海風帶著魚腥味的書籍。 

  幾年下來經過十數趟打撈,除了不停注入的新魚,池子裡一次次篩剩下來的老魚;所謂「漏網之魚」;還真不少。

  這些漏網之魚,並不是靈敏刁鑽擅長沉伏而躲過一次次撈捕,而大多是因為營養不良、體質不佳,被拋回待採收的魚池子裡等候下次機會。雖然不是被遺棄但有時機緣差錯就這樣被遺忘在池底。池子裡有些魚大概已近二十歲屬於老祖宗級的,也有些長相差或性格孤僻的孤獨老魚,始終隱居似的蟄伏於池底;再不著手處理,恐怕這池子就要成為安養院了。

  九九年歲末掃除,心思得了些空檔開始動念頭想清理這窟老池子。但見一池子紛雜,一時不知從何著手。

  年前,腦子裡忽然出現海上收魚、分魚場景;靈機一動;就在這安養院似的池子邊安置了四個簍筐:大魚筐、鯨豚池、小魚簍和淡水缸。先將這些老魚們請上來分門別類。筐裡還有空位的,就補上一些近年來寫的專欄新魚兒們。裝了魚後,沒想到,原本腦子裡不知從何著手的空簍子因為這盈滿的四簍筐而感覺實在許多。

  歲末年初寒假期間,將一簍簍魚給倒了出來,逐一檢視。果然,個性乖僻體質不良者眾。一、二十年隱匿隔閡,重新開門,發現這些老魚兒們的生理、形體和身上顏彩已經不合時宜,和當今需要難以相容。遂用了些力氣和時間,逐一整理改造。

  有些魚只保留老皮,骨架和體質都做了內造改變;有些老魚不僅拉皮,還更換筋肉,注入新血……也有些始終長不成樣被丟在小魚簍裡的老魚,竟然打通脈理改了運似的,脫胎換骨長成一條大魚。也有不少秘雕魚似的變形變樣,一時能力還無法處理,只好又丟回大池子裡,等待下次機會。

  完工後深感慶幸,幸好留了這池子,留了這些老魚兒們。是他們讓我有機會跨越時空回到過去,回到現場,並以和當時頗有差異的視角,重新看見同一事件留下的不同痕跡。

  年尾有次外出,公車上看見一棟鐵門緊閉的老舊建築,二樓店招橫著「庫藏新書」四個大字。

  不覺莞爾,既然「庫藏」就不會是「新書」,兩者本質上好像是矛盾的。但合成一詞又頗具「新」意。再次靈機一動,想到正動手整理的這本書,這些簍筐,或許可統籌書名為「漏網新魚」。

  過去經驗,修改舊作品比寫新文章難,好比貼貼補補的修繕工程倒不如拆除重建。這次修改的有許多是上了年紀的老文章,以為少不得耗時費神,沒有半年工期恐怕難竟其功。

  沒想到,就在桑葉烏(木臼)滿枝嫩芽的初春,「漏網新魚」初稿已大致完成;比預計工時提早至少三個月。過去修改文章大概都當成是在修繕房子,因而容易感到疲倦。這次靈機一動,完全以魚獲分類的概念開始,或許是曾經的漁撈經驗,讓我在整理這些老魚兒們時,仿如回返海上,工作心態竟然興致盎然,滿心歡喜。

  也幸好提早完工,開學後,日子恢復忙碌,又得經常外出繞圈圈趕行程。那天,背著「漏網新魚」的稿子走過一家新開幕的書店,不經意抬頭看見這家店的店招,營業項目裡竟然包括「中古新書」。

  心中頓然一笑;更確定了,這本書的書名註定就是《漏網新魚》。

廖鴻基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281198
  • 叢書系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2/08/31
文:蔡幸珍 2012/8/31

如果報導氣象的人,能看這一本書,播報氣象新聞時,會更有豐富而有趣的詞彙吧!

這本書是我見到廖鴻基時,跟他討教,請問如果從沒看過他的書,應該從哪一本下手。他建議二本:一本是『討海人』(晨星),畢竟這是他的第一本書。另一本是『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因為我對於他這麼斯文的文人為什麼會成為
討海人,這生命的轉折很有興趣。

這本書我看得很慢,廖鴻基以緩慢的步伐,慢慢的訴說着故事。看到廖鴻基描寫日出、日落,描寫海洋,描寫氣象,描寫海浪,別有一番味道和修辭用詞。閱\讀這本書,讓我明白雷鑲所說的『作家要找出自己的語彙』的意思。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