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語展_EZ加碼
陳澄波密碼

陳澄波密碼

  • 定價:350
  • 優惠價:7245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他的畫作,充滿謎團;他的名字,是當時不能說的祕密

一椿神祕的畫作修復委託案,條以日治時期與解嚴前夕為背景、彼此對照牽引的時空軸線,逐步挖掘出埋藏在台灣美術家陳澄波畫作中的懸疑謎團。 在栩栩如生的故事裡看見歷史,建構出台灣歷史小說新面貌!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第三屆「台灣歷史小說獎」首獎作品
他的畫作,充滿謎團;他的名字,是不能說的祕密

  為什麼畫作上的簽名不見了?
  為什麼畫家的作品中總留有大片空地?
  為什麼空地上總有渺小卻生動鮮活的人群?
  為什麼畫家筆下常出現不合理的光影與雙重視角?
 
  本書籍由一椿神祕的畫作修復委託案,
  兩條以日治時期與解嚴前夕為背景、彼此對照牽引的時空軸線,
  逐步挖掘出埋藏在台灣美術家陳澄波畫作中的懸疑謎團。
  進而追索出他經歷清末、日治、戰後三個時期的動盪身世,
  以及橫跨台灣嘉義、日本東京、中國上海三地的曲折際遇。
 
  隨著推理的過程,謎底逐一揭開,歷史拼圖接近完成,
  陳澄波一生的狂熱、迷惘、無奈與傷痛,彷彿才在昨日,
  當時代澎湃激湧的藝術文化思潮,糾葛複雜的國族認同難題,更是歷歷在目……
 
  《陳澄波密碼》藉由對陳澄波藝術與生命軌跡的描摩,
  以及對小說中穿梭來去的楊三郎、潘玉良、呂赫若、楊逵等文藝青年身影的勾勒,
  建構出有血有肉,有真摯情感亦有想像投射的台灣歷史小說新面貌!
 
本書特色

  ★小說版、映象化的日治時期美術發展史。
  ★結合藝術主題與推理手法的新形態台灣歷史小說。
  ★時空跳接交錯,展現讓人身歷其境的電影畫面感。
  ★特別附錄:「發現陳澄波˙遇見陳澄波」彩頁專輯,收錄小說相關之陳澄波重要畫作,生平與創作紀要,照片、書信與文物等珍貴圖像。
 
專文導讀

  陳芳明(作家、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
  蕭瓊瑞(成大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名家推薦


  小  野(作家、編劇)
  平  路(作家)
  吳念真(作家、導演)
  宋澤萊(作家)
  李敏勇(詩人)
  范銘如(政大台文所特聘教授)
  陳栢青(作家)

  ──傾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很少有一部歷史小說可以像《陳澄波密碼》這樣,對於台灣歷史發展過程如此精確掌握,而且也對畫家的生命過程瞭若指掌。那種歷史質感,立體而生動。說故事的技巧,也步步為營。非得看到最後才有可能察覺整部小說的核心精神,並終於揭開了畫家陳澄波的謎底,更揭開了台灣歷史在時代轉折之際的謎底。這部作品的誕生,等於為未來的台灣歷史小說書寫,做了強悍有力的預告。」──陳芳明(作家、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
 
  「台灣不缺乏動人的故事,卻缺乏和歷史,特別是藝術史緊密聯結的小說,柯宗明的《陳澄波密碼》,正為這個缺憾開啟了補足的契機。……《陳澄波密碼》解開的不只是藝術家生命的謎團,更為許多作品,開啟被瞭解、認知,進而感動的密碼。」──蕭瓊瑞(成大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陳澄波密碼》對於時代感與個人感的比例拿捏極為巧妙,藉由探索陳澄波,帶出同時代所有重要的畫家。並試圖證明台灣美術圈對社會的關懷與影響,為美術史開啟了一個新的想像空間。……《陳澄波密碼》是以修復陳澄波畫作而展開的政治歷史推理小說,兼融地景、美術史與美術理論的介紹,並以此描述台灣歷史中身分「選擇」的困境與文化衝突。無論創作理念或人性糾纏都有深度,甚至讓人想到現狀。」──第三屆「台灣歷史小說獎」決審評語摘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柯宗明


  作家、編劇、導演。

  長期從事電視與舞台劇編導工作,拍攝過各類型的戲劇、紀錄片、台灣文化節目等。

  第一次寫長篇小說即獲第三屆「台灣歷史小說獎」首獎,乃此獎開辦以來第一位首獎得主。

  作品包括:《台灣鄉鎮文化志》、《戀戀台灣情》等電視節目;《台灣美術史》、《蕭泰然專輯》等紀錄片。

  並為《邊緣少年八家將》、《媽媽帶我去旅行》等電視節目編劇;《梨園天神桂郎君》、《狐公子綺譚》等舞台劇導演。

 
 

目錄

推薦 台灣歷史的深邃祕密──解讀《陳澄波密碼》/陳芳明
推薦 重溫大時代漩渦中的高貴靈魂/蕭瓊瑞
自序 在栩栩如生的故事裡看見歷史
 
陳澄波密碼
 
附錄 發現陳澄波˙遇見陳澄波

 
 

自序

在栩栩如生的故事裡看見歷史


  《陳澄波密碼》不是為參賽而生,它的緣起,是數年前一個舞台戲劇的邀約,至今未曾完成於劇場。這個故事,揉雜了美術、歷史、左翼青年、台灣命運……這幾個關鍵詞,正是我長年以來讀到想到寫到便情不自禁充滿述說欲望的主題。述說欲望的最佳出口就是說故事,所以當時,僅以劇本概念描述劇情大綱,便寫到十分忘我,即使後來它默默躺在我的電腦檔案裡,我仍不時地重讀它、修改它,無從預測它是否有機會面見世人,或將以何種形式與眾人分享,但我始終知道,這個一期一會的題材,是我此生必定要說完的故事。

  我以電視編導為業,工作上多次拍攝關於台灣美術的紀錄片,對台灣美術史幾番溫故知新,加上喜愛文學,關心政治,我的目光往復徘徊於二戰前後熱衷於左翼運動的文藝青年——他們信仰社會主義,以為紅色政黨將帶給貧苦人民幸福,甘願犧牲生命和家庭,也要傳布信念,燃燒青春火焰,建造社會主義的理想國度。到頭來,被關被虐被殺,他們的肉身和理想,一起幻滅於兩岸獨裁者的無情統治。

  陳澄波出生於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一八九五年,殞命於國府統治下的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一介畫家的命運,直如台灣命運的縮影。《陳澄波密碼》以陳澄波的身世為核心,書寫他經歷的時代變動,和同時代交會過的那一群獻身藝術、懷抱社會主義思想的朋友。從台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一生的奮鬥,可以看出當時身為日本國民的台灣人在追尋文化、國籍認同的徬徨與無奈,「祖國認同」的心態、立場之複雜難解,到了現在,依然是台灣人最大的課題。

  陳澄波戲劇性的死亡,使他成為知名度最高的前輩畫家,但政治解嚴三十年了,我們對他和他的時代,仍止於標籤化的認知,陳澄波那一輩「人的歷史」,演繹了大時代的波瀾壯闊,仍然長久地被忽視,甚至遺忘。台灣政權變動頻繁,掌握權力者,慣於抹滅前朝和弱勢者的種種,致使台灣歷史有特別多的皺褶。如今科技解放了資訊,在人人一把號的年代,民間和個人,都有各自成調的歷史詮釋權。時間之流淘盡了一代才人,似曾相識的歷史情境依舊重來,台灣人需要說自己的故事,要在栩栩如生的故事裡看見歷史,看見人們在這塊土地上或雄健或卑微地活過的痕跡,才能有多一點底氣,去面對中國崛起的當下此刻。

  二○一七年夏天,我投入公共電視台所籌拍的台灣大河劇《傀儡花》的編劇工作。過程中,拜讀陳耀昌醫師的原著小說,讓同樣志在以台灣歷史為背景來說故事的我,獲得「有為者亦若是」的啟發——只要能詮釋出台灣人之所以為台灣人的深度,為我們共同的命運透出一縷光亮,不分專業領域,大家都可以嘗試寫台灣歷史小說。基於這個觸動,我著手把《陳澄波密碼》改寫成長篇小說,投往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的「台灣歷史小說獎」,幸運獲得首獎。

  我不是歷史專家,也非專業作家,在此之前,從來沒寫過長篇小說,遑論歷史小說,膽敢攀爬少有人走的「台灣歷史小說」這座大山,為一代畫家的生命解碼,我的資糧,不是嫻熟的文字煉金術,豐富的文學理論和技法,而是熱情和興趣,牽引我廣泛而駁雜地,浸淫在與歷史相關的閱讀、探索和創作,這部小說狀似偶然為之,其實有我對政治、藝術綿密而深刻的關懷。

  歷史研究,有一分證據才能說一分話,但歷史小說有如歷史電影,未必需要確切史料的佐證,反而有待作者在史料的領空上,勇於張開虛構的翅膀,為讀者/觀眾拓展戲劇性的視野。功力到家的虛構和創意,不但可以充盈人物的血肉,豐富人們對歷史的想像,甚至最終可以讓讀者/觀眾信以為「真」。因此寫作《陳澄波密碼》,我在歷史事件中大膽假設情節,著重在戲劇性的張力,但同時我也堅持所有的虛構沒有悖離史實的合理範圍,尤其必須符合歷史人物性格的脈絡。

  小說中關於陳澄波所交往的人物,絕大多數確有其人,而非杜撰,但我運用戲劇性,進一步創發了歷史場景中無人知曉的對話內容,以及後續情節。以戲劇手法處理小說故事,除了要抓得到當時時空的氛圍,以及相關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情節的設計要有歷史的涵義,也就是要為歷史後來的走向埋下伏筆,在關鍵時刻,刻劃這些人物當時所秉持的立場以及所做的選擇,牽引出他們後來命途的發展。我認為,與真實歷史交互指涉的戲劇化情節,才是歷史小說(或戲劇)最引人入勝的所在。

  寫到陳澄波的受難,我雖然也用戲劇手法讓過程顯出臨場感,但劇情中的相關情節,均取材自當事人的口述,句句屬實,幾近原貌呈現。二二八事件是台灣的悲劇,也是人類文明的悲史,不該為了戲劇性激化衝突,這是我面對歷史的態度。

  此外,我費了不少筆墨刻畫陳澄波和陳植棋的情誼。得獎後,得知陳澄波生前的確親口告訴長子陳重光,他這一輩子最要好的朋友就是陳植棋,這個意外的回饋令我欣喜不已。敢在小說裡鐵口直斷雙陳的關係,我依據的是雙陳的畫作及其行事所透露出來的性格,日治時期最早發動學運的陳植棋,以及甘為市民而喪命的陳澄波,都是燃燒熱情過日子的人,我直覺相信,他們交會時互放的光與熱,足以讓陳澄波念念不忘。

  寫作《陳澄波密碼》過程中,最大的樂趣在於以史料、畫作為憑,解答出自己好奇的「密碼」,我一念至誠所關注、琢磨的,是劇中角色阿政、方燕透過線索斷續的採訪,加以對陳澄波畫作的審視推敲,獨立思索、觸類旁通後所成的一家之言,譬如陳澄波的廣場意識、山水畫人物的布局、人道主義,及普羅精神,這些觀點都是我多年思索所得,個人的解法未必是美術界的共識,但自信有跡可循。

  感謝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舉辦「台灣歷史小說獎」,感謝評審委員的鼓勵,感謝陳芳明教授、蕭瓊瑞教授為拙作賜序,感謝遠流出版公司及黃靜宜總編輯、蔡昀臻主編在編輯出版的過程中,給我的協助。期待《陳澄波密碼》能激勵更多人來寫台灣歷史小說,年年累積作品,十年、二十年後,這個領域結出纍纍的果實,見證台灣人的心靈不再漂泊失根。

推薦序

台灣歷史的深邃祕密──解讀《陳澄波密碼》


  歷史小說難寫,撰寫台灣歷史小說更難。在長達四百年的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很少出現一個時代台灣人可以掌握歷史撰寫權。這樣的時代必須跨過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後,海島上的百姓才有從容的時間與空間回望歷史。在過去長達四百年的漫長歲月裡,島上住民彷彿是被迫穴居於漫長的黑暗隧道,簡直看不到微光的盡頭。當我們開始抱持從容心情,重新走過荒涼的道路,才知道我們的先人在生命裡壓抑了多少祕密,暗藏了多少感情,甚至已經明白真相也無法說出。很少有一部歷史小說,是如此真實而貼切地描繪出台灣人的歷史恐懼症。柯宗明的《陳澄波密碼》是近十年來頗為精彩的歷史小說,情節暗藏太多懸疑的描寫,猶如偵探小說那般,一步一步帶著讀者走過荒涼黯淡的年代。在形塑小說的過程中,作者的書寫頗具節奏感,有意帶著讀者循序漸進慢慢走入台灣畫家陳澄波的故事裡。

  所謂密碼(code),在於強烈暗示陳澄波的生命裡,充滿了太多難解的故事。其實在兩個時代的轉接過程中,往往出現太多沒有答案的記憶。尤其在一九四五年,從日治時代跨越到戰後國民黨時期,台灣住民可以說是活在歷史夾縫中。畢竟太平洋戰爭使日本與中國站在敵對狀態,而台灣島上的漢人在歷史過渡階段,內心充滿了太多難以解釋的情結。特別是經過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島上百分之八十的住民已經習慣使用日語。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時,從中國大陸帶來的江浙語、上海語、福建話、北京話,使台灣人一夜之間就落入複雜文化的情境中。台灣人到底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即使不提戰後初期的狀況,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有太多知識分子還是無法釐清文化認同的問題。這是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心靈困境,而這部小說便是希望能夠掙脫如此難解的困境,給台灣歷史一個確切的答案。這正是《陳澄波密碼》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最引人深思之處。

  柯宗明在營造這個精采故事時,刻意把時間點放在台灣社會解嚴之前。如果是發生在解嚴之後,整個故事的張力便立刻消失。恰恰就是設定在台灣社會欲開未開之際,那種氛圍帶給讀者致命的吸引力。一九八○年代中期,國民黨的威權體制已經搖搖欲墜。當時統治者唯一能夠依賴的力量,仍然是鷹犬特務。許多歷史祕密慢慢次第揭開,但有許多重要的故事還是無法得到合理的解答。小說作者把握了這個相當敏感的時期,逐步切入台灣畫家陳澄波的故事裡。這段時期整個台灣社會已經產生騷動,而知識分子也開始從國外回歸台灣。男主角阿政是在美國攻讀美術,女主角方燕是他的女友,在一家報社工作。這兩個人物安排得恰到好處,一個具有美術史的修養,一個具有新聞的敏銳鼻子。這個精采故事,就在這一對情侶的身上展開。

  攻讀美術的男友受委託,去修復一幅舊的畫作。委託者並未說明作品的畫家是誰,只是希望存放許久的作品可以恢復原狀。幸好他們請教戰前的畫家林玉山,在吞吞吐吐的回答中,畫家才說出陳澄波的名字,歷史疑點亦就此浮現。如果說這是一部尋找陳澄波的故事亦不為過,然而不然,作者刻意以密碼為小說命名,使既有的張力更加緊繃。透過請教的過程中,戰前戰後兩個世代終於展開對話。一方是對台灣美術發展聊若指掌的畫家,另一方是陷入歷史迷霧中的戰後青年。在雙方的問答之間,戰後的美術史、文學史、文化認同史也慢慢敞開。

  凡是對二二八事件稍有涉獵的讀者,對於陳澄波的悲慘下場都已經非常明白。小說則是設定在戰後知識分子的貧乏歷史意識,終於透過尋找的過程才慢慢撥開記憶的迷霧。小說另一軸線設定在一九三○年代,台陽美術協會成立的前後,這個學會最初命名為赤島社,因為有強烈的政治暗示才改名,那是台灣文學史與美術史最精彩的歷史階段。凡是對歷史稍有認識的人,可能知道一九三四年台灣文藝聯盟在台中正式成立時,台陽協會的所有畫家集體加入了文藝聯盟。如果查閱《台灣文藝》的話,每一期的最後都羅列會員的名單,而台陽協會的所有畫家都掛名其中。甚至《台灣文藝》的每一期封面,都是由畫家楊三郎所繪。那是非常精彩的年代,也是整個殖民地時期文學與藝術大放光彩的歷史階段。

  在請教過程中,阿政從林玉山與楊三郎口中獲得許多未知的歷史事實。因為陳澄波先留學日本,後來又在上海教書,這樣的分合經驗,使得陳澄波與台灣畫家在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上有所歧異。小說在描寫這段過程時,相當精準地掌握了微妙的心理描寫,也暗示了陳澄波與台灣畫家立場的不一致。必須回到台灣之後,陳澄波才匯入了台灣美術運動史的洪流裡。從「祖國」回來,在語言上、在審美上,他都與台灣本地的畫家有相當大的區隔。經過短短時間的過從,陳澄波終於也與本地畫家逐漸融洽起來。作者在尋找歷史答案的曲折過程裡,慢慢進入陳澄波的家庭生活與藝術奧祕。嘉義人陳澄波的作品,酷嗜以大眾生活為題材,從而也對台灣各地的風景非常著迷。那種追求的過程,似乎在揭開一個謎底,是非常迷人的歷史建構。

  在重建台灣美術史記憶的過程中,作者相當巧妙地把每幅畫作為故事的連結點。如果把那些畫作拿掉,便失去了故事的主軸。這部小說等於為我們開啟另外一種看歷史的方法,台灣本土記憶的重建,絕對不可能只是依賴文字史料。特別是在建構美術史或文學史,都必須相當熟悉作品的不同風格。陳澄波上海時期的一幅作品〈我的家庭〉,在小說中就已經埋下最初的密碼。隨著故事的逐步展開,小說主角最後終於到達嘉義,與陳澄波的後人見面。故事寫到這裡時,開始出現高潮。前面所鋪陳的所有盲點與謎語,都在嘉義獲得了解答。

  具有左翼思想的陳澄波,在日本人統治的時期,在國民黨來台的初期,始終掩飾著他的左派立場。而整部小說到達高潮之處,便是揭開了歷史答案。長期受到誤解的陳澄波,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在保護他的家人,也在保護他的朋友。他總是在最幽微的地方,暗藏著個人價值觀念與政治信仰。他不說,其實是不能說,甚至是不可說。畢竟日本殖民者與國民黨統治者都是屬於法西斯集團,凡是涉及左翼意識形態,都很有可能犯罪而且連累朋友家人。因此陳澄波只能透過畫作,從作品構圖到景物安排,都暗藏了他的內心祕密。

  與陳澄波兒子陳重光的見面,不唯完全解開陳澄波畫作的謎團,也揭露了陳澄波生命的最後悲劇。與陳澄波後人的對話,阿政與方燕才明白了畫家的用心良苦。每幅作品都暗藏了他的政治信仰、意識形態與對待世界的態度。嘉義之行,是非常關鍵的啟蒙。他們終於明白了跨越世代的台灣畫家之困難處境。陳澄波密碼,其實也是整個台灣歷史的密碼。陳澄波的作品,其實不是只給那時代的觀者欣賞,而是給無數後代台灣人的無窮召喚。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時,嘉義地區出現了非常劇烈的武裝抵抗。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陳澄波,偕同嘉義的議員潘木枝、柯麟、盧鈵欽等人,去水上機場說服軍隊採取和平的手段。他們被稱為和平使者,結果被國民黨軍隊逮捕。四位男性被軍隊押解,在嘉義市區遊街示眾。陳重光說,他們姐弟在街頭緊追著軍事卡車。當時許多圍觀的市民,在嘉義車站廣場高喊「議員無罪」。他們姐弟到達車站時,槍聲已經響起,親眼看見被五花大綁的父親倒在血泊中。父親倒下時,那天是三月二十五日,中華民國美術節。

  藝術主題歷史小說的營造特別困難,不僅要照顧到整個時代的流變,也要照顧到畫家的藝術特質與思想信仰。很少有一部歷史小說可以像《陳澄波密碼》這樣,對於台灣歷史發展過程如此精確掌握,而且也對畫家的生命過程瞭若指掌。那種歷史質感,立體而生動。說故事的技巧,也步步為營。非得看到最後才有可能察覺整部小說的核心精神,並終於揭開了畫家陳澄波的謎底,更揭開了台灣歷史在時代轉折之際的謎底。這部作品的誕生,等於為未來的台灣歷史小說書寫,做了強悍有力的預告。

陳芳明

  ˙陳芳明:一九四七年出生於高雄。曾任教於靜宜大學、暨南大學、中興大學,後赴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同時成立該校台文所,目前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著有散文集《昨夜雪深幾許》、《革命與詩》;詩評集《詩和現實》、《美與殉美》;文學評論集《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學術研究《左翼台灣》、《殖民地台灣》;傳記《謝雪紅評傳》。主編有《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等。

推薦序

重溫大時代漩渦中的高貴靈魂

 
  從一幀自筆記本夾頁中掉落的泛黃信箋切入,時光隧道轉向那個藝術家留學日本學習美術的刻苦年代……;以偵探辦案式的手法,層層剝開那已被久久遺忘的歷史榮光;一個個幾乎已完全不被認識的人物,忽然又重新自黯黑的歷史長夜中走了出來,登上故事的舞台。其中最鮮明的一位,左手拿著畫盤,右手握著畫筆,像武士搏擊一般地面對著眼前的畫布,凝視久久,突然衝向前去,揮舞幾筆,色彩就像黃昏的霞光,潑灑在天際、河面、街道、屋宇……。這位畫家,就是有著「台灣美術化身」之稱的陳澄波。

  柯宗明以劇作家的手法,打破平鋪直述的說故事方式,讓《陳澄波密碼》猶如電影場景時光錯序的跳接與閃回,層層揭開歷史的謎團,讓這個曾經是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最禁忌的題材,披上親情、友情、愛情的彩衣,成為重新溫暖人心、賺人熱淚的歷史故事。

  這些故事,有些或許並不完全真實存在,但這些故事,透過柯宗明的想像、編輯、詮釋,成了「陳澄波應曾經歷的事情」,活化了人物的真情與神態。台灣不缺乏動人的故事,卻缺乏和歷史,特別是與藝術史緊密連結的小說,柯宗明的《陳澄波密碼》,正為這個缺憾開啟了補足的契機。

  陳澄波,一個和歷史緊密連結的藝術生命,出生的一八九五年,和罹難去世的一九四七年,都是重大的歷史轉折節點。前者是甲午戰爭後乙未割台的一年,後者則是戰後台灣政權交替、爆發二二八事件的一年。以「生於前清,死於漢室」自許的陳澄波,最終竟一語成讖,殉身於他所熱愛的祖國軍隊槍下,熱血滲入他日夜歌頌描繪的南台灣黃泥土地,名字變成一則禁忌。

  《陳澄波密碼》從一幅受託修護的陳澄波畫作展開,透過主人翁阿政、方燕這對情侶檔的訪查、探問,層層揭開歷史的禁忌與悲情。全書雖以陳澄波為主軸,卻不侷限於畫家一人的身影。在迴盪的歷史波瀾中,我們可以重溫那一九二○、三○年代,台灣知識分子徘徊在國族認同、人權尊嚴,與藝術追求的大時代漩渦中。文學家的楊貴(楊逵)、藝評家的王白淵,還有慷慨激昂的陳植棋……,時空轉折於東京、上海、台北、嘉義、台南的巷弄中,時而會跳入幾個如跳樑小丑般的人物,時而也會浮現宗教般高貴、超越的偉大靈魂。為了活化陳澄波一九三○年代在上海的生活情境,作者特別重新塑造了「劉新祿」這位也被社會長期遺忘的人物;而上海時期和潘玉良等人的交往、情誼,更讓故事蒙上一層浪漫、溫馨的氛圍。

  在所有人物中,那不時出現的愛妻張捷,顯然才是真正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軸人物:「捷仔:距離研究所卒業的時間還有兩年,雖然未來工作沒有著落,但我一定會負起身為丈夫的責任。雖然畫圖的工作不保證可以衣食無缺,但若能以油畫作為工作,我必定會歡欣無比……」

  《陳澄波密碼》解開的不只是藝術家生命的謎團,更為許多作品,開啟被瞭解、認知,進而感動的密碼。除了作為故事引爆點的〈琳瑯山閣〉外,又如:〈二重橋〉、〈我的家庭〉、〈西薈芳〉、〈清流〉等,均有相當有趣的詮釋與介紹。其中尤以陳澄波和陳植棋兩人均極喜愛描繪的「淡水」風景,更有相當的著墨。

  作為一位台灣美術史長期工作者,個人以極歡欣的心情喜見《陳澄波密碼》的問世;更願意以最大的熱情,將這樣一本著作,向所有關懷台灣、熱愛藝術的朋友們鄭重推薦。
 
蕭瓊瑞

  ˙蕭瓊瑞: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曾擔任台南市文化局創局局長、國藝會董事、文化部國寶暨重要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兼近代美術史組召集人,並為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暨審議委員等。著有《五月與東方》、《懷鄉與認同──台灣方志八景圖研究》、《島民‧風俗‧畫──18世紀台灣原住民生活圖錄》、《圖說台灣美術史》、《台灣美術史綱》、《戰後台灣美術史》、《台灣近代雕塑史》,總主編《楊英風全集》與《陳澄波全集》等。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83928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0.9 x 1.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一九四三年九月,山水亭。

過往,台籍藝文界朋友來到山水亭吃飯,總是帶著歡樂愉悅的心情,相較於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一帶的日本料理亭,太平町(今延平北路)的山水亭總讓台灣人有一份當家的尊嚴與自在的氣氛。因此,山水亭對台籍藝文朋友來說,意義不在菜色的美味,而是在台灣人也可以創造出一種宛如巴黎沙龍的藝術人文空間,而這一切都是老闆王井泉為文化界朋友所打造出來的。

然而隨著太平洋戰況的日趨緊張,山水亭的飯局氣氛也跟著緊張。這一日,在新劇《閹雞》被總督府打壓之後,幾位小說家與畫家聚集在山水亭,正在為是否該參加今年秋季的府展,爭辯不休。

年紀較小,個性卻率直的呂赫若首先發難。他表示,以本地人為主的《台灣文學》雜誌,正與以西川滿等灣生日人為主的《文艺台湾》交鋒,對方批評台籍作家只描寫家庭民間小事,無視於國家正在大東亞所進行的偉大任務,西川滿提出台籍作家的作品是「糞寫實主義」,是一種「膚淺的人道主義」。為此,台籍作家亦紛紛撰文反擊,包括楊逵在《台灣文學》雜誌上寫了一篇〈糞リアリズムの擁護〉(擁護糞寫實主義)回擊。

未滿三十歲、擔任《閹雞》主角、並從事小說創作的呂赫若此刻對著餐廳內的眾人說:「就在這漢賊不兩立的時間點、同時也在這日本禁唱台灣人心靈歌曲〈丟丟銅仔〉的時候,為什麼我們還要配合日本政府的洗腦工作,去參加由總督府所主導的府展,幫助殖民政府合法、合情、合理的統治台灣?難道大家不知道印度聖雄顏智(甘地)是如何率領印度的民族運動嗎?為什麼畫家們就沒有骨氣拒絕參展呢?」

呂赫若義憤填膺,說詞鏗鏘有力,短短幾句話就讓所有人震懾,現場因此陷入一片沉靜。此時,畫家們無不轉頭看著陳桑,看看澄波先有何反應?

只見陳澄波帶著略微疲憊、沙啞的聲音,一句一句慢慢地陳述他的觀點。他說,他這陣子都在南部教書、畫畫,對於北部的藝文活動較生疏,也甚少參與,他不太清楚最近台北的文化界發生什麼事,但他在南部鄉下寫生時,感受到台灣風景的美,體會到台灣被西洋稱為福爾摩沙的原因,他覺得他有使命要把台灣這片美景用畫筆記錄下來,不只是為當代人畫,也是為後代人畫。畫圖、參展,就是畫家的職責,如同送信是郵差的職責一樣,不因收信人的國籍是日本人,郵差就不把信送出去……

會員評鑑

3.5
5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3
4.5
|
2020/02/27

我很推薦這本書。

因為推理的情節引人入勝,而日治、國民政府遷台的背景可以腦補你對台灣歷史的蒙昧渾沌
至於陳在繪畫上的苦學與突破、入世情懷、以及枉死,則讓人鼻酸。
書中附有多幅陳澄波畫作
我很感謝作者把陳的一生透過小說的方式寫下,讓我們可以更了解他的偉大,以及他家人在那年代所承受的巨大壓力。歷史的胎輪下有諸多犧牲者,但願專擅的暴力能永遠消弭,每一個生命都等量齊觀,沒有威權較為高貴,也不再用金錢衡量生命的重量。
展開
user-img
Lv.2
3.5
|
2020/01/29
劇透警告

如果站在「歷史」、「紀錄片」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是很出色的,透過大量的訪談,除了讓讀者了解陳澄波生平以外,也能對台灣美術史、二次大戰前後的氛圍有深刻的理解,作者無疑下了大量的考證功夫。
不過如果以「小說」,尤其是「推理小說」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是不及格的。因為寫作的手法太過平鋪直述,缺乏高潮起伏。雖然號稱是「密碼」,但是最後的解謎毫無爆點可言,也讓人感覺不到懸疑性。兩位男女主角跟說書人沒兩樣,雖然不到可有可無的階段,但是描寫上十分失敗。最後的結尾也沒把到底那幅畫怎麼冒出來的?還有委託人是誰交代清楚?有頭無尾。
但是我還是肯定台灣歷史小說獎這個獎項,過去在國民黨時代,台灣的歷史實在提得太少,透過這個獎項,希望能讓這塊土地上的人對自身的歷史有更多的認識。
展開
user-img
Lv.1
4.5
|
2019/08/09

一開始看會覺得作者的筆法寫得太直白了,並不像我慣讀的經典小說一樣有比較多的氣氛營造啦,結構的巧思啦這些東西,基本上就是用不斷的對話和過場去寫出很多資料性的東西。在知識方面很有收穫,但是覺得藝術成就就低了點。不過看到後來,覺得有兩點可以彌補這個缺憾。第一點是,其實這種寫法會讓人一直想到作者的劇作專業,如果把這本書想成比較接近劇本,比較有想像力的讀者應該可以和我一直,腦中出現好像電視劇角色在對白互動的場景,反而也是一種生動。第二點是其實這部小說到了後三分之一左右,筆有開始熱起來,不但筆法愈來愈流暢,作者開始加入比較反思和理念之類的內容之後,是呈現得很好的,我覺得是收尾收得非常好的作品。

而內容是這本小說帶給我最大的滿足。雖然作者是預設以讀者完全不知道陳澄波這個人來寫作的,但即使像我本來就知道陳澄波的一些事蹟,也是得到很多新的認識。像我本來比較知道的當然是他在二二八大屠殺期間被國民黨謀殺這件事,至於生平則是零星的知道。這本小說不但將他從赴日求學開始的生平交待得很清楚,還連結了許多當代重要的人物,尤其是藝術家們,將他們的互動以及當時的時代氛圍描寫得很生動。作者更是勇敢地挑戰了困難的思想層面,試圖去思考當時的文人們在想些什麼。從對於藝術的價值和藝術應該肩負什麼責任開始,一直到當時的台灣人對於日本和中國這「兩個祖國」抱持著什麼樣矛盾或分歧的想法,也碰到了一點點對於現代台灣人比較難理解的,關於當時加入或支持台共的人們是怎麼想的。一直到最後,對於「本省外省」的後代該如何面對歷史,如何繼續走下去的一些思考,還有我們是否能從題幹的「陳澄波密碼」去窺見在藝術成就的背後,陳澄波這個人有著什麼樣的思想。這樣一路串下來,看得真是痛快。這種透過作者紮實的背景研究和流暢的文筆而呈現出來的淋漓暢快(當然還是有大時代的不安和惆悵),得到首獎是當之無愧。
展開
user-img
Lv.4
3.5
|
2019/01/13

故事以兩個時間軸進行,民國70年代的年輕人阿政與海燕為了修補畫作,去探尋一個在當時台灣社會近乎禁忌的名子陳澄波。而讀者透過阿政對陳澄波的追尋,與阿政一同挖掘出陳澄波從30歲前往日本學畫到中槍身亡的半生經歷。

故事編排上平鋪直敘,透過一次次的訪談去了解陳澄波這個人。隨著陳澄波不同時期的朋友,陸續揭開這個台灣早期畫家的神秘面紗,同時也幾乎是閱讀了一次系統性整理的簡易台灣早期美術發展史。

但就如同作者說的「台灣缺的不是小說,是歷史。」這也正是本書的核心。從小說的層面來看,XXX密碼從達文西密碼開始,就是許多推理題材會取用的書名。但陳澄波密碼本書中的推理成分幾乎微乎其微,以一個推理小說來看,那肯定是非常失望的。

要閱讀本書,不能用看推理懸疑小說的心境去閱讀,要以探詢歷史、了解陳澄波此人的角度去閱讀。用對了角度,這本書還是很有意思的。故事的推進就如同傳紀在訪談真相一樣,透過對當時的人一次次的訪談,越加的了解那個時空發生了什麼事情。

整體而言,本書在對陳澄波此人的追尋,做足了許多的功夫。正如同後記說的,書中的訪談真的是一次次的訪談得來的,毫無半點天馬行空。對陳澄波的解析也盡量偏向中正,不管是對陳澄波內心的糾結、立場,都做了很中立的解讀。書中對陳澄波的描寫並不避諱那個時空下的陳澄波對共產主義內心的那一絲絲嚮往與對祖國的認同問題,台灣人在當時的時空下,對自己複雜定位上的迷惘,對日本的情感,對中國的羈絆都有著很好的描寫。讀完此書除了對陳澄波有著更深一層的認識,對台灣早期的美術史也會有基本的認識,從畫風的轉換、畫派之間的變化、畫家對社會的參與等等都以陳澄波為首去做了介紹。

與其說是一本推理小說,這更像是一本陳述台灣人早期對三地(中國、台灣、日本)間複雜的認同,也更像是一本台灣早期美術史簡介,更是一本陳澄波傳。本書從開頭至尾都貫徹著「台灣缺的不是小說,是歷史。」
展開
user-img
Lv.1
3.0
|
2018/12/01

最近有一本關於台灣畫家陳澄波的小說出版,書名為<陳澄波密碼>,前兩天在隨手一翻時,看起來內容不壞,也算是可調劑身心、睡前小讀,也想看看作者命名故帶點玄虛,打著推理小說的名號,帶著一點好奇心,於是就將書買回家看看。

這本書的命名就讓人大有意見,很明顯是想要仿效「達文西密碼」:企圖將畫家生平創作埋下謎團,透過第三者抽絲剝繭找出畫家的真實理念。這時突然想一想,本書與達文西密碼還真想像,都是一男一女組成的搜查線,中間還有多種阻擾,光是原創性就會讓人打上個問號。

陳澄波本生平或是理念原就值得深究,如果今天這本書直述畫家的一生,或從他人視角看待陳澄波的生平,也許會更值得推薦。無奈劇情透過一對可有可無的男女主角,看似為了修復畫作依線索發現推動劇情,實在是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

再加上作者柯宗明本身是劇場出身,可能多多少少帶著寫劇本的習性,總習慣在一些轉折、段落結束,借物暗喻強調戲劇性。例如突然間燈光閃爍,代表敘述者情緒;不出緣由的燈泡霎時熄滅滅,展現章節段落結束;或是在刻畫人物時,只用對話企圖支撐人物的個性層次,在在感受寫作手法流於刻意及表面。

但這本書還是有讚許之處,作者算是對於陳澄波的過往考究相當明確,對於美術史不了解的普羅大眾,可輕易銜接上日據時期、民國年間文藝發展動向,而作者也將台灣人面對台灣、日本、中國三地的情感認同與不認同,展現得淋漓盡致。

透過不同作家、畫家對於當時事件的描述,欲用多方視角,來思考「藝術之於社會」的意義。以前陣子大家討論的議題來說,究竟是否「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作者企圖藉由陳澄波的生命來印證,是「是不能,也無法」;作者多次強調陳澄波畫裡,重視人與鄉土;如藝術沒有核心價值,藝術不再是藝術,僅是風華雪月。

總之,快速下一個結論,如果只是想看推理小說,實在是愧對推理兩個字,設定找出陳澄波畫中的密碼這件事情,描述得太淺白,謎底解開也沒有任何爆點,比起柯南鼻屎大的殺機更令人錯愕;但如果是以了解陳澄波生平,最後一章節寫得真摯且感人,會勾請讀者對這位畫家的重視,及亟欲了解陳澄波畫作。

(要出門了,要出門了,10分鐘快速打完簡短感謝)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蔡康永暢銷百萬套系列!《蔡康永的情商課》、《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優惠88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人文社科經典展
  • 金典獎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