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審美的政治:英國藝術運動的十個瞬間

審美的政治:英國藝術運動的十個瞬間

  • 定價:390
  • 優惠價:935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3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英國藝術泱泱薈萃,自18世紀以來,屢屢掀起一波又一波新的風潮。這些藝術家從何處汲取靈感或受到衝擊?他們影響後世的理念如何形成?

  本書定格英國藝術史上的十個瞬間,首先登場的是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他呼喚大眾必須保持清醒,不被體制馴化,他那些狂傲不羈的版畫和懾人心魄的詩句,流傳深遠;現代英國藝術史之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強烈反對資本主義,因不切實際的理想而飽受憂鬱症折磨,卻為藝術史留下了更寬廣的世界;前拉斐爾兄弟會(Pre-Raphaelites)重回文藝復興時代藝術風格,以藝術作為反抗冰冷時代的聖戰;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終生致力於透過普及藝術設計改變大眾的生活環境,主張真正的藝術必須是為大眾服務;麥金托什夫婦(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 Margaret Macdonald Mackintosh, 1864-1933)設計的格拉斯哥藝術學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新藝術設計成果,其中瑪格麗特的才華更勝一籌,卻因為性別而被時代限制;身為柴契爾夫人口中那個「那個畫可怕的畫的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在那些尖叫的頭顱和開膛剖肚的野獸背後,表達的是對人性的關照;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伊德的孫子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是英國嬉皮時代的代言人,擅長刻畫人類脆弱的情感;出身底層的翠西‧艾敏(Tracey Emin, 1963-)以霓虹燈做出一系列撫慰人心的話語;總是神祕出現在街頭的班克斯(Banksy)塗鴉,重新定義了大眾藝術和藝術的大眾性,他的橫空出世,往往呼應著反抗體制的訴求;以一組繪滿黑人奴隸畫像的英國陶器榮獲透納獎的盧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 1954-)認為藝術必須與他人對話,很早便投入黑人藝術運動。許許多多像她一樣的移民,正改寫並創造著英國的藝術風景。

  創作出自對現有秩序的反思,審美本身更是一種思想革命;
  可以說,他們是以創作向時代開戰,推動並引領著社會改變。
  讀著他們的故事,既是閱讀「美」的發展歷程,也是閱讀18世紀以來的英國發展史。

本書特色

  還原政治、宗教與社會文化語境,定格英國藝術史上自18世紀迄今的十個重要瞬間,看他們如何以「審美」回應並超越時代──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
  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
  前拉斐爾兄弟會(Pre-Raphaelites)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
  麥金托什夫婦(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 Margaret Macdonald Mackintosh, 1864-1933)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
  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 1922-2011)
  翠西‧艾敏(Tracey Emin, 1963-)
  班克斯(Banksy)
  盧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 1954-)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郭婷


  上海成長、英國求學。研究宗教與政治、性別、文化的關係。

  相信審美有改變結構的力量。著有《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合著)、《舊物的靈魂:人類學家的流光飲宴、古著古書、歲月如瓷和永續生活,關於時間與存在的深度思索》。

  曾浪跡歐美亞,2021年9月開始再赴北美,任教於多倫多大學。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威廉‧布雷克──烈焰籲靈錄
第二章 約翰‧羅斯金──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第三章 前拉斐爾兄弟會──英國浪漫主義的瑰綺和力量
第四章 威廉‧莫里斯的藝術與革命──美作為日常信仰,無關王公將相
第五章 瑪格麗特‧麥唐納與查爾斯‧麥金托什──浴火新藝術
第六章 弗朗西斯‧培根──不安的野獸
第七章 盧西安‧佛洛伊德──愛比美更冷
第八章 班克斯──反烏托邦時代的噴漆少年
第九章 翠西‧艾敏的霓虹燈語──“With You I Breathe”
第十章 盧貝娜‧希米德與英國的少數族裔藝術史──貝兒的笑靨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69564
  • 叢書系列:SHOW藝術
  • 規格:平裝 / 212頁 / 14.8 x 21 x 1.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節錄自本書第一章〈威廉‧布雷克──烈焰籲靈錄〉

步入倫敦大英圖書館由英文單詞組成的雕花鐵門,迎面而來一座奇特的雕塑:赤身裸體的男子彎腰拿著一柄圓規,似乎在埋頭測量大地。這是蘇格蘭雕塑家愛德華多‧包洛奇(Sir Eduardo Paolozzi, 1924-2005)的作品,靈感源自英國藝術家威廉‧布雷克一七九五年的版畫《牛頓》(Newton)。

在布雷克的原作中,牛頓光著身子坐在長滿海藻的海底石床上,呼吸中吐露一軸長卷,有創世之初的靈性,又有測量宇宙的精密。這幅幽藍幽綠的畫作把科學家牛頓還原並浸沒在自然之中,似乎希望緩和現代科學對自然世界和人的歸屬所提出的挑戰,也化解隨之而來的異化感。

這幅充滿奇思妙想的畫未必是布雷克最著名和最出色的作品,他還寫過哀悼被吊死黑奴和控訴奴隸制的詩作《小黑人》(The Little Black Boy),讚頌美國獨立運動的《美國:一個預言》(America: A Prophecy)和法國大革命的《歐洲:一個預言》(Europe: A Prophecy),創作過彌爾頓《失樂園》(Paradise Lost)的插畫,也寫過憤世嫉俗的《地獄的箴言》(Proverbs of Hell)和《沒有自然宗教》(There Is No Natural Religion)。

兩百多年後,布雷克那些驚世駭俗的畫和搔撓人心的詩溫暖並啟發了世界各地的文青,但在他有生之年,布雷克都默默無聞,不被認可、也不自認為是藝術家,而被視為一名製作版畫的匠人。很多人認為布雷克是狂熱的基督徒,反對牛頓所代表的科學方法與啟蒙理性。但布雷克其人更複雜,既不是正統基督徒,也不是學院派哲學家。充滿情感張力的他不反對思考,也不反對理性。

如何理解布雷克,也是解密英國審美的政治的關鍵。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