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人為何要努力,不努力會怎樣嗎?
暢銷作家、職涯實驗室創辦人/何則文
這是一個變動的時代,我們面對比我們父執輩更加動盪的局勢,全球疫情、國際強權對峙、少子化、高房價等議題,讓年輕人難以依循著過去的人生成功路徑前進。1980年代,那是一個臺灣錢淹腳目的時代,大學畢業生有3萬元月薪,臺北房價1坪10萬元,一間房子不過300萬元,二十幾歲買房大有可能。
然而今天臺北房價沒有個幾千萬元根本只能買到廁所,年輕人不婚不生。根據內政部的統計,30歲以上單身人口超過600萬人,無獨有偶,這樣的情況全球已開發國家幾乎都遇到。日本有不工作的繭居族、韓國有五拋世代(按:指放棄戀愛、放棄家庭、放棄生育、放棄買房,以及放棄兼顧人際關係)、歐美的尼特族,以及近來中國很熱門的躺平主義,這些都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青年必然會遇到的挑戰和困境。
越來越多年輕人「拒絕工作」,很多主流輿論對這樣的現象表示批評,也有許多「長者」表示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然而事實是怎樣呢?真的只是表面上看到的這樣而已嗎?
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全景圖,作者波波夫雖然從海峽對岸出發,然而曾擔任過《中國新聞週刊》主筆的他卻擁有一個開闊的環球視野,彷彿從宇宙中的上帝視角看下來,深度剖析每個國家遭遇到的狀況,書中也引用許多臺灣的數據跟資料,讓人倍感親切。
波波夫面對這樣的現狀,他沒有用一個高道德的標準去批判,而是用溫情的觀察為我們描繪出一個眾生相。在書中,沒有一個鮮明的價值判斷,他不說怎樣是好的、怎樣是壞的,不用黑白分明的鋒利筆觸,而是囊括所有色彩光譜的立體視角。
在他的分析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具體的脈絡,不只知其然,還更知其所以然。他用縝密的邏輯演算出未來的職業生態可能,並在最後用一個反求諸己的概念收尾。告訴我們,不論我們要用怎樣的心態、信仰面對,最終都要由自己決定,自己去賦予人生意義。
這樣的思維我是很有共鳴的。的確,過去的成功不能預測將來的成功,變動的時代我們也要跟著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該去哪、能做些什麼,這些議題都要靠自己在混沌中尋找。人為什麼要努力?不努力會怎樣嗎?活著的本質是什麼?作者沒有直接給我們答案,而是用精采生動的故事,讓我們學會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你也疲倦了嗎?也曾想過要離開自己當前這份工作,好好休息嗎?你並不孤單,世界上有千千萬萬跟你一樣心累了的青年。然而,你也可以不迷茫。透過這本書,你將更了解今日世界的「何以故」,進而找到屬於你人生的為什麼。
推薦序二
想擺脫無以為繼的倦怠,不妨認知真正的自己
《人生不是單選題》作者/少女凱倫
首先,敬謝大是文化出版社邀請我撰寫《倦怠,為何我們不想工作》這本書的推薦序,讓我有機會反思,作為一個90後,上接嬰兒潮時代、守成、鮮少突破自我的父執輩,下接以自我為中心、敢說不一定敢當的Z世代。當我們正值事業衝刺期時,的確也跑得「上接不接下氣」。
當你跑得快時,父執輩會說,「不要這樣做」、「不要那樣說」;當你跑得慢時,Z世代追在你的後頭說,「我會這樣做」、「我會這樣說」。生在這個時代,長大在這個時代,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就是這麼荒誕無稽,壓得你無所適從,頻頻感到倦怠。
倦怠的是,你期望自己能應付每個人的需求。
倦怠的是,你期待能做好自己,世界卻希望你貢獻於它。
倦怠的是,你自認已做得很好,卻會受到社會價值觀的箝制。
有的人一生就這樣了,但不甘心的,還在努力跑著,逐漸的習慣那種「上接不接下氣」的身心狀態。你,也處在這樣的狀態嗎?
本書作者波波夫是科技專欄作者、前《中國新聞週刊》主筆,他以產業面視角,解析了年輕世代的通病,用層層的現象點出了「多工窮忙」的歸因。
年輕世代並不是因為想多工而斜槓,反倒因為勞動紅利的時代過去,急於表達自我的青年,透過網路輕而易舉的為自己發聲、產生影響力,運用各種方式為自己掙得收入。
有才華、天賦、又肯吃苦的人,應當享有自我實現的回饋;但在真實資訊難以辨認的遠距時代,沒有天賦、沒有才華卻能聰明「展現」自我的人,竟也能享有回饋,因而認為「我所有擁有一切,是來自於我很棒、我很有自信」,殊不知也只是自我戴上的假面具,外人一眼就能看穿。
讀完本書,也許你能從中領會現在這個世界,急迫想展現自己的年輕人,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也許各種工作切換多重角色的你,也能因各種亂象被揭露而安撫躁動的心。
人生破碎迷惘之時,不妨靜下心,好好的認知自己、精進自己,讓自己的說話分量與權力加重,而不是把話說得多好聽,也許才能真正擺脫這種無以為繼的「倦怠」。
前言
站不起來又不想跪下,只好躺平
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把「工作倦怠」列入《國際疾病分類》,揭示了一個久被遮蔽的重大社會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在工作中燃盡自我,以至於精力耗竭、消極厭世、效率崩塌,以及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工作、討厭上班,希望一勞永逸的「家裡躺」。
工作倦怠並非只是一個在辦公場所才存在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員工自己的問題,它是由落伍的教育體系、畸形的經濟增長、不公平的財富分配、薄弱的社會救助等一系列因素,所共同鞭撻出的現代文明的傷疤。工作倦怠對很多人來說,從學校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就開始了。
設想,當你擁有一張大學文憑,在投出一百多份履歷之後,依然沒有得到一個面試通知時,你會把原因歸咎於何處?是自己不夠勤奮,還是家境普通沒有靠山,抑或學校所傳授的知識脫節社會需求太多,還是經濟形勢太差企業縮編了?
生活在2020年代的年輕人,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就業環境:高等教育的擴張,導致整個就業市場對學歷的要求水漲船高,於是,博士畢業去當高中教師,名校畢業賣豬肉,「海歸」回國成「海待」,這些十年前媒體曾經刊登的新聞人物,如今都不足以吸引記者們的關注。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也是文憑去魅的過程。
畢業生可供挑選的職業,不是變多了,而是變少了。隨著自動化在各行各業的普及,從平爐工到底片沖洗員,父執輩們引以為傲的許多職業職位,如今只存在於檔案文字中;人們對於職業的想像力也日漸趨同和貧乏,從西方國家到東方國家,當一名大紅大紫的網紅,幾乎成為全球青少年共同嚮往的職業。這也是人類從生產社會走向消費社會的必然。
繁榮的服務業並沒有帶來想像中的輕盈未來,從旅行預訂網站的酒店試睡員,到外送平臺的外送員,在平臺經濟中,更多人奉獻出的是比傳統職位更多的汗水和時間,以至於「996」(按:指每天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週工作6天)成為今天科技行業的普遍工時制。相較於找不到工作的人來說,給你一個加班的機會,似乎也成為一種可以炫耀的煩惱。
相較於70後、80後,2000年後出生的這一代人,生活已相當富裕。更富裕的結果是,畢業之後,工作並非年輕人唯一的選項,於是間隔年(按:Gap Year,泛指在學期間或畢業後,暫時放下學業和穩定的工作,給自己一段空窗期,四處旅遊、打工旅行等,來進一步認識自我、了解社會的一種做法)也西風東漸,流行開來,只不過族群從原本的高中生變成大學生,從去公益組織做義工變成環球旅行,從思考人生的意義變成享受人生的樂趣。
變味的不只是間隔年。在消費主義和互聯網兩股大潮的衝擊之下,傳統的工作倫理已然分崩離析。不工作非但不是一種不道德的表現,相反還是家境優渥、人心豁達的表徵。在一個萬物皆可數位化的時代,傳統的工作場景和內容早已千變萬化,以至於人們對於工作的定義也在變化、工作的倫理也在蛻變。
工作和玩樂的邊界從未如此模糊過。澳大利亞大堡礁守礁人早已不是最好玩的職業了。對著好山好水,人們也會生出好寂寞的哀嘆。網遊打得好,可以晉升職業電競選手;喜歡寫寫畫畫擺弄影片的,則可以從各大內容平臺澎湃的流量中分得一杯羹;有好嗓子的搞怪高手則有機會在 YouTube、抖音上賺得盆滿缽溢。
並不是「朝九晚五」、「三點一線」(按:指生活簡單不變,每天都是上班、下班、回家)才算是正經工作,一份工作做上幾十年也不可想像。無論在哪個國家,人們在一份工作上待的時間普遍只有3到5年,一生跳上幾回槽再正常不過;短暫、靈活、彈性取代了長期、穩定、剛性,成為當代主流的工作方式。一份工作已不足以成為我們身分的標識。
在這樣一個事物不斷變化的環境下,工作不再如同工業社會那樣成為主宰個人生活、社會秩序和社會生存能力的中樞。於是,那些說給勞動者聽的勤勞和奉獻的勸告詞,聽起來都如此的空洞和欠缺說服力。在一個數位化的消費時代,只有消費才會在我們的舞臺中占據中央位置。
反正,無論是在格子間裡朝九晚五,還是居家創業,今天的工作平臺大部分都是對著螢幕——筆記型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的螢幕,人生的悲歡離合就是在這一片又一片螢幕鏡面中起起落落、縱橫捭闔。不知數百年後的地球人,在看待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會不會也是一臉困惑:他們為啥一天花那麼多時間對著一塊螢幕?
勤奮並不總能帶來財富,很多時候不過勉強度日而已,這已是一種全球性現象。許多美國人一天做兩份工,才付得起房租水電;在日本,看上去很自由的零工越來越多,但單位勞動報酬遠不及正式員工,還會因為對於未來不確定,而自我延長工作時間;「世界是平的」的預測落空了,貧富差距的鴻溝在絕大部分地區其實是在拉大,無就業式的經濟增長更令人不安。
溫柔的人總是傷痕累累,許多無辜的年輕人正在承受社會不公正的後果,但職場專家們還是教導他們要繼續提升自身技能、終身學習,適應職場的日新月異。然而,讓人去適應機器又談何容易。在無燈工廠的流水線上,忙碌的是機械手臂,工人成為照料它們的保母;在裝扮得像遊樂園的科技公司辦公大樓裡,程式設計師們扮演著21世紀建築工的角色,為數位世界添磚加瓦;在一個日益麥當勞化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工作,是人在協調、適應機器,而非相反。
我們很有可能正在重演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對人異化的那一幕,焦慮、憂鬱、倦怠不過是這種異化在我們精神面貌上的投射。
越來越細緻的分工、越來越普及的自動化,在人們手頭工作和交付產品之間豎立起一道又一道隔離牆,最終讓人們看不清每一份具體工作的意義。無論是傳統的官僚制,還是新近宣導的扁平化管理,本質上都無法緩解當下工作一族所遭遇的意義虛無的精神危機。我們總得找到應對之道,於是,各種雞湯文章走紅朋友圈,冥想課程成為社畜們的新時尚,積極心理學成為當下熱門顯學,救贖之道層出不窮,但許多人還是被困在倦怠的迷宮。唯一可以安慰的是,我們並非孤獨的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