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處世:濟群法師講人生經營

處世:濟群法師講人生經營

  • 定價:400
  • 優惠價:936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世間的風光,有時一陣風就吹光了。
  有人拼命催著自己成功,結果把自己摧殘了;
  有人拼命催著自己享樂,結果把自己摧毀了。
  要用無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脫相應。

  《處世》是濟群法師對日常生活中人們追求外物的態度的指導。現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確對待財富、物質、名利、情感?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健康幸福的生活準則是什麼?快樂的根源又是什麼?《處世》給出了明確的回答和方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一九八四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隨後至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參學任教。多年來,教書育人,學修並重,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並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中國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長期從事唯識、戒律的研究及講授。

  教學之餘積極致力於佛法弘揚,時常應邀於高等院校及信眾團體演講,足跡遍佈大江南北、港台及歐洲、澳洲等地。此外,出版並發表各類著述、論文兩百餘萬字,如《真理與謬論》、《菩提心與道次第》、《人生佛教叢書》等。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來,更將弘法重點轉向道次第、菩提心和皈依,重佛法基礎建設,引領佛弟子在菩提道上穩步前進。
 

目錄

自序

生而為人 ○○一
○○三 人生五大問題——二○○七年十二月講於南京大學歷史系
○二一 人心和人生——二○○四年春在西園寺般若堂為青年學佛班學員所做的開示
○三六 生命的痛苦及解脫
○八七 學佛與做人

佛法在世間 一一七
一一九 佛教的環保思想
一四二 佛教的財富觀

處世良方 一七五
一七七 提升財富品質享受智慧生活
一八八 隨緣與進取——西園寺參訪善知識濟群法師
一九四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一九九 報恩,不僅僅是報恩——濟群法師論佛教中的父母與子女關係
二○七 用佛法智慧解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財富品質》訪談
二一四 中國企業家的精神困惑與希望——《中國商人》專訪
二二○ 慈善的精神——《胡潤百富》專訪
 

自序 (節錄)

  在許多人心目中,佛教只是燒香、拜佛、求平安、求保佑,除此之外,不知道佛法跟生活有什麼關係;也有人覺得佛法是高深的哲理,距離現實人生很遙遠,不知道對當下的生活有什麼幫助。

  我覺得佛法這麼好,了解的人卻這麼少,實在很遺憾!這種想法不光是佛法能不能得到廣泛傳播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太需要佛法了。我一向比較講究實用,倘若佛法缺少實用的價值,我想我應該不會選擇佛教作為我的信仰,更不會獻身於佛法的弘揚。

  佛法的智慧,對中國人來説有兩個重大意義:一是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説到中國傳統文化,人們比較容易想到儒家、道家思想,認為佛教是外來的。其實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多年了,自漢魏以來儒釋道三家思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佛教思想也滲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如文學、哲學、藝術、民俗等,和中國文化水乳交融,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了解佛學,就不能很全面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另外,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對於了解心性、了悟生命真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今社會,許多人都生活在浮躁、混亂中,內心總有許多困惑、許多煩惱,雖然擁有豐富的物質條件,但活得並不幸福、並不自在,原因在哪裏呢?

  這個世界是由兩大因素組成的,一是物質,一是心靈。當物質極大豐富卻不能給人們帶來快樂時,那原因一定是出在心靈上,於是人們開始關心心理問題。這幾年,心理學逐漸受到重視,湧現出一大批心理學的從業者。本人也經常應邀參加心理學界高層論壇的對話,以及一些心理高端培訓的講座,這些活動讓我對心理學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和心理學界結下很深的因緣。

  其實,佛法就是東方的心理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儒家是做人、治理國家的哲學;道家是養身、追求長生不老的學問;佛家是心性之學。佛教傳到中國以來,一直承擔着中國人心理輔導師的角色,幫助中國人了解自己的心性,乃至明心見性,脱離生死輪迴。從實現心靈的安寧,到解決生命永恆的困惑。

  西方心理學雖然源於古希臘哲學,但主要還是立足於唯物科學的基礎上,在佛教看來,其對於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不究竟(不究竟,指般若智慧還沒達到最高境界,仍有修煉的潛力和空間)的。在東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許多西方心理學家,紛紛把目光轉向東方的佛教。學習南傳的禪修、漢傳的禪宗,以及藏傳佛教,把佛法的智慧運用到學的理論建設和心理治療,這方面的成果也頻繁被翻譯到國內,在許多書店中都能看到。國內也有不少心理學的從業者開始學佛,參加禪修。

  在這個充滿浮躁、混亂的時代,佛法的覺醒之光,是這個時代的希望。佛陀對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最大貢獻,是他在菩提樹下明心見性,發現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覺悟的潛質,也就是眾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這無疑給我們人類生命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人類因為無明,看不清自己,也不認識世界,產生對自我的錯誤設定,對世界的錯誤認識,由此發展出貪瞋痴煩惱,形成了凡夫心的迷惑系統。人類深陷在這樣的生命系統中,長久地輪迴著,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在煩惱中掙扎,在痛苦中煎熬。

濟群 二○一二年秋寫於南普陀阿蘭若
 

詳細資料

  • ISBN:9789888310098
  • 規格:平裝 / 227頁 / 15 x 21 x 1.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連載

生而為人
 
人生五大問題
 
二○○七年十二月講於南京大學歷史系
 
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事實上,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製造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個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循環往復,不曾少息。
 
現實問題,只要努力多半不難解決。但繼續對人生作深層思考,觸及心靈深處,必然會碰到生命存在的共同問題:何為幸福?我是誰?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何為命運?活着為什麼?等等。這些也是人類永恆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靈是無法真正安寧的。千百年來,人們始終沒有停止探討和追尋,但答案往往來自猜測和推斷,來自有限的個人經驗,而不是對生命真相的體證。今天,我想從佛法的角度,談談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一、何為幸福
 
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也就是基本溫飽。這是屬於物質層面的需求,相對比較單純。除此之外,我們還想進一步獲得幸福,這是所有人關注並孜孜以求的。那麼,幸福究竟是什麼?是由物質還是由精神所決定?如果幸福僅僅取決於物質,那就應該可以量化,可以總結出一個幸福的達標指數,比如有多少錢,或有什麼條件,等等。可事實又是如何?多數人在生活清貧時,往往會將希望寄託於物質改善,這也是人們熱衷於賺錢的動力所在。但在當初設定的目標一 一實現後,我們除了獲得一些暫時滿足外,預想中的幸福似乎並沒有如期而至。可見,幸福未必是改善物質條件就能解決的。
 
那幸福究竟是什麼呢?我的定義是:幸福只是一種不穩定的感覺。這種不穩定的感覺,固然和物質條件有一定關係,但更重要的,在於自身心態,在於我們對自身需求的定位,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態,或對物質的需求永無止境,那麼幸福將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所以說,幸福不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探討人生幸福,首先需要對苦、樂的關係具有正確認識。
 
從佛教觀點來看,人生是苦。許多人對這一定義不理解,並以此推斷,佛教必是消極悲觀的。因為在我們的感覺中,人生並非一味的苦,而是苦樂參半、悲喜交集。那麼,佛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歸納呢?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往知識的宇宙啟航|2024時報全書系,電子書╳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