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孤絕之島:後疫情時代的我們

孤絕之島:後疫情時代的我們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文學或許能成為那顆照見未來的水晶球,以當下的經驗為養料,去記住現在、揣想將來。」──黃宗潔

  從台灣到香港,柏林到紐約,各地視角一次到位
  34位華文名家為疫情寫下的文字


  上田莉棋/川貝母/牛油小生/何曼莊/利格拉樂.阿𡠄/吳俞萱/宋尚緯/李欣倫/林俊頴/阿 潑/洪昊賢/洪明道/洪愛珠/孫梓評/振 鴻/郝譽翔/馬尼尼為/馬翊航/張亦絢/張怡微/連明偉/陳浩基/陳 慧/黃 怡/葉覓覓/廖偉棠/廖 瞇/潘國靈/蔣亞妮/謝曉虹/隱 匿/韓麗珠/騷 夏/龔萬輝

  病毒的威脅逼迫我們重新去量度自己與世界的距離,封城、限聚、居家隔離……
  人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島。


  2020年始,疫情時代降生,人們不得不習慣口罩竄上自己的臉孔,拉遠與親愛之人的距離。世界劇烈地移動著,然而我們生活的方式究竟有何改變?

  關於「日常」的崩解,郝譽翔〈日常生活的恐怖〉寫及疫情期間一位在家的母親無處可躲,日日是重負;張亦絢〈稀奇古怪的故事〉則大膽揣測口罩將改變一世代人們的表情;馬翊航〈間格與旋轉的裝置〉提到居家工作期間,只有UVC消毒燈罩能帶來太陽溫暖的氣味。

  關於「異域」的現場,何曼莊〈寂靜中的聲音〉道出紐約封城的焦慮與出口;潘國靈〈役年・疫年——窗外・窗內〉描繪反送中運動到疫情爆發後香港的變動;孫梓評的〈漂流物〉談及前往柏林駐村卻遇疫情折返的窘境。

  關於「超現實」的境遇,龔萬輝〈時鐘旅館〉揣想了當欲望不會因疫情停歇,填補內心的匱乏需要什麼樣的代價;川貝母〈鼴鼠雨果〉則描繪出封城後最熱門的行業竟是理髮師,只好列由政府規管,成為最自由也最不自由的職業。

  本書邀請了34位華文作家為疫情進行創作,當中有詩、散文以及小說。來自不同世代與地區,多種觀察的面向,讓你一次看完大疫之年的人生百態,也借此書寫作為連結,願在困頓的時刻,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內文摘選
  「疫中種種,如發生在塑膠泡中,透明而抽離。這是一次集體的靈魂出竅,彷彿我與我身世界,從來是一個巨大而抽象的概念,而我們經此一回,終於知道。」──洪愛珠〈與世有隔〉

  「疫情遮蔽下,究竟該如何與靈魂保持親近?太遠,宛如兩人對峙談判;太近,逾越了,你腦中被電視機裡各種令人憂懼的報導所構成的警報器即刻大響,倏而掩去了靈魂聲音。」──振鴻〈抵達之前〉

  「人總想看被遮掩起來的事物,其實底下什麼都沒有,誰說埋在土下的盒子裡一定有祕寶,有時候,只是想要掩埋一些什麼的過程。」──蔣亞妮〈聖母時間〉

  「蜂群如風起的黃昏,他拍死一隻/在茶杯或者歌唇的旁邊/暮色就蜚短流長了/他的尾指沾了酸掉的蜜。」──廖偉棠〈愛在瘟疫蔓延時〉

  「因為只有內心強壯,才能讓我們在絕望時仍能作出選擇,擁抱存在,受傷害而沒有被擊倒。」──陳慧〈白蝶〉

本書特色

  ★一本當代華文作家對於疫情的觀察與書寫!
  ★東華華文學系教授黃宗潔主編
  ★從台灣到香港、柏林到紐約,各地視角一次到位

名人推薦

  江鵝(作家)
  李金蓮(作家)
  李屏瑤(作家)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黃宗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及香港當代文學、家族書寫、動物書寫等。著有《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本書獲Openbook 2017美好生活書)、《生命倫理的建構:以臺灣當代文學為例》、《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與黃宗慧合著有《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本書獲Openbook 2021年度生活書)。其他書評與動物相關論述文字散見《鏡文化》、《鏡好聽》、《新活水》等專欄。

封面插畫簡介

陳沛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現職插畫接案工作者。 作品散見國內出版之童書、雜誌、繪本,近年開始創作圖像小說。喜歡樸拙手感 的畫風、情感內斂的敘事風格。

 
 

目錄

輯一、在我回不去家的路上  
在我回不去家的路上 /馬尼尼為
漂流物 /孫梓評
寂靜中的聲音 /何曼莊
聖母時間 /蔣亞妮
與世有隔 /洪愛珠
抵達之前 /振鴻
那一天,那一年 /阿潑
疫期之異與常 /利格拉樂.阿𡠄
日常生活的恐怖 /郝譽翔    
他給我一團草莓衛生紙 / 無處安放 /廖瞇
離‧散‧聚 /上田莉棋
放風 /黃怡  
 
輯二、愛在瘟疫蔓延時
愛在瘟疫蔓延時 /廖偉棠    
殘響 /吳俞萱      
如何測量插管的深度 /洪明道
彼岸的信鴿 /連明偉   
在記憶力不及的迂迴管線中迴響 /牛油小生
出了象牙之塔 /張怡微
方舟 /李欣倫
時鐘旅館 /龔萬輝
稀奇古怪的故事 /張亦絢
鄰人哥吉拉 /陳浩基   
歡樂時光 /洪昊賢
 
輯三、病從所願    
病從所願 /隱匿
在人的底部抵達神的地步 /葉覓覓
黎明前的夜 /宋尚緯
阿基里斯的腳踝 /騷夏
間隔與旋轉的裝置 /馬翊航
夜行與日走 /林俊頴   
鼴鼠雨果 /川貝母
空琴演奏會 /韓麗珠
役年・疫年——窗外・窗內 /潘國靈
隔離 /謝曉虹      
白蝶 /陳慧  
 
孤絕之島-作家簡介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40790
  • 叢書系列:我愛讀系列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另一種時差 ◎黃宗潔
 
二○一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當全世界依著時差,輪流倒數讀秒、釋放煙火,迎向二○二○年時,大概無人能想像得到,新的一年迎來的不是新希望,而是翻天覆地的疫病時代。Covid-19 疫情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和規模蔓延全球,原本理所當然的「日常」,一夕之間被病毒擊潰。不堪疫情負荷之下的封城政策,讓各國彷彿都成為被第十三個女巫施了魔法的睡美人之城,所有計畫瞬間停擺,「社交距離」需要重新丈量。過去習以為常的跨境、跨國移動,成了既奢侈、又危機四伏的高風險活動。曾經,我們用城市與城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位移,做為生活中換取喘息的機制,將時差視為錨定家鄉與異
國的座標,感受並享受移動帶來的風景;如今,病毒帶來另一種時差。移動不再是應然與必然,我們如擱淺的鯨,只能看著一波波疫情起伏如浪。各國重複著全面封鎖與解封的輪迴,從中國、亞洲到歐美……我們全都被迫活在時差中──一種因應疫情節奏巡迴往復的「時間差」。

另一方面,空間隔絕亦為生活的流速製造出新的時差感,外在世界的轉速和居家生活突然之間不再同調,日子有了新的數算方式。為了打發多出來的居家時間,人們試著苦中作樂,開發出各式各樣的「潛能」:曾看過國外有民眾為寵物天竺鼠打造了精巧如皇宮般的迷你屋,用家中物品或「親身上陣」模仿名畫的也不少。但苦中作樂是有限期的,當隔離與空間封鎖的時程不斷延展,恐懼與不確定感讓心理時間益發緩慢。記得疫情之初,曾看過一個在網路上流傳的「行事曆」,半開玩笑地在每一格日期旁寫下:「未來十四天是關鍵」。日子變成一種均值而漫長的等待,居家工作成為多數人的常態,週一到週日不再有清晰的輪廓,有些人的「換日線」可能是每天下午兩點的疫情記者會,有些人的時間感,則在日復一日打理三餐、或是到處噴灑消毒酒精的過程中,逐漸消融模糊成一片。

會員評鑑

5
8人評分
|
8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2/07/15
去年底讀紐約時報出版的《大疫年代十日談》,感受被疫情影響的歐美日常,怎麼說都感覺好像遠方的故事,而這本書我覺得就像是亞洲版的《大疫年代十日談》。
 
有點厚度的內容集結了34位華文作者在疫情之下所記錄的生活與創作,也因為同為華人,生活文化比較相似,因此在閱讀的時候心中有好多情緒與回憶湧出,包含疫情剛開始蔓延時,搶口罩、酒精,每日下午兩點的記者會,確診者的足跡追蹤,隔離政策,所到之處需要實名制,第三級警戒等等。
 
不知不覺病毒來到我們的生活已經三年了。
 
前陣子家人、親戚與朋友們也陸續出現確診,讓我讀起來更有感觸也更有共鳴,短短的三年,全世界都因為這一場疫情而改變了昔日的日常生活。
  
如今,許多國家開始解禁邊界,慢慢地恢復旅遊,各個產業也重新建構新的商業模式,新日常逐漸重新有了清楚的樣貌。
 
雖然台灣目前的確診人數依舊是每日破萬,但真的好希望這一場戰疫能夠趕快劃下句點,編列至歷史庫,讓人們可以享受大口呼吸的自由。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2/27
《孤絕之島》|疫情讓人與人產生了距離

這是一本記載著屬於「我們」的歷史,同時也是未完待續的故事。

不太看創作類型書籍的我,在尚未看完序就陷入著迷!《孤絕之島》是很特別的書,一本由34位作者共同著作而成,各自用各自的敘事手法和故事,讓《孤絕之島》變成一個完整的、關於 #後疫情時代 的書籍。

與以往看心靈雞湯的感受不同,在《孤絕之島》當中,我們可以看見 #理性與感性交織 ,看見自己或者說看見「我們」,也看見現實血淋淋的存在這本書中。以往我們在生活中接收到的資訊,大多只是「數據」以及國內的情況,這邊要特別提到,我很喜歡那種看一本書,卻感覺自己看了好幾本書的感覺,或是看一本書的內容,能夠聯想到另一本書。

《孤絕之島》的特別之處除了剛提到的,有34篇不同的文章之外就是同時還可以看見遠在異國的「疫」世界,這讓我有大開眼界的感覺;而〈 #另一種時差 〉提到的 #傷寒瑪麗 ,作者說到「一百年過去了,我們看待疾病、處理疾病的態度,卻未必有太大差別。」這一段敘述就讓我想起了 《 #82年生的金智英 》,雖然是不同的事情,但卻能「照樣造句」:

40年過去了,
我們看待女性的態度,
卻未必有太大差別。

關於疫情以及後疫情時代,我們知道的永遠太少,原本世局就迅速變換,現在更是無法捉摸。而在疫情之下的人們,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也仍然是未知。

COVID-19來的又快又急,彷彿我們其實 #只是做了一場夢,彷彿我們只是暫時停留在 #黎明前的黑暗,但這夢境卻又如此的真實,也深刻烙印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在世上的我們都 #瞬間失去了半張臉,但同時也在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完整的世界。

看完只覺得不勝唏噓,卻同時也受到鼓舞,因為至少現在的我們,可以紀錄過去的經歷,這也代表我們還好好的活著,活著就還有希望,活著就能期待當未來再次回首時,已經是可以 #露出燦爛笑容緬懷歷史的日子。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2/27
因著劃分,我們從天地明暗的日復一日至陰晴圓缺,意識四季與節氣,制定祭典與節慶,形塑出「時間」的樣貌,依循著輪廓去聽、去看,交融彼此的五官。

當疫情現身,煙霧般若有似無地滲入每一絲呼吸,聲聲咳嗽散落音符,被擾亂的五線譜打起難以捉摸的自由拍,有時你以為是古典的二拍四,卻在一覺醒來又成了即興爵士,唯一均速的只有漫長等待,然生命之歌的日常,便是反覆唱誦無常。

年末的步伐來得匆忙,靈魂顯得有些跟不上,所幸文字是一座座島嶼的地名,拼組成書籍指引,閱讀時得以駐足停下。拿到了一份地圖——《孤絕之島》涵蓋臺灣到香港,柏林到紐約,因停留認識曾經的移動,紀錄當代的病毒遷徙,從個體到群體的共感共構,再回到個體的回溯與想像延伸。

目錄標記幾則篇章,是此趟途徑的地方:游移時差,探討「得病是否為一種失德的因果關係。」去到一間咖啡店,聽關於笑的能力,走過黎明前的夜,脫離文明回到原始世界……

邀你一同跟隨34位華文作家的筆尖,考究役前役後的生活,雖身處島嶼,還請勿忘洋流。



感謝試讀提供:木馬文化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2/25
劇透警告
疫情爆發前剛轉調至新單位,日常的忙碌渾然未覺世界正以我們來不及應變的反應,在新聞中播放著病毒的猖獗,各國開始封城,鎖國。

台灣或許有前車之鑑,迅速成立了指揮中心,每日的下午記者會成了數字移動指標,而我們也不確定從這邊的城市轉到另一邊會不會爆發感染。於是紛紛戴起了口罩,為自己也為家人,更多時候被國際拋棄的島國,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協助,只能靠自己。

當我讀著《孤絕之島》的時候,同感。尤其是川貝母的〈鼴鼠雨果〉其中一段話:「他們說的那些瑣事我早就忘了,有時也沒在聽。聆聽時不能照單全收,身體要清出一個軌道,讓這些自己順著排出去。有滿多理髮師新手因為不懂排解知道而崩潰。聆聽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是的,聆聽從來不是。

正好這兩年開始走身心靈階段,靈性覺醒時刻,原本往外求的物質,慢慢轉向內在探求真理。不禁思考著,我們何不與病毒和平共存,為何世界必須以恐懼、害怕、躁動的負面詞語豢養我們的心呢?

確實疫情影響了全世界,在人類歷史上曾有大規模的傳染病,只是改變生活樣態,舉世皆然。然而我們有在裡面得到教訓嗎?還是原本潛藏著的偏見因著疫情不斷浮現,如階級身分,年齡世代的緊張拉扯關係,讓我們隨之引爆。

透過新書《孤絕之島》的數個篇章,此刻明白每個作家賦予的詮釋讓我們對於疫情之後的狀態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我想未來的2022年也是會延續著這時候的社交距離度過更深更悠遠的日子。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2/24
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生活圈都改變了,以往絕對沒有問題的國家,卻一個一個淪陷了,就算疫苗已經問世了,接種率大幅提高了,整個世界已經變得很不一樣了,海島變成孤島,以前最美的風景是人,現在卻變得人與人之間,總有隔閡孤獨感,後疫情時代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本現代華文文學大佬們的短篇文中一一窺見。

書中有人以詩的型態去記錄這段新時代的黑暗時期、有人寫了在國外的孤獨感;只有自己在小題大作的面對病毒,也有人誇張的預測了以後理髮師會變得很搶手,因為人們被迫隔離在自宅裡,好長一段時間,都只剩下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好不容易等到的機會,並是政府派遣理髮師上門來替自己理髮的日子了。在那樣的時空裡,平常在恐懼社交、無法安心坐在理髮廳的人們,也變得非常期待理髮師的到來,因為那是終於有機會跟外人面對面說話的時機,然而三十分鐘的理髮時間,卻無法如願的侃侃而談,想要開口的話題,只剩下病毒與疫苗,被隔離中的我們,日復一日稀鬆平常,想要講起的總是很早之前的回憶了。

另外一個作家的觀點也很有趣,他提了再這樣下去,會不會人們都忘記怎麼笑了?因為口罩之下,已經沒人知道你現在嘴角上揚下垂的程度了,聽起來好像很誇張,但是在故事中,真的有年輕人跑去掛號了耳鼻喉醫生,說著自己已經很笑不會笑了,雖然身體上沒病,心裡上也健全,可是在誰也沒有發現的情況之下,已經好久好久不曾笑過了。我對於這個想法趕到很詫異,我想疫情的確會讓很多人失去笑容,整天滿面愁容,可是沒想到卻是因為口罩而失去,原來在那聚丙烯的過濾層之下,會隔開的除了飛沫,還有情緒嗎。我是個很愛笑的人,玩撲克牌吹牛(大話牌)時,一定要戴著口罩,可是還是會被人抓包在說謊,因為眼睛藏不住笑意,就算有層聚丙烯在嘴上,一點點彎彎的眼神,也會讓人知道此人的心情正在飛揚,然而那或許是因為我真的在笑,打從內自的笑。而身處服務業、航空業、觀光業的人們,天生職業上要再加上一個專業技能微笑,伸手不打笑臉人,好像本能知道穿上制服時,嘴上的幅度就該往那裡擺,然後聲音在笑、嘴巴在笑,不代表眼睛也正在笑,聚丙烯的掩護層下,也許再也不需要勉強的幅度了,於是漸漸的忘記怎麼笑,無法出門走走得當下,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開心的事情了。

這個假設讓人覺得很難過,卻是也現在進行式,沒有人可以肯定的預測接下來的世界會變成怎麼樣,因為疫情,學會了忍住說動就走的衝動,也少了一群人團聚的歡欣,大家開始習慣透過螢幕與人對談的生意模式,思考著十四天的與世隔絕,到底該怎麼沉澱自己,我們都是活在這個時代的人,見證了一切,也學會了改變,故事的結局走向,也將由我們這群人決定,希望幾年以後,大家可以聚在任意空間裡,促膝長談著那一段的歲月,臉上沒有掛著聚丙烯,也從來沒有忘記過笑容。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