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文化小露台

文化小露台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飲食、旅行、電影、文學、媒體、占星……她的藝文足跡無所不在。
她站在小露台上,不放過從我們眼前溜過的美好風景。
她是快樂的生活家,更是睿智的生活家。
關於「文化」,你一定要聽聽韓良露怎麼說!

  ★台北文化獎得主,睽違多年,2014最新創作文集!
  ★最深刻的評述、最機智的文筆,最到位(味)的觀察!
  

  她是快樂的生活觀察家,更是睿智的文化實踐者;
  她把每一個在露台舉目所及的小角落,都寫成為令人貪戀的風景。

  生活美食家韓良露雖多年未出版新作,但仍筆耕不輟,並以更積極的腳步參與文化活動。她是文化的觀察者,也是介入者,試圖在人與人之間織起一道細密的網,捕捉屬於台灣集體生活的記憶、溫暖,以及生活美學。本書集結韓良露近年來關於藝文、關於旅行、關於食趣、關於社會、關於記憶的精采篇章,從小窗格、小露台上俯瞰關於時間、關於空間、關於生活的大風景。

  站在她的小露台,世界就向你走來——

  ● 關於「伊斯坦堡的歷史與文明」,韓良露這麼說:
  伊斯坦堡是歷史的廢墟也是文明的廢墟,有如文藝復興之前的古羅馬,一座衰老實用的城市,湮沒在鄂圖曼帝國遺跡的餘燼之中。當伊斯坦堡人習以為常地在廢墟間生活,歷史將成為沒有意義的辭彙,反而將現存的一切廢墟化,才能自在地活在歷史的廢墟中。

  ● 關於「德國與法國的比較與聯想」,韓良露這麼說:
  也許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需要不同的情人,法國、德國情人都代表歐洲隱形的那條南北文化分界,德國人比較接近愛情與麵包中的麵包,但法國人卻不是愛,而是蛋糕。

  ● 關於「文明,以及澳洲的大地之心」,韓良露這麼說:
  我深入澳洲內陸,開始用不一樣的旅人觀點在旅行,逐漸拋棄了我所熟悉的舊世界的文明包袱;不管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地中海文明、大航海時代文明、大西洋文明、太平洋文明……,所有的文明演進,到了澳洲內陸,都化成了嘆息。

  ● 關於「京版神差異化行銷以及延伸思考」,韓良露這麼說:
  京阪神繞一圈,讓我想到了像京都的台南、像大阪的高雄與像神戶的台中,不也都強調差異化城市經營與行銷?它們是否也可構成中南台三城如同關西三城和東京一別苗頭般的和首都台北競爭呢?

  ● 關於「美國的種族與階級多元問題」,韓良露這麼說:
  隨著城市文明的衰微與隔絕的郊區生活的興盛,美國其實已成為多口味的混合披薩(在一片披薩上用不同餡料分割成好幾片),表面完整的大披薩被階級、種族分成餅皮一樣口味不同的披薩,有的披薩上覆蓋的是亞裔、中產階級,有的是非裔、下層階級等等,熔爐早已不在,剩下的是烤美國多元披薩的社會烤爐。

  ● 關於「私房菜的本質與藝術」,韓良露這麼說:
  當私房菜變得有名及太有名時,就不再是私房菜了……彷彿鄰家美少女成了日日都知的名模。私房菜,彷彿第一次在時尚伸展台上露面的設計師時裝,有著當季的心思及驚奇,沒有人可以事先料到會看到什麼及吃到什麼,一切都該是石破天驚。

  更多韓良露的世界關懷以及文化觀察,精采內容,請勿錯過!

名人推薦

  ★林懷民、蔣勳、嚴長壽、陳浩、楊澤、張小虹溫柔力挺

  「她不想只當個「快樂」的生活家,而是「睿智」的生活家,她並非活在象牙塔中,而是擺脫學究式的關懷;因為擁有,所以更想把經驗對外分享、回饋;因為真正活在文化中,所以相信文化有力量,能夠傳遞價值。」──嚴長壽

  「她像是打通任督二脈,經年的閱歷知識興趣融入自身的慧覺,隨手拈來都是人生的文章。她依舊熱愛生活,天生寬厚,有淑世的情懷。但令我驚異的是,她對人世多了一種直覺的洞察,像是經過人生野戰斥候兵一樣的訓練,這也讓韓良露的文章多了不少迷人的魔力。」──陳浩

  「台灣不缺文化的熱鬧,卻缺乏文化的深思;台灣需要深沉結構的體制改革,我等眾生亦需深刻思想的生命轉化。從《文化小露台》起,我將回返我的文化初心,在往後的日子深耕文化的心田,追求人生與社會的真善美。」──韓良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韓良露


  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非典型知識分子、公益文化推廣者;種種興趣、專長、投入與身分,讓她成為豐厚多元的文化人。

  十六歲開始於詩刊發表現代詩,開啟寫作之門,寫作觸角廣及影評、散文、電視和電影劇本等,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廣播金鐘獎、電視金鐘獎多項殊榮。二○○六年起,以藝文社會企業方式介入推廣、舉辦超過千場文化活動,採多元面向、獨特、創新且深入的方式重新詮釋在地文化。二○一三年,榮獲「台北文化獎」個人獎,被盛讚為「城市的文化魔術師」。

  平日喜歡研究星象、蒐集地上城鎮,目前定居台北南村,著有《韓良露全占星系列》《微醺》《狗日子‧貓時間--韓良露倫敦旅札》《雙唇的旅行》《浮生閒情》等多部作品。暌違多年之後,於二○一四年夏天出版《文化小露台》與《台北回味》二書,開啟另一階段的文化寫作與工作,追求人生與社會的真善美。

攝影者簡介

朱全斌


  從小就喜歡接觸文藝以及表演藝術的獅子座,人生經驗過各種不同的角色,包括電視製作人、電視台副總、紀錄片導演、音樂劇導演等,偶而也兼作插畫、編劇、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等工作。拍照是旅遊時不可缺少的興趣,於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取得媒體與傳播博士,目前正職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兼傳播學院院長,仍持續在人生中探索潛能開展的新可能。
 

目錄

【推薦序】  做什麼,像什麼/嚴長壽
【推薦序】  一劍干將,一劍莫邪/陳浩
【自序】    小露台私語

輯一 美和文化是我們的命運
夢中小團圓
紅樓夢的美味情事
伊斯坦堡就是我的命運——帕慕克的呼愁
佛蒙特:美國失落的初心
東正教的神聖與救贖──俄羅斯的生命之歌
最與罰——倫敦三部曲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臂山
天邊一朵雲中的色與情
在民國百年,我們豈能遺忘康有為?
過日子的橫山家之味
美味的代價
鍊出靈魂之金的編舞家伍國柱
牡丹亭上三生路
水動風涼聽崑曲
悠聽長戲

輯二 不只是流動的饗宴
酒神的馬德里
賽維爾的色、身、香、味、觸
澳洲大地之心
張愛玲的上海傳奇
從上海神話到上海現實
城市時間的臉——河內、上海、東京、台北之聯想
德國肛門vs. 法國嘴唇
在印度的食物中
春神的正月食
私房菜
魚味猶存
八大菜系在台灣
台灣在地滋味

輯三 思索時感覺到地球轉動
台灣年輕人的世界變小了
台灣真的富有嗎?
從房屋稅談起
城市治理不是數人頭
城市向前看向後看
日月潭上的觀光遊船
風險社會的憤怒與悲哀
道法自然或人定勝天?
誰在守護土地
敵人是人類自己的戰爭
咖啡館裡的平權課
讓洪仲丘成為地藏王菩薩吧!
怒與慈的白色康乃馨革命
蚯蚓或工蜂的文創活力
松本之小城美好生活
京版神的差異化城市行銷
日本東北的美與醜
安倍晉三的山口夢
純真的籃球金童林書豪
中產階級移民失落的美國夢
種族與階級的美國多元披薩
政治文學帶給人類的救贖
恐佈分子,他在注視
歐債危機與聖父、聖母信仰

輯四 七○年代,回頭看見我
唐麥克林以及我的青春時光
那些花孩兒都去哪兒呢?
臉書不記得的往事
台南青春舊事
人生撞球檯
老孟,來生再見囉!
動物園的歌聲
找回心中的美麗島
青春實驗影片
政治擦邊球
寫在時代沙灘上的名字
終於向青春歲月告別
寫給愛情的三封花簡
時間的河流與母親光陰的故事
 

推薦序一

做什麼、像什麼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我所認識的良露,一直都是做什麼、像什麼的人。

  十年前,我力邀良露擔任亞都麗緻的美食顧問,就是看中她對於美食的全面理解力,以及食之有「悟」的長才。有許多專業人士,比方廚師,在自身的領域過度熟悉,反而僵化在狹隘的空間裡。良露是食評家,但她也親自下廚,因此走遍全世界,回頭看台灣的飲食風景、巷弄文化時,總能信手拈來盡是文章。

  有了足夠的閱歷,談美食,不僅僅是從「吃」的角度,也可談吃「什麼」,把歷史、源流、文化背景統統收束在文字中,這也是良露一直來能夠以生活美食作家的角色在台灣引起讀者共鳴的主因。

  但美食只是良露生活的其中一個面向。她是個美感、識見兼具的生活家、文化人,非典型知識分子;她的觀察力不凡,永遠能看到事情的一體多面,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她的感官敏銳,集各種品味於一身。

  但就像俗話所說「富過三代,才懂得穿衣吃飯」,良露很幸運地擁有比別人更豐富的生命經驗,可是她不想只當個「快樂」的生活家,而是「睿智」的生活家,她並非活在象牙塔中,而是擺脫學究式的關懷;因為擁有,所以更想把經驗對外分享、回饋;因為真正活在文化中,所以相信文化有力量,能夠傳遞價值。

  二○○九年,我回頭檢視生命,決定走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創立「公益平台」,捲起袖子,為「改變」探尋一條不同的路,角色雖然不同,初衷卻不曾改變。良露也是,她一直以來都是文化的觀察者與介入者,只是形式方法有所不同。

  這幾年來,她除了經營南村落,也主持「國際光點」以及「文化護照」等公部門計畫,這些新的經驗和觀察,新的參與和沉澱,必定能夠幫助她超越某些想像中的現實,讓她積累更多文化養分,在更多文化領域展現其高度與深度。

  欣聞良露在多年之後重拾出版計畫,從台北開始,建構屬於台灣的飲食地景,把「小露台」當成受到文化召喚的精神場域。我相信這樣的角色轉換,透過文字再出發,必定能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啟發,並凝聚出一股悄悄改變台灣的力量。

推薦序二

一劍干將,一劍莫邪 陳浩(雲廣科技總經理、資深媒體人)


  她永遠使我驚奇。

  相遇初識於十七歲慘綠少年時期。我像是關在狗籠子裡的家犬,她已經是一慣於行走飛簷高牆的野貓。四十年後,我不過變成一個慣於智慧型手機APP的類人猿,她卻早是能以意念駕馭飛行器的的女巫,魔法學校裡最聰明的那一位。

  說得具體些吧!(聰慧讀者如你都可以在書中尋到線索,我的作用是以肉身提供對照組。)在老蔣還未駕鶴西歸的年頭,警察局還有少年隊專治小流氓,這位小姐就能因為操行成績只得三十分(蹺課太多,而遠在南部小鎮苦讀升學的我早七晚十得在學校裡待十五小時等家裡送兩次飯),而被取消因為總成績全校第一獲得獎學金的資格。

  然後,喵小姐動動念頭,就考上很難考的台南女中轉學考,跑到南部來流浪(也許還戀愛),流浪二字在南部縱貫線鐵路的詩社少年之間習用,更像是今日流行的遊學,流浪於南部的詩人畫家及素人藝術家之間,體會浪擲青春的美麗。

  在我蒼白枷鎖著的青春期,就難以明白為什麼這個個子小小愛說話的少女擁有那麼多的自由和自我?為什麼她就能夠悠遊於教育體制的邊緣,自覺地獲取文學藝術的知識,而我卻祇能看《讀者文摘》和傳記文學,還是為了作文分數。

  在互聯網已成為生活方式的今天,我形容的韓良露像是侏儸紀時代的恐龍,也許是翼龍而已。但是,我說的是七○年代的台灣,本土的心靈正從文學藝術開始騷動,並向八○年代草根民主運動延燒的時代。台灣從文化的啟蒙到政治的啟蒙,左中右統獨百花齊放,那也是一個我們都愛過的時代。韓良露讓自己站到一個最自由前沿的位置,她大口吸取的時代能量都化成她的內力。

  更幸運的是,來自小資家庭父母的寵愛,她自由的天花板比我們都高,眼耳鼻舌身意,她能張開的細胞比誰都多,電影音樂文學創作星象學這些都不談,光是美食吃遍世界吃遍台灣大小巷弄這一項,就不是頭大身體小的人能有的閱歷,那是命。

  即使幸運得吱吱喳喳,她在二十三、四歲的時候,父親經商失敗,背負千多萬的債務,養尊處優的韓良露讓我看到她的肩膀承擔和能耐。在朋友間極少談到這個歷程,那些年我也只知道她突然入行,寫劇本拍電視劇,擔當電視新聞雜誌型節目的製作人,七年之後不但清償父親的債務,還小小累積了一些財富,與夫婿環遊世界去了。

  多年之後,聽她娓娓道來,我還是嘖嘖稱奇,他們夫妻俱有才氣不在話下,舉重若輕的本領我後來也常見,但在黨政軍壟斷無線三台時期,無背景無門路靠本領殺得進去,已是一奇,見好就收急流勇退,前者要有膽有才,後者要有識不求,我只能理解為他們的文人氣質,對自己的天空有更多飛的欲望,他們要自由要自我。

  我之所以不嫌煩,向讀者叼唸這些故古典兒,都跟韓良露將出版的兩本書有關。

  接下來說,韓良露夫婦去國多年,我們在台北重逢還是人生的秋天。她依舊風風火火,開專欄,寫旅遊美食,開星象學專班,參與各種藝文活動。我們又回復到當年無話不談的朋友。不同的是,她像是打通任督二脈,經年的閱歷知識興趣融入自身的慧覺,隨手拈來都是人生的文章。她依舊熱愛生活,天生寬厚,有淑世的情懷。但令我驚異的是,她對人世多了一種直覺的洞察,像是經過人生野戰斥候兵一樣的訓練,這也讓韓良露的文章多了不少迷人的魔力。

  少年初識時,就覺得她渾身上下就是一台北人的範兒,細讀她這本《台北回味》的原稿,更是讚嘆,還有誰能把生活了一輩子的城,描寫得如斯細膩,如斯「眼耳鼻舌身意」地全面打開,讓你跟著她一塊兒回味的不祇是此時的台北城,還有時間的流轉,時代的向度。

  讀著讀著,我竟然打開手機裡的古狗地圖,一區一區,一巷一路地跟著她的筆路尋找。然而古狗地圖還是不夠用,買了一份紙本地圖畫來畫去挺麻煩,我不禁想起倫敦市立博物館的一項手機應用,將人文味覺的行腳虛實整合的地景呈現,令人驚艷,我真真覺得《台北回味》這本韓良露的功力之作值得做新媒體的應用範例,這才過癮啊!

  忍了多年沒出書,這回有鹿文化一次端出兩本韓良露的大書,如果《台北回味》是踏破鐵鞋的行腳功夫,《文化小露台》就是展現她的內功實力,以論述為主調,進出各種不同藝文類別的內容,游刃有餘,初見以為駁雜,細讀卻完全被她析論背後的豐富知識與洞見說服。

  這又是韓良露讓我驚奇之處,寫文學藝術電影的能耐我所深知,連房屋稅都可以談得頭頭是道不免超過太多了。但回想那些年她投入江湖,在電視台打工為父還債的歷練,這投資理財的實用知識,她可是實打實的磨勵,那日聊天她對我東家近兩年的股價起落,如數家珍。我學會了一件事,永遠不要對韓良露讓你驚奇的本領感到驚奇。話說得遠了,《文化小露台》展示了韓良露長論述的內功,文字的魅力絲毫不減。

  我有幸收到兩本書的文稿可以互為參照,先睹為快,實在歡喜,別人十年磨一劍,聰慧才捷的韓良露十年可磨十一把好劍,但這回沉潛下來,這兩把干將莫邪,可也藏了多年才出手,雙劍合壁,讀者之福也。

自序

小露台私語


  二○○六年的夏天,我住進台北城南一間有著小露台的公寓,開始過起自己戲稱「南村小日子」的生活。當時我所不能預料的是,我的生活再度進入逢七有變的的階段。我在住家的緊鄰,看到屋主正要出租的一樓,在起初並不確實知道將要做些什麼時,「南村落」成立了。後來有人問起南村落的命名,原來只是我在台北城南有文化村子感覺的地方找到了落地生根之處。

  只是沒想到,原來悠閒的小日子過成了只能忙裡偷閒的大日子。七年下來,辦了七屆春天潤餅文化節、六屆台北文化護照、三年北區國際光點計畫,再加上古蹟日、原民文化遊、北投百年公園紀念等等,七年近千場的文化活動。在二○一三年底,又到了該當七七有變之際,我決定暫時結束階段性任務。此時,我回頭整理二○○五至今近九年來未曾再出版過的新舊書的堆積文稿,其間有不少出版社好友及讀者也再三詢問,只能說魚與熊掌難以兼得吧!南村落例行工作太多,實在無法顧及出書事宜。

  好在雖不曾出書,但九年來我仍是個勤奮的寫作者,除了固定的《聯合報》名人堂、《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等固定專欄外,我還寫了不少我暱稱為「小露台式」的文章。為什麼稱之為小露台?表面上是因為我喜歡在自家的露台上呆呆坐著,每當夫婿全斌問我在做什麼時,我都說在想世界的事情,想自己看過的書、報紙、電視,想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想每天的工作和社會上發生的種種現象。只有藉著想或思索,我才能找到心靈的平靜。

  從寫作上來說,也可以打同樣的比方。過去九年間,我在工作及寫作的主屋裡,雖然做了不少自以為任重道遠的推廣飲食文化與城市文化的事,但在思想及創作的自由上,我仍需要有愛寫什麼就寫什麼,完全不必在乎自己的專業是什麼,只要是我真的關心也非想不可的事,我都以像在小露台上想世界的事情般,寫下關於世界的種種,於是就有了這本文化內容十分多元,姑且稱之為《文化小露台》的書了。

  如今,回首前塵,我也想談談自己看自己是什麼樣的寫作者。在寫作之路上,我亦是歷經人生計畫比不上變化,變化比不上造化的考驗。少年十六的我開始發表現代詩,之後在黨外雜誌如《八十年代》等寫影評,又在《美洲中國時報》與《婦女新知》寫女性主義評論,同時期又參與台灣新電影的工作,拍抗議主題的紀錄片。在二十三、四歲之際,照今天的說法我已經算是少年小有成的文青兼憤青了。這樣的我,也許接著就是走入社運或是學院更上層樓了吧!

  誰知道二十四歲那年家庭發生經濟變故,從小生在堪稱小富家庭的我,面臨父母破產束手無策之際,也不知哪裡生出來的決心和能量,一肩扛下家庭重任。從沒寫過電視劇本的我,無師自通三天就寫好了第一個電視單元劇本〈外遇〉(還入圍了電視金鐘獎),之後陸續寫了上百個電視劇本,也把拍電影的經驗轉換成製作電視劇,接著又把拍紀錄片、關心社會議題的憤青傾向轉換成製作新聞節目的能力(如〈今夜〉還獲得最佳新聞節目),在七年之間,從小不曾擁有銀行戶頭的我(因為父母就是伸手就有的金庫啊!),竟然還清了父母的債務,還為父母及自己買了房子。

  一九九一年,當電視台提出綜藝節目的新邀約,媒體大亨提出購併我們的製作公司籌設有線電視台之時,少時女文青、女憤青的我卻覺得因父母而生變的人生轉化之路已階段性任務完成,我選擇了再度自由,而且比青年的我更自由,我已不必依靠父母之蔭,帶著自己累積的資產,三十一歲的我和夫婿環遊世界一年,之後又在倫敦、舊金山、巴黎求學兼居遊地過了六年。在這七年間,從寫過幾百萬字電視劇本出售的我,變成只寫日記的人,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生活、烹飪、閱讀、學習、觀察與旅行世界。

  該當四十不惑那一年我卻充滿了困惑地渡過、擁有外國居留身分的我,雖然在生活上可以不隔但在文化上有隔的我,覺得文化人移民就如同心靈的流亡者,於是在一九九八年底父母相繼生病需要動手術時回到了台北,也決定在一九九九年千禧年前正式從英倫搬家回台。

  接下來的七年,我一方面照顧父母、妹妹,一方面婉拒各方媒體、公司的邀約,靜靜地在書房中寫下了十七本和占星學、旅行文化、飲食文化相關的書。

  終於二○○六年,造化又把我帶回了和社會互動的階段。青年的我雖不得已卻異常幸運地擁有過媒體平台的豐收時期,但當時的我雖身在媒體觀察社會,卻無暇也無心真正參與社會,這也是許多媒體工作者的共通問題——永遠在隔岸觀火,而不能親入火場,之後的七年離開台灣的我僻靜於海外,返台後七年依然沉澱於書房中,如今我彷彿回到少年、青年期,樂於、勇於與社會互動。年少的我曾經在大一那年夏天獨自辦過一百多部藝術電影的放映(在那個沒有各種國際電影節、電影圖書館、光點戲院等等的電影沙漠時期),也曾熱心地幫當時還不分藍綠的黨外雜誌寫稿與助選,還參加了各種當年還在啟蒙期的婦女權、動物權的爭取等等,所有種種的青春火焰再度燃起,讓再過幾年就要知天命的我,提前實踐天命。

  南村落七年,我大量地參與了各類社會活動,從草根到廟堂,和民眾一起出入街頭、古蹟、講堂等等,直接了解基層民眾的文化感受,也和各種民間組織、基金會合作推動各項公益文化事務,更不免要和官方合力打造文化資源平台。在這些過程中,我看到了民間的渴望,也看到了官方受限於政治、經濟、體制的無力,在熱心致力於公益文化平台事務的同時,我也三番兩次拒絕了重要的文化官位,只是相信在民間努力文化事務,雖然比在官場缺少公共資源,但一定比較不容易力不從心。有人說權力是男人的春藥,然而自古以來,權力一直是文化的毒藥。

  年輕時看文化,五光十色、目眩神搖,如今來到五六之間,才知文化初心乃真善美,文明教化亦教導人類習得真善美之價值而已,只是世間諸般法,文化的追求與實踐,商業、政治或可推一把力,但終究只是手段而非目標更非精神原旨。七年的社會參與,讓我更看清楚了商業與政治的本質可盛之亦可覆之,台灣是我等安身立命之處,有美好的文化底蘊與風景;台灣不缺文化的熱鬧,卻缺乏文化的深思;台灣需要深沉結構的體制改革,我等眾生亦需深刻思想的生命轉化。從《文化小露台》起,我將回返我的文化初心,在往後的日子深耕文化的心田,追求人生與社會的真善美。而寫作將是我往後人生的修煉。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281761
  • 規格:平裝 / 360頁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選自輯一「美和文化是我們的命運」)

夢中小團圓


張愛玲為什麼要寫《小團圓》?最明顯的答案是大家都知道的,張愛玲在聽到朱西甯有意撰寫張愛玲傳,深恐自己的人生故事根據的是胡蘭成版本,立即動筆寫《小團圓》。

《小團圓》寫完之後,在友人勸說下,不敢或不想發表或一直修改等等,那已經是最原始的創作慾望完成之後的許多後事了。

身為讀者的我們,閱讀《小團圓》,最終還是得回到張愛玲創作的原點,她為什麼要寫?

世上大部分的人,面對的都是小說家張愛玲,而宋淇多了一個身分是好友小說家張愛玲,胡蘭成或許是前妻張愛玲,這些面向都不是張愛玲的全部,只有張愛玲自己要面對的是私張愛玲。

《小團圓》就是張愛玲面對自己的人生告白,用小說體寫,只因為這是她最熟悉的方式,但《小團圓》不只是小說,至少不是張愛玲曾經寫作過的許多小說之一,張愛玲在《小團圓》中想完成的不是寫《半生緣》的那個小說家張愛玲,小說家是張愛玲人生中的一個身分,是張愛玲常選擇用來面對人生、思索人生、想像人生的方式,小說家張愛玲說別人的故事時,可以有置身事外的通達世故,可以冷靜超越,但當小說家張愛玲在說自己的故事時,置身事內的她,卻不想只把自己的故事當小說寫,小說可以有許多虛構之處,但寫私小說或自傳小說時,作者卻會想盡量符合現狀,否則何必寫?寫私小說是為了面對自己,找回自己,解決自己人生的問題。

讀者在閱讀《小團圓》時,或許也會感覺到張愛玲寫作的調性和所謂的張派文字有所區別,沒有那麼佻撻纏綿,這並非張愛玲文字功力是否退步的問題,而是她或許不想用小說家張愛玲慣用的方式面對自己,《小團圓》的文字比較接近用日記或書信的口吻在說事,整本書背後隱藏的聲音比較不像過去常見的小說家張愛玲,而是讀者少見的張愛玲本身的口吻。

這或許是友人宋淇一直希望張愛玲重寫或建議她修改某些情節的原因,因為《小團圓》中隱約現身的張愛玲似乎不夠,不像許多張迷仰望的那麼崇高,《小團圓》中的張愛玲投影有一份少見的單純與傻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