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我從太空考古:橫跨4大洲╳12國,從千年宮殿、古墓、聚落到隱藏的金字塔,透過衛星影像發掘傳統考古難以企及的人類歷史與記憶

我從太空考古:橫跨4大洲╳12國,從千年宮殿、古墓、聚落到隱藏的金字塔,透過衛星影像發掘傳統考古難以企及的人類歷史與記憶

Archaeology from Space: How the Future Shapes Our Past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我原以為是自己的幻覺:螢幕上跳出來的是一座完整的古代城市。
原本在多光譜影像中模糊隱約的線紋,這下子全都清清楚楚,
建築物、街道、郊區⋯⋯一覽無遺。」
——本書作者、TED百萬大獎得主 莎拉.帕卡克——

 

第一本以「太空考古學」為題的著作
當過去遇上未來,一場與太空考古學家共遊的大規模古今解密之旅即將展開⋯⋯


★  亞馬遜書店最佳科學書籍
★《自然》年度十大好書
★《科學星期五》年度最佳科學書籍
★《柯克斯書評》年度最佳非文學書籍、星號書評
★《科學新知》 年度最佳書籍

▎專業審訂

蒲慕州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法老的國度》作者


▎國內推薦

宋世祥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國立中山大學人科學程助理教授

周天穎    逢甲大學 建設學院院長/終身特聘教授/GIS研究中心主任
屈慧麗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
阿潑       文字工作者
陳瑪玲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師



▎書籍簡介

 「太空考古學」,這個詞乍聽雖然有點科幻、令人感到不真實,卻是考古學界的現在進行式,指的是考古學家透過分析衛星影像,精準找出潛在遺址的新興研究領域。

在過去,一處遺跡的發現往往需要耗費大把時間研究文獻資料或者需要一點運氣,但如今透過觀察衛星影像上的陰影、植物的生長情形,考古學家便能更精確、快速地辨識深埋在地下的遺址,像是擁有透視眼一般。

本書作者莎拉.帕卡克是一名美國獲獎無數的太空考古學家兼人類學者,她用幽默的筆調帶你看見考古學與遙測技術之間如何結合,並用她二十多年來的考古經驗,帶你從分析影像、團隊組織到實地挖掘,遊歷世界各地,共同參與太空考古學上的重大進展,包括發現了在過去一直被認為已經消失的羅馬圓形劇場、中美洲熱帶雨林之下的未知馬雅聚落,以及在數週之內就發現八百零二座埃及陵墓等。你不僅能從本書中體驗太空考古學家的工作日常,有挖掘到寶藏的興奮,也有遺址遭到侵略時的憤慨,也將透過精采的歷史故事滿足你穿越到古代,過上千年以前人類生活的渴望。

此外,如果你的內心有一個探險魂,本書也將是一封邀請函。作者在本書最後幾章帶領你看見公民參與考古的迫切與趣味,並邀請你一起加入大眾太空考古的行列,一起尋找掩藏在衛星影像中的歷史遺緒。本書不但將讓你看見太空考古學已經如何改變人們看待過去的方式,也將讓你知道它將如何改寫所有人的未來。 


▎齊聲好評

考古學與科技發展一向緊密相綁,而太空考古學是歐美最前端的考古學專業,運用了最高端的衛星攝影與電腦人工智慧,從太空帶我們找出人類深埋在地底的歷史。
《我從太空考古》不僅打破了一般人對於考古學家深掘於荒野砂地的固有想像,帶我們看到了科技如何改變了考古學家的思考與研究方式。這本書更提醒我們,當被眼前的障礙所屏蔽,都應該找到高越以往的「高度」,用全新的視角找到未曾發現的「視野」,才能突破現狀或是維度的限制,獲得關鍵的洞察與解決問題的靈感。——宋世祥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國立中山大學人科學程助理教授

地球上每處遺址都是一臺時光機,保守估計,全球仍有至少超過五千萬處未知的考古遺址尚待發現。本書透過太空衛星、航空攝影照片或光達、無人機影像、透地雷達、全測站測繪⋯⋯等在工程科學界已經廣泛應用的技術,以十二章內容,由淺入深,故事敍述方式窺看過去的窗口,侃侃而談人類文明歷史發展,回顧過去人類與地景之間日積月累下的互動。
書中所談論的尋找遺址和遺跡現象發掘就是測繪界的空間位置地面控制點定位、橡皮伸縮法及屬性資料記錄,地景差異比較就是影像處理中的增揚、邊緣、類神經深度學習⋯⋯。閲讀此書,才了解這些對工科而言都是艱深辭彙,竟然在考古學領域中已經廣泛應用。
本書作者曾獲2016 TED大奬,更是全球探險家(GlobalXplorer)平臺創始人,提倡以群眾外包方式,將考古學門,透過科技的善用,懷抱更遠大夢想,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周天穎    逢甲大學 建設學院院長/終身特聘教授/GIS研究中心主任

此書讓我們隨著作者相當親和的文筆、故事與敘事性的內容與方式,猶如太空地質學家藉著各式的空照影像由星際俯瞰地球,尋找過去人類在地面所留下的印記、進入空間與時間的隧道親身遊歷、探詢他們的生活事蹟,考古學專業知識也變得不艱澀難懂了。作者計算了地球尚有1200萬的考古遺址待發現,也發想著在不久的將來考古學家可帶著一群AI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同為考古學家的我也不禁發想著,所有讀著這本書的讀者或能被此書吸引,以各式各樣的專長與技能加入考古學的行列,完成更大的「全球探險家」團隊。——陳瑪玲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師


「一門關於新興的太空考古學的精采課程,只有莎拉・帕卡克能夠引我們入門。本書會點燃所有人心中的探險魂。」——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TED總裁

「本書絕不只是一位認真敬業考古學家的回憶錄——是邀請我們所有人成為探險家的公開信。莎拉・帕卡克首開考古學群眾外包風氣之先,讓我們得知如何隨著她的腳步,參與我們從小到大夢想中的驚奇發現之旅。」——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莎拉・帕卡克是科學家,是歷史學家,也是探險家——但最重要的,她是作家。她的著作有如明燈,照亮我們的過去,更幫助我們了解我們的未來。本書精采生動,發人省思。」——珍妮佛・芬妮・柏蘭(Jennifer Finney Boylan),《她不在》(She’s Not There)及《長長的黑面紗》(Long Black Veil)作者

「我曾有幸與莎拉・帕卡克一起參與埃及利什特的考古發掘作業,過程宛如電影裡才有的冒險場景,而帕卡克在本書中引領讀者展開的冒險旅程同樣超卓非凡,卻又無比真實。她可說是一名時空旅人,以慧黠優雅、令人如沐春風的文字,帶著讀者遊歷世界各地,在時空中往來穿梭。」——比爾・惠特克(Bill Whitaker),美國新聞節目《六十分鐘》主持人

「莎拉・帕卡克的著作揉合回憶錄及大眾歷史書寫,書中處處迸現樂觀積極的精神,作者娓娓闡述她所領先投入推動,明明是硬底子科學但聽起來十分科幻的太空考古研究。看了這本書之後,我也好想當太空考古學家!」——史蒂夫・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紐約時報》暢銷書《恐龍興亡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inosaurs)作者

「透過高空中的衛星揭露埋藏於地底的線索,帕卡克偕同讀者走遍世界各地探索我們共有的過往。文中的詼諧機智令人莞爾,種種驚奇讀來有如親歷其境,更蘊藏著探究我們正往何處去的大智慧,讓任何人只要坐到電腦前就有機會化身印第安納・瓊斯。」——茱莉・伯瓦德(Juli Berwald),《柔若無骨:水母的科學與豎起脊柱的藝術》(Spineless: The Science of Jellyfish and the Art of Growing a Backbone)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莎拉.帕卡克Sarah Parcak
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人類學系教授。她創辦非營利組織「全球探險家」線上平台(GlobalXplorer)並擔任理事長,平台宗旨是運用先進科技保護和保存全人類共享的文化遺產。她也是利什特聯合研究計畫(Joint Lisht Mission)的共同主持人,與埃及文物部合作發掘和調查中王國時期首都,曾在世界各地進行考古研究。著有太空考古學(或稱衛星考古學)領域的第一本教科書《衛星遙測技術於考古學的應用》(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for Archaeology;暫譯),已發表多篇同儕審查研究論文。帕卡克的研究曾由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探索頻道」節目和美國公共電視網科教節目《新星》(Nova)拍攝成紀錄片,她也曾數次受邀發表TED演講。她榮任國家地理學會駐會探險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及《倫敦文物學會》會員,並於二○一六年獲得TED百萬美金大獎。另外她也獲選全球青年領袖(Young Global Leader)和TED資深學者(TED Senior Fellow),並獲美國史密森尼創造力大獎(Smithsonian American Ingenuity Award)及探險家俱樂部洛威爾湯瑪士獎(Explorers Club Lowell Thomas Award)等殊榮。帕卡克現與丈夫葛瑞格・孟福德、兒子加百列以及心愛的幾隻貓咪一起住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罕。

譯者簡介

王翎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所畢業,現專事筆譯,新近出版譯作為《歐洲中世紀城堡》和《口感科學》。期盼繼續深入書中世界徜徉探索,享受揀字選詞和推敲琢磨的樂趣。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時光膠囊

第二章  太空考古學

第三章  太空考古學的展望

第四章  高風險行業

第五章  挖錯地方

第六章  壯遊

第七章  帝國覆滅

第八章  古都首現

第九章  過去的將來

第十章  挑戰

第十一章 失竊的文化資產

第十二章 全民共學太空考古

致謝

註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359778
  •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 規格:平裝 / 376頁 / 21 x 14.8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3歲~99歲
 

內容連載

第二章 太空考古學(節錄)
 
乍聽「太空考古學」一詞,可能會覺得考古學的分支領域取這麼科幻的名稱十分荒唐可笑。聽起來好像是我們在找火星上曾有外星人居住的證據,或來自外太空的箭鏃,或什麼小綠人木乃伊。這些無疑會是太空生物學家(astrobiologist)有興趣的題材,但是太空考古學家卻是透過太空中的衛星,回過頭將眼光投在地球上。
 
地面畢竟是很恰當的出發地點。在普羅大眾腦海中浮現的,不外乎沙漠中閃閃發光的白色帳篷旁,已有數千年歷史的沙土在渾身髒汙的考古團隊發掘下塵土飛揚的靈動場景。如今,除了比較傳統的小平鏟(trowel)和畚箕,吸量管(pipette)和雷射掃描儀器也已成為現代考古學田野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最初讓我燃起熱情的,仍是對於考古田野工作的浪漫想像。
 
我的工作中最棒的部分,莫過於發掘古代遺址。每次只要有機會使出我的馬紹爾鎮牌(Marshalltown)小平鏟,我心裡那個五歲孩子就會大聲歡呼。在地面上的每一次刮挖,都有可能帶來新發現。想想看玩刮刮樂彩券時的驚奇體驗:有那麼一刻滿懷期盼,心跳加速,接著也許期望落空。然後每天重複一萬次。你絕不會忘記第一次發現完整物件時是什麼感覺。
 
第一次進行發掘
 
一九九九年夏天,我在大二要升大三時第一次參與發掘工作,要發掘的遺址位於尼羅河三角洲,在開羅東北方約三小時車程處的門德斯,在古代稱為佩巴內傑德特(Per-Banebdjedet)。大多數時間我們都在一大團霧茫茫的熱氣之下賣力工作,從高低起伏的廣闊土地下挖出交相混雜的三千年歷史。我們可能前一刻發現西元前三○○○年古埃及前王朝時期的拋光陶器碎片,下一刻挖到的則是西元一○○年的古羅馬陶器。我工作的發掘單位年代大約定為西元前二二○○年,時值第八王朝(Dynasty 8),屬於古埃及第一個「金字塔時代」舊王國時期末期。
 
在三角洲七月的濕黏天氣中,我和合作的埃及人員團隊發現了泥磚馬斯塔巴的邊緣,馬斯塔巴即典型的長方形陵墓。我們繼續向下挖掘,紅色系的陶器環形物慢慢自土中顯現,可能是一件古代器皿。當下我每分每秒都在想,我發現的是不是完整物件。我一邊在器皿周圍挖掘,一邊要努力按捺心中的興奮激動,在將物件自原始發掘位置移走之前,進行測量、標定位置、繪圖並拍照記錄。
 
器皿上的裂痕露了出來,看得出破裂的塊片。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