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西亞百年史中找尋動盪的根源
潘靜怡/自由評論網主編
「一樣都在海上興風作浪,我只有一艘小船,所以被稱作海盜,你有一支海軍,所以被稱為皇帝。」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的《海盜與皇帝》一書中,被亞歷山大大帝抓到的海盜如是說。
同是興風作浪之舉,皇帝與海盜並沒有誰比較高尚之別,但這個道理放在西亞顯然不適用,例如同樣擁有核武,西亞的伊朗所受到的非難遠比其他核武國家為多。
提及西亞(或是中東),擺在世人眼前的是穆斯林與「自由民主、進步開放」的西方勢不兩立:總是與美國隔空叫囂的伊朗、橫空出世的「惡棍」伊斯蘭國、被炸得支離破碎的伊拉克、內戰看似永無終點的敘利亞、以內戰為名實為代理人戰爭的葉門;此外,還有離散的庫德族人、巴勒斯坦的苦難……。
於是,我們對於國際新聞鏡頭下的西亞現況,總是充滿種種疑問:和平為何在這裡難如登天?過去曾創造出高度的文明的穆斯林,為什麼到了近代,發展遠落於西方世界之後?推翻了專制獨裁者,自由民主為什麼沒能為某些西亞國家換來救世主?將槍口朝外之餘,為什麼也對著「自己人」?
所有問題的答案恐怕得從歷史中尋找。
只是百年來的政治情勢發展,讓西亞問題盤根錯節,舊的對立尚無解決方案,新的衝突隨之而來。在層層堆疊中,呈現在世人眼中的西亞問題早已變樣,耙梳歷史找尋歷史事件因果,談何容易。而《縱觀百年西亞》一書,正是協助讀者從百年歷史中找尋今日西亞問題根源的佳作。本書由「自由評論網」【伊朗與西亞世界】二百三十五篇專欄中精選出一百四十篇精彩文章,經過有系統的整理與編輯,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帶領讀者進入百年來西亞國家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
在西亞國家中,伊拉克、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土耳其、約旦等是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兩國利益妥協下的產物。這些國家在支離破碎的切割後「被建立」,要實踐「想像的共同體」已非易事;二戰後英國一紙《貝爾福宣言》,更讓一塊平靜之地、兩個相安無事的族群,從此仇恨不共戴天。留給後人的,是更複雜難解的巴勒斯坦問題。
恣意劃分的版圖,百年來埋下的無形創傷,終化成有形的反噬力量,最後構築出今日的戰火西亞。只是時間並沒能解決問題,一戰結束後,美國頂替了英國在西亞的強權地位、蘇俄成了俄羅斯。歷經二戰、冷戰,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對西亞而言,政治局勢瞬息萬變,不變的仍是強權箝制,於是懸而未決的舊衝突添上了新柴火,政權不停更迭,動盪卻無法止息。
主流觀點多半著眼於衝突本身,忽略了歷史背景的重要性,將歷史與牽引當代的互動關係一刀切開,輕易將問題根源歸咎於文化、語言、宗教的差異,以致於一提及西亞世界的動盪,一般人便自然而然地將問題歸咎於宗教。反而影響當代西亞最關鍵的近現代歷史,例如鄂圖曼帝國的崩潰、伊美關係的發展、巴勒斯坦問題等等,甚少在主流的西亞問題探討上出現過隻字片語。百年後,這些歷史遺緒仍持續發揮影響力,讀者對於這些關鍵歷史的理解卻如此陌生。
也因此,陳立樵教授在撰寫本書與專欄時,捨棄大眾慣用的「中東」而稱「西亞」,正是希望擺脫主流觀點,從西亞的視角解析近代對西亞發展的關鍵歷史;重建歷史事件的同時,也不為讀者定義正義與邪惡。而這正是本書最迷人之處。
自二○一五年起,五年的時間,陳立樵教授的【伊朗與西亞世界】專欄皆由我負責編輯。平心而論,國際政治中有各種「熱門」議題,引進西亞這個「冷門」的寫作領域,首先得面臨讀者接受度的考驗,特別是這個專欄的觀點還相當非主流。但五年來立樵教授的筆耕不輟,每週編輯作業進行的同時,我也從立樵教授的文字理解歷史,得到知識累積與觀點的思考,更加深將優質文章推廣給讀者的初衷。本書得以付梓,對我而言意義更是不同。
最後,進入本書前,希望讀者先拿下宗教、恐怖主義等有色眼鏡,再隨著陳立樵教授的文字進入歷史洪流中,找尋今日西亞動盪的根源。複雜的西亞問題或許難解,但藉由本書,讀者能以更宏觀的視野,看待當代西亞的衝突與對立,同理西亞人民的離散、苦難與奮鬥,從理解歷史事實中建立正確的「西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