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阿波羅13號

阿波羅13號

Apollo 13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人類何時將重返月球?何時能登陸火星?觀往以知來,看半個世紀前的太空英雄如何在外太空奮鬥求生,用智慧和勇氣挑戰科技的極限。
 
  一九七○年四月,阿波羅太空計畫的鼎盛時期,航太總署派遣洛威爾等三人駕駛阿波羅13號,執行美國的第三次登月任務。任務第三天,不明原因的爆炸重創太空船,造成大量氧氣和電力損失,太空人被迫進入登月艙暫避。故事的焦點不只在太空船,也寫出控制中心人員的殫精竭慮,寫出洛威爾親人的牽掛之情。在全國矚目之下,太空人與地面人員緊密配合,克服萬難而最終化險為夷。雖然這趟任務沒能成功登月,但太空船指揮艙落海的那一刻,真可說是光榮返航。
 
  本書原著出版於一九九四年,隔年同名電影上映,是一個以暢銷書改編成賣座電影的成功案例。今年阿波羅13號任務屆滿五十週年,太空事業正走向商業化,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二十世紀初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的時候,也是像探險家一樣,冒著生命危險走在科技發展的浪尖上;如今每天都有千千萬萬的旅客乘著客機往來世界各地,飛行早已是既方便又舒適的交通手段。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飛離地球也會變得稀鬆平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吉姆洛威爾(Jim Lovell, 1928-)
 
  出身海軍,一九六二年加入航太總署,共飛過四次太空任務,其中阿波羅8號達成了人類首次飛抵月球的壯舉。一九七三年退役之後,曾在多家民間企業擔任要職。
 
傑弗瑞‧克盧格(Jeffrey Kluger, 1954-)
 
  律師出身,《時代雜誌》的資深寫手和編輯,有多部著作。二○一七年他出版了第二本關於登月計畫的書《阿波羅8號》。
 
譯者簡介
 
顏安
 
  一九九三年生於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碩士。現居大阪,任職於近畿車輛公司設計室。

 

目錄

楊維哲教授推薦序
莊嘉揚教授推薦序
譯序
 
序章
毒藥丸
緊急播報
 
第一章
白宮晚宴
阿波羅1號火災
噩耗
葬禮
 
第二章
事故調查
劍指月球
任務前的準備
阿波羅8號啟航
飛向月球
月球傳情
聖誕夜直播
載譽歸來
 
第三章
火箭少年
海軍學院
海軍飛行員
轉換跑道
 
第四章
任務演練
迷信
臨時換人
阿波羅13號啟航
爆炸
 
第五章
緊急播報
可怕的語調
屋頂上的觀星者
開始節電
救生艇
返航路線
禱告
 
第六章
深夜電話
決定繞月返航
老虎隊
校準航線
缺電缺水
格拉曼工廠
 
第七章
試飛員
太空計畫說明會
再接再厲
獲選
祕密集合
 
第八章
電波塔
應付媒體
絕望
三種方案
 
第九章
再節電
用太陽校準
校準成功
回憶
點火
 
第十章
準備接應
睡覺
過濾二氧化碳
臨時裝置
電池爆炸
 
第十一章
午餐會
醫療感測器
總統來電
再度點火
遙測裝置
發燒
 
第十二章
原子能委員會
收拾行李
準備重啟指揮艙
帳單
重啟登月艙
香檳
投棄服務艙
濺落
尾聲
追憶
事故原因
月球模型
 
後記
成功的失敗
太空探索四十年
阿波羅13號回家
 
附錄一:任務時間表
附錄二:阿波羅計畫歷次載人任務
附錄三:譯名對照表
人物
其他專有名詞
 

譯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局勢發展成美國和蘇聯兩大超級強權冷戰的格局,雖然兩國並未直接發生武裝衝突,但持續在各領域激烈競爭,企圖取得優勢。太空科技除了是國力先進的象徵,更密切關係到在世界各地投放核武的能力,因此兩國都投入巨量資源,展開太空競賽。起初美國明顯落後,蘇聯於1957年率先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又於1961年率先將人送上太空;其後美國極力追趕,1969年終於在阿波羅計畫之中達成了首先登陸月球的里程碑。
 
  阿波羅計畫從1961年延續到1972年,共完成六次登月任務,先後共有十二名組員踏上月球,這是美國第三代的載人太空計畫,接在水星計畫和雙子星計畫之後。水星計畫從1959年到1963年,主要目標是將人送入地球軌道;雙子星計畫在1961年到1966年與阿波羅計畫並行,測試登月任務中必要的飛行技術,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技術就是兩部飛行器在太空中對接。阿波羅計畫最終實現了登月的目標,總共耗資兩百四十億美元(折合超過今天的一千億美元),鼎盛時期雇員多達四十萬人,不僅技術成果,其傑出的管理經驗也流芳於後世。
 
  美國負責制定並執行太空計畫的機構就是著名的「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簡稱「航太總署」,駐地在首都華盛頓特區,另有多處設施分佈全國各地。愈靠近赤道的地方,地球自轉產生的切線速度愈大,愈能有效利用地球自轉提高火箭的動能。火箭升空期間如果發生意外,落在人口稀少的地區比較安全,最好是能掉入大海,避免傷害和污染。基於以上這兩個重要的原因,並且考量後勤和運輸等其他因素,航太總署將發射基地建於佛羅里達半島的卡納維爾角。德州休士頓市則是指揮太空任務的據點,那裡有一個規模龐大的園區,包括任務控制中心和其他負責管理太空計畫的許多部門,因此太空人和地面之間的通訊都以「休士頓」作為控制中心的代稱。
 
  阿波羅太空船分成三個主要部分,其一是外形接近三角錐的指揮艙,搭載太空人往返月球和地球,是任務尾聲唯一返回地球的部分。其二是服務艙,接近圓筒狀,負責攜帶任務過程中所需的設備和資源,在返回地球前會丟棄。服務艙和指揮艙合稱為母船,是太空船的核心部分。第三個部分是登月艙,設計搭載兩名太空人,在月球軌道上和母船分離,登月完成後再飛回軌道會合。登月艙又分成上升級和下降級,返航時只有上升級起飛,下降級會作為發射平臺留在月球表面。
 
  阿波羅太空船由農神5號火箭搭載發射,剛離開地球軌道時,母船會轉向,將指揮艙的尖端伸進第三節火箭,把裡面的登月艙拉出來。完成之後,登月艙、指揮艙、服務艙這三個部分連成一線,沿自動返航軌道飛往月球。接近月球時,減速進入月球軌道,然後登月艙脫離,搭載兩人降落月球表面,一人留守母船繼續繞行軌道。登月結束之後,登月艙的上升級起飛與母船會合,再加速進入自動返航軌道飛回地球。進入地球軌道前,登月艙和服務艙都會被投棄在太空中,只有底部配備隔熱板的指揮艙能夠進入大氣層。指揮艙通過大氣層之後開啟降落傘,以緩和的速度落在海面上,稱為「濺落」。阿波羅計畫中的幾次登月任務大致都是遵循著這套程序。
 
  本書講述的是阿波羅13號的故事。該次任務由指揮官洛威爾、指揮艙駕駛員史威格、登月艙駕駛員海斯擔任組員,於1970年4月11日13:13發射,前一年阿波羅11號和12號已經先後成功登月,這是第三次嘗試。結果飛往月球途中發生爆炸,太空船嚴重受損,三名組員不得不撤到登月艙暫避,在與地面通力合作之下,披荊斬棘,最終平安返回地球。這次任務被稱為「成功的失敗」,因為任務原先設定的登月目標沒能達成,但在極端險惡的條件下順利營救三位組員,堪稱偉大的成就。
 
  本書由洛威爾和作家克盧格合著,原名《失去的月球:阿波羅13號遇險記》(Lost Moon: The Perilous Voyage of Apollo 13),於1994年出版,距離任務當時已經二十多年。雖然作者之一是事件本身的參與者,但由於書中的場景並不局限於太空船裡,還相當多地描寫了控制中心、指揮官家裡以及在各個崗位上協助營救太空船的人們,為了帶讀者親歷那些現場,用的是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第一章敘述1967年的阿波羅1號火災,那次意外對整個太空計畫打擊很大,影響極為深遠。第二章敘述1968年的阿波羅8號,人類第一次飛到月球軌道,洛威爾也是組員之一。第三章敘述洛威爾從年少時期到加入海軍的經歷。阿波羅13號任務本身從第四章開始,一直到第十二章成功返回地球;中間穿插的第七章倒敘回十多年前,敘述洛威爾參與太空計畫的始末。
 
  1995年上映的電影「阿波羅13號」就是以這本書作為腳本改編而成,電影相當忠實扼要且精彩地敘述了整個任務,相當成功,使得阿波羅13號的故事普及化。當然,電影的內容多少和實際情況有所出入,例如任務控制官克朗茲在控制中心對部下發脾氣,還有三名組員在太空中吵架,都是為了戲劇效果而刻意加入的橋段。其實無論太空人還是地面上的控制員,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保持冷靜,喜怒不形於色,這是他們不可或缺也引以為傲的特質。這些從事高難度探險事業的專業人才都受過精良的訓練,擁有堅強的心理素質,絕不會放任情緒失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最後一段畫面中組員登上軍艦,飾演洛威爾的主角與艦長握手,飾演艦長的人正是現實世界中的洛威爾本人,當時他已年近七十。
 
  阿波羅計畫共有七次載人登月任務,其中六次成功,唯一失敗的一次就是1970年春天的阿波羅13號。當時美國已經完成兩次登月任務,媒體和大眾對第三次登月則興趣缺缺,結果飛往月球途中發生事故,演變成一場受到極大關注的救援行動。這次上天下地兩方緊密配合的救援行動雖然困難重重,然而最終能化險為夷,實有賴於航太總署優秀的組織規劃和危機處理能力。阿波羅13號的故事跌宕起伏,可說是一個運用尖端技術和頑強意志奮鬥求生的故事,充分體現了偉大探險家的智慧和勇氣,和其他幾次成功登月的任務比起來也毫不遜色。
 
  關於本書的中文翻譯,為求便於閱讀,做了以下幾項調整。第一,儘量不使用人物的全名,並刪去若干較不重要的人名等專有名詞,或以其他方式代稱。第二,稍微簡化各控制臺的名稱,有時只稱「控制員」而不做詳細區分。第三,刪去或整併若干段落及對話。第四,原著各章之下有分節而無標題,譯文加上標題。第五,更動附錄內容。原著「附錄A」列出任務中的主要事件和時間,即譯文「附錄一」的內容;原著「附錄B」列出主要登場人物的姓名和工作職掌,由於譯文已刪去部分人名,故此略去不錄;原著「附錄C」列出阿波羅計畫歷次載人任務的基本資訊,即譯文「附錄二」的內容;「附錄三」列出譯文中所有人物的完整姓名及其譯名,還有其他一些專有名詞的譯名對照。另外,原著最後的〈作者跋〉其中大半篇幅為謝辭,詳列許多人名和單位名稱,譯文略去不錄。
 
  很高興能在阿波羅13號任務屆滿五十周年之際,將這個精彩的故事呈現給中文讀者,希望能夠帶來一些樂趣和啟發。完成這本譯作的過程中,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在此特別表示謝意。感謝國道公路警察局第六大隊諸位學長姐的照顧,使我能在服役期間利用餘暇進行翻譯工作。感謝摯友鍾宇軒不厭其煩地與我討論英文原著,協助釐清讀解上的問題。感謝爸爸和哥哥,花許多時間非常耐心且細心地幫忙校稿。感謝兩位恩師楊維哲教授、莊嘉揚教授惠賜推薦序文,令我倍感榮幸。因為有楊教授的聯繫與推薦,和出版社的接洽才能如此順利。
 
  我的學力有限,這本書難免存在疏漏之處,懇請讀者諸君不吝賜教。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223779
  • 叢書系列:博雅文庫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4.8 x 21 x 2.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序章
 
一九七○年四月十三日星期一,休士頓時間二十二點毒藥丸
 
毒藥丸的故事究竟是怎麼開始流傳的,沒有人知道,大部分人都聽過,很多人甚至信以為真。不單在媒體和公眾之間,連航太總署內部也在流傳,新人上班第一天便和鄰座竊竊私語:﹁你聽過毒藥丸的事嗎?
 
洛威爾覺得那故事很可笑,無論面臨任何情況,太空人都不可能服毒自盡。就算真的想提早解脫,只要打開艙門就會瞬間失壓,肺裡的空氣急速逸出,血液沸騰,嚴重缺氧,身體機能立刻癱瘓,整個過程只有幾秒鐘,比服用毒藥丸要體面多了。
 
當然,過去二十二次太空任務的組員從沒想過要這麼做,洛威爾參加過其中三次,只有在返回地球之後,他才會打開艙門。太空船和降落傘在海中載浮載沉,蛙人在染劑的指引下靠近,直升機放下援救用的起降臺,航空母艦上的人調整繩索準備接應。這時洛威爾會思考,等一下發表簡短講話的時候該說些什麼。講完之後,會進行身體檢查和匯報,接著才能去洗澡。
 
這次飛往月球的任務已經完成六分之五的航程,離地球將近三十萬公里。前面都很順利,今晚竟突然風雲變色,令三位組員措手不及,最嚴重的問題是氧氣和電力都即將耗盡,主引擎可能也壞了。
 
如此險峻的情況,前所未有,簡直就是毒藥丸的故事裡想像出來的絕境;但組員絲毫沒有自暴自棄的念頭,而是想辦法解決問題。控制中心覺得很不樂觀,透過無線電說:「阿波羅13號,大家都在想辦法,有進展會馬上通知你們。」
 
「噢,謝謝。」洛威爾的語調中顯得有些氣惱。
 
根據計算,艙內氧氣存量只夠維持約一小時五十四分鐘,控制中心如果不能即時想出辦法,組員將缺氧而死。一旦太空船無人駕駛,就會變成在軌道上自動運行的天體,繞過月球再飛回地球,繞過地球再飛往月球,循環不絕,直到天荒地老。太空船將載著組員的遺體,永無止境地飛下去,嘲笑二十世紀的科技。
 
這下子又有人要提起毒藥丸了。
 
四月十三日星期一,美東時間二十三點三十分緊急播報
 
開播倒數十秒,柏格曼穿好西裝外套和領帶,看向攝影機,棚內瞬間安靜了下來。他只有一分鐘做緊急播報,所以必須長話短說。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