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從解嚴到數位匯流的新聞工作者:跨時代的比較研究

從解嚴到數位匯流的新聞工作者:跨時代的比較研究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分析的時代橫跨解嚴後1990至2010三個時代,亦是臺灣媒體從解嚴開放到市場競爭,再到數位匯流後環境劇變、尋求轉型的發展歷程。在此歷程中,媒體由盛轉衰、新媒體不斷挑戰既有的新聞常規與定義。

  本書以1994、2004及2014年三個年度大規模的新聞工作者量化調查為比較分析基礎,同時訪談在此時期三個世代的記者共41人,及自新聞界出走的「前記者」20人。除提供量化資料的深度詮釋之外,亦企圖從質性資料分析中,更立體地呈現解嚴後的新聞工作者所面對社會變遷的種種課題。包括:身處於變遷時代中的新聞工作者,其工作狀況、倫理價值、新聞專業受到何種影響?他們如何因應環境變遷?如何反思新聞對社會的意義及對未來新聞業的想像?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三個時代的比較分析、數位匯流的衝擊、及世代差異的新聞想像。經由作者的提問與細緻分析,具體呈現解嚴以來新聞工作者的面貌,故此,它不但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學術著作,也是分析臺灣新聞工作者最全面、完整的一本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蕙苓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於政大新聞系兼任教授電視新聞二十餘年。

  研究領域:新聞工作者研究、數位匯流與新聞產製、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公共領域溝通、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

  從事電視新聞工作二十一年,曾任中視記者、主播、製作人、新聞企畫室主任及公廣集團華視研究員。擅長深度報導、紀錄片及大型新聞節目製作。新聞工作生涯中獲獎無數:曾獲金鐘獎最佳採訪獎,四度獲曾虛白新聞報導獎、中國文藝協會電視類文藝獎章、新聞評議會「傑出新聞人員出國研究獎」。

  著有《家在蘆竹湳》(共同作者)、《新聞多少錢?探索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的影響》、《重建家園:回首崎嶇路》、《重見家園:社區再造的故事與省思》。

  長期關心社區營造、地方創生與地方文化,紀錄片作品有:《家在蘆竹湳》、《蛻變~三峽老街傳奇》、《集集復集集~集集車站重建全紀錄》等。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不畏風雨向前挺進的新聞人

第一章 新聞工作者的研究脈絡與意義
第二章 本書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解嚴後三十年的臺灣社會變遷

第一篇:199420042014比較研究
第四章 三個時代的新聞工作者輪廓
第五章 新聞工作環境變遷:滿意度與新聞自主
第六章 媒體角色的變與不變
第七章 新聞人對爭議性編採手法的態度
第八章 新聞人不可承受之重:置入與業配
第九章 新科技、新工具的使用及影響

第二篇:數位匯流時代的新聞工作者
第十章 記者的3L人生:數位時代的工作狀況與趕工儀式
第十一章 我累了!記者的工作倦怠及其影響
第十二章 自新聞業出走的抉擇:數位時代的記者離職歷程研究

第三篇:尾聲:世代交織與未來想像
第十三章 世代異同的新聞工作形貌
第十四章 結語:想像未來
參考書目
附件一:深度訪談者資料
附件二:1994年新聞從業人員研究問卷
附件三:2004年新聞從業人員研究問卷
附件四:2014年新聞從業人員研究問卷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326478
  • 叢書系列:傳播學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7 x 23.5 x 2.4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新聞工作者(journalists)是新聞組織生產新聞內容的守門人,他們所思所想、經驗喜好、背景與價值觀,在在都影響了其如何守門,如何產出大眾所見的新聞內容(Shoemaker & Reese, 1996)。Schudson(1978)指出,新聞工作者乃在1880 年以後才成為正式的職業,美國的重要媒體都已聘用正式的人員負責採訪、編輯,成為新聞組織建制內重要的內容生產者與守門者。在此之前,「新聞工作者」(journalist)這個名詞顧名思議就是為期刊(journals)工作的人,以歐洲為例,Nerone(2015)指出,早在1780 年代末期法國大革命時,就有此職業專門為政治機構(political agencies)服務,因而廣為人知。誠如Schudson(1978)所言,在1880 年之前美國已有報紙與新聞記者,但大都為私人利益與商業利益服務,公正客觀與公共性不是這個行業的共識。直到19 世紀「專業的新聞」(professional journalism)被社會廣泛倡議,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才明確地以追求公共利益為目標。

1970年代起新聞學的研究開始關注大眾傳播的社會學取徑研究,其中,關於媒介內容與媒介內容效果的研究相當多,可想而知,當時的美國社會歷經了越戰、女權運動,傳播學的研究十分關注媒體如何報導這些社會重大的事件,建構了何種真實(Gans, 1979; Tuchman, 1978);但對於「誰」中介了內容生產的研究較少,因此,開展了伊利諾大學研究中心的幾位學者Johnstone、Slawski與Bowman(1976)的新聞工作者研究。這也成為新聞工作者系統性研究的起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高效率掌握法條,試題重點整理、考前複習強化記憶✰4/26~7/9 司法考試書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