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在栩栩如生的故事裡看見歷史
《陳澄波密碼》不是為參賽而生,它的緣起,是數年前一個舞台戲劇的邀約,至今未曾完成於劇場。這個故事,揉雜了美術、歷史、左翼青年、台灣命運……這幾個關鍵詞,正是我長年以來讀到想到寫到便情不自禁充滿述說欲望的主題。述說欲望的最佳出口就是說故事,所以當時,僅以劇本概念描述劇情大綱,便寫到十分忘我,即使後來它默默躺在我的電腦檔案裡,我仍不時地重讀它、修改它,無從預測它是否有機會面見世人,或將以何種形式與眾人分享,但我始終知道,這個一期一會的題材,是我此生必定要說完的故事。
我以電視編導為業,工作上多次拍攝關於台灣美術的紀錄片,對台灣美術史幾番溫故知新,加上喜愛文學,關心政治,我的目光往復徘徊於二戰前後熱衷於左翼運動的文藝青年——他們信仰社會主義,以為紅色政黨將帶給貧苦人民幸福,甘願犧牲生命和家庭,也要傳布信念,燃燒青春火焰,建造社會主義的理想國度。到頭來,被關被虐被殺,他們的肉身和理想,一起幻滅於兩岸獨裁者的無情統治。
陳澄波出生於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一八九五年,殞命於國府統治下的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一介畫家的命運,直如台灣命運的縮影。《陳澄波密碼》以陳澄波的身世為核心,書寫他經歷的時代變動,和同時代交會過的那一群獻身藝術、懷抱社會主義思想的朋友。從台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一生的奮鬥,可以看出當時身為日本國民的台灣人在追尋文化、國籍認同的徬徨與無奈,「祖國認同」的心態、立場之複雜難解,到了現在,依然是台灣人最大的課題。
陳澄波戲劇性的死亡,使他成為知名度最高的前輩畫家,但政治解嚴三十年了,我們對他和他的時代,仍止於標籤化的認知,陳澄波那一輩「人的歷史」,演繹了大時代的波瀾壯闊,仍然長久地被忽視,甚至遺忘。台灣政權變動頻繁,掌握權力者,慣於抹滅前朝和弱勢者的種種,致使台灣歷史有特別多的皺褶。如今科技解放了資訊,在人人一把號的年代,民間和個人,都有各自成調的歷史詮釋權。時間之流淘盡了一代才人,似曾相識的歷史情境依舊重來,台灣人需要說自己的故事,要在栩栩如生的故事裡看見歷史,看見人們在這塊土地上或雄健或卑微地活過的痕跡,才能有多一點底氣,去面對中國崛起的當下此刻。
二○一七年夏天,我投入公共電視台所籌拍的台灣大河劇《傀儡花》的編劇工作。過程中,拜讀陳耀昌醫師的原著小說,讓同樣志在以台灣歷史為背景來說故事的我,獲得「有為者亦若是」的啟發——只要能詮釋出台灣人之所以為台灣人的深度,為我們共同的命運透出一縷光亮,不分專業領域,大家都可以嘗試寫台灣歷史小說。基於這個觸動,我著手把《陳澄波密碼》改寫成長篇小說,投往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的「台灣歷史小說獎」,幸運獲得首獎。
我不是歷史專家,也非專業作家,在此之前,從來沒寫過長篇小說,遑論歷史小說,膽敢攀爬少有人走的「台灣歷史小說」這座大山,為一代畫家的生命解碼,我的資糧,不是嫻熟的文字煉金術,豐富的文學理論和技法,而是熱情和興趣,牽引我廣泛而駁雜地,浸淫在與歷史相關的閱讀、探索和創作,這部小說狀似偶然為之,其實有我對政治、藝術綿密而深刻的關懷。
歷史研究,有一分證據才能說一分話,但歷史小說有如歷史電影,未必需要確切史料的佐證,反而有待作者在史料的領空上,勇於張開虛構的翅膀,為讀者/觀眾拓展戲劇性的視野。功力到家的虛構和創意,不但可以充盈人物的血肉,豐富人們對歷史的想像,甚至最終可以讓讀者/觀眾信以為「真」。因此寫作《陳澄波密碼》,我在歷史事件中大膽假設情節,著重在戲劇性的張力,但同時我也堅持所有的虛構沒有悖離史實的合理範圍,尤其必須符合歷史人物性格的脈絡。
小說中關於陳澄波所交往的人物,絕大多數確有其人,而非杜撰,但我運用戲劇性,進一步創發了歷史場景中無人知曉的對話內容,以及後續情節。以戲劇手法處理小說故事,除了要抓得到當時時空的氛圍,以及相關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情節的設計要有歷史的涵義,也就是要為歷史後來的走向埋下伏筆,在關鍵時刻,刻劃這些人物當時所秉持的立場以及所做的選擇,牽引出他們後來命途的發展。我認為,與真實歷史交互指涉的戲劇化情節,才是歷史小說(或戲劇)最引人入勝的所在。
寫到陳澄波的受難,我雖然也用戲劇手法讓過程顯出臨場感,但劇情中的相關情節,均取材自當事人的口述,句句屬實,幾近原貌呈現。二二八事件是台灣的悲劇,也是人類文明的悲史,不該為了戲劇性激化衝突,這是我面對歷史的態度。
此外,我費了不少筆墨刻畫陳澄波和陳植棋的情誼。得獎後,得知陳澄波生前的確親口告訴長子陳重光,他這一輩子最要好的朋友就是陳植棋,這個意外的回饋令我欣喜不已。敢在小說裡鐵口直斷雙陳的關係,我依據的是雙陳的畫作及其行事所透露出來的性格,日治時期最早發動學運的陳植棋,以及甘為市民而喪命的陳澄波,都是燃燒熱情過日子的人,我直覺相信,他們交會時互放的光與熱,足以讓陳澄波念念不忘。
寫作《陳澄波密碼》過程中,最大的樂趣在於以史料、畫作為憑,解答出自己好奇的「密碼」,我一念至誠所關注、琢磨的,是劇中角色阿政、方燕透過線索斷續的採訪,加以對陳澄波畫作的審視推敲,獨立思索、觸類旁通後所成的一家之言,譬如陳澄波的廣場意識、山水畫人物的布局、人道主義,及普羅精神,這些觀點都是我多年思索所得,個人的解法未必是美術界的共識,但自信有跡可循。
感謝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舉辦「台灣歷史小說獎」,感謝評審委員的鼓勵,感謝陳芳明教授、蕭瓊瑞教授為拙作賜序,感謝遠流出版公司及黃靜宜總編輯、蔡昀臻主編在編輯出版的過程中,給我的協助。期待《陳澄波密碼》能激勵更多人來寫台灣歷史小說,年年累積作品,十年、二十年後,這個領域結出纍纍的果實,見證台灣人的心靈不再漂泊失根。
推薦序
台灣歷史的深邃祕密──解讀《陳澄波密碼》
歷史小說難寫,撰寫台灣歷史小說更難。在長達四百年的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很少出現一個時代台灣人可以掌握歷史撰寫權。這樣的時代必須跨過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後,海島上的百姓才有從容的時間與空間回望歷史。在過去長達四百年的漫長歲月裡,島上住民彷彿是被迫穴居於漫長的黑暗隧道,簡直看不到微光的盡頭。當我們開始抱持從容心情,重新走過荒涼的道路,才知道我們的先人在生命裡壓抑了多少祕密,暗藏了多少感情,甚至已經明白真相也無法說出。很少有一部歷史小說,是如此真實而貼切地描繪出台灣人的歷史恐懼症。柯宗明的《陳澄波密碼》是近十年來頗為精彩的歷史小說,情節暗藏太多懸疑的描寫,猶如偵探小說那般,一步一步帶著讀者走過荒涼黯淡的年代。在形塑小說的過程中,作者的書寫頗具節奏感,有意帶著讀者循序漸進慢慢走入台灣畫家陳澄波的故事裡。
所謂密碼(code),在於強烈暗示陳澄波的生命裡,充滿了太多難解的故事。其實在兩個時代的轉接過程中,往往出現太多沒有答案的記憶。尤其在一九四五年,從日治時代跨越到戰後國民黨時期,台灣住民可以說是活在歷史夾縫中。畢竟太平洋戰爭使日本與中國站在敵對狀態,而台灣島上的漢人在歷史過渡階段,內心充滿了太多難以解釋的情結。特別是經過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島上百分之八十的住民已經習慣使用日語。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時,從中國大陸帶來的江浙語、上海語、福建話、北京話,使台灣人一夜之間就落入複雜文化的情境中。台灣人到底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即使不提戰後初期的狀況,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有太多知識分子還是無法釐清文化認同的問題。這是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心靈困境,而這部小說便是希望能夠掙脫如此難解的困境,給台灣歷史一個確切的答案。這正是《陳澄波密碼》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最引人深思之處。
柯宗明在營造這個精采故事時,刻意把時間點放在台灣社會解嚴之前。如果是發生在解嚴之後,整個故事的張力便立刻消失。恰恰就是設定在台灣社會欲開未開之際,那種氛圍帶給讀者致命的吸引力。一九八○年代中期,國民黨的威權體制已經搖搖欲墜。當時統治者唯一能夠依賴的力量,仍然是鷹犬特務。許多歷史祕密慢慢次第揭開,但有許多重要的故事還是無法得到合理的解答。小說作者把握了這個相當敏感的時期,逐步切入台灣畫家陳澄波的故事裡。這段時期整個台灣社會已經產生騷動,而知識分子也開始從國外回歸台灣。男主角阿政是在美國攻讀美術,女主角方燕是他的女友,在一家報社工作。這兩個人物安排得恰到好處,一個具有美術史的修養,一個具有新聞的敏銳鼻子。這個精采故事,就在這一對情侶的身上展開。
攻讀美術的男友受委託,去修復一幅舊的畫作。委託者並未說明作品的畫家是誰,只是希望存放許久的作品可以恢復原狀。幸好他們請教戰前的畫家林玉山,在吞吞吐吐的回答中,畫家才說出陳澄波的名字,歷史疑點亦就此浮現。如果說這是一部尋找陳澄波的故事亦不為過,然而不然,作者刻意以密碼為小說命名,使既有的張力更加緊繃。透過請教的過程中,戰前戰後兩個世代終於展開對話。一方是對台灣美術發展聊若指掌的畫家,另一方是陷入歷史迷霧中的戰後青年。在雙方的問答之間,戰後的美術史、文學史、文化認同史也慢慢敞開。
凡是對二二八事件稍有涉獵的讀者,對於陳澄波的悲慘下場都已經非常明白。小說則是設定在戰後知識分子的貧乏歷史意識,終於透過尋找的過程才慢慢撥開記憶的迷霧。小說另一軸線設定在一九三○年代,台陽美術協會成立的前後,這個學會最初命名為赤島社,因為有強烈的政治暗示才改名,那是台灣文學史與美術史最精彩的歷史階段。凡是對歷史稍有認識的人,可能知道一九三四年台灣文藝聯盟在台中正式成立時,台陽協會的所有畫家集體加入了文藝聯盟。如果查閱《台灣文藝》的話,每一期的最後都羅列會員的名單,而台陽協會的所有畫家都掛名其中。甚至《台灣文藝》的每一期封面,都是由畫家楊三郎所繪。那是非常精彩的年代,也是整個殖民地時期文學與藝術大放光彩的歷史階段。
在請教過程中,阿政從林玉山與楊三郎口中獲得許多未知的歷史事實。因為陳澄波先留學日本,後來又在上海教書,這樣的分合經驗,使得陳澄波與台灣畫家在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上有所歧異。小說在描寫這段過程時,相當精準地掌握了微妙的心理描寫,也暗示了陳澄波與台灣畫家立場的不一致。必須回到台灣之後,陳澄波才匯入了台灣美術運動史的洪流裡。從「祖國」回來,在語言上、在審美上,他都與台灣本地的畫家有相當大的區隔。經過短短時間的過從,陳澄波終於也與本地畫家逐漸融洽起來。作者在尋找歷史答案的曲折過程裡,慢慢進入陳澄波的家庭生活與藝術奧祕。嘉義人陳澄波的作品,酷嗜以大眾生活為題材,從而也對台灣各地的風景非常著迷。那種追求的過程,似乎在揭開一個謎底,是非常迷人的歷史建構。
在重建台灣美術史記憶的過程中,作者相當巧妙地把每幅畫作為故事的連結點。如果把那些畫作拿掉,便失去了故事的主軸。這部小說等於為我們開啟另外一種看歷史的方法,台灣本土記憶的重建,絕對不可能只是依賴文字史料。特別是在建構美術史或文學史,都必須相當熟悉作品的不同風格。陳澄波上海時期的一幅作品〈我的家庭〉,在小說中就已經埋下最初的密碼。隨著故事的逐步展開,小說主角最後終於到達嘉義,與陳澄波的後人見面。故事寫到這裡時,開始出現高潮。前面所鋪陳的所有盲點與謎語,都在嘉義獲得了解答。
具有左翼思想的陳澄波,在日本人統治的時期,在國民黨來台的初期,始終掩飾著他的左派立場。而整部小說到達高潮之處,便是揭開了歷史答案。長期受到誤解的陳澄波,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在保護他的家人,也在保護他的朋友。他總是在最幽微的地方,暗藏著個人價值觀念與政治信仰。他不說,其實是不能說,甚至是不可說。畢竟日本殖民者與國民黨統治者都是屬於法西斯集團,凡是涉及左翼意識形態,都很有可能犯罪而且連累朋友家人。因此陳澄波只能透過畫作,從作品構圖到景物安排,都暗藏了他的內心祕密。
與陳澄波兒子陳重光的見面,不唯完全解開陳澄波畫作的謎團,也揭露了陳澄波生命的最後悲劇。與陳澄波後人的對話,阿政與方燕才明白了畫家的用心良苦。每幅作品都暗藏了他的政治信仰、意識形態與對待世界的態度。嘉義之行,是非常關鍵的啟蒙。他們終於明白了跨越世代的台灣畫家之困難處境。陳澄波密碼,其實也是整個台灣歷史的密碼。陳澄波的作品,其實不是只給那時代的觀者欣賞,而是給無數後代台灣人的無窮召喚。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時,嘉義地區出現了非常劇烈的武裝抵抗。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陳澄波,偕同嘉義的議員潘木枝、柯麟、盧鈵欽等人,去水上機場說服軍隊採取和平的手段。他們被稱為和平使者,結果被國民黨軍隊逮捕。四位男性被軍隊押解,在嘉義市區遊街示眾。陳重光說,他們姐弟在街頭緊追著軍事卡車。當時許多圍觀的市民,在嘉義車站廣場高喊「議員無罪」。他們姐弟到達車站時,槍聲已經響起,親眼看見被五花大綁的父親倒在血泊中。父親倒下時,那天是三月二十五日,中華民國美術節。
藝術主題歷史小說的營造特別困難,不僅要照顧到整個時代的流變,也要照顧到畫家的藝術特質與思想信仰。很少有一部歷史小說可以像《陳澄波密碼》這樣,對於台灣歷史發展過程如此精確掌握,而且也對畫家的生命過程瞭若指掌。那種歷史質感,立體而生動。說故事的技巧,也步步為營。非得看到最後才有可能察覺整部小說的核心精神,並終於揭開了畫家陳澄波的謎底,更揭開了台灣歷史在時代轉折之際的謎底。這部作品的誕生,等於為未來的台灣歷史小說書寫,做了強悍有力的預告。
陳芳明
˙陳芳明:一九四七年出生於高雄。曾任教於靜宜大學、暨南大學、中興大學,後赴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同時成立該校台文所,目前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著有散文集《昨夜雪深幾許》、《革命與詩》;詩評集《詩和現實》、《美與殉美》;文學評論集《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學術研究《左翼台灣》、《殖民地台灣》;傳記《謝雪紅評傳》。主編有《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等。
推薦序
重溫大時代漩渦中的高貴靈魂
從一幀自筆記本夾頁中掉落的泛黃信箋切入,時光隧道轉向那個藝術家留學日本學習美術的刻苦年代……;以偵探辦案式的手法,層層剝開那已被久久遺忘的歷史榮光;一個個幾乎已完全不被認識的人物,忽然又重新自黯黑的歷史長夜中走了出來,登上故事的舞台。其中最鮮明的一位,左手拿著畫盤,右手握著畫筆,像武士搏擊一般地面對著眼前的畫布,凝視久久,突然衝向前去,揮舞幾筆,色彩就像黃昏的霞光,潑灑在天際、河面、街道、屋宇……。這位畫家,就是有著「台灣美術化身」之稱的陳澄波。
柯宗明以劇作家的手法,打破平鋪直述的說故事方式,讓《陳澄波密碼》猶如電影場景時光錯序的跳接與閃回,層層揭開歷史的謎團,讓這個曾經是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最禁忌的題材,披上親情、友情、愛情的彩衣,成為重新溫暖人心、賺人熱淚的歷史故事。
這些故事,有些或許並不完全真實存在,但這些故事,透過柯宗明的想像、編輯、詮釋,成了「陳澄波應曾經歷的事情」,活化了人物的真情與神態。台灣不缺乏動人的故事,卻缺乏和歷史,特別是與藝術史緊密連結的小說,柯宗明的《陳澄波密碼》,正為這個缺憾開啟了補足的契機。
陳澄波,一個和歷史緊密連結的藝術生命,出生的一八九五年,和罹難去世的一九四七年,都是重大的歷史轉折節點。前者是甲午戰爭後乙未割台的一年,後者則是戰後台灣政權交替、爆發二二八事件的一年。以「生於前清,死於漢室」自許的陳澄波,最終竟一語成讖,殉身於他所熱愛的祖國軍隊槍下,熱血滲入他日夜歌頌描繪的南台灣黃泥土地,名字變成一則禁忌。
《陳澄波密碼》從一幅受託修護的陳澄波畫作展開,透過主人翁阿政、方燕這對情侶檔的訪查、探問,層層揭開歷史的禁忌與悲情。全書雖以陳澄波為主軸,卻不侷限於畫家一人的身影。在迴盪的歷史波瀾中,我們可以重溫那一九二○、三○年代,台灣知識分子徘徊在國族認同、人權尊嚴,與藝術追求的大時代漩渦中。文學家的楊貴(楊逵)、藝評家的王白淵,還有慷慨激昂的陳植棋……,時空轉折於東京、上海、台北、嘉義、台南的巷弄中,時而會跳入幾個如跳樑小丑般的人物,時而也會浮現宗教般高貴、超越的偉大靈魂。為了活化陳澄波一九三○年代在上海的生活情境,作者特別重新塑造了「劉新祿」這位也被社會長期遺忘的人物;而上海時期和潘玉良等人的交往、情誼,更讓故事蒙上一層浪漫、溫馨的氛圍。
在所有人物中,那不時出現的愛妻張捷,顯然才是真正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軸人物:「捷仔:距離研究所卒業的時間還有兩年,雖然未來工作沒有著落,但我一定會負起身為丈夫的責任。雖然畫圖的工作不保證可以衣食無缺,但若能以油畫作為工作,我必定會歡欣無比……」
《陳澄波密碼》解開的不只是藝術家生命的謎團,更為許多作品,開啟被瞭解、認知,進而感動的密碼。除了作為故事引爆點的〈琳瑯山閣〉外,又如:〈二重橋〉、〈我的家庭〉、〈西薈芳〉、〈清流〉等,均有相當有趣的詮釋與介紹。其中尤以陳澄波和陳植棋兩人均極喜愛描繪的「淡水」風景,更有相當的著墨。
作為一位台灣美術史長期工作者,個人以極歡欣的心情喜見《陳澄波密碼》的問世;更願意以最大的熱情,將這樣一本著作,向所有關懷台灣、熱愛藝術的朋友們鄭重推薦。
蕭瓊瑞
˙蕭瓊瑞: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曾擔任台南市文化局創局局長、國藝會董事、文化部國寶暨重要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兼近代美術史組召集人,並為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暨審議委員等。著有《五月與東方》、《懷鄉與認同──台灣方志八景圖研究》、《島民‧風俗‧畫──18世紀台灣原住民生活圖錄》、《圖說台灣美術史》、《台灣美術史綱》、《戰後台灣美術史》、《台灣近代雕塑史》,總主編《楊英風全集》與《陳澄波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