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青年馬偕:在台宣教的根柢

青年馬偕:在台宣教的根柢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受過高等教育的馬偕,為什麼總是喜愛赤足踩踏在福爾摩沙的泥土上?
馬偕為何能迅速融入台灣平埔族或高山部落人民中?
奉行基督精兵的現代聖約派是馬偕宣教的指導?
 
  源於蘇格蘭高地而後被帶至上加拿大區的習俗,
  由馬偕再次移植到北台灣!
 
  在馬偕服事生涯中,他也不斷以實際行動保護歸信者免受外部的控制,
  這個信念,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馬偕對聖職專權和貴族政治的深切敵意!
 
  身為高地農民之驕傲子孫的馬偕,拒絕盎格魯薩克遜主義的意識形態,
  正如他也拒絕相信「資本主義能帶來一個美好繁榮且安適的新世界」!
 
  要了解北台灣與南台灣長老會宣教政策的不同?
  先從探索馬偕19世紀蘇什蘭高地的大時代信仰環境與背景開始,
  一步一步揭開馬偕在台宣教的面紗!
 
  本書不是一本聖徒傳記,焦點也不在馬偕宣教的事蹟,而是在揭開1871 年底當馬偕抵達這座島嶼前,形塑他生命那幾個大部分仍不為人知的世界,這些根源強烈地影響了馬偕的宣教工作,以及他帶出的新台灣基督徒的群體。
 
本書特色
 
  ◆ 重建影響馬偕的蘇格蘭和加拿大的世界
  ◆ 一窺馬偕在美國以及愛丁堡神學訓練及實習經歷
  ◆ 深入探索蘇格蘭及加拿大的宣教運動
 
感謝推薦
 
  王榮昌牧師/北台灣教會對馬偕的認識似乎是突然出現在台灣歷史的一位外國宣教師,對他的瞭解很容易陷入「天賦秉異」的人格特質,造成對馬偕的瞭解有著斷裂鴻溝的存在。作者正好將此部分補足。
 
  林鴻信牧師/非常感謝James R. Rohrer ,使讀者對馬偕成長時期的認識突破長久以來的限制。此書著重與馬偕生命息息相關的三塊土地,使我們看見馬偕的生命特質如何孕育與互相影響,以及他對上帝國的信念與盼望中形成。
 
  鄭仰恩牧師/羅明耀教授是一位用心且紮實的歷史學者,幾乎跑遍了加拿大、美國、蘇格蘭、英格蘭等地有收藏馬偕史料的檔案館,並將這些史料以「還原現場」的方式忠實地呈現出來。他的敘事風格簡潔又不失風趣、條理分明且描繪厚實。
 
  謝大立牧師/這本書彌補了台灣現有馬偕研究的缺口,鉅細彌遺地鋪陳相關的時空回溯,幫助讀者像似搭乘小叮噹的時光機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馬偕家族所承接的信仰傳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明耀 James R. Rohrer
 
  現任內布拉斯加大學科爾尼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 Kearney)歷史系教授。
 
  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 取得歷史專業的學士及碩士,並於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 獲歷史學博士。自杜比克大學神學院(The University of Dubuque Theological Seminary)獲得道學碩士(M. Div.),特別關注宣教學,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師,任教於新竹聖經學院、玉山神學院。專精宗教史,曾在美國多所學院和大學教授歷史和宗教研究,出版了許多關於美國宗教史和基督教史的書籍和文章。
 
譯者簡介
 
鄭淳怡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全職母親、兼職譯者。
 
  譯有《創造文化》(校園),《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校園),《文化講道學》(校園),《國家地理聖經故事》(大石)等。
 
 

目錄

總策劃序 信仰傳統的形塑與承傳/謝大立牧師
推薦文    從英美加史料形塑馬偕宣教行動的神學/王榮昌牧師
推薦文    從閱讀馬偕到視域融合/林鴻信牧師
推薦文    返回歷史現場透視青年馬偕的生命形塑!/鄭仰恩牧師

導論
第一章 蘇格蘭高地的迷思和記憶
第二章 蓋爾人傳遞給聖徒的信仰
第三章 孕育馬偕的搖籃:加拿大佐拉鎮
第四章 馬堅志牧師及先知學校
第五章 一位宣教士的養成之路 
第六章 就讀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 
第七章 在愛丁堡等待的日子 
第八章 加拿大亞洲宣教士誕生 
第九章 抵達福爾摩沙 
第十章 後來:年輕的馬偕與福爾摩沙的宣教 

致謝 
註釋
 

導論
 
  多數的台灣人對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或譯偕叡理)是熟悉的,至少熟悉他的名字和聲望。在加拿大馬偕幾乎已經被世人遺忘。在台灣則不同。人們記得他是那位建造教會、幫人醫病看牙、並深愛這塊土地的「台灣女婿」。讀過馬偕《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1895;林晚生譯,台北:前衛,2007)這本著作的讀者,大都熟悉他簡略的生平故事,甚至連台灣的基督徒也時常講述。國家戲劇院就曾以馬偕生平為根據,製作一齣音樂劇;台北交響樂團也舉辦過多場紀念馬偕的音樂會來向他致意,連當代的政治人物也時常在演講中提起馬偕,讚揚他對台灣這塊土地及對人民的奉獻。
 
  學術界的歷史研究者對宣教士的英雄事蹟通常是抱以適當的懷疑態度。大多數學者對維多利亞時期宣教士的興趣,主要是在於他們具有社會及文化改變媒介的身分。現代神學家和宣教理論學者通常把宣教士先驅當作是可敬的先輩,認為他們的熱忱令人欽佩,但他們的許多缺點也應當受到批判。馬偕時代的宣教士代表一種與歐洲殖民主義關係「緊密卻過時」的宣教外展形式,而這種宣教方式如今已經被「對文化更為敏感且更溫和的方式」所取代。
 
  這本書對讀者的幫助
 
  那麼我們又為什麼需要一本探究馬偕個人的文化和智識根源的長篇著作呢?我們對他的生命和事工所知難道仍舊不夠嗎?本書所設定的主要讀者是「那些想更了解維多利亞時期的宣教運動、以及在台灣種下基督信仰的前輩之根源」的台灣基督徒。本書也反映我的一個信念,就是還有許多關於馬偕及其他早期宣教士的事蹟,值得更深入的分析。不過,本書並不是傳統的傳記,我也不打算在書中檢視馬偕個人在服事工作的整個細節,而是想專注在他的宣教工作—那些在蘇格蘭、加拿大及美國的根源。簡單地說,我的焦點不在於馬偕許多在台灣的知名宣教事蹟,而是在1871 年底、馬偕抵達台灣這座島嶼前,形塑了他的生命那幾個大部分仍不為人知的世界。我認為這些根源,強烈影響了馬偕在台的宣教工作,以及他所創立的新的台灣基督徒群體的風格。
 
  馬偕雖然是我用以貫穿接下來數章的「 接著劑」,但我的目標卻是想要喚醒一個消失已久、卻更寬廣的眼界。馬偕在他1893 到1895 年的第二次回國述職時,有時會提到他生命所盡忠的對象。
 
  根據馬偕的省思,他同時屬於四個相異卻又相疊的世界:「祖國」(Fatherland),「故鄉」(Native Land),「擇居地」(Adopted Land),和「福氣地」(Happy Land)。馬偕的「祖國」指的是蘇格蘭,雖然他有時也會交替使用「斯高夏」(Scotia,譯按:斯高夏為蘇格蘭的拉丁文)和「不列顛尼亞」(Britannia)稱之。加拿大是他出生的「故鄉」,是撫育他長大成人的家人、師長和兒時玩伴的世界。馬偕所愛的福爾摩沙是他的擇居地,是世界上最令他感到活力十足和熟悉自在的地方。但最終,馬偕知道他是上帝國的子民,而上帝國同時是遍布全地卻又不屬世界的。其他三個地域都是暫時的,很快就如夢消逝,只有上帝國是他真正的永恆家鄉。這就是馬偕時常對其跟隨者所描繪的「福氣地」,是不同於世上萬國的,因為這裡沒有種族、階級或語言之分。在福氣地,所有愛慕耶穌的人們將能永遠快樂地同在。
 
  從一首詩歌引發的故事
 
  在維多利亞時期,馬偕的聽眾若聽到「福氣地」這三個字,應該會立刻想到在英國最受人們喜愛的一首〈有一處福氣地〉(There is a Happy Land)這首充滿感情的聖詩,是由愛丁堡的一位長老會牧者楊安德烈(Andrew Young)在1838 年所作的,曲調則是採用後來與流行民謠「德里」(“The Siege of Delhi”)1 融合的無名蘇格蘭曲調。楊氏深受這種縈繞人心的旋律吸引,宣稱在一個「天啟」的時刻得到歌詞。後來也成為大英帝國中最廣為吟誦的一首聖詩:
 
  有一處福氣地 路遠難計
  聖徒如日光輝 在榮耀裡聽他們齊稱揚 榮華歸於救世王
  讚聲充滿天堂 永遠不息
  請到那福氣地與主相會
  為何還無定意為何推諉
  天堂得福滿足 脫離罪惡無憂苦
  永遠與主同住 享福萬歲
  得住那福氣地快樂難言
  天父時刻不離 信愛兩全
  快來受主恩典 必得賞賜戴金冕
  比日更加光顯 掌權萬年
 
  〈有一處福氣地〉日後成為維多利亞時期整個英國長老會的重要詩歌,從辦公室到主日學、從蘇格蘭高地到倫敦、從愛丁堡到加拿大殖民地的偏僻林區,再到澳洲的海岸,都有人傳唱。所以這首詩歌成為被英國宣教士最先譯成中文的聖詩之一,也不令人意外了。馬偕非常喜愛這首聖詩,常常在北台灣教堂的禮拜中使用,也會在那些直到臨終前才信主、將生命交託給馬偕以及救主的人們的床邊吟唱。直至今日,〈有一處福氣地〉雖然已不見於西方讚美詩集中,但卻仍然收錄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聖詩歌本中(譯按:台語聖詩名為〈天堂攏無苦難〉)。
 
  引導認識維多利亞時期長老宗文化
  
  這首聖詩故事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說明「仔細探究馬偕的文化根源能光照台灣基督信仰的某些面向」,否則它們將不為現代台灣的基督徒所知。事實上,今天大多數的人對於形塑馬偕生命的前兩個世界(他的祖國和故鄉)是完全不熟悉的。就連教會歷史學家也鮮少注意19 世紀初期蘇格蘭高地特色的長老宗的獨特形式。他們甚至更少關注維多利亞時期加拿大的蘇格蘭移民群體,如馬偕於1844 出生及成長的所在地,加西佐拉(Zorra)鎮的宗教生活(譯按:馬偕出生前後,加拿大由不同的英屬殖民地所組成,原本的「上加拿大」(Upper Canada)與「下加拿大」(Lower Canada)在1841 年合併成為加拿大省(Province of Canada),原來的「上加拿大」改稱為加拿大省西部(Canada West)也就是今天的安大略省。本書簡稱為加西)。往後幾個章節我會嘗試指出這些久被遺忘的世界的重要面向,盡可能地為現代讀者重建當中的細節,並提出它們如何影響北台灣初代基督徒群體的發展。盼望藉著更了解馬偕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親族的宗教生活,以及馬偕在抵達台灣前幾年的生命事件,使得台灣的基督徒能更深刻認識自身早期的歷史,以及這些歷史在整個世界的基督教故事中的位置。
 
  揭開北台灣基督教歷史的面紗謎底
 
  本書是一部學術著作,因為每個資料都有相關文件為證,我也使用許多的學術研究來詮釋這些資料來源。不過,我仍嘗試要以普羅大眾為寫作對象。企盼本書能為所有對基督教歷史、特別是基督教在台灣的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提供更多知識和幫助。我也希望對蘇格蘭或加拿大的教會歷史沒有先驗知識的讀者,能夠享受閱讀這些章節,並對這些主題有更多的了解。若是讀者在讀完本書後,能更了解維多利亞時期的世界以及馬偕在台灣的宣教工作如何貼合在那個較大的世界中,那麼我就完成這個計畫的目標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629460
  • 叢書系列:主流人物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六章   就讀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
 
位於紐澤西州普林斯頓鎮的長老宗神學院,是維多利亞時期的美國最富生氣的學術重鎮之一。當時的普林斯頓神學院由聲名顯赫的查爾斯∙賀智(Charles Hodge,1797-1878)擔任院長,他在普林斯頓任教超過半世紀,陶塑了2000 多位牧者、宣教士以及學院教授的神學觀。在賀智的領導下,普林斯頓神學院的影響遍及世界各地。雖然普林斯頓對美國的長老教會影響特別深遠, 但藉由當時全球最受敬重的神學期刊之一的《聖經寶庫暨普林斯頓評論》(Biblical Repertory and Princeton Review)以及賀智許多廣受歡迎的著作,知曉賀智及其神學院同事的保守派神學觀點的讀者遍布全球。賀智從未絕版的巨著《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1872-73),直至20 世紀後期仍是保守派長老宗神學院的主要教科書。
 
在許多知識分子對傳統正統神學觀點發出挑戰、並倡議對基督教傳統做出創新闡述的時代,普林斯頓的神學家們義無反顧地捍衛17 世紀改革宗的信仰告白、《聖經》的無誤性以及加爾文的教導。後來成為美國基本教義派主要來源之一的普林斯頓神學生,在這裡學習如何與教會中的理性主義份子及現代潮流論戰, 並宣揚與其先祖思想相契的福音版本。賀智曾驕傲地提到,普林斯頓神學院從未教過任何新的觀念,這樣的結論或許言過其實(因為普林斯頓的學者確實是與時並進的),但也精準地道出這間學校的基本精神。「普林斯頓神學」專注在古老教義上,如亞當的原罪及其罪咎輸注到他所有後裔身上;人唯靠基督十架的贖罪祭才能得救脫離死亡;以及若非神恩典的奇妙作為,人類無法找到神或得到救恩。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大耕老師解盤改運實錄!只要改變命盤上幾個條件,便可能迎來全然不同的人生!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