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語展_EZ加碼
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

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

  • 定價:500
  • 優惠價:79395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過去二、三十年來,一種標榜市場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的新自由主義形式的統治形態已經儼然成為全球最具主導性的趨勢。「政治」逐漸成為一種主要由官僚系統與專家學者所構成的管理階層來經營治理的場域;政治上的異議,被化約為技術性的問題,可以透過談判與溝通尋求政策上的解決。

  然而,在新自由主義秩序下的出現的抗爭、結盟、動亂、佔領活動,提醒我們「政治」沒有消失、也沒有被馴化,而是以更為複雜的模式與尺度在發生。本書一方面對各種國家與權力理論進行反省與批判;另一方面分別利用美國資訊業、台灣新竹科學城、香港新界的宗教儀式與宗族、魯凱人的情緒政治等個案來說明政治的形式如何繼續在當代轉化與萌生,重新去定義生命與生活的內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開世/主編


  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興趣有文化與權力的比較、人類學理論、歷史與意識型態的生產、國家形成。研究的領域是漢人社會文化、複雜社會與比較殖民主義。著有〈對台灣人類學界族群建構研究的檢討:一個建構論的觀點〉、〈從頭人家系到斯卡羅族:重新出土的族群?〉、〈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當代「族群現象」的在地運作與矛盾:恆春半島滿州地區的考察〉等論文多篇。

黃應貴/主編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特聘教授,目前在清華人社院正在推動「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長期研究計畫。長期從事台灣原住民中的布農族研究,著有《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人類學的評論》、《人類學的視野》、《布農族》、《台東縣史‧布農族篇》、《「文明」之路》三卷等書,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時間、歷史與記憶》、《物與物質文化》、《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與陳文德合編)、《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與鄭瑋寧合編)、《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等書。

洪世謙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全球化研究、解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主要關注議題為「去政治與再政治」、「倫理主體、他者與暴力」、「全球民主與正義」、「去疆界與跨國移動」。近期學術論文為〈內在的例外:作為類屬程序的政治主體〉、〈疆界民主化——解構哲學式的思考〉、〈可能——不可能的基進倫理—政治〉。

容邵武

  現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重點聚焦在法律人類學、政治人類學、文化政治。首先,針對「鄉鎮調解委員會」研究,將政治、法律的脈絡關連到文化要素的複雜結合裡,寫成〈文化、法律與策略:鄉鎮調解過程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007)。進而將法律人類學的成果擴大成為「公共人類學」提供對公共議題的見解,在《文化研究學刊》刊出〈死刑戰爭:法律人類學的中介〉(2012)。同時,田野主題從一開始圍繞著921大地震所帶來的創傷、記憶,寫成〈災難的永恆回歸:記憶政治與災難反覆的探討〉(台灣人類學刊,2011),以及“Never Again”: Narratives of Suffering and Memory of the 9/ 21 Earthquake in Taiwan(台灣人類學刊,2009);到稍後強調快樂、希望的社區營造〈文化親密性與社區營造:在地公共性的民族誌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013),以及Landscapes and governance: Practicing citizenshi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village in Taiwan(Citizenship Studies, 2016),一直到最近對日常倫理的探索。同時,近年來也在香港田野工作,觀察到一部分香港民主奮鬥時所帶來的創傷,以及在政治挫折中強調希望的重要,目前朝著英文專書努力,書名為Together We Can Make a World: Doing Politics and Living Ethics in Hong Kong(暫定)。

莊雅仲

  美國杜克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目前是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著有Democracy on Trial: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2013)和《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2014),在本書系之一《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裡發表〈厝邊隔壁、巷弄生活與住居倫理〉(2016)一文,與Arif Dirlik、廖炳惠合編Taiwan: The Land Colonialisms Made期刊專號(Boundary 2, 2018)。最近關注新竹縣市都會化過程的在地衝擊,尤其是新竹科學城想像與實現牽涉到的空間、土地與生態問題。

陳舜伶

  哈佛大學法學博士(2013),科學、科技與社會博士第二專長領域學程修畢。目前為中央研究院法律所研究所助研究員。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原住民族權利與自治,爾後因緣際會踏入自由軟體、自由文化、公民科學等領域,研究興趣轉向網際網路協作社群的自治,包含社群內部的治理機制,以及有利於促成此等網際網域自治社群的技術與法律條件,如使用者隱私、言論自由、平台角色與責任等。

鄭瑋寧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目前為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長期關注魯凱人的社會、歷史與文化,研究專長為人觀及性別與親屬,工作與資本主義的人類學研究,近年研究視角觸及情感、存有、美學以及知識本體論等課題。著有《關係的心:資本主義過程中的魯凱人觀、情感與家的社群性》(2019),以及與黃應貴合編《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2017)。

 
 

目錄

導論一     
政治已經逝去?還是到處都是政治?/林開世

導論二    
新自由主義國家下的政治、權力與新知識的浮現/黃應貴

第一章
新自由主義與國家:對當前幾種理論取向的評估/林開世

第二章
新自由主義下的治理技術:主體形構及抵抗/洪世謙

第三章
網路與國家監控:資訊服務中介者的角色、功能與作為/陳舜玲

第四章
新疆界: 科學城的誕生與重組/莊雅仲

第五章
鄉民或公民: 當代香港新界治理性的個案研究/容紹武

第六章
「權力」、情緒與分歧的未來:當代魯凱人的政治社群性/鄭瑋寧

作者簡介

 
 



  本書主要依據「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計畫第六單元「新世紀的政治思維與治理」的活動成果而來。照慣例,這單元經過了近半年(2017.07.01-2018.01.13)的講論會活動,每次由一位參與者報告個人的研究個案,再由其他參與者提問、切磋。待所有參與者報告一輪之後,於2018年3月10日及11日兩天在清華人社院舉辦正式學術研討會,邀請其他相關的學者一同討論。接著,十篇會議論文經過修改、學術審查、修改等繁複過程,有些人或因個人因素而撤稿,有或因論文主題難以與本論文集的主題聚焦而被建議另投其他刊物,最後只通過了六篇論文。

  本單元主要參與人員有來自人類學(四位)、政治學(三位)、政治思想(一位)、法律學(一位)、社會學(一位)等不同學科的學者,故確實是跨學科對話的盛會。筆者特別感謝這些參與學者,在討論過程中所提供的刺激與啟發。然就在修改、審查流程中,筆者於2018年七月底因心臟手術引起併發症而必須休養半年,致使審查延誤。所幸,本叢書的編輯委員會所有成員,分攤了原屬主編的各項工作,讓審查過程不致完全停擺。特別是本單元編輯委員會召集人李丁讚教授,以及林開世、張隆志與陳文德等委員,分別承擔了許多瑣碎工作。筆者在此表達誠摯謝意。

  由於政治一直是筆者較不擅長的研究領域,因而邀請了熟悉政治領域的台大人類系林開世教授,共同來編輯此論文集。本來我們兩人打算合撰導讀,後來發現兩人在剖析問題的角度與見解有不小的歧異。這種情形在學術領域其實並不罕見,只是在書籍出版上是否適當,尚須考慮。幾經思考,我們決定何不採取開放的作法,讓兩篇導論並存,各抒己見?這種超越傳統的實驗或許會讓讀者疑惑,但若能催促讀者也開放思考,未嘗不是額外的驚喜與收穫?

  最後,我必須感謝在論文集不同階段的所有參與者及幕後支持者的貢獻。他們是:沈清楷、吳文欽、吳齊殷、周迪生、周素卿、柯朝欽、夏傳位、陳文德、陳嘉銘、葉浩、黃兆年、童涵浦、萬毓澤等,在此僅致謝意。至於蔡英俊前院長及吳俊業前主任在位期間,不吝提供此單元相關活動所需經費及人力支援、研究群助理傅偉哲打理各項庶務,以及群學總編輯劉鈐佑及其他編輯在出版上的付出與支持,在此一併致謝。
 
黃應貴  敬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747448
  • 叢書系列:NC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政治已經逝去?還是到處都是政治?
 
林開世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過去二、三十年來,一種標榜市場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等新自由主義形式的統治形態已經儼然成為全球最具主導性的趨勢。雖然在這些響亮的口號下,各地的政治實踐、經驗與意義可能截然不同,但學者們觀察到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那就是傳統意義下的「政治」正在被打擊與替換,一種所謂的「後政治」(post-political)時代悄悄地降臨(Swyngedouw 2009, 2010)。後政治的意思當然不是指政治操作、鬥爭與衝突消失,而是指一種對當前這種資本主義的經濟型態、議會民主的政治模式、全球性的人權訴求所構成的理想模型,缺乏其他可能途徑的想像,讓「政治」逐漸成為一種主要由官僚系統與專家學者所構成的管理階層來經營治理的場域。政治上的異議,被化約為技術性的問題,可以透過談判與溝通尋求政策上的解決。布朗(Wendy Brown)更進一步悲觀地認為,這套新自由主義的治理術,正在把人們從政治人(homo politicus)變為經濟人(homo economicus),經濟邏輯不斷地滲透到大眾的事物與生活方式之中,讓集體的公共性與社群性,持續地瓦解(Brown 2015)。
 
然而,矛盾的是這種概念思維的全球普及化,伴隨而來的並不是和諧、自制的社會秩序,而是持續不斷的抗爭與訴求,從阿拉伯之春、泰國的紅衫軍、香港的雨傘革命一波波要求民主的群眾運動;到東南亞移工在中東與北非難民在歐洲所發起的居留權與公民權抗議,一再再顯示政治能量與對抗的力量繼續在尋找新的突破點展現,世界各地的人們以新的方式在重新定義政治的範圍、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公民與非公民的界線、甚至人與非人的關係。過去的政治所熟悉的範圍、界線與分類,已經不太足夠讓我們去面對、理解這些現象的意義。我們亟需一些新的研究途徑與思維來發掘議題與重擬策略,本書就是一個邁向這個可能的一個嘗試。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博客來|日文】軍武迷集合,日文軍事書任2刊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人文社科經典展
  • 金典獎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